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发布时间:2021-04-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 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农业革命 、“、八

人口变化特点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
长慢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死 亡率咼
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条件改善,寿 命提咼
生产力、生活质量
工业革命 开始后


itr -
w方帘讹龍曲人口増然
农业革命 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
速度较快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明显加快
不断改善,死亡率 逐渐降低
(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 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 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 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特点
今后变化 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社会保障制度健
发达 保持较低
增长缓慢
国家
水平
全,生育观念的
转变等
比较稳定,
俄罗斯、德 一些国家 人口数 量还会逐 渐减少
国、日本
人口增长
政治上的独立,
发展 中国
水平较咼
很快,世界
民族经济的发
新增人口
展,医疗卫生事
中,发展中
业的进步,人口
国家占到
死亡率下降
80%以上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
出生率

人口增长
中国、印
始趋于
度、巴基斯
慢,很多

国家实施 口控制 措施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
“高高低”模式 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极低
较低


死亡率 自然增 长率
人口增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分布
不断增长
--------------------- ---------------------- T
热带原始 较落后的 亚、非、拉等 森林等地 展中国 区的落后 家或地区
洲的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 人利、匈牙利、瑞典等) 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 国、新加坡等)

民族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 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口诀:欧美摩登全 现代”亚非拉发展忙 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 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是否有居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1.
迁移路线 洲人到美 洲、非洲 2. 非洲黑人被贩卖
1 .殖民主义扩 1 .从旧大陆到新 和资本主义 发展
大陆
2 .地理大发现 2.从已知开发国
到美洲
新航线开辟
到未开发地区
3. 东亚、南亚人被 招到美洲
1. 拉丁美洲人到北
1. 从发展中国家
美打工
各国经济发展 不平衡
到发达国家
2. 南亚、南欧、非
2. 定居移民减少,
洲人到西亚打工
流动工人增加(外
3. 南欧、非洲人到
籍工人)
西欧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 3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1. 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
20世纪80 1. 计划经济体制
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
的建年代中期
、八
2. 严格的户籍管理 制度
有计划、有

织地进行
2. 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 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1.
20世纪80
2.
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3.
内地到沿海 山区到平原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
5 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和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 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
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 平(成反比)。
3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 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 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 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等被迫延伸 兰州、洛阳、西宁、
举例


组团状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
陵山地
成都、合肥、华盛顿
宜昌
重庆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咼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④内部分区明显;
才匕 ----------

r i i~~
F j 卜―血一1-* E 工厂

H O I I£F
佳左E 办会区 芮业E1
*Li^l
U
■ 1-
r
F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JK
nr歼竦尹斗 iptM

占塑聞枕大■ 是 嫌击的主网■上囲伽斗假细性 宅直的分KMHB, 工电址代時m=ISEWJb *秤向雄g-
隹龟区 储纺
住老
他干内施”工4k EL FWifiz --弓假他 717诧联疾-
|w
Mb画碎*. a 点扶谨曲秋.
妪惑Mt H'
M活动JIE+r UI:it竝于丹•心”空' iffi站两AM 逾卅角空悝竝別人・ 建送物佥大枫歸口姙。 誉,内 锤百回的分化- ¥師向击直歼堀在播F 拜超冋于*&主安空皱分布■
位于击直外虫H 5ffi干牡两CM
厂亚rsc

4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

理解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工业




M

距曲中心孤
2* 咨捷土地利用忖ffifiEZlM距罔谨祺示题
IMK

伸出耒的 以豪 较髙
王■赴酷 的乂汕点

较怅 血■公略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 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 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 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 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 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 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 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6 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 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赢利) 门槛人口(亏本)
2 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 高,门槛人口相对较 大,为高 级商品 2.3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土地的城市化 人口的城市化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v
2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
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 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1初期阶段
d城市化发展iff
发展慢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化水平崗* 市化速度很快 崔缓慢或停滞
中心城区衰落、
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岀现的间題 处于城市化 劳动力过剰*交通拥挤、
住房累张.环境恶化
水平时
期,问发展趋势 题少 郊区城市化 出现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 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
6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 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处于
来源
大气污染

危害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 氧化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


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
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 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 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 物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
噪声污染
工、社会活动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
染、废旧电池等)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
体健康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 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 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 需要的产品。
2 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
3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市场因素。 4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 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 (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 (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 (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 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 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 专业化和地域化 7 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 (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

(市场和政策)

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一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选择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 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 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 (4水利工程量大
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 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⑶机械化和科学水平
东南亚
5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4地广人稀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 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农业地域类型 人均耕地 主要农作物 生产规模 机械化程度 科技水平 商品率 经营方式 主要分布地区
季风水田农业 人多地少 水稻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 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
发展中国家

商品谷物农业 地广人稀 小麦、玉米

家庭经营的大农场 温带大陆性气候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q*
7i
\
1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⑵地广人稀,地价

