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呐喊》的形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4 14:59: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蒙克《呐喊》的形式分析
作者:夏文喆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9

         要:《呐喊》,无疑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最负盛名的经典之作。画家通过极富张力的艺术语言,将人物面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作品的思想主题、创作背景等问题已有大量文献诉诸讨论,本文将主要从艺术语言与视觉心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图像学形式分析。

        关键词:《呐喊》;形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01

        1.题材分析:歇斯底里的末世情节

        从艺术语言与视觉心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呐喊》的表现题材:画面上呼啸的色彩与暴动的线条厮打出这样一个令人躁动不安的场景:黄昏,天空远处的火烧云,如同原始生灵被野蛮屠宰后喷涌而出的澎湃鲜血,漫天袭地,浩荡起伏。这种血腥感在视觉与心理上都给予观者一种毛骨悚然却不知所措的巨大恐怖,令人窒息。天空下的群山,被画家涂抹成混杂靛青的黝黑,仿佛是死亡的幽灵由远及近。左下方一座让人看不到尽头、如抽丝般封锁画面的长桥上,是惊恐万分的人形,双手抱头,如鬼影般突兀而荒诞地伫立于画面正前方。严重扭曲的面庞、空洞苍白的双眼、羸弱下坠的身躯,将惶恐、痛苦、呆滯、迷茫、孤独、癫狂……都凝聚于焦灼无奈地歇斯底里,最终冲破画框。然而,更加令人脊背发凉的却是,长桥远方貌似绅士的甲乙路人,面对如此莫名的惊悚漩涡,竟能依旧悠闲踱步,全然无动于衷……这幅无声的《呐喊》,咆哮出的,却是一如戏剧高潮般矛盾十足的末世情节

        2.视觉形式分析

        2.1色彩对比

        多数观者在欣赏此画时,都首先聚焦于画面前端的惊悚面孔或上方的火烧云。原因在于,画家有意识地运用色彩之间的冷暖、明暗对比,突出了靛青、黝黑团块包围下的血色猩红。红、蓝、黑三色的强烈对比,迅速让人头晕目眩,也在观者的视觉疲劳中加强了紧张感与违和感。值得强调的是,画家没有拙劣地将每一色块都均匀地单色填满,而是彼此渗透,互为表里,红中有蓝,冷中有暖,有效增强了色彩对比的视觉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b9b3d4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b.html

《蒙克《呐喊》的形式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