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冬至

发布时间:2019-12-24 22:01: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的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

从自然方面说,冬至是上古时期根据天象物候确定阳气渐渐开始回升而定出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

据现存文献记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在现存文字记述中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最早是在汉代。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晋书》上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这一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祖先祭拜。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按:一种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举行的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民间在此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冬至宜静不宜动,《周易·复·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其《诛伐篇》说:“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世,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解释了为什么冬至要休兵闭关的原因。《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在民间,人们则亲朋相互拜访,并以美食相赠。

正因为冬至在中国传统民俗与历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古人关于冬至或者写于冬至前后的诗词是非常多的。我们今天只谈“诗圣”杜甫的三首七言律诗。

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在剑思洛,领起三四,下乃至后景情。青袍白马,剑南幕府也,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因梅花而念棣萼,总是触物伤怀。此诗青袍白马,与《洗兵行》所引《侯景传》不同。朱注以公诗“青袍也自公”、“归来散马蹄”为证,皆指幕府言。曰“有何意”,言志不得自展也。旧注以青袍白马比安史,则“有何意”三字,却说不去矣。)

①《周礼》:冬至日在牵牛,影长一丈三尺。

②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③【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水经注》:金谷水,出河南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经石崇故居。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华延隽《洛阳记》:两铜驼在官之南街,东西相向,高九尺,洛阳谓之铜驼陌。蔡琰《笳曲》:“故乡隔兮音尘绝。”

④《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棣萼,以比兄弟也。

⑤嵇康《琴赋》:“吟咏以适志。”朱瀚曰:此诗疑赝作。复点至字,累坠。日初长,剩语。有何意,可发一笑。金谷铜驼,正是故乡,但可云风景非昔耳。不自觉,冗率。竟以棣萼为兄弟,亦是俚习。七八如村务火酒,薄劣异常。

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处在闲官卑位中的自己,为什么突然想念起洛阳,它并不是我的家乡。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又有什么意义呢?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创作背景

《至后》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冬至前后所做的七言律诗。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诗词鉴赏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洛阳并不是自己的故乡。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路,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为什么突然地想念起洛阳呢,它并不是我的故乡啊。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E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

  (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作者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这首七律写于广德二年(764年)冬,杜甫此时正在他的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那里做幕僚。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除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唐玄宗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杜甫此时虽蒙严武器重,过着青袍白马的幕府生活,但是有志不得伸,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四笺曰:“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因梅花而念棣萼,总是触物伤怀。”

有人曾怀疑此诗是伪作,但从思想、风格、语言、手法诸方面看,毫无疑问它属于杜甫晚年的作品。明代杨慎曾将此篇选入《杜诗选》中,1958年春,毛泽东游览杜甫草堂时,曾在杨慎《杜诗选》的版本上,用铅笔特意圈了两首诗,其一就是《至后》,以示赞赏之意。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秋去冬来,花开花落,诗人触景伤情,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洛阳。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一直将洛阳视作自己的故乡。同时他祖籍京兆杜陵,也就是现在陕西西安的南郊,所以长安也是他的故乡。作为唐朝的政治权力中心,杜甫在漂泊旅途中对长安的怀念可能更多出一份对自己昔日的政治理想的怀念,也隐含着对朝廷和君王的担忧。而对洛阳的怀念,则饱含着对故土和昔日亲朋的深情。在这首诗的颈联中我们就能够读到。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后汉书·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杜甫用青袍白马借代处于闲官卑位中的自己。清代黄生所撰《杜诗说》中对青袍白马还有一解。南北朝时期著名叛将侯景(此人先是由北魏入东魏,再叛东魏投靠南朝梁,最后再叛梁,掀起“侯景之乱”)叛乱时“反著青袍,乘白马,青丝为辔”,杜甫用此喻安禄山之叛

安史之乱中,洛阳已经沦陷。金谷,指的是金谷园,乃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庾信《枯树赋》有“若非金谷满园树”句。铜驼,指的是铜驼陌(道路)。铜驼陌是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陆机《洛阳记》中说:“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铜驼陌因此得名。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此句是说洛阳因遭遇安史之乱已经今非昔比了。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诗经·小雅·棠棣》中有:“棠棣[dì]之华,萼不韡韡[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杜甫这一联是写含苞欲放的梅花勾起他对战乱中别离的兄弟的思念。

最后一联,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了。

杜甫漂泊西南的思乡之情中,既有山河破碎、故园沦落之痛,又有身世飘零、兄弟离散之苦,这首《至日》写得不可谓不感人。

练习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剑南:这里指蜀地。青袍白马:这里指诗人当时身居闲官卑位。金谷、铜驼: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破坏。棣萼:语出《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了诗人身在蜀地、心在洛阳的现状,“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