-
丰顷
|L, 1^1 I
1

■他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2 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戈岖轮牧 (3
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 区、西欧、
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地域类率 气候
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谧和湿润 以人工草场为主
半干旱.干旱气候 以天熬草场为主 地广人稀的地区 肉、皮.毛为主
较高
以外地卅场为主
分棚 产諾 机賊牝程度 市场
rfe人口密集地区 牛奶及奶制品为主

以本加阳场为主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季风水田 农业)
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 带雨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林区
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 米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大牧场放牧
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 和,草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 类茂盛;地广人稀;距 海港近的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 辟水优势
商品谷物农
源;种植饲料。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咼是 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 有优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 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 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 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
效地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 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农业生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 起来
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 ■竄叠
戏%耳英栽!t /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 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 生产部门。
2 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
活服务)
2 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 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工业类型 原料指向型工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 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 头厂
市场指向型工
动力指向型工


轻工业(主要为生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接近原料产地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 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



廉价劳动力指 向型 技术指向型工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 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 仪表等
水电厂)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 地方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
® | T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 ---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 --- 接近消费市场
----近铁型(原料导向型)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 ----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交通晶件敌博和廷需龜申提髙


原料、燃料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数量和体力影响减
弱,质量影响增强 对市场的作用增强
[料学披术时邊步》 工业生产机械化.向动化水平提高


工业产业时伏息询嵐知程度疑商

水泥厂 酿造厂 发电厂 钢铁厂
.盛行风的下夙 向或垂直J亍直, 年风向不定的建在
污染 空气
污染A 水源j
皮革厂
污水排養口远离 水恵地及河漩上避
周体废弃 物污染/
M风麺的皿向
远离將民区和农田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
4. 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 业联系
(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一一产出 的联系
枷的生产过程
汽牟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 入。
的生产逮程
如纺纱一一织布一一印染一一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 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 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D為]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3 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 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 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 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 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 “石油城”“汽 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 电子工业等) 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 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43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 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
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1发展的区位特点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如 莱茵河、
利珀河、鲁尔河)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2.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 化工)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 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 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 环境 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
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 C植树造林
4. 中南工业区的特征
(1 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 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丕丰富,辽中南水 _ 源供应紧张。
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 污染严重等。
三、 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 乡村地区, 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 等日本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⑤广阔的市场
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 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
四、 大利新兴工业区
1.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 当地条件;
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 国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国内条件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发展特点
意大利新兴工业
工业区
以中小企业为
生产规模

主要工业部

传统工业区
以大型企业为
重工业
轻工业
生产过程 资本集中程


分散在小城镇或
工业分布
农村
口诀:“小、轻、散、低、散” 3. 独特的发展模式一工业小区
1 概念
集中布局

分散
集中生产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 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 互信赖、比较稳固的 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 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 的竞争力。
4. 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 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 五、美国“硅谷” 1.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 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 起原因
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地;(斯坦福大学)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
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⑤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
3. 国中关村科技园发展 1)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

美国硅轩
产时构 生产^

歳大利新工业区
轻工业产詁

离揑术产品
増绘弟攬快、更新快代周mH
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劳动力 政府因索
14附证、环境忧美的繼世

型谯衽小!tlft、农档
曲牧人员有鳥水平的知观和帖滋
越附大力立持 军事订赏
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处: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不足、 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 度和法规不完善和健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 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方式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造价高,占地广。
适合运输的货物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铁路 量大,快速,连续性
好。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运量小,成本高,运 短程、量小的货物。
费贵。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
本低。

速度慢,连续性差。 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
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
费高。
投资大,灵活性差。 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
物。
『近公路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原则
管道 连续性强,安全,运
量大。

交通方式的选择: •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辻运 短途、虽小、容易死亡、变頂的鲜活货物一公路 •远程、量大、容易死亡、变质的鲜活货牧—铁路 大宗、笨重S远程r不急需的货物M水运
五种主要现代化交通工F航空]「小1 航空
I*铁路r u-n r 铁踣 1高一铁路
I水运」U{水运 —水运

具对比表
方式

投资 运具

运量 运费 运亟 灵活性




铁齬


最少






爆好
河逗 海运













於差



暈大 竝低





航空 最丈 履高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
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 条亚欧大陆桥(①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
②连云港一一鹿特丹)、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 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 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 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 路为例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③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④有科学技术作保证;⑤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⑥有稳定的客货源;⑦加 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2. 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①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 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②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 城镇发展的关系。
3. 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 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
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 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 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 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5.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聚落空间形态:
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 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 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 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 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 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 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 商业中心城市。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 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 路沿线。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 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 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
移到发展中国家,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 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 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 利用率: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 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 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牛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 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 ____________ 来源。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a897e97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95.html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