苏轼柳宗元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18-11-15 03:10: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什么选择苏轼来做作文材料?

我们的回答是: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柳宗元也有与苏轼柳宗元相似的经历。

一、《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我们看到狂风,急雨,挟着料峭的春寒,从天而降,铺天盖地!茫茫天地间,满是风的呼啸,满是雨的倾洒,除此,便只有崎岖沙湖道上,行色匆匆的一群人。没有遮拦,没有雨具——肆虐风,无情雨,没头没脑地砸向这群人,他们浑身湿透,寒意砭骨!而奇就奇在,一中年汉子,却在这风雨的侵袭下,且吟且啸,徐步前行,任雨水在脸上淌成一道道小渠,任寒风将浓髯猎猎飘举。
雨过天晴,斜阳临空,虽然身上还带着微微的寒意,但已惬意多了。那汉子若有所思,忽地,他目光灼然,取过随身携带的纸笔,写下了一首《定风波》。
这是苏轼!在他笔下,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阴阴晴晴,都具有了人生路途的象征意义。金榜题名,少年得志,累任名州,声震华夏,他的天,晴过;乌台一案,身陷囹圄,贬斥黄州,动辄得咎,他的天,又乌云翻滚了。嘿,处变不惊,随遇而安吧!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他人生态度真实写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产物。其实,正如古人所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在灾祸、挫折、困难面前,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在尊宠、顺境、得志之时,荣耀加身不沉迷
——这,才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实含义,人生的真正成功,也该在此吧。

雨,来得如此突兀,如此迅猛,全在意料之外,以致于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而这突如其来的风雨,洒向苏轼,湿透了全身,料峭春寒,更令他饱尝苦楚;然而,这苦楚,却似醍醐灌顶,令他清醒——与其说这是自然的风雨,不如说是那场政治风雨的象征;对于饱经风险和磨难、在死亡的刀口上滚过一遭的苏轼,这点风雨算得什么?只要任其自然,达观处世,必能履险如夷。
天地茫茫,烟云苍苍,大雨弥漫,路途崎岖。而大彻大悟的苏轼,却冒风雨,策竹杖,踏芒鞋,且吟且啸,徐步前行。看哪,他的步履,多么稳重,多么坚定。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B一蓑烟雨任平生

往事千年,一场豪雨!
雨水,浇湿了沙湖道中一行人的衣衫,让他们狼狈不堪;雨水,更浇到了那位啸雨吟风者的心头,点点滴滴,渗下去,渗下去,滴滴透骨,竟渗透了他心灵。
于是,一首《定风波》迸射而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消尽了先前的惶惑,消尽了昔时的无奈,更消尽了那临风悲叹的自怨自艾。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自有几分苦涩,但却更有几分自信,几分坦然,更多的是深透通彻的清醒。
千年前的这场豪雨啊,你罪莫大焉:是你,如此残酷地折磨着一个失意的落魄者——而折磨落魄者本身就是一种残酷——他刚刚从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下逃脱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定一定神;而他,却本应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啊。
千年前的这场豪雨啊,你功莫大焉:因为你造就了一次重大的转折,可以说,这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大转折——一个踌躇满志、一路青云,希图济天下,报君恩的苏轼消失了;而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亘古巨人的苏轼,却从黄州大地,不,从中华大地上上站起来了!
这渗透心灵的雨,深深渗入了中华文化。
C跑的体验

青年时,我们为了理想而呐喊,冲锋,劈波斩浪。日子一天天过去,呐喊变成了彷徨;射天狼变成了买田置产;奔跑变成了徐行!老年时,我们捋着长髯,飘飘似仙的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乌台诗案

A位置与价值

那官场飓风---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社会的最底层。在黄州,一方面,物质极端匮乏,苏轼的生活陷入了绝对的困境,除了以外——因为苏轼是被禁止出行的——衣、食、住都成了问题,几乎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不仅使他理想信念灰飞烟灭,而且连身家性命都几乎不保,直接带来了内心的迷茫与绝望。
曾经声震九州,官居太守,而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人生的位置,不啻天壤。而恰恰是由于这种换位,才使苏轼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是苦难,造就了这位风流千古的文学巨匠。

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

酒醒时分——喔,方才,还是黑云翻墨;此刻,却是山头斜照来相迎,什么料峭春风,什么淋漓之苦,统统随它去吧——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啊,我知道,自今日起,在你的信念中撑起了一片蓝天,在这片天空上永远日朗风清,在这片天空笼罩下,将永远、永远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花胜去年红!

