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钱奴》与《悭吝人》两剧中“吝啬鬼”形象比较6800多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看钱奴》与《悭吝人》两剧中“吝啬鬼”形象比较 摘要:中国元代杂剧作家郑廷玉以及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莫里哀分别在自己的《看钱奴》以及《悭吝人》中塑造了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阿巴公和贾人这两个“吝啬鬼”形象。作者用了非常艺术的手法去精心塑造这两个著名的形象。这两个“吝啬鬼”既有相似的的一面,比如爱财如命、吝啬成性以及凶狠刻薄,也有不同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艺术手法,和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将两部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进行比较,不但有利于读者对他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分析中外作家在塑造人物手法方面的差异以及思维形象,所以这种形象的对比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看钱奴》 《悭吝人》 吝啬鬼 形象 比较
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字外国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都是人们热别关注的一种任务类型,他们的见利忘义,贪财成性,以及滑稽的表现经常使得人们捧腹大笑。我们所熟知的吝啬鬼形象外国的有著名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巴尔扎克塑造的葛朗台,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剧组作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公”。中国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以及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人,这些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都是十分丰富生动的,可以说是一个时代这种人物的集体表现。本文就以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仁以及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公这两个“吝啬鬼”形象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两者性格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两个人物形象以及中外作家在塑造人物手法方面的差异以及思维形象方面所呈现的不同之处。
一般意义上来讲,果将喜剧与悲剧相互比较的话,对于人物的塑造,喜剧一般比较偏重普遍性和一般性,着重对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出特别之处进行夸张的描写,形成一种诙谐的笑料,而在这种诙谐之中又见出深刻的内涵。因此,对于喜剧来说,人物性格一般是比较单一、鲜明的,有一种共同的属性特征,根据这种特性可以将这些人物归类,比如说伪君子、流浪汉、吹牛的兵士、 贪官、吝啬鬼等。无论是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仁以及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公都是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物,即所谓的“吝啬鬼”。根据对比分析,
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人以及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在形象生所具有的相同的特性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一、爱财如命
毋庸置疑的,既然是“吝啬鬼”,那就是爱财如命,死守钱财的,金钱已经成为 自己生命中最为珍贵和重要的东西,其他任何东西都是无法取代的,金钱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全部的生活。这些守财奴运用各种手段,至是不择手段的搜集钱财,保护钱财,借此来满足自己欲壑难填的金钱美梦。
