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 著名画作赏析资料

发布时间:2015-04-06 15:42: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美术鉴赏考试资料

1、名词解释

1、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意思是“野蛮的、乏味的”。起源于十一世纪的法国,在中世纪时被称为“法国式”,其流行于十三、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被称为哥特式。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罗马式圆拱,改变了罗马建筑的承重墙模式,以垂直向上的动势为特点,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宽大的窗子上饰以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高耸、轻盈、神秘,是一种宗教建筑审美风格。肋拱的穹隆工程,成肋骨状的穹隆可以建在更复杂的平面上。独立飞券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飞券在建筑物的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抵住中殿十字拱的四角起点,承受其侧推力。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哥特式教堂是建在由城市保护的城市中,它已经不再具有罗马式建筑那样的城堡功能,而有了更宽阔、更高、更明亮的内部空间。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其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2、印象派: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与色的美妙,光与色成为画面唯一主题,轮廓线消失了,严谨的造型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朦胧的光与色,微妙的色彩变化。其舍弃了在平面上以透视、阴影造成虚构的立体感,只以明确的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立体感。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3、现实主义:有时又称“写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现实生活,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和真实美,以追求写实手法为特点,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写实是现实主义油画的艺术手法,但现实主义油画比写实有更深刻的内涵。现实主义油画从写实主义的“历史深处”走来,但现实主义油画不能等同于写实主义。

4、冷抽象主义:也称几何抽象、理性抽象。主要图式特征是有规律的点、线、面、肌理交错,符号重复或规则构图。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线,,,色块,构图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的内容。代表人物是荷兰人蒙德里安和俄国人马列维奇。时间是1912年前后。冷抽象中还区分极多主义和极少主义。极多主义是符号重复密集或线条排列、交错繁复。极少主义和极简主义一致,是符号、简单、明快。

5、风格派: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创始人为T.van杜斯堡,主要领袖为P.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喜欢用新造型主义这个名称,所以风格派又称作新造型主义。风格派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集合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对于非对称行的深入研究于运用。非常特别地反复应用横纵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他们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6、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 艺术。具有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等特点。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二、作品欣赏

1《致田园者》

2、《命运三女神》:帕特农神庙的东面人字形山墙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组雕像残片。菲狄亚斯(PhidiasPheidias)主持制作,时间在公元前447~公元前438年,三位女神是克罗索、拉克西斯和阿特罗波斯。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雕刻家运用高超的雕刻语言,真实而细腻地刻画了透过女神衣褶隐现出来的丰满、柔美的肉体。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

3、《春》:雅克·约瑟夫·提索特作于1865年,当时正值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盛世,科学、文化和工业繁荣昌盛。画作《春》描绘的正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女贵族们的一个生活瞬间。画中的三位少女静静地在树下、田野里休憩,四处散落着随身携带的阳伞、草帽和披肩,还有用以打发时光的鱼杆和相机。头上那随风飘动的花瓣,脸上那无比沉静的表情,似乎让我们回到过去的时光中。她们都身穿维多利亚时代的时髦装束,温婉典雅的荷叶边,考究精致的包扣,闪亮飘逸的蝴蝶结,繁复华丽的褶皱,将年轻的身姿装点得分外婀娜多姿,并且与画面的风景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和谐画面。画面的用色也极为讲究,黑、白、红、绿、粉、灰,大胆而醒目,那块艳红色的披肩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使得整幅画面具有了一种均衡的美感。

4、《大卫》:雕像创作于16世纪初,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重量高达5.5吨。它是文艺复兴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被视为西方美术史上最优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塑家在人物结构上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艺术夸张处理:把头部的比例加大,下肢放长,手和脚的关节都较大,以加强英雄的形象效果。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当时佛罗伦萨市民心目中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的化身。

5、《教皇英诺森十世》:委拉斯贵兹作于1650年作品描绘的是英诺森十世正襟危坐在一张华丽的安乐椅上,身体稍向左倾,紧锁的双眉下一对凶犯的眼睛射出阴森的光,狭长的脸上长着一只肥厚的略带鹰钩形的鼻子,紧闭的嘴唇边留着稀疏的髭须,作者把英诺森十世威严中带着贪婪,阴险中含有狡诈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他的画作的特点是构图完美、造型谨慎、色彩厚重,明暗对比强烈见长,并且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一定程度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真实的社会状况和环境。

6、《晚钟》:米勒作于1859年,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画面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没有激烈的情绪,没有完美的人物形象,却在沉静、质朴与平凡中深深地震撼了人的心灵,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幅画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7、《向日葵》:梵高于18888月作于法国南部。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8、《格尔尼卡》: 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画由七组符号化的形象组成,两个动物和和六个人物,虽然寥寥数笔,却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关,其实水乳交融,且隐藏着深奥的含义,不少人为破译这些密码般的图像,绞尽了脑汁。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反应出画家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正义。

9、《我们的家庭为何如此充满魅力?》: 1956年,汉密尔顿在“独立派”举行的“这就是明天”展览上,展出了这幅名为《我们的家庭为何如此充满魅力?》的招贴画作品,这也是现代艺术史上最有感染力、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全部由印刷图片拼贴而成,画面表现现代公寓中的一位肌肉发达的男子和一位傲慢的女郎,以及堆砌着电视、带式录音机吸尘器等现代家用电器,透过画面中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男子手上拿着一支写有“POP”字样的棒棒糖,这幅作品成为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体现出上世纪50年代伦敦和纽约年轻画家寻求独特时代气质的愿望。

10、《王与后》:是亨利·摩尔50年代初在艺术风格上的一件试验性作品。并且被指定放在苏格兰贫瘠的丘陵地带的一片旷野之中。作品中国王与王后的头部都有一个洞,似眼非眼;面孔十分怪诞,象个面具,似人非人,身体薄且长,呈扁叶状。整个作品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细部刻画。‘王’的头部,那是冠、胡须和颜面的综合体,象征着原始王权和一种动物性的‘潘神’似的气质的混合。‘王’的姿态比起‘后’来显得较为从容和自信,而‘后’则更为端庄,且带点帝后的自觉。自然环境的衬托更增加了这尊雕塑意味无穷的历史感与神秘感,这仿佛是向人类原始文明的呼唤,也朦胧地表达了现代人的迷惘与失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7dd790172ded630a1cb633.html

《美术鉴赏 - 著名画作赏析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