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4-04 15:33: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晋代 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 B.112 C.111 D397 E.245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 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



A.正气的盛衰 B.发病的季节 C.邪气的轻重 D.治疗的当否 E.感邪的性质



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



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



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



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



A.体质因素 B.自然因素 C.文化因素 D.种族因素 E.社会因素



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



A.越经传 B.循经传 C.表里传 D.上下传 E.手足传



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



A.合病 B.并病 C.直中 D.两感 E.晚发



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



2.六经:



3.六经病:



4.六经辨证:



5.传变:



6.直中:



7.合病:



8.并病:



9.两感:



10.表里传:



(二)填空题



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                     两部著作。



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           本和               本。



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       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以         为主。



4.六经病是             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         ,也可看作既        



        的证候群。



5.六经辨证是以         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       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三)判断说明题



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



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



4.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四)简答题



1.简述伤寒学的概念,并说明确立伤寒学的依据。



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4.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5.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6.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



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4.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5.《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一、 选择题



(一)A1型题



1.E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成书年代的掌握。



2C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作者的掌握。



3.C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注家及学术发展史的掌握情况。



4.B 此题审查对并病概念的掌握。



5.C 此题审查对合病概念的掌握。



6.B 此题审查对伤寒概念的掌握。



7.B 此题审查对伤寒传变方式的掌握。



8.D 此题审查对伤寒发病方式及传变规律的掌握。



9.B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数量的掌握。



10.B 此题审查对《伤寒论》论述内容与全书性质的掌握与了解。







(二)X型题:



1ABD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研究内容的掌握。



2ABC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构成要素的掌握。



3. ABCD。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掌握。



4.ACDE 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成就的掌握。



5.ACD   本题审查对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的掌握。



6.ABDE 本题审查对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关系的掌握。



7.ABE 本题审查对影响伤寒发病因素的掌握。



8.ABC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传变方式的掌握。



9.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发病方式的掌握。



10.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证基本治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3.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群。



4.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5.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常并称。



6.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7.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8.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9.两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



10.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







(二)填空题



1、《伤寒论》   《金匮要略》



2、明·赵开美复刻宋本 /·林亿本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3、祛邪           扶正



4、中医基础理论         不同阶段       互相联系       相互独立



5、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外感疾病







(三)判断说明题



1、不正确。《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2、不正确。《伤寒论》一书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证治,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为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与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确。《伤寒论》以伤寒为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所以全书所论应属广义伤寒的范畴,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又重在以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



4、不正确。六经即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不正确。秦汉时代,直至东汉末年,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而从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







(四)简答题:



1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确立伤寒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第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学科,其在中医药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当前提出伤寒学的概念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2.《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而来。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病》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二者又有显著的差别。《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只论述了热证、实证,未涉及寒证、虚证,其证候变化也只讨论了两感一种,其治疗仅提及汗、下两法,既不具体,更不完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则全面论述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规律;其治疗不仅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而且又有针药并行、内服外导等法;所载方剂,不仅配伍严谨,主治明确,且又列出其禁忌证、加减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较《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有了巨大的进步,它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4.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其他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以及合病、并病等证候。



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



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若正气衰弱,则易致邪气内传;若邪气已内传,但正气恢复,已具驱邪外出之力,则可使病情由阴转阳,由里出表。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若感邪重,其势较盛,外邪直袭而入,则必然向内传变;若邪气不甚,或在正邪斗争中邪气已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传变与否及传变的趋向。



5.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并病、阳明少阳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等。



6.《伤寒论》系统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如治太阳表证,有麻黄汤、桂枝汤之汗法;治痰实阻滞证,有瓜蒂散之吐法;治阳明里实证,有三承气汤之下法;治少阳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治少阴寒化证,有四逆汤之温法;治阳明热证,有白虎汤之清法;治太阴病,有理中汤之补法;治蓄血证,有抵当汤之消法等等。







(五)论述题



1.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其一,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四, 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其五,创制和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的内容,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第一,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概括,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对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种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分析。



第二,八纲辨证的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的内容包容于八纲辨证之下。如六经中太阳病,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从八纲辨证来分析,自然属于表证。但仅据表证,还不能够指导治疗,必须结合其有汗无汗、脉紧脉缓来进一步辨别,有汗者为表虚,无汗者为表实。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用解肌祛风或辛温发汗的方法。



第三,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相辅相成的,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处。



总之,完善于明清之际的八纲辨证,虽说来源于《内经》,却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得到启发而加以系统化的。



4.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其他经络亦是如此。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5.伤寒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均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阴阳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论治的方法与规律。



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须据病情而定,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必以病情虚实状况为依据。



三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六经病证,不论采取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



四是明确目标,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一般情况重在治本,此是论治之,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标,此是灵活之变法。先表后里为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



五是正治反治,依证而行。大多数情况下,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如真寒假热证,即当用反治法。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 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



A.头痛 B.恶寒 C.项强 D.脉浮 E.身体痛



2.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



A.恶风 B.发热 C.汗出   D.脉缓 E.头痛



3.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见之证:



A.发热 B.恶寒 C.体痛 D.呕逆   E.脉紧



4.太阳中风之脉缓是指:



A.怠慢迟缓 B.脉沉弱 C.松驰 D.柔缓而不紧急 E.脉细弱



5.“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阴阳指:



A.表证与里证 B.三阴证与三阳证 C.实证与虚证 D.新病与痼疾 E.寒证与热证



6.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7.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



A.一服后汗不出者 B.更服后又不汗者 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D.病重者 E.一服汗出病差



8.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 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9.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



A.荣弱卫强   B.卫弱荣强   C.风性疏泄   D.热迫津泄   E.卫表不固



1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



A 表邪内陷 B.邪热内扰 C.正虚邪扰 D.正邪搏击 E.阳郁不解



11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的处理方法是:



A.当以扶正,以小建中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当以温阳,宜附子汤   D.当表里双解



宜桂枝人参汤   E.当表里双解,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1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



A.麻黄汤 B.桂枝汤 C.桂枝加桂汤   D.苓桂甘枣汤   E.柴胡加龙牡汤



13伤寒发汗已,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处理原则是:



A.宜辛凉解表   B.可更发汗   C.宜清泻里热   D.宜解表清热   E.宜育阴清热



14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



A.止汗   B.发汗   C.固表   D.解表   E.收敛



15.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啜热粥   B.温覆取汗 C.如桂枝汤将息   D.如桂枝汤禁忌   E.先煮麻黄,去上沫



16.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表证未除   B.阳气虚弱   C.阴亦不足 D.寒凝筋脉 E. 筋脉失养



17.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A.阴阳双补   B.扶阳以固阴   C.健中调阴阳   D.温肾以固本   E.解表以护正



18.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理由是:



A.因阴液未伤 B.因无腹痛 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D. 更利于解表 E.无需调和营卫



19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微寒指:



A.轻微恶寒   B.指头寒   C.脉微恶寒   D. 胸微恶寒   E.脉微弱



20.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身疼痛   B.脉沉迟   C.恶风寒   D.发热   E.无汗



21.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



A.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  



C.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  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  



E.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



2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



A.温覆取微汗  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E.先煮麻黄去上沫



23.下列病证除哪项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A.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B.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  C.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  E.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24.太阳伤寒如出现衄血是因为:

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  B.阳郁过甚,损伤阳络  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D.气虚不能摄血  E.脾不统血



25.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



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  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  C.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



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  E.温解过度,津液受损



26.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犯表,内陷心胸,心神受扰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27.葛根汤的正确处方是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  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  



E.以上均不是



28.大青龙汤主治的烦躁是



A.短气躁烦  B.胸满烦惊  C.口燥渴,心烦



D.昼日烦躁不得眠  E.不汗出而烦躁



29.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30.小青龙汤正确组成是



A.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B.麻黄、桂枝、炙甘草、干姜、杏仁、半夏、生姜、五味子



C.麻黄、桂枝、芍药、杏仁、半夏、五味子、炙甘草、厚朴



D.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桂枝、紫菀、冬花、炙甘草



E.麻黄、厚朴、半夏、桂枝、细辛、五味子、炙甘草、干姜



31.“淋家,不可发汗是因为:



A.失血过多,气血两虚  B.热盛伤阴,阴伤火炽  C.阴精亏损,营血不足



D.湿热下注,久则伤阴  E.阳气虚损,营阴不化



32.小青龙汤的作用是:



A.化气行水解表  B.健脾利水解表  C.扶阳发汗解表



D.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E.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33.葛根汤证的治法是:



A.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B.辛温解表,升津止渴  C.辛温解表,清热止利



D.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E.辛温解表,温阳柔经



34.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机理是:



A.寒邪束于外,阳热郁于内而无从宣泄  B.无形邪热内扰心神  C.太阳中风,热邪内扰D.浊邪上干,犯扰心神  E.少阴阳虚,心神浮越



35.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



A.麻黄汤  B.葛根汤  C.小青龙汤  D.大青龙汤  E.麻杏甘石汤



36.以下除哪证外均可见喘证



A.麻黄汤证 B.桂枝汤证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小青龙汤证



37.以下哪项应取微似汗



A.麻黄汤   B.桂枝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E.皆须取微似汗



38.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原则为



A.先解其表,后攻其里   B.表里双解   C.先温里,后解表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39.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应选何方



A.桂枝麻黄各半汤 B.桂枝二麻黄一汤 C.桂枝二越婢一汤 D.小柴胡汤 E.大青龙汤



4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的病机是



A.里虚   B.表阳虚   C.内外俱虚   D.脾阳虚   E.肾阳虚



41.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細的治则



A.扶阳益阴   B.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C.先补阳,后养阴   D.先养阴,后补阳



E.温补肾阳



42.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是何病的治则



A.表里同病时,里证不急不重,当循先表后里的原则   B.表里同病的治则   C.表里同病时,解表碍于里,治里碍于表的治则   D.表里同病时,里证为重的治则   E、表里同病时,表证为重的治则



43.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是何病的治则



A.表里同病时,里证为急为重,先救其里,先里后表的治疗原则   B.表里同病的治则  



C.表里同病时,解表碍于里,治里碍于表的治则   D.表里同病时,里证为重的治则



E.表里同病时,表证为重的治则



44.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用何方治疗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麻仁滋脾丸   E、以上都不是



45.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理中汤   B.四逆汤   C.五苓散   D.桂枝汤   E、以上都不是



4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治宜



A.栀子豉汤   B、栀子甘草豉汤   C.栀子生姜豉汤   D.黄连啊胶汤   E、以上都不是



47.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治宜



A.栀子豉汤   B.栀子甘草豉汤   C.栀子生姜豉汤   D.黄连啊胶汤   E.以上都不是



48.伤寒下后,心烦腹滿,卧起不安者,治宜



A.栀子豉汤   B.栀子甘草豉汤   C.栀子生姜豉汤   D、梔子厚朴湯主之   E、以上都不是



49.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B.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C.肺热脾寒   D.心下有热,下焦有寒



E.以上都不是



5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证的病机是



A.阳明热盛   B.邪热壅肺,宣降失司   C.肺与大肠俱热   D.邪热壅肺,热盛肉腐成脓



E.以上都不是



5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的确切病机是



A.表邪化热入阳明   B.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津气两伤   C.阳明气分热盛



D.发汗太过,阴液不足   E.以上都不是



52.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病机是



A.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B.重在表证未解,外邪内迫肠道而下利   C.太阳少阳合病



D.大肠滑脱不禁   E.以上都不是



53.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的病机是



A.表邪已解而里气未和   B.胃中虚冷   C.里热盛   D.脾胃气虚   E.以上都不是



54.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的病机是



A.胃实热   B.胃阴虚   C.胃虚热   D.发汗不当,致膈间阳气虚弱,胃阳衰微,中焦失于和降   E.以上都不是



55.兩耳聾無聞的病机是



A.少阳中风   B.湿邪蒙蔽清窍   C.汗后气液大伤,心阳虚损,甚则伤及肾气   D.肝阳上亢   E.以上都不是



56.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组成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梔子、厚朴、枳實   B.梔子、厚朴、豆豉   C.梔子豉汤加生姜   D.梔子、豆豉、生姜



E.以上都不是



57.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梔子、厚朴、枳實   B.梔子、厚朴、豆豉   C.梔子豉汤合小承气汤,减豆豉、大黄



D.梔子、豆豉、生姜   E.以上都不是



58.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豆豉用量是四两   B.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干姜二兩   C.梔子十四个、干姜二兩



D.梔子十四个、豆豉四合、甘草二兩   E.以上都不是



59.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梔子十四个 豆豉四两   B.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C.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干姜二兩   D.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甘草二两   E.以上都不是



6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A.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B.麻黄六兩 杏仁五十个 草二兩 石膏半斤   C.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三两   D、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 石膏四两   E、以上都不是



6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E.以上都不是



6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



A.脾虚而饮停中焦 B.胃虚而饮停中焦 C.脾虚饮停兼表证 D.脾虚心悸而腹痛证 E.中风表虚而兼里证



63.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是: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桂枝加桂汤 C.桂枝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桂枝甘草汤



64.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应用:



A.四逆散 B.桂枝甘草汤 C.四逆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救逆汤



6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是:



A.汗伤心阳,心神浮越 B.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C.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 D.心阳虚损,心神失养 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6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症可见:



A.心下满微通,小便不利,起则头眩,脉浮紧 B.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C.头眩,时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 D.心下痞满,脐下悸,头眩,脉沉紧 E.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脉弦



67.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是:



A.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B.温经散寒止痛 C.发汗解表,解肌祛风 D.通阳化气以行水 E.通心阳而平冲逆



68.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 B.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C.心下逆满,气上冲心,心悸头眩,脉沉紧 D.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E.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69.真武汤证有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其中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的病机是:



A.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 B.汗多血虚,气血不足,筋肉失养 C.发汗太过,津液受伤,筋肉失养 D.肾阴虚,水不函木,肝风内动 E.阴阳两虚,阴不濡养,阳不温煦



7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



A.胃肠燥实腹满证 B.热扰胸隔证 C脾虚气滞腹账证 D脾虚不运,寒湿中阻之腹满证 E.中风误下脾虚水停证



71.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应用:



A.大建中汤 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D.小建中汤 E.桂枝人参汤



72.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



A.中阳不足 B.心阴阳不足 C.血虚而血不养神 D.气虚而肺气不足 E.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73.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A.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B.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C.茯苓、甘草、生姜、桂枝、附子 D.茯苓、干姜、附子、葱白、人参 E.茯苓、甘草、干姜、附子



74.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



A.干姜附子汤 B.四逆汤 C.茯苓四逆汤 D.大青龙汤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5.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微恶风寒,脚孪急,脉浮 B.心下悸,头眩,脉沉 C.恶寒,脚孪急,脉微D.心动悸,脉结代 E.脚孪急,经脉挛急



76.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



A.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 B.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C.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 D.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 E.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77.真武汤的方药组成:



A.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 B. 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C.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D.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E.茯苓、干姜、附子、葱白、人参



78.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是:



A.心阳虚,脾不运化,水气凌心 B.心阳虚,神失所养 C.肾阳虚,水气泛滥 D.脾虚而气血不足,心神失养 E.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7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B.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 C.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D.心悸,欲得按 E.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80.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



A.麻仁、生地黄 B.人参、生姜 C.白术、芍药 D.阿胶、麦门冬 E.甘草、桂枝



81.伤寒挟虚误汗见厥逆,咽干,烦躁,吐逆,脚挛急。其正确的治法是:



A.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 B.回阳救逆,益气养阴 C.先温里,后解表 D.温中复阳,回阳救逆 E.先酸甘复阴,后温中复阳



82.下列各项症状,不属干姜附子汤证的是:



A.不呕 B.不渴 C.脉沉微 D.心下悸 E.夜而安静



83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应辨证为:



A.脾虚心悸而腹痛证 B.中风表虚而兼脾虚证 C.脾虚兼表证 D.脾虚气滞胀满证 E脾虚水停证.



