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11 04:4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

(注释)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

【答案】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年轻;比得上;

王安石为人怎样?

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           :听说                                      B. 寡人子之行也     :愿望

C. 燕王尚未       :答应                                   D. 王且何           :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1B

2C

3D

4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据此断句为: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故选C

3D. 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选D

4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句中意思是即使意思是办到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意思是意思是离开。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

⑷ ①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点评】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B项中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望的意思。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D项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而不是秦国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第句中意思是即使意思是办到;第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意思是意思是离开,注意落实到位。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 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 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迥异:相差根远。开:开导,启发。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倍蓰():数倍。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华:花。诡辩:荒谬邪僻。《左》《国》:《左传》《国语》。华腴():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壁,泛指珍宝。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腹:腹中空虚。极:通,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时文不可不读________

朝华夕落________

古人之书,安可________

然后思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读书务求成诵;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固:副词,本来 若:动词,像 尽:副词, 全、都 通:动词, 通晓、理解

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汝辈:你们。于此: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句意是: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⑴① 本来 全、都 通晓、理解

⑵ 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⑷ ①读书务求成诵;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鲁肃过寻阳________

青之技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等到;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2D

3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分析】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句意: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穷:尽。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所以其停顿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故选:D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乃,于是、就。谢,道歉。归,回去。句意: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主要用语言劝说,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一句表明秦青没有用语言劝说,而是通过高超的演唱水平,让薛谭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安心求学。

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开卷有益的道理,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薛谭的变化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故答案为:⑴① 等到 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⑵D

⑶ 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探究道理。答题时应注意, 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再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探究启示或道理。

【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细柳军,军士吏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军士吏     被:________

无何         居:________

吾欲入     劳:________

广不       尝: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已而细柳军                  B. 不闻天子                  C. 介冑士不拜                  D. 乏绝处见水

3)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怡当的一项是(   

A.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后成为典故,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C. “”“为古代礼仪,周亚夫身在军营对皇帝只,可见其刚正不阿。

D. 后世将李广作为善射之人的代称,梁山好汉燕青就是因箭术高超而得名小李广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魔下。

【答案】 1)同,穿着;居住;慰问;曾经

2A

3D

4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只要得到赏赐就会与部下一同分享。

【解析】【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被:同,穿着。居:经过。劳:慰问。尝:曾经。

⑵A:接着往细柳军营;之:到。B:不听天子的诏令;之:的。C: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之:的。D: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之:的。故选A

⑶D项有误,梁山好汉花荣被称为小李广

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上,皇帝;乃,就;使,派;使,使臣;诏,下诏。句意为: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廉,廉洁;辄,常常;麾下,部下。句意为: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

故答案为:⑴① ,穿着 居住 慰问 曾经

⑵A⑶D

⑷ 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只要得到赏赐就会与部下一同分享。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和相关知识,结合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甲】皇帝亲自慰劳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以下军官骑马送迎。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的先头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头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乙】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6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质:________

敝: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幼时即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不敢出一言以复

【答案】 1)询问;破

2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质:动词, 询问 :形容词,破

⑵① 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句意是:我年幼时就爱学习。以:因为。足乐者:足以快乐的事情。句意是: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宋濂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呵责时,他的态度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才请教问题。当时的老师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请教问题。体现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故答案为:⑴① 询问

⑵ ①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这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因为作者对师者的尊重与敬服,而且体现作者对求学的渴望,求学态度的诚恳。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附参考例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令广于右将军军(合并)                             B. 东道回远(稍稍)

C. 大将军青亦受上诫(暗中)                             D. 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 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 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 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答案】 1D

2C

3A

4A

5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分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D项有误,固:坚决。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所以其停顿为: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故选C

翻译要注意准确把握重点词:辞,告辞、辞别。其句意为: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故选A

⑷B项有误,李广想与单于决一死战,不是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项有误,汉武帝、大将军卫青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右将军赵食其不这样认为;

D项有误,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A项正确,故选A

⑸①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顽固。句意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诚,确实、实在。宜,应当。开张,扩大。光,发扬光大。句意是:(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D⑵C⑶A⑷A

⑸ 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 ,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句子翻译的正误。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达到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我从一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可是在出发之前,工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猫说