《看钱奴》中的守财奴贾仁永远都是“那一片贪财心没命煞”,贾仁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非常的羡慕那些富裕人的锦衣玉食的生活,总是对自己的遭遇和境况十分的不满,怨天尤人,对金钱垂涎三尺,急切的希望上帝能够赐予到一些金钱以及富贵。而一旦神灵答应了给自己二十年福力以后,他又显得贪心不足,更加的得寸进尺,希望在二十的二上面在添加一横,将二十年的福力改为三十年。这足以显得贾仁是个极其贪财,贪心不足的守财奴。贾仁在经历了暴富之后,使是变得“旱路上有田,水路上有船,人头上有钱”,但是这却不能完全满足他自己的贪心的欲望,他对“别人的东西恨不得擘手夺来”,而人家如果想要他的一贯钱就如同跟挑了一条筋一样。而他的最后的得病而死就是因为一口气。整个过程是这样的,贾仁想吃烧鸭,这个时候他正好在大街上看到了一家烧鸭店,不顾形象的舍命挝了一把,当他回到家以后,每吃一碗饭就咂一根指头,于是一共吃了四碗饭咂了四根指头,瞌睡之后就直接睡在了地板上面,可谁料到,自己咂剩的一根指头却被狗舔了,就为了这件事将自己气的一病不起,最终为了财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阿巴公也是一个非常十足的拜金者,正如他的仆人阿箭所说的那样:“他爱钱经爱名声、荣誉、道德全厉害多了,他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这等于打中他的要害,刺穿他的心,挖掉他的五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金钱的重要性对于阿巴公来说是何其的高了,金钱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命根子了。只要是能够得到金钱和占有财富,他可以不择手段,什么事请都能做的出来,这从阿巴公做出的一些恶劣的事迹当中就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他克扣子女及家人的费用,放高利贷盘剥,半夜里偷喂马的荞表,甚至为了金钱不惜出卖儿女的幸福。《悭吝人》中在第四幕当中写了阿巴公自己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从这些内心独白中见出其
对金钱的欲望是多么的强烈。这里摘录几句:“哎呀!我可怜的钱,我可怜的钱,我的好朋友!人家把你活生生从我这边抢走啦;既然你被抢走了,我也就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安慰,没有了欢乐。我是什么都完啦,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思啦。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全完啦,我再也无能为力啦,我在咽气,我死啦,我叫人埋啦。难道没有一个人愿意把我救活过来,把我的宝贝钱还我,要不然也告诉我,是谁把它拿走的?-----快来呀,警务员,宪兵,队长,法官,刑具,纹刑架,刽子手。我要把这个人儿绞死。我找不到我的钱啊,跟着就把自己吊死。”这是阿巴公在自己丢了钱之后一系列的行为动作,这种近乎疯狂,歇斯底里的状态让我们不禁为之嗟叹,这种疯狂的举动和歇斯底里的样子鲜明生动的将阿巴公的嗜钱如命、誓死与钱共存亡的精神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吝啬成性
对于这些有嗜钱如命、贪财无欲的人,他们都有一套共同的理财方法和治家之道那就是极端的吝啬以及极端的节俭。即使这些人拥有万贯家财,富甲一方,但是他们却都是如铁公鸡一般的一毛不拔。无论是中国的贾仁亦或是西方的阿巴公都是这种吝啬成性的守财奴。
贾仁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虽然已经暴富,但是却依然“一文不使,半文不用,“但若提使 钱二字,便害心疼。”临死咬牙“破一破悭”,又一次他只不过是让儿子拿着十文钱去买半块豆腐吃,对于豆腐主欠下的的五文钱,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儿子下次一定要记得讨回来。自己的儿子一方好心要请花匠给他画一幅喜神在他死后供养,他却嘱咐儿子只画喜神的背身,这样一面画匠画的多了要光明钱。就算是对自己的身后事,贾仁也是极为吝啬的。他自己给儿子交代自己身后发丧的事情,儿子想给他买一副杉木棺材,他却告诉儿子他看下喂马槽,由于身子太长,可以将他身子剁成两段折叠着装下即可。而且,叮嘱儿子在剁的时候不要用自己家的斧子,要从别人家借斧子,以免因为自己的骨头太硬剁卷了自家的斧刃。从这样一幅漫画式的吝啬图我们可以看到贾仁的吝啬到了如何的程度,实让人忍俊不禁。
再来看阿巴公的吝啬,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吝啬到“恨透了给这个字”,甚至“从不说我给你日安,只说我借你日安”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阿巴公可谓是极尽克扣之能事。他最大限度的克扣子女的费
用,无情而野蛮的剥夺了他们对于自己母亲财产的继承权,因而迫使儿子不得不在外面借外债。在看待自己的儿子穿的灯笼裤挂着带子的时候,他内心也是十分的心疼的,认为用半打细绳子挂住即可。阿巴公是一个贪恋美色的人,他十分迫切的想娶玛丽雅娜,但是自己却不愿意掏出一分钱来,幻想自己不花一分钱就能够娶到她。而且一直在为女方没有嫁妆而感到十分的惋惜,任凭媒人逢迎巴结,“说烂了嘴,钱串子就是不理,”在自己相亲请客的时候,对于厨师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们用八个人的饭菜款待十个人,“预备一 些大家爱吃可是一吃就饱的东西,比方说肥肥的什锦烂肉块”。他还告诉自己的仆人,对于客人的第一次要酒应该不予理睬,,也不要在客人还没有喝完杯子中的酒就去给客人倒酒,应该尽量的多等一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记得在酒中多多掺水。仆人提出自己的裤子破损了,而且制服前襟沾了大片灯油不方便招待客人,他就要仆人想办法背朝墙,脸冲人,并示范怎样 用帽子遮信油渍。由此可见,阿巴公是如何的吝啬,苛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他这种吝啬和苛刻,而且在自己儿女婚事上面也不放过敛财和吝啬的机会。只要对方是有钱人,不要嫁妆,就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女儿去嫁给一个有钱的富人,极力认为“不要嫁妆”就是“美貌、青春、门第、名声、智慧和正直。”即使在最后的时时刻,阿巴公被迫无奈的同意儿女的婚事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强调婚事费用他一概不管,而且提出让亲家给他缝上一套制服去参加婚礼。这完全是一个拜倒在金钱脚下的奴隶形象。