84.由人参、甘草、白术、桂枝、干姜五味药组成的方剂是:



A.炙甘草汤 B.桂枝人参汤 C.小建中汤 D.大青龙汤 E.四君子汤



8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



A.脉浮弱 B.脉浮缓 C.脉沉弱 D.脉沉紧 E.脉迟



86.黄连汤证的主证是:



A.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B.心下痞,呕吐下利 C.腹中痛,欲呕吐 D.腹中痛,下利不止 E.腹中雷鸣,下利



87.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的不同点是:



A.有桂枝无人参 B.有黄芩无半夏 C.有桂枝无黄芩 D.有黄芩无干姜 E.有桂枝无半夏



88.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主方是:



A.大青龙汤 B.桂枝二越婢一汤 C.栀子干姜汤 D.黄芩汤 E.黄连汤



89.结胸证最基本的脉证特点是:



A.按之痛,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B.按之痛,寸脉大,关脉沉 C.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紧 D.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E.按之痛,寸脉浮大,关脉沉



90.结胸证的成因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其是指:



A.太阳病 B.三阳病 C.太阳中风证 D.阳热体质患者 E.素体有痰水实邪内停之人



91.痞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此外是指:



A.太阳伤寒证 B.阴寒体质患者 C.素体无痰水内蓄之人 D.少阴病 E.三阴病



92.以下哪项不属于大陷胸汤证的证候:



A.心下硬痛 B.短气躁烦 C.舌上燥而渴 D.不大便,日晡所小有潮热 E.身黄,小便不利



93.大陷胸汤证的病机是:



A.水热互结 B.水寒互结 C.痰热互结 D.瘀热互结 E.燥热互结



94.大陷胸丸证病位偏上的证候特点是:



A.但头汗出 B.项亦强,如柔痉状 C.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D.项背强几几 E.头项强痛



95.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A.大陷胸汤加杏仁、桔梗、白蜜 B.大陷胸汤加杏仁、贝母、白蜜 C.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 D.大陷胸汤加杏仁、瓜蒌、白蜜 E.同大陷胸汤



96.小结胸病的主脉是:



A.浮数 B.浮缓 C.浮大 D.浮滑 E.浮而动数



97.小结胸病的治法是:



A.清热涤痰开结 B.清热逐水开结 C.泻热涤痰开结 D.泻热逐水开结 E.清热涤痰逐水



98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是下列何证的证候表现:



A.抵当汤 B.大陷胸汤 C.桃核承气汤 D.抵当丸 E.三物白散



99但头微汗出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小陷胸汤证 B.三物白散证 C.大陷胸汤证 D.桂枝加附子汤证 E.真武汤证



100.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A.黄连、半夏、贝母   B.黄芩、半夏、栝蒌实   C.黄连、杏仁、栝蒌实



D.黄芩、半夏、贝母 E.黄连、半夏、栝蒌实



101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B.桂枝人参汤证 C.大陷胸汤证   D.小陷胸汤证 E.大陷胸丸证



102.治疗寒实结胸证的主方是:



A.文蛤散 B.瓜蒂散 C.牡蛎泽泻散 D.五苓散 E.三物白散



103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药效:



A.大陷胸汤 B.三物白散 C.大陷胸丸   D.大柴胡汤 E.抵当汤



104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是服用下列何方的将息法:



A.三物白散 B.抵当汤 C.十枣汤 D.大陷胸汤 E.大承气汤



105.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



A.巴豆、杏仁、贝母 B.巴豆、大黄、贝母 C.巴豆、桔梗、贝母 D.巴豆、杏仁、桔梗 E.巴豆、半夏、桔梗



106.结胸证见下列何种脉象不可下:



A.浮而动数 B.沉而紧 C.浮大 D.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107.结胸证悉具,见下列何证预后不良:



A.烦躁 B.短气 C.但头汗出 D.谵语 E.潮热



108.以下何项不是脏结证的脉证表现:



A.饮食如故 B.寸脉浮 C.如结胸伏 D.关脉沉 E.时时下利



109.脏结证见下列何项为难治:



A.脉浮大 B.烦躁 C.舌上白胎滑 D.其人反静 E.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



110.脏结证出现下列何项为死候:



A.烦躁 B.舌上胎滑 C.胁下素有痞,连有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 D.脉浮大 E.时时下利



111.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者,治疗用:



A.大黄黄连泻心汤 B.附子泻心汤 C.半夏泻心汤 D.生姜泻心汤 E.甘草泻心汤



112.除哪一项外,均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要证脉之一?



A.心烦 B.口渴 C.心下痞 D.腹中雷鸣 E.关上脉浮



113.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A.大黄、黄连 B.大黄、黄芩、黄连 C.大黄、黄连、半夏、生姜



D.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 E.大黄、黄连、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



114.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 B.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15.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汗出 C.呕而发热 D.下利 E.厥逆



116.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



A.上四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B.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C.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D.以水五升,先煎附子,后纳诸药,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E.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7.半夏泻心汤证见心下痞是属:



A.痰气痞 B.水痞 C.寒热错杂痞 D.热痞 E.呕利痞



118.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



A.心下痞 B.肠鸣 C.呕吐 D.噫气不除 E.下利



119.半夏泻心汤的功效是:



A.泄热和胃消痞 B.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 E.补中和胃消痞



120.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A.大黄、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B.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C.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D.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E.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121.下列何证最适宜用生姜泻心汤治疗?



A.发热腹痛,下利肛灼 B.发热口渴,下利脓血,里急后重



C.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下利 D.下利,干噫食臭,腹中雷鸣,心下痞硬



E.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往来寒热



122.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 B.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23.生姜泻心汤的功效是:



A.泄热和胃消痞 B.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 E.补中和胃消痞



124.以下除哪项以外,均为甘草泻心汤证的主证?D



A.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B.腹中雷鸣 C.心下痞硬而满 D.噫气不除 E.干呕心烦



125.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 B.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26.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



A.泄热和胃消痞 B.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 E.补中和胃消痞



127.甘草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组成的不同是:



A.加炙甘草去半夏 B.加重炙甘草用量,去半夏 C.加重炙甘草用量 D.加炙甘草



E.加重炙甘草用量,去黄芩加桂枝



128.旋覆代赭汤证见心下痞是属:



A.痰气痞 B.水痞 C.寒热错杂痞 D.热痞 E.呕利痞



129.旋覆代赭汤证的主证是:



A.腹中痛,心下痞硬,欲呕吐,肠鸣下利 B.心下痞硬而满,呕吐,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C.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D.心下痞,噫气不除,呕吐痰涎,头眩,脉弦紧



E.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



130.旋覆代赭汤证的病机是:



A.脾虚胃弱,痰湿内聚,胃气上逆 B.脾胃阳虚,寒痰中阻,升降失常



C.脾运失职,聚湿生痰,胃气不逆 D.胃虚痰阻,虚气上逆 E.肝脾不调,胆热犯胃,升降失司



131.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是:



A.和胃降逆化痰 B.和中降逆消痞 C.镇肝和胃利水 D.疏肝解郁行气 E.辛开苦降宣通



132.心下痞可见于以下除哪项以外的方证?



A.生姜泻心汤证 B.旋复代赭汤证 C.五苓散证 D.黄连汤证 E.桂枝人参汤证



133.下列汤证除哪项外,均以心下痞为主证?



A.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B.附子泻心汤证 C.五苓散证 D.半夏泻心汤证 E.甘草泻心汤证



13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之症?



A.痞塞不适 B.心下硬满 C.呕吐 D.下利 E.腹痛



135噫气是指:



A.短气 B.嗳气 C.呃逆 D.欲吐 E.反酸







(二)A2型题



1.患者,女,50岁。素易感冒。此次低热三天,伴恶风,汗出,鼻塞、干呕,口和,二便调。舌淡、苔薄,脉弱。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B.麻黄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桂枝汤证 E.桂枝新加汤证



2.患者,男,60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发热渐退,但汗出不止。现证:恶寒微热汗出,鼻塞头痛,咳嗽痰稀,量不多。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小青龙汤证 B.麻杏甘石汤证 C。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麻黄汤证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患者,男,43岁。颈项拘急并牵涉至背部三天。伴恶风、汗出。临床辨证当是:



A.葛根汤证 B.桂枝加葛根汤证 C.桂枝加附子汤证   D.附子汤证 E.白虎加人参汤证



4.患者,女,25岁。感冒一周,自服牛黄解毒片,恶寒发热未除,现新增胸闷、心悸。舌淡暗,苔薄白,脉促。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炙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苓桂术甘汤证 E.茯苓甘草汤证



5.患者,女,45岁。时发热汗出三年余,余无特殊不适。体检未发现异常,二便调,纳可,口中和,舌脉如常。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新加汤证 C.小柴胡汤证 D.白虎加人参汤证 E.桂枝加附子汤证



6.患者,女,28岁。产后身痛一周。伴恶风汗出,脉沉迟。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附子汤证 E.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7.患者,男,60岁。汗多恶风一年余。一年前因感冒注射青霉素,热退汗出,随后汗多连绵不断,不能自止。伴小便量少不畅,四肢常抽搐拘急疼痛。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柴胡加龙牡汤证 E.桂甘龙牡汤证



8.患者,女,58岁。胸闷心悸半年,恶寒甚,脉微弱,近三日因感冒,稍鼻塞,头痛。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D.桂枝甘草汤证 E.苓桂术甘汤证



9.患者,男,24岁。咳嗽已月余,现仍无汗,鼻塞清涕,偶感胸痛,咳而微喘,痰白质稀量多,口干而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滑,脉浮弦,宜选用:

A.麻黄汤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小青龙汤  D.大青龙汤  E.麻杏甘石汤



10.患者,女,30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清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E.桂枝汤



11.患者,男,25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后,热不退,伴恶寒,全身疼痛,头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临床辨证当是:



A.麻黄汤证  B.桂枝汤证  C.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葛根汤证  E.麻杏甘石汤证



12.患者,男,32岁。恶寒发热一周,自服C银翘片,病不解,现仍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并出现烦躁不安,胸闷气急,口干,脉浮紧。临床辨证当是:



A.麻黄汤证  B.小青龙汤证  C.大青龙汤证  D.麻杏甘石汤证  E.桂枝汤证



13.患者,男,30岁。颈项拘急不舒三天。伴恶风、无汗。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葛根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白虎加人参汤证  D.葛根汤证  E.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14.杨某,女,26。患者突然烦躁不安,谵妄,腹泻水样便数次,并高烧,口渴喜饮,大汗淋漓。舌红少津,苔黄,脉数而虚大无力。应选何方



A、理中汤   B、黄芩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白虎汤  E、以上都不是



15.车某某,男,52岁,脱肛2月余。诊见胸闷腹胀,烦热口苦,肢体困重,疲乏神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中心黄腻,脉弦滑数。应以哪方为主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黄芩汤   D、葛根芩连汤  E、以上都不是



16.某,女,52岁,患者1年半前因外出旅游食辛辣之品,当日即起红色风团,瘙痒剧烈,经外院治疗病情减轻,至全身偶起少量风团,便终止治疗。最近2天病情加重。现全身散发性红色风团,遇热加重,伴有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应以哪方为主



A、麻桂各半汤  B、桂枝二麻黄一汤  C、桂枝汤  D、麻黄汤  E、以上都不是



17.陈某某,男,13岁。一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药名不清)。5天前晚上发热又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应以哪方为主



A、栀子甘草豉汤  B、栀子豉汤  C、栀子厚朴汤  D、栀子甘草豉汤  



E、以上都不是 



18.李某,男27岁。近1月来,脘腹胀满,右肋下隐痛,心烦失眠,卧起不安,伴恶心呕吐,口苦口渴,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昨在某医院做肝功能检查异常,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应以哪方为主



A、四逆散  B、茵陈蒿汤  C、栀子厚朴汤  D、栀子厚朴汤  E、以上都不是



19.某年冬,男,10岁,发热,脉数,见喉头后壁出现灰白色假膜,时作犬吠声咳嗽,鼻翼煽动,呼吸迫促而张口抬肩,舌苔白厚。应以哪方为主



A、麻杏甘石汤  B、麻黄汤  C、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D、小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0.城南妇人,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谵语,遗尿,应以哪方为主



A、白虎加人参汤  B、白虎汤  C、大承气汤  D、小承气汤  E、以上都不是



21.钟右病伤寒七日,发热无汗,微恶寒,一身尽痛,咳痰不畅,痰色黄,宜用



A、麻杏石甘汤  B、麻黄汤  C、大青龙汤  D、小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2.,五岁,昨晚发烧,今晨未退,呕吐两次,腹泻两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黄,脉沉数,应以哪方为主



A、黄连汤  B、葛根芩连汤  C、葛根汤  D、白头翁汤  E、以上都不是



23.姜某,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热,,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此用何方最佳



A、栀子豉汤证  B、栀子厚朴汤证  C、栀子甘草豉汤证  D、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E、以上都不是



24.王某,男,40岁。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人参汤证 B.桂枝汤证 C.桂枝甘草汤证 D.苓桂术甘汤证 E.桂枝加桂汤证



25.邓某,女,39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桂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桂枝甘草汤证 D.桂枝加附子汤证 E.桂枝麻黄汤证



26.李某,女,42岁。病因受刺激而起,日夜恐惧不安,难以入寐且易惊醒,每醒则心悸阵作,神呆而身寒肢冷,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舌淡、苔白,脉沉弱。临床最佳辨证应为: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桂枝甘草汤证 D.茯苓四逆汤证 E.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



27.吴某,男,48岁。素来心胸狭小,肝气郁结。由于近日生气后,突感脐部跳动,继之有物上冲感,自心胸上至咽喉,巅顶,使头部相随而跳动;时而自脐上至头,后下至下腹,循环往返跳动不已,忐忑不宁,惊恐万状,颇有欲死之念,烦躁、恶梦多。问其小便不利,量少,而有排不尽之感。舌苔薄白、脉滑大。临床辨证当为: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B.茯苓四逆汤证 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小建中汤证 E.五苓散证



28.刘某,女,47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辨证为:



A.芍药甘草附子附子汤 B.甘草干姜汤证 C.芍药甘草汤证 D.炙甘草汤 E.真武汤证



29.段某,男,50岁。素体衰弱,形体消瘦,近一年余,久治不愈。现症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高声呼烦,面色青黑,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逆冷,脉沉细。临床最佳辨证为:



A.茯苓四逆汤证 B.茯苓桂枝干草大枣汤证 C.茯苓桂枝干草汤证 D.小建中汤证 E.大建中汤证



30.张某,男,37岁。自述上腹部胀满不适,进食及入夜加重,大便稀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腻。临床应辨证为:



A.小建中汤证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C.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D.茯苓甘草汤证 E.枳实栀子豉汤证



31.梁某,女,47岁。患冠心病数年。现症状:心胸满闷,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心悸,站立时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弦而结。临床最佳辨证为:



A.茯苓四逆汤证 B.桂枝甘草汤证 C.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甘草汤证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E.茯苓桂枝白术干草汤证