(明)薛碹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维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起而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 饥哺饱嘻 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也,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遵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

【注】铦(xiān):锋利。絷(zhí)维:系缚。遽():突然。比:等,待。伈(xǐn)心:恐惧。泯泯:茫然无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形致已: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数(shǔ):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     相与:________

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     适:________

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舍: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河曲智叟笑止之日(《愚公移山》)

B. 余强饮三大白别(《湖心亭看雪》)

C. 未有问面不告、求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   

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遽起而捕之

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

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又亟往捕之而走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2C

3A

4)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相与,共同,一起。

2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修饰。B表承接。C表转折。D表并列。

3类有能,意思是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这几个句子,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意思是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从外形上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家伙。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意思是群鼠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屏息不敢出洞有。这是群鼠从猫声音和外形上来做出的判断,好像猫是有本事的家伙。遽起而捕之,意思是()突然跃起抓它,这是描写猫捉小鸡时的动作,由此动作来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意思是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这句写猫每天小心谨慎悠悠然的玩,这句话没有表现猫类有能” 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意思是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这是老鼠彻底看透了这只猫的表现,并没有表现猫类有能。故答案为A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方:正要。怪:感到奇怪,诧异。 :迅速地;走: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结合这则寓言的内容分析,寓言中的猫从外形和声音上看都好像非常有本事,但是它不但不捕老鼠,反而捉小鸡,也就是说它不但无益处,还给别人带来坏处。寓言都是以物喻人,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有些人不就像这只猫一样表面上看好像有优点、有本事,但其实一无是处,他不但不能为他人带来福祉,反而给他人带来危害。此题只要能把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⑵ C⑶ A

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用联系语境或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概括寓言寓意的能力以及概括给人启示的能力。概括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题目中找;从人物的性格中找;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找;从重点语句中找。这个寓言的寓意可以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概括。寓言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寓言故事和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概括。

【译文】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不驯服,()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屏息不敢出洞有。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仆人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作为的。"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我正非常奇怪呢,此时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 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則又请焉                  D. ①故逐之       ②故田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肉食者謀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 ①战于长勺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双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 1D

2B

3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C

5鲁庄公任人唯贤;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分析】⑴A.参与/夹杂;B. 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所以。故选D

⑵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凭借;C./比;D.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B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句意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鼓,击鼓;再,第二次;竭,尽。句意是: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B项有误。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 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⑷C

⑸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曹刿的远见卓识。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实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辨析虚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传(节选)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奉亲:侍奉母亲。不报:不予答复。徙:贬官。天戒:天示惩戒。侈土木:大兴土木。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斯人________

通判河中府________

材木陕西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忧其君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2C

3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古今异义词,属于词类活用。

2)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面;朝:朝拜;法:效法。故这两句可以翻译为: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甲】结合语境分析,古仁人和迁客骚人不一样,迁客骚人 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们 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对此非常忧愁,因为天子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这是忧其君的原因。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应该停止。这是忧其民的原因。

故答案为: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⑵ C

⑶ 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又上书:昭应、寿宁年间的事情历历在目,前事不远后事之戒。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让人民休息。目前应当停止修建寺庙景观,较少木材购买量,以解决财政赤字。又上书:现在降除官员多取决于太后的亲近与否,这样的行政不是太平盛世的方法。虽然朝廷没能听从范仲淹的意见,但是宋仁宗深切以为范仲淹是忠臣。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 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贻:遗留。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受人言________

其意盖在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1句意:很少听人劝。,少。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少、规劝

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湖中人鸟声俱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是金陵人,________

下船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

4)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5)作者写西湖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案】 1)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2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4)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中是消失;焉得:哪能的意思。据此进行回答。

2)文言语句 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全;更:还;故答案为: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本句意思为大雪下了三天,西湖中人和鸟都消失了,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在结构上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据此回答。

4)联系作者的兴趣爱好,不难发现作者冒雪游西湖是因其痴迷山水,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这里是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通过对堤、亭、舟、人的描写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故答案为: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形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分析人物。注意概括要准确。

本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 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 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潢漾之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储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揵:遏制、堵塞。渎:沟渠。埭:堵水的土堤。陂、潢:积水的池塘。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沱江自岷而(离开)                                       B. 沟以导之(使……宽阔)