B.“青袍白马”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C.金谷园、铜驼陌等地受到战争破坏,这让诗人感到国破家亡、物是人非。

D.尾联直抒胸臆,愁苦至极的诗人本想写诗遣愁,但诗成吟咏,更觉凄凉。

E.整首诗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远在蜀地,心情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B.青袍白马,指的是诗人当前的处境;而诗中的“非故乡”,并非指洛阳不是诗人的故乡。

C.诗人用 “欲开不自觉”的梅花和眼前盛开的棣萼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思念之情。

D.全诗结构严谨,感情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 诗人是如何抒写凄凉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6.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分)

1.AC(A项“‘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分析错误。C项“国破家亡”无中生有)(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融景生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双关。“棣萼”一语双关,既实指棠棣花,呼应了上句的“梅花”,写出时光流逝;又代指兄弟,写出离别之久。内涵丰富,表达巧妙。岸容——待腊-在腊月——将舒柳,山意冲寒——其在腊月——也将欲放梅。(含互文)

用典。用《诗经·棠棣》中的词句,以“棣萼”代指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答对偶等手法,言之成理可给分)

3C(棣萼不是诗人眼前见到的花,而是由梅花正开想到已经凋谢了的棣萼。用了起兴和联想的手法。且此处梅花也无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之意。)

4.①借代。“青袍白马”、“金谷铜驼”都用了借代手法,前代诗人当时身居的闲官卑位,表达了诗人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落寞的感情。后代洛阳胜地,表达诗人面对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时的悲哀和眷恋故乡的感情。

②融景生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兄弟朋友的悲戚之情。

③借喻或用典。棣萼喻指兄弟表面上诗人是讲两种花,实际是起兴,由眼前的梅花欲开,联想到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朋友。用典,用《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词句,以“棣萼”代指兄弟,表达自己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感情。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④直抒胸臆。尾联诗人直接抒写自己愁闷至极的感情。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若言之有理,其它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53分)B(“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6.(6分)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2分)

眷恋故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1分)

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1分)

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2分)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释】1

【按】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女添线显示白昼延长,还用河边柳树年尽将泛绿,山上梅花欲放生动写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

【小至】冬至前一日【五纹】五色线。《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吹葭】古代将苇膜烧灰放在律管内测示气候,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舒展故。

【浮灰】一作“飞灰”

【云物】景物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写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注释】2

小至:《全唐诗》于题下注:“至前一日,即《会要》小冬日。”

天时人事: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情。天时,指自然变化的时序。人事,人世间事。

日相催:逐日相催。

阳生:阳气初生,古人认为到冬至那天阴气极盛而新的一线阳气刚刚产生。

五纹:五色彩线。纹,一作“文”。

添弱线:据史书记载,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

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古代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分别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的玉管内,每月节气到来,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葭,初生的芦苇,诗中指代芦苇内膜烧成的灰。

六琯:亦作六管,指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吕,故称。浮,一作“飞”。

岸容:河岸的容貌,诗中指水边景象。

待腊(là):待到腊月时分。腊,腊月,农历十二月。

舒柳: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舒放,萌发。

放:一作“破”。

云物:本指太阳旁边云气的色彩形状,这里就是指景物。

不殊:没有区别。乡国:即家乡。

覆杯:尽饮。覆,倾,倒。

【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写景叙事,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着诗人的心境。首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写到了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后来的论者往往以“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看到这首诗积极的一面。但是莫忘还有前一句“天时人事日相催”。既写出了时序轮转、光阴流逝对人的催逼——我们会禁不住想到中唐李贺那句“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要比老杜更酷烈一些;又写出了“人事”,动荡离乱的时局对流徙之人的影响。

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五纹:指五色彩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所以叫“添弱线”。葭:指初生的芦苇,吹葭与后面的动浮灰相联系。琯是古代乐器,似笛,用玉制成,六孔,这里的“六琯”正好与前句“五纹”对仗。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浮灰:一作“飞灰”。

冬至后的景象应该是: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以抒情作结——这里的景物貌似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但异乡毕竟是异乡,且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岸容——待腊-在腊月——将舒柳,山意冲寒——其在腊月——也将欲放梅。(含互文)