32.成某,男,50岁。患者平素体虚,常眩晕欲倒,近日感冒,治疗二天,继之出现心悸不安,烦躁不宁,头晕眼花、四肢麻木、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费力,便难纳呆,舌淡、苔白,脉沉迟。临床应辨证为:



A.大建中汤证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干姜附子汤证 E.真武汤证



33.赵某,男,68岁。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即不喜欢饮水,颜面及下肢有水肿,食稍不适即肠鸣腹泻。近一月来,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唾液增多,一日一夜可达一碗,舌淡而胖,并有齿印,脉沉迟。曾给予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病情反而增具。临床应辨证为:



A.炙甘草汤证 B.芍药甘草汤 C.甘草干姜汤证 D.真武汤证 E.干姜附子汤证



34.患者,女,32岁。昨晚突然腹中冷痛,恶心欲呕,舌尖赤,苔薄黄,脉弦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栀子干姜汤证   B.半夏泻心汤证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D.黄连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35.患者,男,42岁。胸膈及胃脘部疼痛拒按二天,伴发热,心烦,但头汗出,脉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大柴胡汤证 B.大陷胸汤证 C.黄连汤证 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E.小陷胸汤证



36.患者,男,36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三天,伴呕吐,胸胁满闷,心烦,上腹部胀满疼痛。临床辨证当是:



A.大陷胸汤证 B.小柴胡汤证 C.黄芩汤证 D.小陷胸汤证 E.大柴胡汤证



37.患者,女,45岁。不大便四天。伴发热下午稍有增高,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口渴,舌苔干燥粗厚。临床辨证当是: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证 C.大柴胡汤证 D.大陷胸汤证 E.抵当汤证



38.患者,男,52岁。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一天。伴不大便,口燥渴,心烦,发热尤以午后为甚,舌红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临床辨证当是:



A.大柴胡汤证 B.大陷胸汤证 C.大承气汤证 D.小陷胸汤证 E.调胃承气汤证



39.患者,男,60岁。胸膈硬满疼痛二天。伴颈项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发热,汗出,短气,倚息不得卧,舌红苔黄,脉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桂枝加葛根汤证 B.葛根汤证 C.大陷胸丸证 D.大陷胸汤证 E.小陷胸汤证



40.患者,女,34岁。胃脘部痞硬胀满且按之疼痛三天。伴发热,胸膈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浮滑。临床辨证当是:



A.小陷胸汤证 B.黄连汤证 C.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D.大陷胸汤证 E.半夏泻心汤证



41.患者,女,67岁。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二个月。现证:心前区疼痛,胸中烦闷,心悸、气短,痰多粘稠,口干,舌红边尖紫暗,苔黄腻,脉细滑结代。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炙甘草汤证 B.小陷胸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大陷胸汤证 E.桂枝甘草汤证



42.患者,男,60岁。胸膈及胃脘部硬满疼痛三天。伴畏寒喜暖,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迟有力。临床辨证当是:



A.大陷胸汤证 B.大陷胸丸证 C.小陷胸汤证 D.三物白散证 E.十枣汤证



43.患者,男,57岁。上腹部硬满疼痛三天。伴食欲正常,时时下利,无发热,心烦等,舌苔白滑,脉小细沉紧。临床辨证当是:



A.结胸证 B.痞证 C.脏结证 D.脏厥证 E.纯阴结证



44.患者症见心下痞满,按诊濡而不痛,伴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治疗用:



A.栀子豉汤 B.白虎汤 C.黄连汤 D.竹叶石膏知母汤 E.大黄黄连泻心汤



45.患者心下痞塞不适,按之濡软不痛,复见恶寒汗出。治宜:



A.桂枝汤 B.附子泻心汤 C.半夏泻心汤 D.生姜泻心汤 E.甘草泻心汤



46.发病第六日,症见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纳呆,微喝,舌色稍淡,苔白腻,脉弦细数,临床最佳辨证当是:



A.柴胡证 B.结胸证 C.半夏泻心汤 D.生姜泻心汤 E.甘草泻心汤



47.患者感冒4天,经用解表剂后感冒好转,但出现心下痞满,噫气带有食臭味,腹中肠鸣,泻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关脉弱稍沉。治疗用:



A.理中汤 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C.小建中汤 D.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E.生姜泻心汤



48.患者,男性,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烂,日五六次,胸闷欲吐,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暧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水样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脉濡数,苔薄白。辨证为:



A.葛根汤证   B.黄芩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生姜泻心汤证 E.黄连汤证



49.患者,女性,52岁。患感冒自服牛黄解毒丸后,见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每日十多次,见不消化食物,肠鸣增加,舌苔微黄滑腻,脉濡。治疗用:



A.大黄黄连泻心汤 B.附子泻心汤 C.半夏泻心汤 D.生姜泻心汤 E.甘草泻心汤



50.患者,男性,45岁。素有慢性胃炎史,患感冒发热3天,经解表发汗等治疗后,热退表解,但续而出现胃脘胀闷痞阻不舒,频频嗳气,呕吐,胃纳差,舌苔白腻,脉滑。治疗选方用:



A.生姜泻心汤 B.吴茱萸汤 C.旋覆代赭汤 D.竹叶石膏汤 E.黄连汤



51.患者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数。临床辨证为:



A.五苓散证 B.猪苓汤证 C.旋覆代赭汤证 D.半夏泻心汤证 E.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三)B型题



A.桂枝去芍药汤 B.桂枝新加汤 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治疗宜用:



2.太阳病下之后 ,脉微恶寒,胸满者,治疗宜用:



A.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麻黄   B.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葛根   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D.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E.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附子



3.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



4.桂枝新加汤的方药组成是:



A.桂枝去芍药汤 B.桂枝新加汤 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E.桂枝加附子汤



5.扶阳解表的方剂是:



6.调和营卫,益气和营的方剂是:



A.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B.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C.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D.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E.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治当:



8.时发热自汗出者,治当:



A.恶寒,发热,无汗,咳而微喘,脉浮紧  B.头痛,发热,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



C.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D.恶寒,发热,头痛,汗出,项背强,脉浮缓  E.恶风寒,头痛,无汗,身疼痛,脉阴阳俱紧



9.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10.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A.脾胃虚寒  B.水饮属寒,水停心下  C.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D.服汤温解后,寒饮将去,津液暂未上承  E.因无汗,热不得外越,化燥伤津



11.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小青龙汤主之。其中的机理是



12.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者,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其中不渴的机理是



13.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者,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其中服汤已渴的机理是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  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



E.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14.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



15.麻黄汤的方药组成是:



A.桂枝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麻黄汤  E.小青龙汤



1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治疗宜用: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治疗宜用:



A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药量均相同  B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  C桂枝汤取原剂量5/12,麻黄汤取原剂量2/9D越婢汤药由桂枝汤加麻黄、石膏组成  E以上都不是



18.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



19.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正确



A、梔子十四个 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B、梔子十四个 厚朴四兩 枳实四枚 豆豉三合



C、梔子十四个 厚朴四兩枳实四枚  D、梔子、豆豉、生姜 甘草  E、梔子豉汤加生姜



20.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21.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豆豉用量是四两  B、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C、梔子十四个、干姜二兩



D、梔子二十个、豆豉四两  E、梔子四十个、 干姜三两



22.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23.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



A、麻黄六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B、麻黄四兩 杏仁二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C、麻黄四兩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D、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外寒内饮的喘证  E、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肺热壅盛的喘证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哪项说法正确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疗何种喘证



A、葛根黄芩黄連湯  B、白头翁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  D、大青龙汤



E、以上都不是



26.喘而汗出伴利遂不止,脉促者,选用何方治疗



27.喘而汗出伴痰涎雍者,选用何方治疗



A.桂枝甘草汤 B.桂枝加桂汤 C.桂枝人参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疗宜用:



29.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治疗宜用:



A.茯苓四逆汤 B. 茯苓甘草汤 C.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D.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E.五苓散



30.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治疗宜用:



31.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治疗宜用:



A.小建中汤 B.真武汤 C.干姜附子汤 D.甘草干姜汤 E.芍药甘草汤



3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治疗宜用:



3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治疗宜用:



A.桂枝、甘草、牡蛎、大枣、生姜、蜀漆、龙骨 B.桂枝、甘草、芍药、大枣、生姜 C.桂枝、甘草、大枣、茯苓 D.桂枝、甘草、白术、茯苓 E.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34.桂枝加桂汤的方药组成是:



3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方药组成是:



A.炙甘草、阿胶、麦门冬、人参、生地黄、桂枝、生姜、麻仁、大枣   B.附子、芍药、生姜、白术、茯苓 C.干姜、茯苓、人参、附子、甘草 D.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E.饴糖、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36.小建中汤方药组成是:



37.炙甘草汤方药组成是:



A.黄连、干姜、半夏、桂枝、人参、炙甘草、大枣 B.黄连、生姜、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C.黄连、半夏、干姜、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D.黄芩、干姜、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E.黄连、黄芩、生姜、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38.黄连汤的方药组成是:



39.半夏泻心汤的方药组成是:



A.痰热互结 B.水热互结 C.水寒互结 D.瘀热互结 E.燥实互结



40.三物白散证的病机是:



41.小陷胸汤证的病机是:



A.大黄、芒硝、甘遂 B.大黄、芒硝、巴豆 C.黄连、半夏、栝蒌实 D.黄连、半夏、贝母 E.大黄、芒硝、葶苈子



42.大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43.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A.脉浮大 B.脉沉紧 C.脉浮而动 D.脉浮滑 E.脉细沉紧



44.小陷胸汤证的主脉是:



45.大陷胸汤证的主脉是:



A.心下痛,按之石硬 B.寒实结胸,无热证 C.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D.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E.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46.大陷胸汤证的主证是:



47.大陷胸丸证的主证是:



A.邪热内陷,聚结心下,气机阻滞 B.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D.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E.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48.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出现心下痞的机理是:



49.半夏泻心汤证出现心下痞的机理是:



A.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B.心下痞,恶寒汗出 C.心下痞,呕,肠鸣下利



D.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E.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



50.附子泻心汤证主证是:



51.生姜泻心汤证的主证是:



A.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B.心下痞,恶寒汗出 C.心下痞,呕而发热,肠鸣下利



D.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E.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



52.甘草泻心汤主治:



53.半夏泻心汤证主治:



A.泄热和胃消痞 B.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散水和胃消痞 E.补中和胃消痞



54.附子泻心汤的功效是:



55.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



A.大黄、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B.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C.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D.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 E.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



56.生姜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57.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四)X型题



1.太阳病的病机是:



A.邪束太阳   B.肺气上逆   C.经脉不利   D.营卫不和   E.正邪交争



2.以下哪些为太阳伤寒证的必见之症:



A.体痛   B.发热   C.恶寒   D.喘息   E.呕逆  



3.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鉴别要点是:



A.发热高与低   B.恶寒与恶风   C. 身痛有无   D.汗出与否   E.脉浮紧与浮缓



4.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阴阳的含义是:



A. 沉取与轻取   B.寸关尺三部   C.上焦与下焦   D.阴证与阳证   E.三部九候



5.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是:



A.发热 B.恶寒   C.头痛   D.口渴   E.脉浮数



6.判断太阳病已发生传变的依据是:



A.伤寒二三日   B.脉静 C.欲吐   D.躁烦   E.脉数急



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处理方法是:



A.先刺风池、风府   B.先予白虎汤 C.却与桂枝汤   D.先与大青龙汤   E.却与小柴胡汤



8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脉浮的意义是:



A.表证仍在 B.正气未伤   C.病势趋外   D.尚无里证   E.当须解外



9.属于桂枝汤煎服与护理方法是:



A.温覆微汗 B。药后啜粥 C。不效停服 D.见效尽剂 E.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10.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含义是:



A.阴虚不能制阳 B.营卫失调 C.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D.脉象浮弱 E.正虚邪盛



11.属于桂枝汤的适用证是:



A.营卫不和自汗者 B.太阳中风 C.体虚外感 D.峻汗后不差者 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12.桂枝汤的禁例是:



A.酒客病   B.阳热内盛者 C.伤寒表实证   D.风热外感   E.阳虚外感者



13病常自汗出者的病机是:



A.荣气和   B卫不谐   C.卫气不与荣气谐和   D.卫气谐   E.荣不谐



14.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症是:



A.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   B.伤寒表实兼肺气上逆   C.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 D.外寒内饮,肺气上逆   E.太阳阳明合病,肺气上逆



15.桂枝加附子汤之固阴之法是:



A.止汗以固阴   B.阳生则阴长   C.益气以生津   D.健胃以生津   E.养阴舒筋



16.桂枝去芍药汤证的病机是:



A.胸阳不振   B.表邪未解   C.表邪已解   D.胸阳损伤   E.寒邪凝闭



17.下列哪些属于桂枝汤证兼证:



A.桂枝加葛根汤证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C.桂枝加附子汤证   D.桂枝去芍药汤证



E.桂枝新加汤证



18.据原文,峻汗禁例包括



A.亡血家  B.疮家  C.喘家  D.风家  E.衄家



19.不可发汗的脉象包括



A.脉浮数  B.脉浮弱  C.尺脉微  D.脉浮紧  E.尺脉迟



20.服药后,当覆取微似汗的有



A.桂枝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麻黄汤  E.小青龙汤



21.太阳病伤寒证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若阳气重,其人仍可见:



A.发烦  B.目瞑  C.衄  D.便血  E.尿血  



22.据原文,葛根汤证的主证有:



A.项背强几几  B.下利  C.无汗  D.呕吐  E.喘而胸满



23.小青龙汤证的主证有:

A.干呕  B.咳  C.烦躁  D.发热  E.胸痛



24.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均可见到

A.发热恶寒 B.头痛  C.无汗  D.脉浮  E.烦躁



25.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组成提法正确的是_24



A桂枝汤半量和麻黄汤半量  B桂枝汤1/3量和麻黄汤1/3量  C取桂枝汤半升加麻黄汤半升  D取桂枝汤三合加麻黄汤三合  E桂枝汤1/4量和麻黄汤1/4



26.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可见



A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再发   B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  C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  D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大小便正常  E以上都有



27.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A健脾  B随其脉证而治  C平肝潜阳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E补肾



28.病人欲与不欲反应的本质是



A从病人的欲与不欲,以辨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  B从病人的欲与不欲,可反应病证的本质  C以病人的欲与不欲,说明病变的性质  D从病人的欲与不欲,说明病情的转归



E从病人的欲与不欲,说明病邪的进退。



29.风寒外束,内兼郁热的汤证是



A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B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C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D大青龙汤证



E以上都不是



30.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应兼见何种脉证



A、目张红赤   B、舌质红苔黄   C、脉数   D、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E、不渴喜热饮



31.“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最易传入何经及出现哪种虚证



A、最易传入少阴  B、出现心或肾阳虚  C、出现心或肾阴虚  D、易传太阴



E、以上都不是



32.內外俱虚的主要脉证是



A、畏寒  B、脉微细  C、恶寒  D、脉沉  E、以上都不是



33.表里同病的治则,正确方法是



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先治表有碍于里,先治里有碍于表时,应表里同治  D、先表后里  E、以上都正确



34.表里同病时,表解里亦和的方证示例是



A32条的葛根汤证  B106条的桃核承气汤证  C36条的麻黄汤证  D124条的抵当汤证  E、以上都不是



35.表里同病时以里证为主,方证示例是



A106条的桃核承气汤证  B124条的抵当汤证  C32条的葛根汤证  D36条的麻黄汤证  E、以上都不是



36.栀子豉汤证不同发展阶段的症状表现是



A.心烦  B.心中懊憹  C.胸中窒  D.心中结痛  E.神昏



37.栀子干姜汤证的主证是



A、心烦  B、腹满时痛  C、下利纳差  D、心中结痛  E、高热



38.梔子厚朴湯证的主证是



A、心烦 B、腹满 C、下利纳差 D、心中结痛 E、高热



39.葛根芩连汤的主证是



A、喘而汗出 B、利遂不止 C、脉洪大 D、脉促者 E、以上都是



40.小建中汤证可见:



A.恶寒   B. C.阳脉弦 D.心中悸 E.阴脉涩



41.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本方用半夏的目的在于燥湿开结,降气化浊 B.本方为消补兼施之剂 C.本方健脾益气之药略大与行气消满之药 D.本方用甘草的目的是在于调和药性 E.本方所治之腹胀虚实夹杂



42.桂枝人参汤证可见:



A.发热 B.里急后重 C.心下痞硬 D.利下不止 E.利下赤白粘液



43.桂枝加桂汤中更加桂枝二两的作用是:



A.解肌祛风 B.调和营卫 C.平冲降逆 D.发汗解表 E.温通心阳



44.苓桂术甘汤的主症有:



A.振振欲擗地 B.心下逆满 C.气上冲胸 D.脉沉紧 E.起则头眩



45.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共同辨证要点:



A.心悸 B.发热 C.头眩 D.汗出 E.脉弦



4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饮停为患,其区别在:



A.前者病变重点在脾,后者病变重点在肾 B.前者为脾阳虚而水停心下,后者为肾阳虚而水泛全身 C.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 D.前者水停中焦,后者水停下焦 E.前者有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后者有心下悸,头眩



47.对桂枝人参汤的正确理解是:



A.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 B.本方有理中汤加桂枝而成 C.本方中桂枝应后下 D.本方中用桂枝的目的只是为了解表 E.本方可用于太阴虚寒兼表证



48.干姜附子汤证可见下列主症:



A. B. C.身无大热 D.脉沉微 E.昼日烦躁不得眠



49.关于结、代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结脉属阳脉,代脉属阴脉 B.结脉属阴脉,代脉属阳脉 C.结代均属阴脉D.结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E.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



50.炙甘草汤的配伍特点有:



A.方中重用甘草补中益气以复脉之本 B.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C.桂枝、生姜宣阳化阴 D.加酒以振奋阳气,活血通脉 E.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以通心阳



5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误用桂枝汤,下列可救误的方法是:



A.桂枝加附子汤 B.桂枝加桂汤 C.芍药甘草附子汤 D.先与甘草干姜汤 E.再与芍药甘草汤



52.干草干姜汤证辨证要点是:



A.肢厥 B.恶寒 C.吐逆 D.烦躁 E.脚孪急



53.真武汤中用芍药的目的在于:



A.活血通脉 B.利小便 C.引药入阴分 D.敛阴和营 E.制附子燥烈之性



54.下列对茯苓四逆汤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本方由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 B.加人参壮元气、补五脏、安精神、益气生津C.方中四逆汤回阳救逆,以固肾本 D.方中重用茯苓,取其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渗利水湿 E.茯苓合人参壮元气、安精神以止烦躁



55.下列哪些方证属于寒热错杂证:



A.黄连汤证 B.大青龙汤证 C.栀子干姜汤证 D.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E.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56.下列属于寒温并用的方剂是:



A.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B.小青龙汤 C.黄连汤 D.大青龙汤 E.黄芩汤



57.结胸证的证候特点是:



A.按之濡 B.按之痛 C.寸脉浮 D.关脉小细沉紧 E.关脉沉



28结胸三证是指:



A.心下痛 B.但头汗出 C.按之石硬 D.不大便 E.脉沉而紧



59.以下哪些为大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



A.心下硬满 B.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C.舌上燥而渴 D.大便秘结 E.日晡小有潮热



60.以下哪些方证可见心中懊忄农一症:



A.小陷胸汤证 B.大陷胸汤证 C.栀子豉汤证 D.白虎加人参汤证 E.大青龙汤证



61.下列含有大黄、芒硝的方剂是:



A.大承气汤 B.桃核承气汤 C.大陷胸汤 D.大陷胸丸 E.小承气汤



62.大陷胸汤的煎服方法包括以下哪几项:



A.得快利,止后服 B.糜粥自养 C.先煮大黄,去滓   D.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E.内芒硝,煮一两沸



63.大结胸病兼阳明腑实的证候特点是:



A.谵语 B.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C.舌上燥而渴 D.不大便 E.日晡所小有潮热



64.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A.甘遂、白蜜 B.大黄、芒硝 C.杏仁、桔梗 D.葶苈子、杏仁 E.葶苈子、贝母



65.下列属于结胸证的方证是:



A.三物白散证 B.大陷胸汤证 C.大陷胸丸证 D.小陷胸汤证 E.大柴胡汤证



66.小结胸病的脉证特点是:



A.心下痞硬 B.按之则痛 C.项亦强,如柔痉状 D.正在心下 E.脉浮滑



67.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



A.大黄 B.巴豆 C.半夏 D.贝母 E.桔梗



68.脏结证的脉证特点是:



A.时时下利 B.饮食如故 C.如结胸状 D.舌上白苔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69.下列属于脏结证危候的是:



A.烦躁 B.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 C.脉浮大 D.痛引少腹,入阴筋   E.时时下利



70.旋覆代赭汤证的临床必见之症是:



A.心下痞硬 B.噫气不除 C.干噫食臭 D.腹中雷鸣 E.下利频作



71.附子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是:



A.心下痞 B.恶寒 C.汗出 D.肢厥 E.心烦



72.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是:



A.心下痞 B.肠鸣 C.呕吐 D.噫气不除 E.下利



73.痞证的可见之症是:



A.痞硬 B.腹痛 C.呕吐 D.下利 E.肠鸣



74.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心下痞硬 B.干呕心烦 C.下利不止 D.滑脱不禁 E.小便短少



75.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脾虚肠寒 B.表阳不固 C.水气不化 D.饮食停滞 E.邪热聚结心下



76.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是:



A.胃虚痰阻 B.脾胃不和 C.寒热错杂 D.水气不化 E.饮食停滞



77.旋覆代赭汤的功效是:  



A.温阳 B.和胃 C.降逆 D.化痰 E.散水



78.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是:



A.化气 B.行水 C.涩肠 D.固脱 E.止利



79.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



A.大黄 B.黄连 C.黄芩 D.半夏 E.炙甘草



80.生姜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是:



A.心下痞硬 B.干噫食臭 C.腹中雷鸣 D.下利频作 E.大便见不消化食物



81.旋覆代赭汤证的病理变化包括:



A.胃气虚弱 B.寒热错杂 C.肝胃气逆 D.痰浊内阻 E.水饮食滞



82.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共见症状包括:



A.心下痞 B.恶心呕吐 C.干噫食臭 D.肠鸣下利 E.谷不化



83.五芩散证必见症候包括:



A.心下痞满   B.下利不止   C.少腹胀满   D.口干舌燥   E.小便不利



84.附子泻心汤的功效包括:



A.补中 B.泻热 C.固表 D.消痞 E.散水







二、 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失溲:



2.时瘛(音纵):



3.若火熏之:



4.脉若静:



5.欲作再经:



6.风家:



7.不了了:



8.口父咀:



9.翕翕发热:



10.絷絷(音折):



11.臭恶:



12.欲救邪风:



13.先其时:



14.解肌:



15.识:



16.项背强几几:



17.将息:



18.遂漏不止:



19.小便难:



20.目瞑:



21.阳气重:



22.筋惕肉瞤:



23.噎:



24.淋家:



25.寒栗而振:



26.恍惚心乱:



27.蚘:



28.心下有水气:



29.熬:



30.如疟状:



31.清便欲自可:



32.脉微缓:



33.阴阳俱虚:



34.温针:



35.坏病:



36.骨髓:



37.虚烦:



38.心中懊憹:



39.胸中窒:



40.心中结痛:



41.更行:



42.叉手自冒心



43.谵语



44.烧针



45.头眩



46.核起而赤



47.动经



48.振振欲擗地



49.反动



50.胃中有邪气



51.结胸



52.藏结



53.痞



54.客气



55.剂颈而还



56.日晡所



57.潮热



58.柔痓



59.阴筋



60.痞



61.濡



62.麻沸汤



63.蒸蒸而振



64.干噫食臭



65.腹中雷鸣



66.谷不化



67.噫气



68.熨



69.谷气



70.两阳相熏灼



71.哕



72.捻衣摸床



73.火熏



74.清血



75.追虚逐实







(二)填空题



1.太阳之为病,脉浮,        。



2.太阳病,发热,           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



4.太阳病,        ,不恶寒者为温病。



5.病有发热恶寒者,      ;无热恶寒者,       。



6.太阳病,头痛,      ,     ,      ,桂枝汤主之。



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      ,宜桂枝汤。



8.太阳病,       ,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9.太阳病,下之微喘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0.喘家,          ,加厚朴杏子佳。



1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     ,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2.太阳病,下之后,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1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4.发汗后,       ,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主之。



15.太阳病,_____________,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_____________者,麻黄汤主之。



16.太阳中风,_______________,发热,恶寒,身疼痛,_______________,大青龙汤主之。



17.伤寒表不解,_______________,干呕,_______________,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18.太阳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葛根汤主之。



19.伤寒脉浮缓,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为欲愈也;——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22.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25



23.太阳病,发热恶寒,——。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24.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16上)



25.病人身太热,——,热在皮肤,——;身大寒,——,寒在皮肤,——。(11



26.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120



27.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故吐也。(122



28.发汗后恶寒者,——。不恶寒,但热者,——,当和胃气,——汤。(70



29.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所以然者,——(60)



3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治不为逆。(90



3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若头痛者,必衄,——。(56



32.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33.病发热头痛,——,若不差,身体疼痛,——。四逆汤方。(92



34.发汗吐下后,——,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栀子甘草豉汤主之;——,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35.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伤寒下后,——,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36.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栀子干姜汤主之。(80



37.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38.下后不可更行——,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162



39.服桂枝汤,大汗出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40.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41.发汗过多,其人         ,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42.火逆下之,因     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43.伤寒脉浮,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主之。



44.烧针令其汗,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状,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45.发汗后,其人胁下悸者,欲作奔豚,               主之。



46.伤寒若吐、若下后,                                   ,身为振振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4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48.伤寒         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49.太阳病,                               ,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50.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51             ,病仍不解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5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53.伤寒脉浮,                           ,反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54.甘草干姜汤证病机是        



55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56.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主之。



57                     ,名曰结。



58.又脉来动而中止,         ,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5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辨证要点是:          



60.炙甘草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61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黄连汤主之。



62.黄连汤证的治法是            



63.黄连汤证的病机是          



64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                         ,名曰结胸也。



65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66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                         ,大陷胸汤主之。



67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         ;但结胸,无大热者,    



        ,但头微汗出者,            



68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                



                        ,大陷胸汤主之。



69结胸者,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70小结胸病,                         ,小陷胸汤主之。



71“                 ,与三物小陷胸汤



72结胸证,         ,不可下,        



73.“何谓藏结?答曰:         ,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名曰藏结。



74.结胸证因其性质不同分为                 两大类型。



75.结胸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相结。



76.脏结证的主要病机是                



77.大陷胸丸证的病机特点是                



78.大陷胸丸证的治法是                



79.寒实结胸证的病机是               ,热实结胸证的病机是          



80.寒实结胸证的治法是                



8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但气痞耳。



82               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83.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     ,攻痞宜        



84             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85.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     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      



86.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       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      



8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         ,胁下有水气,         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8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89.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         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90.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五苓散主之。



91.热痞兼阳虚的表现:              



92.热痞兼阳虚的治则:         ,主方:      



93.三泻心汤证的证候同中有异,半夏泻心汤证以       为证;生姜泻心汤证以     为主;甘草泻心汤证以       为主。



94.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95.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       ,治则:      



96.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                   ,治则:            



97.生姜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98.水痞证的主证:                  



99.赤石脂禹余粮汤的辨证要点是:                        



100.旋复代赭石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三)判断说明题



1.太阳温病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2.太阳经输证既是葛根汤证



3.凡脉浮者,均是太阳病。



4.凡恶寒者,均是太阳病。



5.太阳病传变与时日密切相关。



6.风家,指常患太阳中风的患者。



7.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中风证。



8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是指阳气浮盛,而阴气柔弱。



9.只要方药组成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即称桂枝汤。



10.桂枝汤组方要点是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比例相等。



11.桂枝汤证的自汗出均由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12.患者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亦为桂枝汤证



13.凡桂枝汤证,其脉必浮缓。



14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是指服桂枝汤的副反应。



15.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是桂枝汤加葛根。



16.桂枝加附子汤既是桂枝汤与附子汤的合方。



17.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属于内伤杂病的范畴。



18.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9.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是:伤寒表虚,兼内有郁热。



20.大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发热,葛根汤主之。



21.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22.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汗之有无及脉之浮缓与浮紧。



23.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汤加葛根。



24.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束表,内有水饮。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口渴者,表明寒饮已消,是病欲解之佳兆。



25.小青龙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芍药、细辛、生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26.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因各取原方一半量而得名



27.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



28.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治法为小发其汗



29.坏证是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30.原文病人身太热,中的字当讲。



31.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药物相同。



32.坏病的治则是急急扶正。



33.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阴阳俱虚 ".的病机是因下后复汗致阳亡阴伤。



34.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是针对表里同病的治则。



35.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用四逆汤的目的是回阳救逆。



36.“发汗吐下后,心烦,伴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



37.“发汗吐下后,心烦,伴呕者,用栀子生姜豉汤治疗。



38.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干姜汤治疗。



39.栀子厚朴汤的病机是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40.栀子干姜汤的病机是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4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应见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证。



42.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应见发热、脉浮数。



43.葛根芩连汤证的下利应伴里急后重。



44.汉代的度量衡一兩是二十四銖。



45.栀子豉汤中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的病机均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



46.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加桂汤主之。



47.桂枝甘草汤服法是分温再服。



4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4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的辨证要点是: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



50.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



5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茯苓先煎、用量独重的目的是健脾安神。



52.桂枝加桂是桂枝汤又加桂枝二两组成的。



53.炙甘草汤由甘草、生地黄、桂枝、麻仁、生姜、大枣、人参、阿胶组成。



54.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结。



55.炙甘草煎煮时,需要清酒七升。



5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病机是: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57.真武汤由茯苓、芍药、干姜、白术、附子组成。



58.干草干姜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脚孪急,筋脉失养;而芍药甘草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肢厥,烦躁,吐逆。



59.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干姜附子汤主之。



60.小建中汤中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



6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生姜的目的是温胃止呕。



63.茯苓四逆汤证与甘草干姜汤证共同的辨证要点是肢厥,烦躁。



64.真武汤证的病机特点是少阴阳虚,阴液不继。



65.结脉属阳,代脉属阴。



66.清热止利,和胃降逆是黄连汤的功效。



67.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芍药而成。



68.黄连汤中桂枝的功用是平冲降逆。



69.结胸证本虚标实,证属虚实挟杂。



70.脏结证病邪内盛,其证为实。



71.结胸证与脏结证都以胸胁脘腹疼痛拒按为临床特征。



72.寸脉浮主邪热内陷胸腹;关脉沉主痰水停于中焦。



73.大结胸证与湿热发黄证均可见但头汗出一症。



74结胸三证是指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和小陷胸汤证。



75.大柴胡汤证为热结在里;大陷胸汤证为水结在胸胁



76.大陷胸汤中甘遂的用法是与大黄同煎。



77.大陷胸汤证涉及阳明腑实者可见潮热,谵语的表现。



78.大陷胸丸即大陷胸汤改汤为丸,药物组成完全相同。



79.结胸证皆属里证、热证、实证、阳证。



80.攻下破结是治疗结胸证的主要方法。



81.大陷胸汤证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均可见沉紧之脉。



82.寸脉浮,关脉沉是小结胸证的脉象特点。



83.三物白散是因方中三味药物其色皆白,又为散剂而得名。



84.寒实结胸证的治法是攻补兼施,温脏散结。



85.脏结证的治疗可采用温散寒邪,攻逐痰水之法。



86心下痞是五芩散证的主证之一。



87.大黄黄连泻心汤就是由大黄、黄连两味药物组成。



88.麻沸汤即开水。



89.噫气即嗳气。



90.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是: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91.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剂量而成。



92.半夏泻心汤去黄芩、黄连加旋覆花、代赭石,即为旋覆代赭汤。



93.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剂量,另加生姜,即为生姜泻心汤。



94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者为愈后不良。



95.附子泻心汤证的治法是泄热消痞,扶阳解表。



96.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上四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去渣,分温再服



97.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出现下利不止为脾胃虚寒,中气下陷所致。



98.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和胃降逆消痞。



99.旋覆代赭汤证的临床证候是:腹中痛,心下痞硬,欲呕吐,肠鸣下利。



100.热痞证的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



101.心下痞、呕吐、下利、噫气不除均为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



102.半夏泻心汤方与黄连汤方的药物组成比较,其区别是:前方有半夏无黄连,后方有黄连无半夏。



103.生姜泻心汤证的治法是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104.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为补脾温中,固摄止利。



105.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呕而肠鸣,心下痞,下利。







(四)简答题



1.简述太阳的生理功能。



2.简述太阳病的转归。



3.简述太阳病的治则治法。



4.太阳病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5.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6.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7.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要点是什么?



