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5 15:13: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张魏公作都督,欲辟之入幕。元受力辞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任元受:名尽言。事:侍奉。迨(dài):及。辟:征召。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未尝离左右________

或以语话________

尽言养亲________

必持以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魏公太息而许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句子大意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

2)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 ”中的,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把;C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个句子停顿应为: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答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亲:亲近;所以:……原因;兴隆:兴盛。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

故答案为:身边;稍微;正;给;⑵ D

/名医/不迨也

⑷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等,另外还会有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具体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阡陌交通________

便还家________

便向路________

处处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1)交错相通;同,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2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4)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分析】⑴ ①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句意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请。 ③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④句意为: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标记。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芳草,芳香的青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句意是: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句意是:(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⑶C项有误,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外人来打破他们安定和平的世界。 

⑷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留给人们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勾画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定祥和,人们生活和乐幸福的理想世界。

故答案为:⑴① 交错相通 ,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

⑵ ①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⑶C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 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下:即为胯下。蒲伏:同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 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 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 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 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 1C

2C

3A

4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分析】⑴C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表述错误,古时的河南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跟现在不同。故选C

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翻译为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据此断句为: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故选C

⑶A:文中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并不是嫌饭不好。故选A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句中指的是集市上,以为意思是认为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句中意思是多次意思是谈话意思是认为……是奇才。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⑴C⑵C⑶A

⑷ 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首先明白语句大意。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也没有什么军功。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等到拜将时,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4文言文阅读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昼则疾耕作田间             : ________  

时刘儿方母之善举也         : 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

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介词,在;明白,醒悟

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解析】【分析】(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给予。:明白,醒悟。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

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后刘家儿子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故答案为:介词,在;明白,醒悟;

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

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   )。桓帝延熹中,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   )!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 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   )!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

    (乙)楚庄王欲伐陈 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延熹:汉桓帝的年号。幸:皇帝驾临。茅茨采椽(chuán):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逸:放纵,放任。陈:国名。洫:护城河。宁国:楚国大臣。罢;通

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 “不知何许人(   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可译为

B. “汉阴老父是古代对男性的谦称。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可以解释为像父亲一样(关爱)

C. (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

D. 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同见解?

【答案】 1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译为不准确。B汉阴老父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故选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此题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意思是设立意思是有条理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句中意思是意思是放纵意思是感到羞耻。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 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姓怨声载道。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CD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⑶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翁交谈。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

    (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楚国的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至若春和________

怀乡________

宠辱________

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 1)日光;国都;一起;探求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

3)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

4)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解析】【分析】(1至若春和景明翻译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意思是日光去国怀乡翻译为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意思是国都宠辱偕忘翻译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意思是一起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意思是探求

2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中意思是因为,该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句中意思是跳跃意思是玉璧。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需要注意。

3)结合文章内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滕子京虽然被贬,但却放下个人得失,做出了一番事业,可见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他提倡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故答案为:日光;国都;一起;探求

⑵ 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

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

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要求考生抓关键语句,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注】:耷拉。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其里有人一猪________

既而憬然________

佛经所谓夙冤________

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 / /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是醒悟的意思;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 /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养;醒悟;大概;于是

/ /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8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

【注】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缞绖(cuī  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亟():急迫地。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怃()然:形容失望的样子。彻:通,撤去。赒(zhōu)同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进亦忧________

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使其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 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探求完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没有。:这种。:归依。坐客:在座的客人。:眼泪。还有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3)此题可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提取以物喜,以己悲作为答案,不同的自然景象引发出迁客骚人的不同感受,即两种不同的心境。原文第三段写天气昏暗阴沉,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悲伤。第四段写天气春和景明,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感到心旷神怡。古仁人则是和作者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问,考查写这两种情的目的。作者写出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比,是为了以古人自况,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词句可直接提取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⑵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仲淹在邠州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注】缣:细绢。仅:将近。令:善,美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百废________