“教儿且覆掌中杯”让人想到老杜《绝句漫兴九首》中的名句:“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还有那首《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些诗都写于诗人漂泊西南期间,我们可以读出他自遣背后的落寞与感伤,与颠沛流离的命运和日渐衰老的身体联系在一起,仿佛一首一唱三叹的歌,在一代代的读者耳边回想不已。

冬至后白昼将越来越长,春已不远。冬还在继续。

【练习】

小至①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大历元年寓居夔州时所作,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绣女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可以显示出气节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充满生机。

8.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小至①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②添弱线③,吹葭④六琯⑤动浮灰⑥。

岸容徒腊⑦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⑧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写的。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②五纹:指五色彩线。③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④葭:初生的芦苇。⑤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⑥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⑦腊:腊月。⑧覆:倾,倒。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拟人,天时人事每日催促,过了冬至天气回暖,春天又将到来。

B.颔联以女工刺绣、浮灰飞动的细节表现了白日变长、阳气吹送的景象。

C.颈联兼用拟人和想象,设想寒气退去之后堤柳舒枝、山梅开放的景象。

D.本诗“事”“景”“感”三者烘托,感受敏锐,选材典型,表现细腻。

10.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7、C【解析】“设想寒气退去之后堤柳舒枝、山梅开放的景象”错,颈联所写的是堤岸好像等待腊月赶快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的景象;并没有写堤柳舒枝、山梅开放。

8、①岁月匆匆、时不我待的紧迫;②白昼增长、暖气将至的欣喜;③热爱生活、细观自然的情趣(或:柳树待舒、山梅欲放的期待);④身处异乡、云物不殊的舒适 (或:异乡纵酒、聊慰思心的无奈)。(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任选三条作答) 

9.C “将、欲”都说明还没有进入春天,只是春天即将到来,是冬日里孕育着春天之景。

10.(1)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翻译概括句意)

(2)思乡之情,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

(3)乐观豁达之情,眼前之景和故乡并未有不同,举酒尽兴。(1点2分)



冬 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诗源辨体》:律诗诣极者,以圆紧为正,骀荡为变。《黄鹤》前四句虽歌行语,而后四句则其圆紧,《雁门》则语语圆紧矣,“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荡,遂入小变。机趣虽同,而体制则异也。

《杜臆》:“泥杀”二字,发自苦衷。“穷愁”,故形容“独老”,“长为客”,故风俗“相亲”。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此首较可。三、四句老健,七句太纤,不类杜之笔墨,遂为全篇之累。许印芳;此亦八句皆对,但首句不用韵耳。“一寸心”,诗家常用语;此处七句拆开用,晓岚便斥为“纤”,亦苛论也。

《读杜心解》:“长为客”三字,一诗纲领。

《杜诗镜铨》:八句皆对。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亦是峭削之意。起已无赖,五、六一此一彼夹说:因此“杖藜”,而彼云“鸣玉”;因彼“紫宸”,而此云“丹壑”:作意着色,硬入态矣。评:结,指点此彼,亦复老尽。

注释

(1)至日:指冬至、夏至。这里指冬至。

(2)泥:缠着。

(3)形容:外貌;模样。

(4)风俗:指一地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5)杖藜: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6)丹壑:指峡谷深渊中一汪水池。形容山中胜景。

(7)鸣玉: 原指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后常常比喻出仕在朝。

(8)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唐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

(9)心折:心惊,心碎;伤感。形容伤感到极点。

(10)一寸: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故称。

(11)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因称关中为三秦。

译文

每年冬至节,都一家人,在异乡为客,生活穷困潦倒。

江上风景虽好,唯独自己渐渐老去。时间长了,就连这些异乡的风物,也觉得和家乡的一样。

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后离开皇宫的往事来。

每到此时,心里无限感伤,顿觉前路迷茫,何处才能见到三秦。

【赏析】

这首诗可能是杜甫几首“冬至”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大历二年(767年)作于夔州

“年年至日长为客”,至日就是冬至日。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年)弃官客秦州以来,已经作了八、九年的客了。“忽忽穷愁泥杀人”:忽忽,失意的样子,犹郁郁,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云:“居则忽忽若有所亡”。泥,这里读去声,纠缠不放之意。首联即反映出杜甫晚年的处境:年复一年的漂泊,为穷愁(穷者,生活窘迫;愁者,忧国怀乡)所困。