8.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什么?



9.简述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临床意义。



10.营卫不和可见于哪几种病证?



11.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1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含义是什么?



13酒客病为何不能用桂枝汤?



14.简述太阳伤寒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15.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表现?



16.简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17.简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18.简述葛根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19.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主证、病机是什么?



20.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主证、病机是什么?



21.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主证、病机是什么?



22.病人旧微溏为何不能使用栀子豉汤?



23.70条汗后的虚实辨证如何?



24.60振寒,脉微细说明什么?



25.什么叫坏病



26.90条阐述的是表里同病的什么治疗原则?



27.从病人喜恶,如何辨寒热真假?



28.麻杏甘石汤证证候、病机是什麽?



29.试述葛根芩连汤证的主要脉证、病机是什麽?



30.试述葛根芩连汤证的治法及方药。



31.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的病机是什麽?



32.桂枝二麻黄一汤为原方用量的几分之几?



33.桂枝二越婢一汤各是原方的多少用量?



34.何谓奔豚?



35.何谓结?



36.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37.简述真武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



38.简述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



39.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症候、病机是什么?



40.桂枝人参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41.简述干姜附子汤证的症候及病机是什么?



42.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辨证要点及方药组成是什么?



43.甘草干姜汤证与芍药甘草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分别是什么?



44.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45.简述炙甘草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组成是什么?



4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47.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中去芍药的目的是什么?



48.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49.黄连汤的煎服方法是什么?



50.黄连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51.结胸证的证候特点与病机是什么?



52.简述结胸证与痞证的成因。



53.简述结胸证的证候类型。



54.简述结胸证的治则治法。



55.热实结胸的典型证候是什么?



56.热实结胸病证涉及阳明腑实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57.大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58.大陷胸丸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59.简述大陷胸丸与大陷胸汤的异同?



60.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61.寒实结胸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62.简述三物白散的用药特点。



63.简述结胸证的预后。



64.痞证的成因是什么?



65.痞证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66.痞证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67.热痞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68.试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方义。



69.附子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70.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如何?



71.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72.生姜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73.甘草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74.旋复代赭石汤证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75.水痞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76.水痞证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77.何谓火逆证



78.如何理解欲愈候中的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太阳病提纲证原文。



2.试述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3.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哪些证候?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4.煎服桂枝汤有哪些注意事项?



5.试述桂枝汤的调护法。



6.桂枝汤的禁忌证有哪些?为什么?



7.桂枝汤证有哪些兼证?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8.试比较桂枝加附子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的异同。



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共两条原文,为何一言主之?一言



10.桂枝新加汤证与太阳病均有身痛,试述其鉴别要点?



1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应如何鉴别?



1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应如何辨证?



13.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都可出现下利,应如何辨证?



14.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是什么?



15.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均为表郁轻证,有何区别?



16.你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何认识?



17.你对太阳病转实热的机理有什么认识?



18.你对太阳病转虚寒的机理有什么认识?及太阳病汗后转归?



19.请举例说明表里同病,里证属虚寒性质,而且以里证为重者,应如何治疗?



20.栀子豉汤证及其类证有几种证型,各自的辨证要点、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1.麻杏甘石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有何异同?



22.白虎加人参汤证与25条桂枝汤证有何不同?



23.太阳病汗法有哪些?



24.大青龙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有何异同?



25.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



26.欲作奔豚与奔豚证有何区别?二者治法有何异同?



27.小建中汤的方药组成及方义如何?为什么取名建中



28102条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其症见心中悸而烦,为何在心而治在中焦?



29.茯苓四逆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30.干姜附子汤证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要顿服?



3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症候、病机、治法及方药是什么?为何不用芍药?



32.《伤寒论》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干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干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对此段条文应如何理解?



33.《伤寒论》中所言间歇脉有几种,各有何特点?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4.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



35.试比较黄连汤证与栀子干姜汤证的异同。



36.试述大陷胸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37.试述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



38.试述大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的鉴别。



39.大陷胸丸的适应证是什么?其方药配伍有何特点?



40.如何鉴别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41.试比较大、小陷胸汤。



42.如何理解寒实结胸的证候表现?



43.如何鉴别结胸四证?



44.试述脏结证与结胸证的鉴别。



45.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有何异同?



46.大黄黄连泻心主与附子泻心汤证在主证、病机、治法、方药上有何异同?



47.《伤寒论》中有哪些方剂能治疗心下痞或硬痞证?



48.痞证与结胸证的区别要点如何?



49.旋复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在主证、病机、证候、治法上有何异同?



50.试比较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在组方及功效的异同。



5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在主证、病机、证候、治法上有何异同?



52.痰气痞证的主证、病机、治法及主方是什么?



53.何谓水痞证?水痞证的证治特点如何?



54.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证治如何?







(六)病例分析题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5.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6.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7.刘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8. 李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9.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0.张某,男,30岁。



主诉:恶寒发热3天。



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1.王某某,女,35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2.陈某,女,47岁。



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



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



检查:苔白,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3.吴某某,女,62岁。



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



检查:脉浮而软。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4.王某,女,20岁。



主诉: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



现病史: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



检查: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5.许某某,男,35岁。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



现病史: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



检查:面红耳赤,舌质干燥;脉象紧而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6.郑某,男,40岁。



主诉:胃脘痛伴心烦一周。



现病史: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检查:脉沉弦而滑,舌苔黄腻而浊,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7.曹某某,女,72岁。



主诉: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



现病史: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检查: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8.邱某,男,50岁。



主诉:高热,咳嗽痰中伴有褐色血液,呼吸喘促。



现病史: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



检查:体温40,脉象洪大,舌质红、苔薄黄。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9.李某,男,4岁。



主诉:发热后伴发疹、下利。



现病史:发热后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寐不安。



检查:舌质绛,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0.贾某,男,50岁。



主诉:心悸而痛1年。



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并伴疼痛,按之则舒,口服许多止痛药无效,时有自汗出,口淡不渴,余无他证,二便调。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微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1.何某某,女,17岁。



主诉:头晕目眩一周。



现病使:一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



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2.张某某,男,45岁。



主诉:腹胀10天。



现病使:患者自诉近日心下胀满,午后及饱餐后加剧,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口淡不渴,二便尚可。



检查: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3.刘某,男,60岁。



主诉:双上肢震颤2月余。



现病使:患者平素体弱,近两月前不明原因地开始出现双上肢震颤,并进行性加重。现四肢不温,时有心悸,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便软,小便量少。



检查:心电图正常,尿Rt 未见蛋白。双上肢震颤;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4.吴某,女,63岁。



主诉:心慌、心悸一周。



现病史:患者风心病数年,因症状较轻,未予正规治疗,近一周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慌、心中悸动不安,汗出,以致不能行走,头晕目眩,气短,下肢不肿,未见明显恶寒,大便稍干,小便正常。



检查:舌苔薄白,脉结代。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5.林某,男,70岁。



主诉:失眠一年余。



现病史:患者缘于一年前,因大惊而起,日夜恐惧不安。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稍遇小事,即使并不可怕的事也常引为怕,即自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惶惶不安。发作时矢气尿多,纳差。



检查:舌质淡、苔白,脉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6.汤某,女,47岁。



主诉:患奔豚数日。



现病史:患者平素偶有心悸,但发作轻微,自不在意,未予治疗。数日前突觉脐下动悸,继之有气上冲,日日复作。自诉每次发作时先觉脐下不适,如鼠奔突,继之自觉有一股气流,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每日可发作3~5次,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小便量少。



检查: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7.张某某,女,40岁。



主诉:发热三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阳气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近三日加重。现证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烦躁不安,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



检查:四肢厥逆,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8.戴某某,男,70岁。



主诉:腹痛伴心悸一周。



现病史:患者约10天前因感冒引起轻重发热,恶寒,头痛等,曾服感冒药,上症基本消失,一周前出现腹中急痛,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心中悸动不宁,口淡不渴,心烦,失眠。



检查:舌润、无苔,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9.素某,女,50岁。



主诉:头晕、乏力4年,昼日烦躁20天。



现病史:4年来患者血压一直偏底,伴头晕,周身乏力,心悸,心前区压迫感,曾服西药治疗无效。20天前,因劳累过度,又现烦躁,其特点为昼日烦躁特甚,坐卧不宁,入夜烦躁大减,反可入眠。有轻度恶心,口淡不渴,稍有畏寒。



检查:手足发凉,苔白滑,脉微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0.陈某,男,36岁。



主诉: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疼痛拘挛性2年。



现病史:患者缘于2年前,突发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经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停药复发,现每天发作2~5次,无发热,但口干咽燥,心烦易怒,二便尚可。



检查:局部无红肿,舌质红有裂纹、少苔,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1.巢某某,女,47岁。



主诉:发热恶寒一周伴腹泻腹痛4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脾胃虚弱,于一周前外出冒雨感寒,继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心下痞闷,不思饮食,大便稍干等,经某医诊为感冒,初服西药,所用药物不详,效果不显,即转中医治疗,医者给予辛温解表之药,加用通下消痞之品,共进两剂,服后发热恶寒头痛仍在,而又出现腹泻、腹痛,得温则舒,稍有恶心,胃脘胀满等。



检查:舌质淡、苔白,脉濡。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2.刘某某,男,26岁。



主诉:腹痛,下利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因受凉突发小腹部疼痛,伴大便水泄,干呕不欲食,心中烦热,口微渴。



  检查: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象弦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3.李某,男,45岁,工人。



主诉:右上腹疼痛二天。



现病史:曾患慢性胆囊炎3年余。此次因情绪不好,饮食后即觉右上腹疼痛,欲呕,胸中烦闷。



  检查:面黄肌瘦,右上腹疼痛拒按,坐卧不安,舌苔厚腻略黄,脉弦细而沉。B超提示胆囊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4.贺某某,男,54岁。



  主诉:胸部硬满疼痛拒按1天。



  现病史:数日前因感冒而发热恶寒,服解表发汗之剂,不汗出,而寒热不解,昨天胸部骤觉硬满疼痛,不任重按,伴发热,心烦,口渴不多饮,呼吸困难,头部微汗出。



  检查: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沉紧。体温37.6。胸部透视,确诊为胸膜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5.刘某,女,16岁。



  主诉:腹部持续性剧痛2小时。



  现病史:有胃病史2年。晚饭后两小时突然出现从剑突下至少腹部疼痛拒按,坚硬如石。伴低热,口渴,恶心,呕吐。



  检查:舌红苔黄腻,两脉弦滑,体温37.5。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弥慢性腹膜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6.黎某某,男,36岁。



  主诉:上腹部硬满疼痛2天。



  现病史:曾患左侧卵巢癌并蒂扭转,半月前手术切除后恢复顺利。两天前午饭后,突然感觉上腹胀痛,后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无冷热,病后一直未大便。



  检查:腹痛拒按,按之坚硬,舌淡红,苔黄而干,脉沉紧有力。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高位机械性、单纯性肠梗阻、肠粘连。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7.孙某,男,57岁。



  主诉:胸痛3天。



  现病史: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一周前感受风寒后,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病不效而胸中硬痛,伴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为难,但头汗出。



  检查:身体硕胖,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弦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8.李某某,女,3个月。



  主诉:咳嗽6天,气急3天。



  现病史:突起咳嗽,伴气急而喘,发热,烦躁不安,厌食,大便3天未通。



  检查:神志欠清,脸色苍白,鼻翼煽动,胸满腹胀如球,舌质红,苔薄腻,指纹紫,红在风关。体温38。双肺弥漫性痰鸣、湿罗及喘鸣音。胸透:双肺纹理增粗模糊。西医诊断为喘息型气支管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9.严某某,女,17岁。



  主诉:胃脘疼痛1周。



  现病史:7天前突觉胃脘疼痛,呕吐两次,曾服颠茄、胃得宁等未效。刻下胃脘疼痛,按之更甚,胃中有灼热感,略有恶心,饮食减少,口干苦微渴。



  检查: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浮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0.霍某某,男,46岁。



  主诉:发热、咳嗽、胸痛3天。



  现病史:患左下肺支气管扩张15年。近日罹患感冒,咳嗽胸痛又作,伴痰黄粘稠,痰中带血,痰血量多,发热,口渴,心烦。



  检查: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数,体温38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1.彭某某,男,27岁。



  主诉:咳嗽,胸痛拒按2天。



  现病史:素有咳嗽气促,呕吐粘涎。近日因感寒而咳嗽转剧,呼吸喘促,胸部胀满疼痛拒按,畏寒喜暖,口不渴,大便干结,小便清澈,



  检查:舌苔湿润,脉沉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2.范某某,男,56岁。



  主诉:喘不得卧,胸闷1周。



现病史:患哮喘多年,逢冬必发。此次因外出受寒而发。喘不得卧,喉中哮鸣,痰白而粘,胸闷窒塞疼痛,甚则呼吸急促,张口抬肩。



检查: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3.孙××,男,60岁。



主诉:反复心下痞满,心烦5天。



现病史:病鼻衄而心烦,心下痞满,口渴,小便黄赤。



检查:按上腹胃脘部濡软,无压痛,舌红苔黄,脉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4.郑某,男,36岁。



主诉:心下痞满1周,伴恶寒汗出。



现病史:患者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诊时自诉近1 周来胸满心烦,心下痞满不舒,恶寒,汗出,口渴欲饮,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微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5.张××,男,46岁。



主诉:心下痞,吐利反复发作1年多,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近1年多来反复出现呕吐,心下痞,大便不调之证,多方治疗而效不显。2天前因大便秘结而自服通便成药,后出现恶心呕吐,心下痞硬,纳呆微渴,泻利每日4~6次,水样便,身疲乏力。



