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现状及展望

发布时间:2023-05-09 01:3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8卷第4期 2 0 1 6年7月 南 阳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1.8 NO.4 Ju1.2016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现状及展望 李 夺 ,任海洋 ,庄继生 (1.南阳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南阳市规划设计院河南南阳473000; 河南南阳473000) 要:长株潭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全国两型社会的典型示范区,学者们对其 研究涵盖领域较广。重点就长株潭城市群历史渊源、城市群发展、城镇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生态环境、空间范围 界定、法制建设及公众参与、新技术应用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认为:长株潭城市群正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专家学者应当注重其在国家大战略、大背景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需要结合地方实 际情况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大数据;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132(2016)04—0099—04 自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群 和理论探索。但此主张于1986年搁浅。1996年重 提长株潭一体化,1998年成立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 体化协调领导小组。2006年湖南省对长株潭城市 体组合模式…,直到1915年,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 首提城市群的概念 ,成为西方近代系统区域规划 思想建立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地 理学家严重敏在我国开创了“城市群”问题研究的 先河 J。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 群扩容,形成如今的“3+5”格局。2007年12月14 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 创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新局面。 程的加快,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群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深入化、系 统化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长株潭城市群,并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 12月14日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它的 研究不仅可以指导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对其他处 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现状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专家学者们 对其的研究涉及面较广,具体包括城市群发展、城镇 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 文系统地总结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 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生态环境、空间范围界定、法 制建设及公众参与、新技术应用等。 2.1城市群发展 评论,并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长株潭城市群历史渊源 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包括 体化发展、产业发展、发展模式以及定性与定量相 (1)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面:唐宇文等 提出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模式及重点。王良健等 对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三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 分析;并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实现 结合等。 长株潭城市群历史悠久,长沙、株洲、湘潭分别 形成于春秋战国、三国时期和隋朝。自唐朝始,湘潭 县一直隶属于长沙,1922年直辖于省;株洲市区一 直是湘潭县的一部分,直至1951年从湘潭县析置。 如今,3座城市呈品字状分布于湘江下游,彼此之间 的中心距离不足40 km,发展势头迅猛。1935年粤 汉全线通车并与京汉铁路接轨,正式奠定了长沙在 长株潭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陈湘满构建城乡经 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2)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方面:张亚斌认为 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产业发展目标,应 3座城市中的首要地位 。1952年长沙市城建局 提出建设“毛泽东城”的构想,但没能实现。1982 年,张萍提出长株潭一体化的主张,进行了初步试验 作者简介:李夺(1982一),男,河南南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及城市可持续发展。E-mail:191229181@qq.cor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第8卷 合理布局区域内产业,实施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发展举措。时遇辉对长株潭 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作用程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 评价,建立了一个基于创新理论和实证分析的长株 加“绿色”因素,推行绿色金融制度。资金星建议综 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授权立法应特别注意授权立法的 主体、范围、程序、监督以及授权立法与上位法的关 系。兰玲认为公众参与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 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减少长株潭城市群环境污染必 由之路。彭立群提出长株潭较为理性立法模式是既 不改变长株潭3地的基本行政区划,同时加强长株 潭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体系。胡梅梅以金融相关比 率与金融效率两个指标测量金融发展水平,对长株 潭产业集群与金融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实证分析。 潭区域经济立法中责任制度建设。曹丹丹则强调应 通过保护立法、管理制度、司法救济、监督机制、宣传 (3)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方面:廖志明提出 长株潭3种典型的集群模式,即产业关联型模式、专 业型平台共享型模式、卫星围绕型模式。朱有志等 认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为:相似协同、差异 协同和集群协同。 2.2城市群城镇结构 周国华从非农业人口规模等级和城市综合实力 等级两个角度对长株潭城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建设长株潭地区4级城镇等级体系的建议。何 韶瑶基于网络城市模型,量化了城市群序位规模,将 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划分为5个节点等级,并从节点 互补、交通优化、节点增长、城市协调等方面提出了 长株潭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体系发展设想。