前人之述________

范文正公财好施________

衣缣一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说说对范仲淹和孟子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 1)同,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是通假字,同,都,全。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叙述已经很详细、完备了。是一词多义:具备;准备;防备;设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是一词多义:轻视;减少;轻薄;宽容。岁衣缣一匹: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年。

2)本题注意:以,因为。物,外物。是互文修辞。贤令,贤明善良。至,到。奉,尊奉。公,范仲淹。法,规矩做法。废,荒废。弛,放松。

3解释材料内容。《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意思是: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解读材料。从内容上看,孟子的忧乐观就是把王者应该把百姓的忧和乐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解读文章。范仲淹在文章中提出了以天下人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乐观。二者关系。孟子强调的是王者应有忧民乐民的观点。范仲淹则把这种理想发展到所有的读书人、官员身上,范仲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忧国忧民的观点。

故答案为:,全、皆;详尽、完备;轻视、不重视;每年;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解答;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解答。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范仲淹不重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 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注】畿():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踊贵:物价上涨。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忤():逆,不顺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严挺之有此儿________

沿湘流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 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答案】 1)竟然;逆流而上

2B

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严挺之乃有此儿: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乃:竟然、居然。

2)原文中是: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而不是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故选B

3)结合语言特点寓褒贬与叙事中分析。如文中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是一个重朋友义气、敢于进谏的人,作者在此褒扬了杜甫。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竟然、逆流而上

⑵B

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围绕要求,注意文中语言的表达,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词语。

一小舟________

雾凇沆砀________

欣然规往________

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乙】文着重,你是如何理解这的?

【答案】 1)陶庵梦忆;苏轼

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3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D

5)苏轼的一个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

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

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

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

故答案为:陶庵梦忆;苏轼;

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⑷D

苏轼的一个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吴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都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于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节选自《过庭录》,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后贻祸________

正患无隙以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把酒            执策而                               B. 潇湘            狭,才通人

C. 则有国怀乡        游人而禽鸟乐也                 D. 进亦忧,退亦忧    日更定矣

3)翻译下面句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4)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简述写作缘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流露出作者对滕子京政绩的赞赏。

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古仁人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进退之间,皆是为百姓着想,为君王担忧。

5)请联系【甲】【乙】两文,概括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并说说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 1)担心,害怕;规劝、劝诚

2B

3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

4C

5)目的:规劝和勉励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天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先忧后乐的广阔胸襟。

【解析】【分析】(1)第一句的大意是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故的意思是担心、害怕。第二句的大意是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故的意思是规劝、劝诚。

2A项,都是面对的意思。B项,第一个:直到;第二个:十分、非常。C项,都是离开的意思。D项,都是这的意思。故选B

3)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大观,宏伟景象;备,详尽。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负,依仗、凭借;大才,有很大的才华;嫉,嫉妒。

4C项,一阴一晴,表明了迁客骚人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故选C

5)【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了对滕子京的鼓励和劝勉之意;译文其意盖在谏故人耳则直接表明了写《岳阳楼记》的目的就是规劝滕子京。至于范仲淹的思想情感,【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担心,害怕;规劝、劝诚

⑵B⑶①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

⑷C

目的:规劝和勉励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天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先忧后乐的广阔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进行辨析,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照。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13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故事:向来规矩。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使各书以对,而其备________  ②力不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示天下                    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谨其备              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C. 施虽在越                        仁足以示天下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

2A

3)募 / / 恃。

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5)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谨:谨慎。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少:稍微。

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B.都是表递进,而且C.都是代词,他,他的之意。D.都是结构助词。故选A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译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农历每月第一天。:代指粮食。:领一半。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谨慎;稍微

⑵A

(募 / / 恃。

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本文: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14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乙】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 “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白描;涵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定风波·重阳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白描;涵

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 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注释】耕柱子:墨子的门生。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骥: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以策________

怒之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 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本句正确翻译为: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本文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值得;所以;

⑵ B

以子为足以策;

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620385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1.html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