检查:全腹软,无压痛,无触及包快,肠鸣亢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6.潘××,女,49岁。



主诉:反复心下痞4天,伴嗳气呕吐下利。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史多年,4天前因饮食不节,出现心下痞,高起如拳,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日见疲惫。



检查:触按其胃脘部,似有块物,但重按即无,抬手又起,中空无物,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7.患者张某,女,19岁。



主诉:反复心下痞满不适1月余。



现病史:起病月余,心下痞满不适反复发作,昼轻夜重,子夜时尤甚,至黎明下利后始安。痞满发作时嗳气口臭,口干,不欲饮食。面色萎黄,行走无力。



检查:按压上腹稍胀,无压痛,肠鸣活跃,舌质淡苔黄腻,脉濡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8.患者陈某某,男,45岁。



主诉:反复心下胃脘痞硬不适2年,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常出现心下胃脘部闷胀不适。曾服过胃舒平,丽珠得乐等药未效。症状逐渐加重,近3天来出现心下痞硬,呕逆,心烦不安,腹中雷鸣,下利每日10次以上,水样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



检查:腹软,全腹无压痛,肠鸣亢进,舌淡苔白腻,关脉濡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9.林××,男,37岁,干部。



主诉:嗳气频作,反复胸闷脘满3个月。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患感冒发热,经发汗表解热退,其后反复出现上腹部痞满,胸闷,呕吐涎沫,少食,吞咽不爽,消瘦,乏力。



检查:上腹按之紧硬而不痛,舌红苔白腻,脉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50.陈××,男,56岁,职员。



主诉:脘腹痞硬,下利滑脱2周。



现病史:患者素体阳虚,于2周前感冒,经治表解,但后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曾甘草泻心汤、理中汤等治疗未效,下利更甚,滑脱失禁,精神萎颓,腰膝无力,纳食滞呆。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答案



一、 选择题



(一)A1型题



1E。此题审察对太阳病提纲证的掌握。



2E。此题审察对太阳病中风的掌握。



3A。此题审察对太阳病伤寒的掌握。



4D。柔缓而不紧急。此题提醒学者不要望文生义。



5B。三阴证与三阳证。此题审察对病发于阴与病发于阳的理解。



6B。翕翕发热。此题重在掌握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



7B。更服后又不汗者。此题审察对桂枝汤服法掌握。



8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此题审察对桂枝汤适应证掌握。



9A。荣弱卫强。强调掌握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余为干扰答案。



10D。正邪搏击。强调掌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余为干扰答案。



11B。此题审察对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原文熟悉,余为干扰答案。



12B。此题审察对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原文熟悉,余为干扰答案。



13B。此题审察对伤寒发汗已,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原文的熟悉,余为干扰答案。



14B。发汗。此题审察对病常自汗出者相关原文的熟悉。余为干扰答案。



15A。啜热粥。此题审察对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的了解。



16D。寒凝筋脉。此题审察对桂枝加附子汤证病机的掌握。



17B。扶阳以固阴。此题审察对桂枝加附子汤证仲景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精神的理解。



18C。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D部分正确,但非最佳答案。余为干扰答案。



19C。脉微恶寒。此题审察对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微寒理解。



20E。无汗。此题审察对桂枝新加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21A。答案分析: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无汗;肺气不宣,故喘。



22B。答案分析:麻黄汤和桂枝汤的煎服调理法基本相同,只是麻黄汤不须歠热稀粥。



23D。答案分析: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其余项均可用麻黄汤治疗。



24B。答案分析:阳郁过甚,损伤阳络,故出现衄血。



25C。答案分析: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故由不渴转为口渴。



26A。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的掌握。



27B。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葛根汤的方药组成记忆。



28E。答案分析: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风寒束表故不汗出;阳郁化热则烦躁。



29B。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的掌握。



30A。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小青龙汤的方药组成记忆。



31D。答案分析:淋家,多为湿热下注,久则伤阴,而汗血同源,故淋家不可发汗。



32E。答案分析:因为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故小青龙汤的作用是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33D。答案分析:因为葛根汤证的病机是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以项背强几几、无汗为主证,故其治法为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34A。答案分析: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寒邪束于外,阳热郁于内而无从宣泄,故烦躁。



35D。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麻黄用量的综合掌握。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用量六两是麻黄汤的两倍,故用量最大,麻杏甘石汤中的麻黄用量是四两。



36.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所选五方病证掌握的情况。



37.E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太阳病发汗原则掌握的情况。



38.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16条坏病的治则。



39.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25条病证掌握的情况。



40.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60条病机掌握的情况。



41.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60条治则掌握的情况。



42.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90条前半段内容掌握的情况。



43.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90条后半段内容掌握的情况。



44.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70条汗后转实的治则掌握的情况。



45.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91条误下后变证的治法掌握。



46.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78条栀子豉汤证的掌握的情况。



47.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77条病机的掌握情况。



48.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79条热扰胸膈,腹气不通治法的掌握。



49.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80条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的治法的掌握。



50.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63条发汗、下后热邪壅肺作喘的证治。



51.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26条服桂枝汤后,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



52.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34条里热夹表下利的证治。



53.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120条中对误治出现变证病机的理解。



54.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122条的病机变化的理解。



55.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75两耳无所闻病机的认识。



56.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79条方药掌握的情况。



57.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78条栀子生姜豉汤方药掌握的情况。



58..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80条栀子干姜汤方药掌握的情况。



59.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78条栀子豉汤方药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60.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对63条方药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61.C。答案分析:本方证的病机是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而以惊狂、卧起不安为主证。



62A。答案分析:本方证的病机是脾虚水停,水气上冲,症状以中焦为主,心下逆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



63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桂枝甘草汤证的掌握。



64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掌握。



65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本方证的病机掌握。



66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条文的掌握。



67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本方证病机是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从而重用桂枝目的是通心阳而平冲逆。



68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69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真武汤证的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而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故见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



70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本方证的病机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的掌握。



71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本条文的掌握。



72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桂枝人参汤证病机的掌握。



73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



74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本条文的熟悉。



75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辨证要点的掌握。



76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炙甘草汤证条文的掌握。



77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真武汤方药组成。



78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小建中汤证的病机。



79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辨证要点的理解。



80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炙甘草汤的方药组成。



81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证条文的理解。



82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本条文的掌握。



83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本方证的理解。



84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桂枝人参汤的方药组成。



85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本方证的原文的掌握。



86C.答案分析:腹中痛,欲呕吐。此题在于考察对黄连汤证主证的掌握。



87C。答案分析:有桂枝无黄芩。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



88E。答案分析:黄连汤是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主方。



89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结胸证脉证特点的掌握。



90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病发于阳的理解。



91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病发于阴的理解。



92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证证候特点的掌握。



93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证病机的掌握。



94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丸证证候特点的掌握。



95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丸药物组成的掌握。



96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结胸病主脉的掌握。



97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结胸病治法的掌握。



98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证病涉阳明腑实证候特点的掌握。



99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备选答案中五个方证证候表现的掌握。



100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陷胸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101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陷胸汤证主证的掌握。



102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寒实结胸证主治方剂的掌握。



103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三物白散药效的掌握。



104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三物白散将息法的掌握。



105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三物白散药物组成的掌握。



106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结胸证预后的掌握。



107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结胸证预后的掌握。



108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脏结证脉证特点的掌握。



109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脏结证预后的掌握。



110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脏结证预后的掌握。



111A。答案分析:此题在于考查原文中对热痞证主证描述的熟悉程度。



112D。答案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要证脉掌握,及与其它泻心汤证的鉴别。



113B。答案分析:原文记载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有大黄、黄连,但按林亿等方后注记载当以有黄芩为是。此题考查对大黄黄连泻心汤组方的熟悉程度。



114A。答案分析:此题考查附子泻心汤证与其它泻心汤证拓发病机理上的鉴别。



115B。答案分析:附子泻心汤证主证除心下痞外,因兼表阳不固而见恶寒汗出,但因用上附子施治,易误解有阳哀阴盛见症,需作区别。



116B。答案分析: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尤为讲究,此题主要考查对此汤方煎服法的掌握。



117E。答案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半夏泻心汤证属性的掌握。



118D。答案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半夏泻心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119C。答案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半夏泻心汤功效的掌握。



120D。答案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证的掌握。



121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生姜泻心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122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生姜泻心汤证病机的掌握。



123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生姜泻心汤功效的掌握。



124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甘草泻心汤证的主证的掌握。



125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甘草泻心汤证的主证的掌握。



126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甘草泻心汤功效的掌握。



127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方各组方特点的掌握。



128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旋覆代赭汤证的属性的掌握。



129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旋覆代赭汤证主证的掌握。



130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旋覆代赭汤证病机的掌握。



131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旋覆代赭汤证治法的掌握。



132D。答案分析:黄连汤证虽寒热错杂,但无心下痞见证,需与其它痞证区别。



133C。答案分析:五苓散证可出现心下痞,但属副证,并非主证。



134E。答案分析:痞的特点是心下痞阻不适,而无疼痛。此题审察对痞的认知程度。



135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噫气词解的掌握。







(二)A2型题



1D。桂枝汤证。证候描述与条文第12条相吻合。素易感冒,是为了干扰答案C小建中汤证。



2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列诸方,均可治咳嗽,关键在于审证。患者有汗出,痰虽稀,但量不多,故不是麻黄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也非小青龙汤证。非邪热壅肺,故不用麻杏甘石汤。



3B。桂枝加葛根汤证。由于伴随证有汗出恶风故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附子汤为干扰答案。葛根汤与附子汤均为干扰筋脉失养诸证而设。



4B。桂枝去芍药汤证。证候描述与条文21条相同。炙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均为干扰胸闷、心悸而设,但患者表证仍在,除桂枝去芍药汤证外,余方证均不符合辨证要点。



5A。桂枝汤证。证候描述与条文第54条相吻合。虽桂枝新加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均有汗出,其病机或由气营不足,或邪犯少阳,或阳明热盛,或阳虚漏汗种种所致,均与本案患者脏无他病,病在营卫不和病机不符。



6C。桂枝新加汤证。证候描述与条文第62条相吻合。A桂枝汤证虽然汗出恶风,但身痛不明显,B桂枝加附子汤证为阳虚漏汗,兼阴阳两伤,D附子汤证为少阴阳虚,寒湿凝聚骨节,当身痛、手足寒、骨节痛, E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少两感,表证较明显。均与本案证情、病程、病机不符。



7B。桂枝加附子汤证。证候描述与条文第20条相吻合,病机为阳虚漏汗,阳损及阴。虽A.桂枝汤证、C.桂枝新加汤证均有汗出,但病机或为营卫不和,或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D.柴胡加龙牡汤证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为病,E.桂甘龙牡汤证为心阳虚,心神不敛烦躁,均不符合辨证要点。



8C。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虽证候表里先后第次有别,但病机与原文第22条表邪不解,胸阳损伤相符。D桂枝甘草汤证、E苓桂术甘汤证虽有胸阳虚心悸之证,但均不兼表证。A桂枝汤证无胸阳虚证。B桂枝去芍药汤证与C接近,但证情较轻。



9C。答案分析:本证既有风寒束表的症状,又有水饮内停的症状,属表寒里饮证,故选用葛根汤治疗。



10C。答案分析:本证既有太阳伤寒的症状,又有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的症状,故选用小青龙汤治疗。



11A。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麻黄汤证主证的掌握。



12C。答案分析:本证既有风寒束表的症状,又有阳郁化热的症状,属表寒里热证,以不汗出而烦躁为主证,故选用大青龙汤治疗。



13D。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葛根汤证主证的掌握。



14.C。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26条白虎加参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的灵活应用的情况。



15.D。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34条葛根芩连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的灵活应用的情况。



16.A。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的灵活应用的情况。



17.B。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767778条栀子豉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的灵活应用的情况。



18.C。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79条栀子厚朴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的灵活应用的情况。



19.A。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34条葛根芩连汤证的病机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灵活应用的情况。



20.B。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219条三阳合病以阳明为主的病机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的灵活应用的情况。



21.A。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63162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灵活应用的情况。



22.B。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34条葛根芩连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灵活应用的情况。



23.A。答案分析:此案例证候与767778条栀子豉汤证基本吻合,考察学生对其的灵活应用的情况。



24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桂枝甘草汤证条文的理解。



25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桂枝加桂汤证的条文的理解。本案为奔豚证。



26E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理解。本题病因虽与112条有异,但主证与之相合,故选之。



27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条文的理解。是题主要着眼点为脐下悸及小便不利,突出了苓桂甘枣汤证心阳不足,寒水上逆的本质。



28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炙甘草汤证条文的理解。本题主证与炙甘草汤证相符,故选之。



29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茯苓四逆汤证条文的理解。本题病因虽与茯苓四逆汤证有异,但其主证却突显出该证的特点,并有补充,可作为对是条理解的注脚。



30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条文的理解。本题主证为腹胀,伴见有脾虚证,可以加深对该方证的认识。



31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条文的理解。本题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与67条同,而又补出了该证脾虚的见证,有助于对是方证的全面理解。



32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建中汤证条文的理解。该例患者病因与主证皆与102条同,其它兼证俱为在此病机上派生出来的,通过本题,可以训练学生的临证善抓主证的辨证思维。



33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甘草干姜汤证条文的理解。甘草干姜汤证原文用以治疗中阳不足之肢厥、烦躁、吐逆,而本题所选病例主证及病因等皆与29条有异,但分析其病机仍为中阳(脾)不足,是以可以异病同治。



34D.答案分析:黄连汤证。证候描述与原文173条相同,其余方证均不符合辨证要点。



35B。答案分析:胸膈及胃脘部疼痛拒按,但头汗出,脉沉紧均为大陷胸证的辨证要点,其余方证均为干扰答案。



36E。答案分析:由于有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故不属大陷胸汤证和小陷胸汤证。证见上腹部胀满疼痛,故又非小柴胡汤证和黄芩汤证。



37D。答案分析:证候描述与原文137条类似,故正确答案为D



38C。答案分析:此题颇具干扰性。所列诸证除小陷胸汤证外,几乎均可见此证候,辨证为大承气汤证的主要依据是舌、脉的特征。



39C。答案分析:证候描述与大陷胸丸证的辨证要点吻合。大、小陷胸汤证均无颈项部拘急不舒。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虽有颈项部拘急不舒,但无胸膈硬满疼痛之症。



40A。答案分析:胃脘部痞硬胀满,按之疼痛,脉浮滑为小陷胸汤证辨证要点。故其余方证均为干扰答案。



41B。答案分析:炙甘草汤证、桂枝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均为干扰心悸、气短脉结代等脉证而设,大陷胸汤证则为干扰胸痛而设,综观其脉证,当属小陷胸汤证。



42D。答案分析:证候描述符合寒实结胸证的辨证要点,其余方证均为干扰胸膈及胃脘部硬满疼痛而设。



43C。答案分析:证候描述与脏结证的脉证特点相吻合,其余病证均为干扰答案。



44E。答案分析:所列诸方皆治热证,患者症见心下痞满,并见一派热象,为典型热痞证。此题审察热痞证与其它热证相区别的掌握。



45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附子泻心汤证与其它泻心汤证鉴别诊断的掌握。



46C。答案分析:按条文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需与柴胡证、结胸证相鉴别。此题审察对半夏泻心汤证与柴胡证、结胸证及其它泻心汤证鉴别诊断的掌握。