汤放华 认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是由点、线、面、 网络、等级、流6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未来长株潭 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3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 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曾志伟研究了长株潭 城市群的低碳空间结构。朱顺娟认为长株潭城市群 空间结构优化整合应形成“一核五心多节点、三轴 五圈”的模式。 2.3城市群交通 李元君提出了在长株潭3市之间建立环形轻轨 交通系统的建议和初步方案。何韶瑶以长株潭城市 群交通规划整合为研究基础,探讨城市群发展中面 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城市群交通规划的整 合方法及其优化原则。张国华研究了长株潭高速综 合交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黄花空港一高铁综合交 通枢纽对长株潭城镇群空间结构重构的方案和发展 的设想。唐常春提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 本、区域一体为核心内涵的公路交通发展新模式。 王国明基于网络结构洞算法,对城市群交通网络结 构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 络不存在着结构自治,在结构上不存在无效道路。 王卫东等利用GIS技术分别对长株潭城市群的交通 效率和核心区交通演变进行了研究。 2.4法制建设与公众参与 文同爱提出应在在国家公务人员考核机制中增 教育5个方面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法制 建设。 2.5生态环境 学者们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评估方面。周 国华等利用P—S—R模型计算长株潭3市的生态 安全综合指数,认为长沙处于较安全状态,湘潭处于 临界安全状态,株洲处于不安全状态。杨立国分析 了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城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认为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不容乐观,人类活 动的负荷超过了该地区的生态容量。朱玉林以 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 城市生态文明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程度做了实证分析。熊鹰应 用属性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及方法, 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夏本安根据 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相关原理,通过对区域 生态压力、需求、承载力的分析,借助3s等现代高新 技术,科学区划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屏障的空间层级、 结构、布局、功能区,明确了各功能区的建设方向、目 标,提出了分区管理和分级保护等具体空间管治措 施,规划2020年前保护建设_程项目。 2.6土地利用 谢光辉明确了长株潭土地利用的目标与重点, 并提出了搞好长株潭土地利用的基本措施。宋小青 等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研究1996—2005年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 为人口、经济、政策等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的主要驱动因素,人为影响程度是区域土地利用空 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杨弛等认为,长株潭地 区面向低碳经济走土地集约化道路是科学利用土地 的必由之路。周跃云等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 利用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城市土 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据此对长株潭“3+5”城市群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测定。袁莉等借鉴紧凑 城市理论,从城市群区域视角,探讨了构建紧凑且生 
第4期 李 夺等: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现状及展望 态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吴利等从数量分析和幅度 分析两个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1999—2007年9年 (1)研究视角多元化。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 独特的地域空间单元,学者们主要从地理学、城乡规 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变化研究,从宏观的 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视角对其进行了 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角度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出一定的改进 措施——集约、高效、多元。蔡四平认为长株潭城市 群核心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量分布呈现出圈层式 特点。杨向军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碳吸收和 (2)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丰富的理论研 究基础上,很多学者从城乡融合、经济联系、交通发 展、生态环境、空间范围界定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 碳净排放从而构建出主要碳源区、重要碳汇区和碳 中和区等3个碳综合功能区并提出4种相应的低碳 土地利用方式。 2.7空间范围界定 进行了定量分析,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3)注重产业研究。综合长株潭城市群现有的 研究成果,对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一体化 发展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较高,既说明了学者们对 产业研究的重视,也反映了该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 贺艳华等从行政区划的调整、规划体系的协调、 经济空间的整合、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等4个方面 提出了对长株潭城镇密集区进行有机整合的思路和 中存在很多问题。 (4)新技术的应用。随着3S等新技术的日益 成熟,这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开展土地利用、空间 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对城市群 实施科学性的动态监测,更有助于科学预测城市群 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区域整合与调控研究的 合理范畴;陈群元等提出了基于引力模型和基于要 素流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并且综 合这两种界定方法,提出了理论上的长株潭城市群 空间范围,发现政府划定的城市群空间范围要大于 的发展态势。 尽管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 成果。但仍然有一些不足。 (1)长株潭城市群理论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突 理论计算的城市群空间范围。考虑到城市群的地域 邻近性特征,以及政府对城市群发展的推动作用,对 长株潭城市群中远期的空间范围进行了预测。 2.8新技术应用 显,但学科间仍缺乏充分融合。