三、凶狠刻薄
嗜钱如命、贪财吝啬,这些养成了吝啬鬼们唯利是图,唯钱是亲的个性。为了敛取更多的财富与金钱,这些吝啬鬼往往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贾仁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假仁假义,表面上是一个君子,其实是道貌岸然,他经常口口声声。信誓旦旦的叫喊着要敬天地,信鬼神,一旦有了钱财就要斋僧布施,盖寺修塔,修桥补路,而实际上,他在背后其实是无恶不作的。“一日之间,不敬天地,不孝父母,毁僧谤佛,杀生害命。”贾仁的凶狠与刻薄主要体现在买子一场中。贾仁富甲一方、财力雄厚,却无一男半女但是为了能够传宗接代,承续家业,他决定买子,然而他却不愿意给钱,反而勒索恩养费,而且巧施诡计,诈骗对方父母,如若返回就要支付宝钞一千贯。当做父母的“伤心惨刀剜腹,“滴血簌簌泪满腮”甚是悲伤,而贾仁却当着孩子父母的面对孩子大打出手,不见半点仁爱
之心。最后只用不够买个泥娃娃的两贯钱,还让中人垫上两贯钱夺人之子。
而阿巴公与贾仁相比,也是一丘之貉,就像他的仆人所说的那样,“是人群当中最没人情味的人,人群当中心最硬,手最紧的人。”他对自己的儿女都是那么的苛刻、吝啬、没有情义、他为了敛财到处放高利贷,而且利息比法定的高出五倍,足以见出阿巴公是一个恶毒的“奸商,杀人不见血的凶手”。从这里可以看到,金钱对人的腐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般人际关系中了,就连家庭、亲情也在劫难逃。这种现象在阿巴公身上表现的是最为明显深刻的了。“奸商,杀人不见血的凶手”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贾仁与阿巴公这两个“吝啬鬼”着实存在着诸多的共同特性,他们的言行、性格等表现出非常强大的相似性。《看钱奴》的贾仁与《铿吝人》阿巴公作为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吝啬鬼形象,很显然都具有把钱看的很重的吝啬观念。然而,形象的类似并非雷同,性格的单一并非唯一。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手法、剧中人物的地位与个性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首先《铿吝人》与《看钱奴》相比较,《铿吝人》更多的识才用一种误会、巧合的写作手法来塑造故事人物的形象。正如在文中讲到故事主人公阿巴公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人,他把钱财看的比亲情更为重要。为了省去女儿陪嫁的嫁妆费,毫不考虑女儿内心中深爱的管家,把她嫁给了一位年过半百的爵爷,牺牲了女儿一生的幸福。而自己在时刻想娶那位貌美如花的玛丽亚娜小姐。然而他一心想去的姑娘却是自己儿子的恋人。更令人难以相信的玛丽亚娜姑娘与管家发赖尔竟然是兄妹,而且两个人都是昂赛尔默爵爷失散多年的孩子。以及克莱昂特为了自己心爱的恋人,决心与之私奔,急需一笔现金。为了自己能与心爱的恋人私奔,不惜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产业,让西蒙老板物色一个债主,而这个债主竟然是自己的父亲!这些等等如此巧合的安排,一方面可以使剧情高度的集中,故事情节上具有了跌宕起伏,充满趣味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性格的内在逻辑,尽显符合人情常理之处。误会是莫里哀刻画人物最为主要的手法,也是最能突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比如在钱匣子丢失的时候,阿巴公首先怀疑的是管家所做的,所以上演了一部讹诈审问的那场戏。正如文中的情节那样说到阿巴公命令管家讲出偷到钱匣子的真实情况,然而管家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自己
与艾利斯相爱被自己的主人发现了,只得承认这件事就是自己干。而阿巴公也认为自己的钱匣子事件终于水落石出了,自己悬着心也可以安稳落地了。然而真实却远非如此。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两人对话,本来就是属于答非所问,然而读起来真实令人捧腹大笑。“阿巴公:把你偷去的东西还我就是了。法赖尔:先生,您的名誉可以得到充分保证。阿巴公:这牵涉不到名誉问题。法赖尔:是一位天神叫我干的„„(语塞我说的是爱情!阿巴公:好美丽的爱情,对我的金路易发生爱?法赖尔:我们已经订了誓约,彼此永远相爱相依。只有死才能把我们分开!阿巴 :你简直对我的钱人魔啦!„„”像这样的对话情节都是很多,这些都是作者巧妙利用了误会来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
2.其次在莫里哀的《怪吝人》善于从剧中人物角色出发,安排与之相关的人物出场,使这些人物与主角相城一种错综复杂的网路式的关系网,从而展现整个社会的风气。然而这种复杂的关系网形成与出现是靠着故事人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使之推动情节的发展。如爱情观与金钱观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阿巴公与克莱昂特父子身上;还有艾利斯、昂赛尔默以及法赖尔三者之间形成的类似“三角关系恋爱网”;以及管家发櫴而与玛丽亚娜这对兄妹和昂塞尔默爵爷之间形成的血缘关系网„„这些情节矛盾冲突的存在,让故事情节的主人公陷入这些矛盾冲突之中,使他们的性格在不同的矛盾冲突都有所展示,从而使人感觉到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而反观中国《看钱奴》,剧本的创造者基本上是安排贾仁唱独角戏即通过人物自己对自己的故事的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自我嘲讽方式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需求。