47E。答案分析:发病经过及证候描述与条文第157条吻合。此题关键审察生姜泻心汤证与其它中虚或寒热错杂于中证型鉴别诊断的掌握。



48D。答案分析:5个被选答案的汤证均可见下利,易与生姜泻心汤证相混,此题关键审察生姜泻心汤证主证的掌握。



49E 答案分析:本题以大便见不消化食物突出甘草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此题关键审察甘草泻心汤证主证的掌握。



50C。答案分析:旋覆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的证治相近,此题重点审察旋覆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鉴别的掌握。



51A。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五苓散证证候的掌握。







(三)B型题



1C。桂枝加葛根汤。此题审察对条文第14条掌握。



2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题审察对条文第22条掌握。



3A。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麻黄。A.此题突出强调掌握葛根汤的方药组成,非一般常规思维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伤寒表实兼项背强几几当是麻黄汤加葛根;明了条文中方药组成之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4D。全称当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故方药组成实为桂枝汤之药物再加人参。



5E。桂枝加附子汤。此题审察对桂枝加附子汤治法的掌握。



6B。桂枝新加汤。此题审察对桂枝新加汤治法的掌握。



7A。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此题审察对太阳中风较重型处理方法的了解。



8D。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题审察对营卫不和自汗证的处理原则及用方的了解。



9C。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大青龙汤证主证的掌握。



10A。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小青龙汤证主证的掌握。



11C。答案分析:小青龙汤证可出现口渴或不渴,其机理不同。其中口渴的机理是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12B。答案分析: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水饮为阴邪,故一般口不渴。



13D。答案分析:服小青龙汤后,由口不渴转为口渴,是由于寒饮将去,津液暂未上承所致。



14B。答案分析:葛根汤的方药是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



15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麻黄汤的方药组成记忆。



16C。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31条的掌握。



17D。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35条的掌握。



18.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27条微发其汗,兼清里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药物用量掌握情况。



19.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25条微发其汗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药物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20.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79条栀子厚朴豉汤药物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21.E。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76条汤栀子生姜豉汤药物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22.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80条栀子干姜汤药物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23.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76条栀子豉汤药物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24.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63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药物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25.E。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63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病机掌握的情况。



26.A。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病机掌握的情况。



27.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63162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病机掌握的情况。



28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118条文的掌握。



29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163条文的掌握。



30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65条文的掌握。



31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69条文的掌握。



32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102条文的掌握。



33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82条文的掌握。



34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桂枝加桂汤的方药组成,非一般思维,容易陷入桂枝汤的组成的困惑中,意在说明二方药味相同,而主病证有异,从而理会仲师组方用药大妙。



35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熟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组成。



36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建中汤方药组成的掌握。



37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掌握。



38A.答案分析:黄连汤由黄连、干姜、半夏、桂枝、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



39C.答案分析: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相比,少了一味桂枝多了一味黄芩。



40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三物白散证病机的掌握。



41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陷胸汤证病机的掌握。



42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43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陷胸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44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陷胸汤证脉象特点的掌握。



45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证脉象特点的掌握。



46A。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证主证的掌握。



47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丸证主症的掌握。



48A。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类泻心汤证各发病机理区别的掌握。



49E。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类泻心汤证各发病机理区别的掌握。



50B。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类泻心汤证各放证要点的掌握。



51D。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类泻心汤证各放证要点的掌握。



52E。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类泻心汤证各放证要点的掌握。



53C。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类泻心汤证各放证要点的掌握。



54B。答案分析:各泻心汤组方及其功效相近,此题关键审察附子泻心汤功效特点的掌握。



55E。答案分析:各泻心汤组方及其功效相近,此题关键审察甘草泻心汤功效特点的掌握。



56C。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生姜泻心汤组方药物的掌握。



57D。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半夏泻心汤组方药物的掌握。







(四)X型题



1.ACDE。此题考察对太阳病病机的掌握。



2.ACE。此题考察对原文第3条太阳伤寒证的掌握。



3.DE。此题考察对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鉴别要点的掌握。



4.BABE。此题考察对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阴阳含义的了解。



5.ACDE。此题考察对太阳温病辨证要点的掌握。



6.CDE。判断太阳病已发生传变的依据是脉证,而不是时日。



7AC。此题考察对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处理方法的熟悉



8ACDEB正气未伤,为干扰答案。误下后,虽证情未大变,病仍在表,但正气已伤,虽应再汗,亦不可麻黄汤峻汗,只宜桂枝汤缓发其汗。



9ABE。此题考察对桂枝汤煎服与护理方法的掌握。CD见效停服,不效继服原意正好相反。



10CDB太笼统。AE与病机不符。



11ABDE。此题考察对桂枝汤适用证的掌握。



12ABCD。此题考察对桂枝汤禁例的了解。E阳虚外感者,可用桂枝汤,如太阴病兼表者,故不属禁例。



13ABC。此题考察对53病常自汗出者病机的掌握。



14AC。此题考察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第4318条病机的掌握,BE为麻黄汤适应证病机,D为小青龙汤证病机。



15AB。桂枝加附子汤之固阴之法是通过扶阳解表,以达到汗漏止,津不外泄,去除阴耗之因;同时阳生阴长,气化功能恢复,自可化气生津。



16AB。此题考察对桂枝去芍药汤证病机的掌握。CDE为干扰答案。



17ABCDE。此题考察对桂枝汤证兼证的掌握。



18AB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汗法禁例的掌握。



19CE。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4950条的掌握。以脉象言病机,对于阳虚里气不足、阴虚营血亏损者皆不可发汗。



20ABCD。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方剂服后调理的综合掌握。小青龙汤为干扰答案。



21ABC。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46条的掌握。



22ABC。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3132条的掌握,呕吐、喘而胸满为干扰答案。



23ABD。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原文4041条的掌握。



24ABCD。答案分析:此题考察对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主证的综合掌握。烦躁是大青龙汤证的症状之一,不是它们共有的症状。



25.B 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及用量掌握的情况。



26.B 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症状掌握的情况。



27.B 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16条坏病救治原则掌握的情况。



28.A B 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11条从病人喜恶辨证候真假掌握的情况。



29.B D。答案分析:此题审查学生对2738条病机掌握的情况。



30.AB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11条从病人喜恶辨证候真假以外,还应兼见哪些症状。



31.A B C 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70条实证转虚易侵何脏的推断能力。



32.A 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60条内外惧虚证的判断能力。



33.A B 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90条表里同病治则的掌握情况。



34.A 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表里同病,治表里亦和例证的掌握情况。



35.A 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表里同病,以里证为主,治里表亦解例证的掌握情况。



36.A B C 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76条栀子豉汤症状的掌握情况。



37.A B C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80条栀子干姜汤症状的掌握情况。



38.A B。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79条栀子厚朴汤症状的掌握情况。



39. A B D。答案分析:此题检查学生对34条葛根芩连汤症状的掌握情况。



40B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102条文的掌握。



41AB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66条文原文析义的熟悉。



42AC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163条文的掌握。



43C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桂枝加加桂汤重用桂枝的目的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44B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67条文的掌握。



45AC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46AB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条文的理解和掌握。



47ABC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桂枝人参汤证的正确理解。



48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61条文的掌握。



49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178条文的掌握。



50AB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177条文的理解掌握。



51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29条文的掌握。



52ACD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甘草干姜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53AB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真武汤证原文析义的理解。



54AB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69条文原文析义的熟悉。



55ABCD。答案分析:此题除E为干扰答案外,其余四证均属寒热错杂证。



56ACD。答案分析:BE为干扰答案。因为小青龙汤与黄芩汤不具有寒温并用的组方特点。



57BC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结胸证脉证特点的掌握。



58AC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结胸三证的了解。



59AB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证证候表现的全面掌握。



60BC。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所列方证证候特点的熟悉程度。



61ABC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所列方剂药物组成的掌握。



62A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汤煎服方法的了解。



63BC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原文137条掌握的程度。



64AB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大陷胸丸药物组成的掌握。



65ABC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结胸证证候类型的掌握。



66B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小结胸病脉证特点的掌握。



67BD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三物白散药物组成的掌握。



68ABC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脏结证脉证特点的掌握。



69B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脏结证与结胸证危候的掌握。



70AB



答案分析: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条文所描述的旋覆代赭汤证必见之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均为其它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此题关键审察旋覆代赭汤证主证的掌握。



71 ABCE。答案分析:肢厥为阳虚常见主证之一,故作为干扰答案。此题关键审察附子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的掌握。



72ABCE。答案分析:备选答案均为胃肠见症,但噫气不除为覆代赭汤证主证之一,不属半夏泻心汤证见证。此题关键审察半夏泻心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73ACDE。答案分析:痞证的特点是心下痞满而不痛,痛则不能诊断为痞证。关键审察痞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的掌握。



74ACDE。答案分析:关键审察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辨证要点的掌握。



75BE。答案分析:重点审察附子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病变机理的掌握。



76BCDE



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的掌握。



77BCD。答案分析:旋覆代赭汤的功效不包括温阳、散水,故作为干扰答案。



78CDE。答案分析:赤石脂禹余粮汤为治之方,功在止利,无化气行水之效。此题关键审察赤石脂禹余粮汤功效的掌握。



79ABC。答案分析:原文记载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有大黄、黄连,但按林亿等方后注记载当以有黄芩为是。此题考查对大黄黄连泻心汤组方的熟悉程度。



80ABCD。答案分析:大便见不消化食物为甘草泻心汤证主证,故作为干扰答案。此题关键审察生姜泻心汤证辨证要点的掌握。



81.包括:ACD。答案分析:寒热错杂为大多数痞证重要病理之一,但旋覆代赭汤证并无此病理变化,故将寒热错杂作为重点干扰答案。



82ABD。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异同点的掌握。



83BCDE。答案分析:心下痞满在五芩散证中以副证出现,并非必见之症,此题关键审察五芩散证主证的掌握。



84BCD。答案分析:此题关键审察附子泻心汤功效的掌握。







二、 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失溲:指二便失禁。



2.时瘛#(音纵):瘛,指收缩。#,松弛之意。时瘛#,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若火熏之:象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4.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5.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6.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7.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



8.口父咀:古代制剂法,将药用口咬细。在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9.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0.絷絷(音折):小雨不辍也。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11.臭恶:指有特殊气味或不良气味的食品。



12.欲救邪风:救,解除、治疗之意。邪风,即风邪。欲救邪风,指治疗风邪引起的太阳病。



13.先其时:指在发热汗出之前。



14.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15.识:记住之意。



1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7.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18.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19.小便难:小便量少而且不畅。



20.目瞑: 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21.阳气重:指阳气郁遏较重。



22.筋惕肉瞤:指肌肉跳动。



23.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4.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25.寒栗而振:即寒战。



26.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27.蚘:蛔之古体字,即蛔虫。



28.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水气,病理概念,即水饮之邪。



29.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30.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



31.清便欲自可:,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欲,同尚字。自可,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32.脉微缓:微非指脉象微弱,乃稍微,略微之意。脉微缓,指脉不浮紧,而趋于和缓



33.阴阳俱虚:此处阴阳,指表里而言。阴阳俱虚,即表里皆虚。



34.温针:是针刺与艾炙合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针刺一定穴位,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



35.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36.骨髓:代表深层,指在里。



37.虚烦:虚,是与有形之邪为实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38.心中懊憹:(ào náo,音奥惱):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39.胸中窒:窒,塞也。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40.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41.更行:更,再也:行,用也。更行即是再用之意。



42.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43.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44.烧针:将针体在火上加热后刺入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45.头眩:头晕目眩。



46.核起而赤:指针处因寒闭阳郁而见局部红肿如核。



47.动经:扰动经脉。



48.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擗同仆,跌倒。



49.反动:反,复、又之意。反动即复动。



50.胃中有邪气:此外指腹中有寒邪。



51.结胸:证候名。指有形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硬满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52.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53.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54.客气:即邪气。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55.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为止,颈部以下无汗。



56.日晡所:指申时前后,即下午35时左右。



57.潮热: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增高。



58.柔痓:痓(zhì音至),当为痉,证候名。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者名柔痉,无汗者名刚痉。



59.阴筋:指外生殖器。



60.痞:闭塞不通。



61.濡:柔软。



62.麻沸汤:滚沸的水,即开水。



63.蒸蒸而振:蒸蒸,形容发热较甚,热势由里向外蒸发。振,振动,因恶寒而身体振颤,称为寒战



64.干噫食臭:噫同嗳,干噫食臭即嗳气有食物馊腐气味。



65.腹中雷鸣:形容腹中有漉漉作响的声音,即肠鸣亢进。



66.谷不化:指大便含有未消化食物。



67.噫气:即嗳气。指气从胃中上逆,冒出有声,其声沉长,不似呕逆声急促。



68.熨:属于热疗,是将药物炙热,或用食盐、砖瓦烧热后用棉布包裹,置于患处,具有取暖发汗或温散寒凝的功效



69.谷气:即水谷之精气。



70.两阳相熏灼: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中风用火劫,故称为两阳相熏灼。



71.哕:即呃逆。



72.捻衣摸床:指病人神志昏糊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



73.火熏:为古代烧坑,铺药、酒、水取气,病人卧于其上,以熏蒸取汗达到治病的一种方法。



74.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75.追虚逐实:阴本虚,而更用火法,灼伤其阴,使阴虚者益虚,谓之追虚;热本实,而反用火法助长里热,使邪实者更实,谓之逐实。







(二)填空题



1.头项强痛而恶寒。



2.汗出,恶风,脉缓者,



3.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名为伤寒。



4.发热而渴,



5.发于阳也,// 发于阴也。



6.发热,汗出,恶风,



7.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8.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9.表未解故也,



10.作桂枝汤,



11.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12.脉促胸满者,



13.若微寒,



14.身疼痛,// 新加汤



15.头痛发热   无汗而喘



16.脉浮紧   不汗出而烦躁者



17.心下有水气   发热而咳



18.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



19.身不疼但重



20.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



21.如疟状 脉微缓者 脉微而恶寒者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22.脉洪大者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3.热多寒少 不可发汗



24.此为坏病 随证治之



25.反欲得衣者 寒在骨髓也 反不欲近衣者 热在骨髓也



26.关上脉细数者 朝食暮吐



27.而反吐者 以胃中虚冷



28.虚故也 实也 与调胃承气



29.脉微细 以内外俱虚故也



30.若先发汗 若先下之



31.与承气汤 当须发汗 宜桂枝汤



32.续得下利 清谷不止 清便自调者



33.脉反沉 当救其里



34.虚烦不得眠 若少气者 若呕者



35.胸中窒 心中结痛 心烦腹满



36.身热不去 微烦者



37.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38.桂枝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39.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



40.利遂不止 脉促者 喘而汗者



41.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42.烧针



43.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44.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



4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6.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47.发汗后,腹胀满者,



48.二三日,心中悸



49.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50.不呕,不渴,无表证,



51.发汗,若下之,



52.心下悸,头眩,目闰动,



53.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54.中阳不足



55.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



56.炙甘草汤



57.结



58.更来小数,



59.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60.心动悸,脉结代



61.腹中痛,欲呕吐者。



62.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63.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64.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65.热之因作结胸,因作痞也。



66.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67.与大柴胡汤,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大陷胸汤主之。



68.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69.项亦强,如柔痓状。



70.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71.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72.其脉浮大者,下之则死。



73.如结胸状,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74.热实结胸,寒实结胸。



75.无形之寒热,有形的痰水。



76.脏气虚衰,阴寒凝结。



77.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78.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79.寒痰水饮结聚胸脘,热痰水饮结聚胸脘



80.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81.则作痞,按之自濡



82.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83.桂枝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84.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