应整合各学科研究, 形成完善的长株潭城市群理论体系,为科学规划及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且专门研究长株 潭城市群的著作不多,尚未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 (2)由于长株潭城市群的蔓延加剧了该地区的 城市群病,诸如城市空间布局混乱、中心区人口和建 筑密度过大、交通堵塞、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 黄作维等将ArcGis与Vc++相结合,开发出长 株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信息系统。谭汉松等整 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发了长株潭地区生态地 球化学评价系统,实现了科学管理长株潭地区的海 量采样数据和评价结果数据,能够实时地评价长株 潭地区的环境现状和预测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马 化等,相关一体化综合治理研究尤显不足; (3)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是很复杂的 燕玲运用GIS软件绘制公园绿地景观分布图,分析 了长株潭城市群公园绿地景观构成与格局,探讨了 长株潭城市群公园系统规划。赵运林等借助GIS软 件对绿心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综合评 价,将绿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为极重 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4个等级并划分出 个问题,目前多数人认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范围 是长沙、株洲和湘潭3市或“3+5”城市的行政区域 组合。但由于城市群的发展态势及空间辐射范围是 动态变化的,很难界定明确的空间界限。为实现长 株潭城市群的稳定健康发展,必须科学界定其空间 范围,明确其增长边界。 (4)当前对于长株潭城市群间的政府职能、法 制化建设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研究,缺乏足够重视。 4个区域。曾毅等基于ArcGIS技术的支持,将核心 区划分为5个区域:优良区、合理区、饱和区、超饱和 区、过度饱和区。 3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总结 综观长株潭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尽管起步较晚,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展望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层面“两型社会”建设 但经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拓宽了许多新领域。呈现如 下特征: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走出一条以“两型产业” 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和环境宜居、城乡统筹的新型 城镇化路子,打造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努力建设成为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第8卷 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全国 两型社会的典型示范区,是其发展的目标。因此对 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 空间。 府职能、法制建设和公众参与等公共政策的研究,构 建地区内城市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框架,促进长 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1)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区域 经济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长株潭城市群应当抓住 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融人世界经济体 系,积极开展区域经济要素流动、城乡资源配置和区 5 讨论 长株潭城市群正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下和将来,我国专家学者注重 其在国家大战略、大背景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显 得十分必要。此外,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 重要的增长极。对它的研究也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 况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 译.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3—115. 域市场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 惠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2)开展大数据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结构 转型的研究。大数据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的时代,代表着爆炸性的数据信息给传统的计 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挑战和困难,代表着 大数据处理所需的新的技术和方法,也代表着大数 据分析和应用所带来的新发明、新服务和新的发展 机遇。大数据时代,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王发曾,刘靖玉,徐晓霞.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3]殷为华.新区域主意理论:中国区域规划新视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34. 将发生质的变化,经济结构将由工业生产转向现代 服务业和现代化商业。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应当与 时俱进,努力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转型 发展。 [4]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 30(5):771—784. (3)随着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 实施,长株潭城市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展对 [5]夏安桃.长株潭城市群整合研究[D].中山:中山大学, 2004:4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机制下的人口、经济、资源环 境平衡的研究,以及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当地水土 (责任编辑:丁雪) 资源承载能力等的研究;开展该机制下城乡治理、政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STUDY OF THE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LI Duo ,REN Haiyang ,ZHUANG Jisheng (1.The Archiectur and Urban Planning Academy,Nanyang Ins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 47 3000, China;2.Nanyang Municip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ute,Nanyang 473000,China)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8b85e4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1.html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现状及展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