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兰亭集序》学案(教师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流利背诵课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
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多种方法结合解决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之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旷达胸怀。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并提高诵读能力。【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教学方法
诵读悟情点拨斧正探究解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
二、配乐朗读: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三、介绍序的文体知识
四、师生互动,疏通文义,梳理文言知识点,强调重点词语的翻译和积累。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明确: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然后写了宴会的自然美景和作诗时的情形,接着写面临宴会的结束,者兴尽悲来,表达了生死观。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品文析情欣赏景色的清幽之美
1、读第一节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学生讨论生成答案名士相聚之乐环境优美之乐气候宜人之乐临流赋诗之
良辰:引用论语中的话:曾皙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
美景:其实此时的江南应该是艳丽的时节.与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进行比
较。“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里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亦不见姹紫嫣红百花艳,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里蕴涵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性情呢?
乐事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流觞曲水。赏心:如何表达赏心的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请学生回答,明确: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亲近自然时,你有过这种赏心悦目的时候么??请同学谈谈自己的体验.
.归纳: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2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是写江南三月暮春风光,《兰亭集序》与《与陈伯之书》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作业:自由鉴赏揣摩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鉴赏,完成个性化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品文析旨,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1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思考第三段,了解作者为何而生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难点之一,同学们讨论交流。
欢乐的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谁不想让美好永驻呢?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再美好的时光的也抗拒不了时间的流逝,再圆满的聚会也终究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也终究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究也要消亡。于是作者自然生悲。这种感伤是对人生哲理的追索,表达对人生的美好的眷恋和珍惜。
材料:同游孙绰也有同感,在《兰亭后叙》中说: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2、结合三四段,作者慷慨生悲,这样的感慨是否消极呢?
分析:作者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话题,也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些虚妄无稽之谈。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材料:晋书·王羲之传》有言:“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三、探究交流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讨论解决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意见: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苦短,这是千古同悲的话题,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

课堂作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坐其(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2、下列句子中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若合一契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其致一也D.吏呼一何怒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D.虽趣舍万殊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
2课后搜集整理王羲之和书法的故事进一步了解王羲之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记盛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抒感慨--------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明意义-------------死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创新设计》第51页)2、写作背景。(见《创新设计》第51页)3、王羲之的一些小故事。
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4、两首兰亭诗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扇轻航。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像,安复觉彭殇。
------谢安《兰亭诗》仰眺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郎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王羲之《兰亭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2e273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4.html

《兰亭集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