颔联中的“江上”、“天边”(一作天涯)均指夔州,天边亦有写夔州距故乡之远的意思。“江上形容吾独老”容易理解:形容是形态容貌的意思,这句是写因久客而容颜老去。“天边风俗自相亲”的理解则颇有歧义。一说这句是写诗人久客而能适应异地风俗(见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但是“自”在这里未必是“自然”的意思,自相亲,也可以理解为“天边”的人们自相亲,而不与我亲。即汉乐府“入门各自媚,谁肯相谓言”意。我觉得这后一种理解可能更符合杜甫的本意。一方面与前句的“吾独老”相呼应。更重要的是,杜甫在夔州虽然生活状况还算安定。但他对夔州的风土人情却并不喜欢。他曾在《南极》一诗中说此地的居住环境“近身皆鸟道,殊俗自人群”,《览物》中感慨夔州“形胜有余风土恶“,自己“几时回首一高歌?”又在《最能行》中批评这里“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联系这些诗句,我们也可以理解杜甫为什么会说夔州这里的人们自相亲不与他亲。

再进一步说,杜甫在天宝七年(748年)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明白表示过自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是兀兀穷年,不但理想付诸东流,自身生活也辗转泥途,备极艰辛。在社会与人生的大悲剧中,“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诗人的叹息何其无奈!

颈联二句要联系起来看。丹壑是红色的山谷,丹,山石、泥土及秋后枫叶的红色。紫宸是唐大明宫紫宸殿。当时百官上朝散朝皆骑马,鸣玉是马行走时马勒上的装饰物玉珂碰撞作响。这两句是写当诗人在夔州雪后扶杖临丹壑之际,正是长安百官从紫宸殿散朝之时。这一联表示诗人身在夔州,仍心怀朝廷。苏轼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南宋周紫芝说杜甫“少陵有句皆忧国”,这首《冬至》亦能体现。

尾联承上句,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心大不过方寸,故曰“寸心”,心折,犹心碎,心已碎,故曰“无一寸”。路迷:形容路途遥远,难以分辨。三秦:此处指长安。秦末项羽入函谷关,将关中之地分封秦军三个降将,故称“三秦”,这里正好与前句的“一寸”相对。望乡尚不辨何处望,还乡就更不用说了,这正是叫诗人心碎的缘由。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首七言律诗的形式。七言律诗一般要求中间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对首联和尾联无此要求,但这首《冬至》却是八句皆对。明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中说这首诗“通体对偶,而淋漓骀荡”。“淋漓”一词比较容易理解,“骀[dài]荡”是舒缓荡漾的样子,一般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如谢眺《直中书省》诗云:“朋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用来形容杜甫这首《冬至》的形式,说明它在七律严格的形式下能够有所突破,放纵不羁。我们在读此诗的首尾两联时也确能感受到,它们在对仗的形式下,情绪铺陈得非常饱满(当然这是一种忧郁痛苦的情绪)。

明人王稚登可能是第一个直接将杜甫称作“诗圣”的人,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序》中说:“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可见杜甫“诗圣”的称号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的一种理想,其道德修养足以垂范后世。然而杜甫并非只有前述《冬至》诗中那个忧国忠君的形象。杜诗千载之后依然让我们感动,是因为其中有“情”,而且是写出了极深厚的感情。梁启超更是称杜甫为“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原载《晨报副刊》1922年5月28、29日)。杜甫的感情来源于多难失意的生活,因此深刻而真实;杜甫的感情世界里,更多的是对他人、对故土的关怀与思念,因此往往感人肺腑。

练习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1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项是

A.首联中的“至日”,是冬至的意思。呼应标题“冬至”。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B.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颔联、颈联中的“形容独老”“ 杖藜”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C.全诗通篇对偶、叠词妙用,“年年”对“忽忽”,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自己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困苦不堪。

D.古人常谓心为方寸之地,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表现了诗人因冬至这样的特殊的日子自己还孤独漂泊而感伤无限。“三秦”借指他的家乡,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12.前人评价说“常为客”三字为一诗纲领,即全诗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1.BD 【解析】B早年不是得意而是一种无知无权、理想没有实现,现在长期漂泊、年老孤独这里当年苦楚——致君尧舜上破灭——现在悲苦境遇D三秦借指长安,即朝廷所在,而不是杜甫的家乡,杜甫家乡在河南。侧重点应该在国而不是在家

12.(8分)同意这样的评价。(1分)

这首诗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挫折和流离他乡的伤感与迷茫之情。(2分)

首联描写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

颔联写诗人漂泊江上形容憔悴,因为远在天边,每到冬至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颈联写诗人只能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

尾联写每到此时,心里感伤无限,十分迷茫。(4分)

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所以是全诗诗眼。(1分)

常为客是感情基础常为客是全诗诗眼常为客是全诗线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30b7f8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d.html

《杜甫的冬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