C. 与烟林篁竹列于其前(耸立)                         D. 故陂湖潢漾之比他方为少(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1A

2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3)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解析】【分析】(1A项,沱江自岷而别: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别:分开。故选A

2佳:好。观:景象、景观。兹:这。或:或许。盖:大概。

3)本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

故答案为:⑴ A

⑵①春秋两季的清晨与傍晚,在合江亭上摆设酒宴,也是成都府的一道美景啊。这或许可以写下来给后人看,(这都是)因为(修葺)合江亭而引发的思考;

作者叙述整治合江亭之事,并通过对合江亭美景的描写,表现整治成效,进而提出重视储水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州之土地,而蜀郡已富饶。现在成都二水,皆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旧循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髙骈刚开始开凿新渠,缭出府城的北,然而仍然在旧沟渠汇合。渚是合江旧亭,是唐人宴饯的地方,名士往往在这题诗。从前没有治理,我开始命令修葺它。我以为船官治事的场所。俯视看水,沧波宽阔,浩渺数里,东山青翠的山麓,与翠竹并立在它的前面,鸣叫婉转,鸥鸟上下齐飞。商舟渔船,错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已经成了官渠,不做塘埭来存水,所以陂湖水波荡漾的景观,比其他地方少。假如能够熟悉水利储水,那么蒲鱼菱芡的丰饶,本来不减于芋头的助力。古人大多用所做之事作为装饰,既得益于土地便利,又有观赏乐趣,难道不快乐吗?这(个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 皆不中,曰:此未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注】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嘉佑:宋仁宗年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壮岁犹不知/诗四句                                  B. 此未为我学也/为外人道也

C. 士大夫持其文/知而不                                  D. 父子名京师/佁然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B

2)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3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解析】【分析】选自:《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年代:宋。(1B项,意思都是值得。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读书/写。C项,争夺/,谏诤,规劝。D项,震动/活动,举动。

2)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启示: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

故答案为:⑴B

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⑶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 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 而备失势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造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 攻守异体 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 大义不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殊量:非凡的器量、才能。解带写诚:解开衣带表示诚意。委质:呈献礼物,表示臣服、归附。建:提出。治戎:作战,治军。侔(mòu):等,与……相等。攻守异体:攻守的形势不同。意思是说,攻者难,守者易。陵迟:衰落、衰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而备失势________

大义不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3处。

也。

3)文中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哪些?

4)文中提到的三顾草庐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请你联系故事情节,品读孔明所吟的诗,回答问题。

诗的末句中迟迟两字,有两种不同理解: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徐徐、缓慢的样子。你认为哪种理解更恰当?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 1)众人;至,到

2)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3)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

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解析】【分析】解答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而备失势众寡意思为:因而刘备失去了优势,部队也变少了。众:众人。大义不及邪意为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及:到、至。

2)文言语句的短句要建立在对句子优势的理解基础上,本句的意思是: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抓住奇谋为短”“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众寡不侔等语句进行概括: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4)本题无国定答案,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人物特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故答案为:众人;至,到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付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一是诸葛亮的奇谋不足;二是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厉害角色;三是蜀国是小国,兵力少,而且诸葛亮采取攻势,就更难取胜了。

示例一: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日正好,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把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居者的形象活现出来了。示例二:更恰当。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是说春天到了,窗外的日光缓缓移动,在草堂里也睡足了觉,该是出山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了,把诸葛亮在刘备一再真诚相邀下准备出山辅佐他的微妙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想了解句意子的意思,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的区域,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言之有理。

【附参考译文】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才能,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以诚相待,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提出妙计,亲自作为使者到孙权那里,向吴国求援。孙权一向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得以和魏武帝展开战斗,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长于作战、治军,在出奇制胜方面则有不足,管理人民的才干,超过他当将领的才能。而与他敌对的人里面,有的是人中英杰,再加上兵力不足,攻守双方的形势不同,所以虽然年年发动战争,还是没能攻克。过去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可能样样都有的缘故。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或许可以匹敌管伸、萧何,但是当时没有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功业衰落,统一全国的大志不能实现吧?大概是天数已经注定,人是不可能用计谋去谋划争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e81fe4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c.html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