B自嘲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题为《纵笔》的自嘲诗,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京城,叫东坡年轻时的朋友、后来当了宰相的章惇知道了----被贬惠州,还有心情写诗?苏轼还活着啊?还那么高兴?章惇阴冷地说,那就再到一个更偏僻的地方吧。于是,62岁的东坡,又被贬到儋州。
到儋州不久,他又写道: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直至晚年,他的自嘲更是无以复加: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明明是他三次被贬之地,却偏偏称之为三大功业
且慢!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听出了话外之音:这,是自嘲,更是一种抗争;是自嘲,更是一种尊严;是自嘲,更是一种洒脱;是自嘲,更是一种自信。鲁迅亦然。

C双赢的智慧

章惇,东坡年轻时的好友,后来叛卖了东坡;还落井下石,害得苏轼被贬儋州。风云变幻,东坡遇赦北归,章惇却贬于雷州了。而此时,东坡却写信开导章惇的老母亲,说雷州半岛虽然偏僻,但尚无夺人性命的瘴气。还对章惇的儿子说:过去不愉快的再提他也没有什么益处,多想想以后吧。东坡早就跳出了恨得圈子,这也是他能摆脱被流放时的恶劣的生活和心境的缠绕,终于北归而未葬身蛮荒之地的原因。
想想东坡,如果你恨一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始终不能敞开心胸,想想他。双赢的智慧,尽在于此,那就是:真诚与大度。

D纪念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上,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便是苏堤。当年,苏轼曾率民疏浚西湖,以葑泥为堤。堤上广植花木,五步一桃,十步一柳。春日晴明之时,桃红含烟,柳绿滴翠,微风过处,万枝婀娜…… 走在苏堤的烟柳中,踏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值得纪念的:高贵的人格、实在的成就、爱民的心

E当今文化生活的影响

哲人说,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们说:播种文化,收获希望。

F

乌台诗案,苏轼以讽刺新法讪谤朝廷的罪名被逮捕,受到严酷的拷问,差点儿被判死刑。经过举个月的折磨,死罪已免,活罪难饶。他被贬黄州,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说是安置,然而,他此番的经历,可是大大的不安。
来到黄州,他首先遇到的是生活上的种种不安:无处安居,只好寄寓僧寺。人在困厄中,总盼亲人在身边,也是精神上的一些安慰,而衣食困窘的苏轼,甚至害怕妻儿来到自己身边,难以养活。他的亲笔记载,都真实地反映了苏轼当时极为不安,穷愁潦倒的生活与心境。

G

其次,政治上、也即人生道路上的沉重打击,给他的心灵造成的切肤的伤痛,更搅得他不能心安。刚刚经历的一场严酷的文字狱,几至重辟(杀头),这不能不使他的心灵笼罩上沉重的阴影。
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中的挫折,人生道路的坎坷,对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这几乎意味着断送了一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前途,什么作为,什么国家社稷?哪里还谈得到一个字呢?从天而降的厄运,是挑战,是考验。是消极沉沦,还是重新振作?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还是直面灾难,经受考验?
不是没有过彻心的苦痛,不是没有过犹豫和彷徨,不是没有过压抑和郁闷,然而,在这人生的洗礼中,在这惊涛骇浪的冲击和狂风暴雨的袭击下,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苏轼,你,挺过去了,站起来了,你,成熟了,安然了!但是,这份安然,又使你又不能再安静下去了,终于,你那如椽的巨笔,饱蘸着浓重的墨水,不,那是饱蘸着你对人生的大彻大悟,饱蘸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挥洒出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了。连你自己都惊异道:新阕甚多,篇篇皆奇!”“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由于你这份安然,也由于你这不能安静的行动,黄州时期,竟成了你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H以极限为话题

乌台诗案使苏轼遭受了空前的大劫难,他所面临的,是种种不堪忍受的屈辱,是峻法严刑的拷问,是死亡的威胁,他几乎崩溃,几次想到过自杀;被贬黄州,生活上、精神上的折磨更是接踵而至……他被无情地推入深渊,面临着人生的极限。但是,经历了艰苦的思想历程,倔强的苏轼不仅挺下来了,而且把这灾难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在黄州大地上,他又站了起来,而且站得更高,更稳。好,突破极限获新生。


