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桃浦中学“黄浦杯”征文及获奖情况

发布时间:2018-08-22 16:5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7年桃浦中学“黄浦杯”征文及获奖情况

被阅读滋养的教育才会历久弥香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从业者,在这个领域里越久,接触到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越多,就越发觉得:在教育的海洋里,我们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的各种技巧,更需要丰富的知识体系、开阔的教育视野、独到的学识见解,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以及人文素养,获得高超的教育智慧。否则只能人云亦云,陷入世俗的眼光与作为,在教育的路上变得麻木、机械。

一、从一个“小”案例获得的职业感悟

我刚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有幸听一位教育专家讲到一个案例:某特级语文教师在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小蝌蚪找妈妈》 的课。课后这位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孩子们,如果你是小蝌蚪,见到妈妈以后会怎么说呢?孩子们兴奋起来,纷纷举手要发言。有学生说:妈妈,您到哪儿去了呀,我找您半天了;有学生说:妈妈,我们是在鲤鱼阿姨、乌龟伯伯的帮助下才找到您的……这时,一位平时不太喜欢发言的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老师,小蝌蚪可能会问,妈妈,爸爸去哪里了?

问题一出,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这位特级教师无所适从,因为他从来没有思考过小蝌蚪的爸爸是谁的问题。课后这位教师查阅资料才知道青蛙是水里受精,水里产卵,小蝌蚪一生出来,就不知道谁是它的妈妈,谁是它的爸爸了。

这个案例使我反思良久:我每天面对的是一群高中学生,而不是刚踏进校园的小学生。面对这些活生生、会思考、有生活体验、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一定经常发生),我该如何应对呢?这个案例反映出我国教育从业者的一个典型问题:在学科专业领域可以称为高级甚至特级教师,对其它学科知识却一无所知,缺乏人文常识、科学常识甚至生活常识。这些“常识”的缺失使老师只能术业专攻,却无法融会贯通。

怎样才能避免这个小案例中出现的窘况?怎么能使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接收我们传递出来的知识,更可以从教师的各种素养中得到春风化雨的滋养?我认为,方法只有一个:多读书,大量地广泛地读书。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到作画“要诀”时曾提到: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 第一是读书, 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作画如此,教书也不例外。

二、现阶段我国教师的阅读现状

20149月,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师学学会会长于漪先生主编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报告显示,81.8%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61.2%教师在过去一年阅读量低于4本,79.4%教师一年购买的图书低于10本,69%教师藏书量在300本以内;教师阅读方式多样,但精读不够。目前教师阅读方式以浏览为主,占39.2%,泛读占32%,精读占28.8%。此外,教师阅读活动以学校组织为主,自发组织较少,学校领导发起组织的阅读活动占50.2%,由同行或朋友发起组织的阅读活动仅占27.3%。

在这组不乐观的数据背后,有社会环境、教育形势以及教师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群体缺乏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少教师只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才会去书中寻找答案,或只是在学校提出相应要求时才当作任务去完成,没有把读书作为教师职业的必需和充实自我的途径。不少教师的阅读带有随意性,不是淡定从容地为了从书中寻求乐趣,而是漫无目的随意浏览,更没有读后摘记和评注的习惯。

另外,现代社会人们信仰缺失、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快餐文化盛行,阅读风气低迷,导致教师阅读的社会环境不佳;从教育内部来看,很多教师不堪教学负担,各种检查和评比也让教师疲于奔命,教师们普遍感到自己的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因而阅读的时间精力有限,导致教师即使有延展阅读,也仅是固守学科本位,只读与自己学科有关的书。这些都给教师阅读的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三,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也是影响教师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未能全面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局面。部分学校仍然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尺度,与教师的评价结果与奖金、职称、聘任等直接挂钩。升学率和成绩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分数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缺失了精神提升的自主和自由。

三、教师需要怎样的阅读

首先,要博览群书。教师阅读不能自我设限,不能固守学科主义,不能纵容各个学科之间“各自为政”。因为非专业知识往往在无形中影响着专业知识的结构系统、发展方向、思维开拓。一个更为开阔、广阔的知识背景,总能左右教师对教育教学本身及学科专业本身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运用。

胡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道:宋儒程颢说得好,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博学正是“大其心使开阔”,我曾把这番意思编成两句粗浅的口号,现在拿出来贡献给诸位朋友,作为读书的目标:为学要如金宇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在这一方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给我们提供了更值得信服的经验。于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教语文,过去我凭自己的个人爱好……但是后来我就觉得不行……你作为教师就样样要学!我上课时经常有被学生将住的情况, 有的时候问一些科学的问题,我真的是讲不清楚。我们那个时候学的是经典物理学,他问爱因斯坦什么,我就讲不出来,这就逼得我再去学一学近代物理学。学了近代物理学我才知道晴空万里还有两朵乌云,这样拉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序幕, 出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当霍金一出来,我马上就买《时间简史》看,不过看不懂。为了教育孩子,我还去研究美术,因为有的时候学生会拿画来问你,所以我家里画谱很多,经常读画。”

在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实践之后,于漪先生得到结论:“做一个老师,更须拓展视野广泛学……因为现在的社会,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地方是可以交融的。教文科的老师应该学一点自然科学,教自然学科的老师应该学一点人文, 因为这样可以打比较宽的底蕴。”正是于漪老师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文理融通、追求学科融合、追求知识结构不断拓展与延伸,才使她的教学时时洋溢着思想碰撞的激情火花,而她身上也总是散发出让人肃然起敬的人格魅力。

其次,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是个人的事。每个人,每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或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决定了他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阅读与他的工作、生活和生命状态密切相关时,他才有兴趣、有毅力坚持读下去。

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阅读可以围绕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展开,可以围绕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展开,如果你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当然也可以围绕教育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他酷爱教育、人文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尤其喜欢管理类书籍。在他看来,读得比较完整而又能促使他行动的,大多是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著作,如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并将之称为校长的第三只眼。这大概与他学校管理者的身份有关,因为在这些管理类书籍中可以寻找到学校管理的灵感与方法。

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认为比读书本身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独立的思考阅读。“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头脑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演练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慢慢丧失。所以他说:“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其三,要有选择地读。当下的社会环境、教育形势等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师成长的问题,作为教师个人,时间宝贵,经历有限,我们只能有选择的阅读,才能提高效率。在我看来,就是要多阅读经典。读教育理论经典,读教育方法经典,当然更要读要文学经典、哲学经典、历史经典,甚至自然科学的经典等。

清代唐彪说:“蜂以采花,故能酿蜜,蚕以食桑,故能成丝。倘蜂蚕之所采食者,非桑与花,则其成就必与凡物无异,乌得丝与蜜乎?乃知士人所读之文精,庶几所作之文美。”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啃一本经典,那么有可能所有的其它同类的经典都不是问题。因为经典与经典之间所散发的智慧经常是相通的,只不过表述不同或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而已。一本经典读透了,再读相类的书籍,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任何时代,都有所谓的“畅销书”,对于这类书我们应该持谨慎态度,不能因为某本书一时盛行就信手拈来,而是应该把时间用来阅读那些“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的著作,阅读那些站在人类之巅的著作以及享受着不朽声誉的人们的作品”(亚瑟·叔本华《论书籍与阅读》),这样才能做到开卷有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史,就是他不断阅读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历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神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必要带着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智慧。唯有被阅读滋养的教师才能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唯有被阅读滋养的教育才会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经久弥香。

上海市桃浦中学 韩莹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93916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b.html

《2017年桃浦中学“黄浦杯”征文及获奖情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