而其他配角人物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故事情节的主人公在情节上前后因果联系的需要才给予出现。而这些配角人物的行出在性格上也是极为缺乏个性化性格。比如在卖鸭挝油、借斧断尸这剧情中都是通过贾某自家口中直接讲出来,而不像莫里哀的那样具有特点。追根溯源来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元杂剧在这方面的影响。由于明代的传奇在情节结构上吸收了元杂剧的一楔四折的基本创作模式,且人物主要靠自身的唱念做打以及外部行为的一些心理状态而表现出来,然而很难把人物置身在一个复杂、丰富多彩的情节场景之中,这样也就难以驾驭在原先的创作的体制之中。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戏曲的缺陷也就表现的必漏无疑,可谓是在戏曲的创作体制方面差距是中西方戏曲最明显的区别。

3.再次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阿巴公与贾仁都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共同塑造出来的吝啬鬼形象,虽然两人都有在“爱财如命”金钱观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特征,但是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塑造人物形象,其共性之外同时也渗透的鲜明的个性在里面。这种人物性格描写的异同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中西方这种人物性格描写手法的有所侧重方面。如两部戏曲都在共同表现中西方吝啬鬼人物性格的吝啬性格这一共性,但是在中国的《看财奴》里不难可以看出吝啬性格的贾仁更多掺杂当时社会人的一些共性方面。就是表现当时封建土财主本质特征,而贾仁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而莫里哀的戏曲描绘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所擅长,即阿巴公是西方吝啬鬼中贪婪爱财的一种极端的典型,而且在西方吝啬鬼形象中再也难以找到跟你一样的,这是带着个人极端主义的烙印表现。
因此正是这种中西方戏曲中塑造的吝啬鬼形象的不同,才使人真正的体会出不同文化环境下人物形象塑造出来的差异美。
由以上分析可知,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仁以及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公都是吝啬鬼的形象,但两者在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这主要却取决于两个形象的塑造者生活经历、文学氛围以及思想方式的差异。
郑廷玉以及贾仁都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他们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观察、体验,都希望通过某个具有特征的任务形象再现当时丑恶的社会本质,“吝啬鬼”就是他们表现这种时代丑恶本质的典型手段,他们最大限度的将道德的丑恶嘴脸撕开了给读者看,寓教导于诙谐之中,让人们在发笑声中深刻反思社会的现实与丑恶。
两个吝啬鬼尽管在很多方面存着相同点,然后,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影响,其承接的历史渊源的差异,两者在性格与内涵上面又显示出了诸多的不同之处,分别都染上了自己民族的民族性、时代性以及阶级性,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一幅幅鲜明图画,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在世界文学车廊中,在吝啬鬼的行列里各呈异形,光照后世。




参考文献:
[1]: 马晓霓;昆曲《看钱奴》的编演思路[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04
[2]: 任敏;漫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悭吝人形象[J];阅读与写作;200706
[3]: 韩晓清;塑造现实世界的“人”——从《悭吝人》看莫里哀喜剧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J];兰州学刊;200705
[4]: 胡健生东西辉映 各有千秋——《看钱奴》与《悭吝人》两剧中“吝啬鬼”形象比较[J];固原师专学报;200104
[5]: 张玉雁;金钱扭曲下的亲情关系——《悭吝人》与《看钱奴》中父子关系的异同原因探[J];焦作大学学报;200802
[6]: 胡少山;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惠泽——浅论李健吾戏剧创作的艺术资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0
[7]: 胡健生;东方的守财奴与西方的悭吝人——中外戏剧中吝啬鬼形象塑造艺术异同论略[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20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c39f1f9e31433238689399.html

《《看钱奴》与《悭吝人》两剧中“吝啬鬼”形象比较6800多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