柳宗元一生坎坷。他是一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很短暂。他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去世,其间仅二十一年,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在他的支持下,主张革新朝政的王叔文集团,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李诵一直重病缠身,而太子李纯又十分仇视革新,因此这次改革很快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宪宗)即位而宣告失败。革新集团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主要成员都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33岁的柳宗元被贬永州,这实际上意味着柳宗元政治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十年后,再贬至更荒僻的柳州,柳宗元的政治希望彻底破灭。上述两篇作文均以此为材料而写成。
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的人生道路异常险仄,在官场上、在生活中,他确实并不能算是快乐幸福;但是,灾难促使柳宗元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就会出现另外一番思索:当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时候,是万千百姓受益的时候,难道他就不会感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当他游走的笔锋书写出超凡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甚至书写出他的内心的真苦痛的时候,难道他就不会感到创作的欢乐和幸福?

A但求无愧于心
秋空浩远,黄叶漫天。南飞的大雁不舍的哀鸣,最后的夏蝉嘶哑地哀号。单簿的长衫敌不过风中些许的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颤。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遥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辘辘南去的车轮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
那一年是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的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
他有些迷茫了,面对尚未开化的永州,野林阴郁、瘴疫猖獗,面对政敌阴冷的笑容,噩梦般的纠缠。他的功名——他曾立志为之奋斗——他一生的骄傲,粉碎在一夜间,一段时间,他总是站在面北的窗前,目光茫然,渐渐地,他的身形有些佝偻了,洗得泛白的长衫显得微微松垮,消瘦的脸上,剑眉深锁着,不禁的苦痛。
可是,我们又怎能责怪他,毕竟他是一个文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可以是他的一切,在属于他的时代。
可他终于走了出来走出了那个峨冠博带的梦。他关上窗,拿起了笔,十年,只有笔尖游走在纸上的声音;十年,在枯瘦的手指下,流泻出了华夏文学不朽的骄傲。
幻想至于地面,他终于握住了自己的现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分明的宣告:从此,但求不愧于心,字字掷地有声。
终于,他又走了出来,从闭锁的书房,那一年是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召回京,随即改贬柳州。
在更为僻远的柳州,他走出了书房,决定创造一个现实。
在那里,他以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办了学,打了井,开了荒,种了树,放了奴婢。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营造了南荒中一道绮丽的风景,一个绮丽的现实,一个坚实的证明:无愧于心。
凭着这无愧于心,柳宗元走出了对浮华虚名的追逐,抓住了他的现实,创造了他的现实,凭着这”——他的诗文,他对柳州的开发开化,柳州的柳侯祠,被后人供奉了千年,并将继续供奉千年,万年……

B包容
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的哀鸣。
单薄的长衫终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颤,挺了挺身子。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
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难。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夜夜,夜夜日日。正值盛年的他,却早已须发斑白、形容枯槁、步履蹒跚,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到永州的那天傍晚,他发现庭院一隅有株矮矮的菊,不禁自嘲地苦笑:自己就是这株墙角的菊——向前看,只一堵寂寞的高墙;向上看,唯一角狭小的天空。没有群芳环绕,没有百花争妍。偶尔,抬头,有飞鸟淡淡的翅影;低头,有蚂蚁匆匆的足迹。是谁把她丢弃在这里?为什么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大概快要枯萎了,他想。
然而,西风飒飒的一个清晨,她忽然开放——如雪般洁白的花瓣优雅的舒展,在寂寞的墙角吐着静静的幽香。
那一天,怒放的白菊前,有一个身影,久久伫立;有一道目光,渐渐释然……
他回到书房,关上了那扇朝北的窗,却打开了心头一片豁然的天地。然后,他拿起了笔。十年,他枯瘦的手指间流泻出华夏文学不朽的骄傲。
面对人生的失意,包容,让他安然。
公元815年,他被召回京,旋即再贬柳州。
这一次,离开都城的路上,他目光淡定,遥望天际,却没有再回望长安。
在更为偏远荒僻的柳州,他走出了书房,凭借一颗正直文人的良心,开了荒、打了井、种了树、办了学、释放了奴仆,营造出南国荒原中一道绮丽的风景。
面对命运的坎坷,包容,让他淡然。
感谢包容,是它留给我们歌咏永州的不朽诗文;感谢包容,是它使柳州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感谢包容,是它塑造出一位光耀千古的文学大师——柳宗元。
柳州城内,柳侯祠的匾额至今光彩夺目。那上面,闪耀着包容的熠熠光芒……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9d06021dd36a32d73758175.html

《苏轼柳宗元作文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