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发布时间:2019-03-18 10:45: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北岳中学 刘江红

一、教学目标

1、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方法二: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渐江东阳县。 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我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我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

一条龙朗读,读错、多读、重读都视为错,写出读错的字词,纠正字音。

六、听读课文,跟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齐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八、疏通课文 概括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 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老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九、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

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总写:勤奋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

求师:从乡之先达

老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详写:艰苦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十、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勤奋求学的典故。

【交流点拨】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交流点拨】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

4.本文写了作者在幼年求学时所受到的哪些苦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交流点拨】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5.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6.“勤”是作者成功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交流点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保持一种纯正的追求,坚定自己的理想,就可以领略到求知的趣味,生活才更有价值。

(二)感悟

1.你从作者的读书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交流点拨】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2.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交流点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3.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交流点拨】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三)品析

本文在记叙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体会其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三、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以中有足乐者”

    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四、拓展延伸

今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学校窗明几净,条件优越,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交流】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充耳不闻;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同学们依然要磨炼意志,勤奋好学,不怕吃苦,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活条件,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 古义:我。 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弗之怠。 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缊袍敝衣。 缊:旧絮。

6、礼愈至。 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 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 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 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四)下列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C、从乡之先达/执以叩问。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改: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五)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下列“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D

A、无从致书以观。 B、俯身倾耳以请。 C、不敢出一言以复。 D、以中有足乐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1f97a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a.html

《送东阳马生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