85.柴胡汤。大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86.大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87.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88.下利日数十行,榖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89.心下痞鞕,噫气不除



90.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91.心下痞,恶寒,汗出



92.泄热消痞,扶阳固表,附子泻心汤



93.干噫食臭;下利,谷不化



94.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95.邪热聚结心下,泄热消痞



96.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水气不化,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97.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98.心下痞、口渴、心烦、小便不利



99.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小便不利



100.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三)判断说明题



1.正确。温病为广义伤寒之一种。它是由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初起阶段属太阳病范畴。



2.不正确。太阳经输证,表现为项背强几几,既可出现于葛根汤证,也可出现于桂枝加葛根汤证。



3.不正确。凡言太阳病者,必具有提纲证所列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组脉证。单纯脉浮,也可见于阴竭阳脱者。



4.不正确。恶寒虽为太阳病必见之证,但非太阳病所独有。由于阳气虚衰,三阴证更多见恶寒。且太阳病之恶寒,往往与发热同时并见。所谓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5.不正确。太阳病传变与否当以脉证为凭,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一日,┄┄,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6.不正确。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非独指太阳中风患者。



7.不正确。太阳中风证是桂枝汤适应证的一个方面,桂枝汤证包括太阳中风证及杂病中营卫不和自汗证。



8.不正确。阳浮而阴弱:一指病机,即卫气浮盛,营阴不足,一指脉象,轻取则浮,重按见弱。



9.不正确。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组成的方剂有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各方药味相同,但桂枝与芍药的剂量不同。



10.正确。桂枝汤组方要点是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比例相等。若桂枝剂量大于芍药,则为桂枝加桂汤;若芍药剂量大于桂枝,则为桂枝加芍药汤。



11.不正确。桂枝汤证的自汗出或由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如原文第1213条所述;或杂病中营卫不和所致之自汗证,如原文第5354条所述。



12.正确。桂枝汤证包括太阳中风证,以及杂病中营卫不和自汗证,如患者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即是。



13.不正确。桂枝汤证脉象有多种,如浮缓(12条)、浮弱(42条)、浮数57条)、洪大(25条)、脉迟(234条)。



14.不正确。此为里热盛者,服桂枝汤不对证而致疾病恶化,仲景以之引申为桂枝汤的禁例。并非服桂枝汤后的副反应。



15.正确。虽然原文将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列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但林亿按作了纠正与说明,教材亦持相同观点。



16.不正确。桂枝加附子汤当是桂枝汤加附子。



17.不正确。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虽均有胸满,但表证未除,且诸方虽去芍药,其解表之力不逊,故仍当属桂枝汤证兼证范畴。



18.不正确。原文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9.不正确。大青龙汤证以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为主证,其病机是伤寒表实,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20.不正确。原文32条:大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21.不正确。风寒外束,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是太阳中风证的病机。



22.正确。太阳伤寒证以无汗、脉浮紧为主证;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主证。



23.不正确。葛根汤的方药组成是: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24.正确。此题考察对服小青龙汤后,由口不渴转为口渴机理的理解。



25.不正确。小青龙汤的方药组成是: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生姜应改为干姜。



26.错。是各取原方三分之一



27.错。当汗失汗或汗出不彻,病邪不解,邪郁日久,不得宣泄之表郁轻证。治当小发其汗。



28.错。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按21比例组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味相同,但药量更轻,桂枝汤取原剂量5/12,麻黄汤取原剂量2/9。由于桂枝汤量较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比例增加,麻黄汤用量较之减少,故其发汗力量更小,可称微发其汗。



29.对。



30.对。



31.对。



32.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33.对。



34.错。 是针对表里同病时,里证不急不重,当循先表后里的原则。



35.错。误下之后,不仅脾阳衰惫,运化无权,而且累及下焦肾中真阳,釜底无焰,火不生土,用此取补火生土之义。



36.对。



37.对。



38.错。用栀子厚朴汤治疗。



39.错。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40.错。是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41.对。



42.错。应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舌黄脉数等热象。



43.错。葛根芩连汤证的下利应伴暴注下迫。



44.对。



45.对。



46.不正确。此题是审察对条文64条的掌握,桂枝加桂汤改为桂枝人参汤。



47.不正确。桂枝甘草汤要求浓煎,顿服,意在使药物快捷取效。



48.正确。此题审察对118条文的掌握。



49.不正确。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50.正确。此题审察对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的熟悉。



51.不正确。本方中先煎和重用茯苓的目的是加强利水排邪之力。



52.正确。本方重用桂枝的目的是:通心阳而平冲逆。



53.不正确。本方由甘草、生地黄、桂枝、麻仁、生姜、大枣、人参、阿胶、麦门冬组成。



54.不正确。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代。此题审察对178条文的掌握。



55.正确。加清酒振奋阳气,温通血脉。



56.正确。此题审察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病机的掌握。



57.不正确。其中干姜应改为生姜。



58.不正确。干草干姜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肢厥,烦躁,吐逆;而芍药甘草汤证的辨证要点是脚孪急,筋脉失养。



59.不正确。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0.正确。此题审察对小建中汤方药的组成。



61.正确。因为本方为甘温之剂,服之则助湿生热,加重呕吐。



62.不正确。用生姜的目的是生姜辛温宣散,走而不守,擅宣阳行阴。



63.正确。此题审察对两汤证的辨证要点的掌握。



64.不正确。其病机特点是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65.不正确。结脉、代脉均属阴。



66.不正确。黄连汤的功效是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67.不正确。黄连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组成。



68.不正确。黄连汤中桂枝的功用是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取桂枝平冲降逆的方剂为桂枝加桂汤。



69.不正确。结胸证是无形之寒热与有形的痰水相结,病邪内盛,其证为实。本虚标实是脏结证的病机特点。



70.不止确。脏结证乃脏气虚衰,阴寒凝结,为本虚标实之证。



71.正确。结胸证与脏结证病机虽不同,但证候表现却有相似之处,即都以胸胁脘腹部疼痛拒按为临床特征。



72.不正确、寸脉候上焦,浮主阳热,寸脉浮说明邪热壅聚胸胃,邪盛于上,病位较高,而不在腹部。



73.正确。湿热发黄证因热为湿郁可见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大结胸证由于水热互结,郁蒸于上,亦可见但头微汗出



74.不正确。结胸三证系指135条原文所述热实结胸的典型证候,即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75.正确。大柴胡汤证是少阳兼阳明里实,有阳明里实,故言热结在里;大陷胸汤证是有形之水与热邪结于胸胁,故言水结在胸胁



76.不正确。大陷胸汤中的甘遂是以末冲服。《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中的甘遂则是与大黄同煎。



77.不正确。潮热、谵语为阳明腑实,浊热攻心的证候特征,大陷胸汤证涉及阳明腑实,只是小有潮热,并无谵语之症。



78.不正确。大陷胸丸由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组成,剂型不同,药物组成也不相同。而抵当丸的药物组成则与抵当汤相同。



79.不正确。结胸证根据有形痰水与热邪或寒邪相结的不同,分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两类,故结胸证均属里证、实证,但有热证、阳证与寒证、阴证之异。



80.正确。结胸证无论寒热,均为实邪内结证,故结胸的治疗总以攻下破结为要。



81.正确。大陷胸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均可见沉紧之脉,沉均主病在里又主水,但前者之紧之邪实痛甚,后者之紧则主寒。



82.不正确。寸脉浮,关脉沉,是结胸证的脉象特征,而小结胸病的主脉是浮滑。



83.正确。桔梗、巴豆、贝母其色皆白,又为散剂,故名三物白散。



84.不正确。寒实结胸证为寒痰水饮结聚胸脘,其证为实,故正确的治法是,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85.不正确。脏结证为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本虚标实之证,故治当攻补兼施,温脏散结。



86.不正确。心下痞是五芩散证的副证,并非主证。



87.不正确。大黄黄连泻心汤虽原文记载只有大黄、黄连,但按林亿等方后注及教材的确定,当以还有黄芩为是。



88.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麻沸汤一词解释的认识程度。



89.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噫气一词解释的认识程度。



90.正确。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较为特别,且对汤方功效发挥有明显作用。此题关键审察对大黄黄连泻心汤与其它泻心汤在煎服法方面的区别的认识。



91.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甘草泻心汤组方特点的掌握。



92.不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旋覆代赭汤组方药物的掌握。



93.正确。此题关键审察生姜泻心汤组方特点的掌握。



94.不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原文中论述欲愈候的掌握。



95.不正确。附子泻心汤证证见恶寒汗出,但并非表邪所致,故其治法中含解表是错误的。此题关键审察对附子泻心汤证证治的掌握。



96.此题关键审察对附子泻心汤煎服法的掌握。



97.不正确。原文第159条明确指出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出现下利不止为此利在下焦非中焦虚寒所致。此题关键审察对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病机的掌握。



98.不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甘草泻心汤功效的掌握。



99.不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旋覆代赭汤证主证的掌握。



100.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条文第151条描述的热痞证主证的掌握。



101.不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半夏泻心汤证主证的掌握。



102.不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半夏泻心汤方与黄连汤方的药物组成比较的认识。



103.不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生姜泻心汤证治法的掌握。



104.不正确。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功效并无补脾温中的作用。此题关键审察对赤石脂禹余粮汤功效的掌握。



105.正确。此题关键审察对半夏泻心汤证主证的掌握。







(四)简答题



1.太阳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阳气较多,正气旺盛;职司卫外,统摄营卫;六经藩篱,受邪首当;参与气化,主司排水;内应少阴,表里互通。



2.太阳病的转归概括为:痊愈;传经;变证。



3.太阳病的治则是解表祛邪。具体治法包括:伤寒伤寒者,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风热者,辛凉解表;太阳中风者,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表郁轻证,小发其汗。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是在主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太阳病变证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太阳病的辨证要点是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太阳病的病机是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5.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是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6.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是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微恶寒),脉浮数。其病机是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7.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要点在于是否有发热。凡发热恶寒者,病证属阳,如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阳明病但热不寒,少阳病往来寒热。凡无热恶寒者,病证属阴,如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厥阴病之寒厥证。



8.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脉证,而不在于患病之时日。



9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条实为举例,是预测太阳病的传变趋势,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治疗之法,被后世称为行安未受邪之地,确有临床指导意义。



10.营卫不和既可见于太阳病,包括太阳伤寒表实证、中风表虚证、太阳温病;又可见于杂病中部分自汗证。



11.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点是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其病机是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12.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含义是有二: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即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病机,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表证仍在。



13酒客病指平素嗜酒太过,多内蕴湿热。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辛温生热,味甘助湿,故湿热内蕴之人,虽患太阳中风,亦当慎用。



14.太阳伤寒证的证候为头痛、发热、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药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15.小青龙汤证出现或渴是停饮太甚影响气化,津液不能上承。不渴为水饮内停本象,未影响气化。服汤已渴是指停饮之证,服小青龙汤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足,故见口渴,随之停饮得化,气机畅通,水津四布,口渴必除。



16.大青龙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 姜、大枣、石膏。



17.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或然证见:或 渴、或 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风寒束表,内停寒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18.葛根汤证的主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病机是: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法为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用葛根汤,药用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19.主证为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热、身痒。病机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20.主证为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或伴汗出、身痒。病机为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21.主证为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病机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22.大便经常稀溏者,为素来脾胃虚弱,应慎用或禁用此方。方中栀子如此,其他方中如用有苦寒之品,如芩连大黄等,亦可仿此类推。否则服后,必致中阳更衰,泻利更甚。



23.体虚之人,若发汗不当,则易成虚证,尤其是最易传入少阴,以太阳少阴相表里也。若阳旺之人,发汗过多,则易化燥伤津,转为阳明实证。



24.此为阴阳俱虚。(脉微细,微是脉来无力而微弱,似有似无,主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运行;细为脉体细小如丝,但指下分明,主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振慄而恶寒是阳气虚不能温煦肌表,阴液伤不得濡养筋脉。)



25.坏病指病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所变何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



26.本条是表里同病,里急治里、先里后表之治法。若从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之说来看,又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治法。



27.从病人的喜恶,以辨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当病情出现易假易惑时,必须透过现象,探求病证的本质。 病人的欲与不欲往往能反应病证的本质。



28.症状为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病机为邪热壅肺。



29.脉证为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病机为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30.葛根芩连汤证的治法是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用葛根芩连汤。药物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31.误下之后,不仅脾阳衰惫,运化无权,而且累及下焦肾中真阳,釜底无焰,火不生土,已成三阴虚寒阳衰阴盛之危证。



32.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汤取原剂量5/12,麻黄汤取原剂量2/9



33.桂枝二越婢一汤为桂枝汤与越婢汤之合方。取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两方之比为21,药由桂枝汤加麻黄、石膏组成。



34.所谓奔豚即证候名。豚即猪。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35.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



36.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心阳不足,心失所养;其辨证要点是心下悸,欲得按。



37.真武汤证症候是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有时可见发热。其病机是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方药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38.小建中证的症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方药组成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39.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症候是腹胀满。其病机是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



40.本证由脾虚和表证两部分症状组成,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为辨证要点。



41.干姜附子汤证的症候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其病机是: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42.茯苓四逆汤证之病机是少阴阳虚,阴液不继。辨证要点是烦躁,肢厥,脉微细。方药组成是: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43.甘草干姜汤证的病机是中阳不足。其辨证要点是肢厥,烦躁,吐逆。芍药甘草汤证的病机是阴液不足,筋脉失养。其辨证要点是脚孪急,经脉挛急。



44.其病机是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辨证要点是恶寒,脉微细,脚孪急。



45.其症候是脉结代,心动悸。病机是心阴阳两虚。方药组成是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46.其病机是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辨证要点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47.去芍药是因为阴柔之品,不利于阳气恢复和痰浊的消散。



48.病机是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辨证要点是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49.黄连汤的煎服方法是,只煎煮1次,昼日服3次,夜间服2次,少量频服,以防药液被呕出,且使药性持久。



50.上热下寒,升降失调是黄连汤证的病机,故本证又称上热下寒证。其辨证要点是,腹中冷痛,欲呕吐,并伴见上热下寒之证。



51.结胸证的证候特点是,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其病机为无形之寒热与有形的痰水相结。



52.结胸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邪热入里,与体内素有痰水实邪相结于胸膈所成。痞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气机滞塞,阻于心下而成。



53.结胸证根据其寒热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两大类,而热实结胸证则根据邪结范围的大小,邪结部位的高低之异,又分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和小陷胸汤证三种证型。



54.结胸证的治则是攻下破结。具体治法包括:大陷胸汤证,泻热逐水破结;大陷胸丸证,泻热逐水,破结缓下;小陷胸汤证,清热涤痰开结;三物白散证,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55.热实结胸而典型证候是,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即所谓结胸三证



56.热实结胸病证涉及阳明腑实的证候特征是,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57.大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摸,短气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病机是邪热与水饮结于胸腹、结深热重。



58.大陷胸丸证的辨证要点是,胸膈心下硬满疼痛,身热,头汗出,颈颈强,短气,脉沉紧。病机是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59.大陷胸丸与大陷胸汤均含有大黄、芒硝、甘遂,均有泻热逐水破结的作用,主治大结胸证。大陷胸汤剂量大而泻下力峻猛,见效迅速。大陷胸丸相对剂量小而泻下作用较缓,同时方中有葶苈子、杏仁泻肺行水,通利肺气,取白蜜之甘缓,峻药缓用,适用于病位偏上或身体较弱的大结胸证。



60.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



61.寒实结胸证的辨证要点是,胸中或心下硬满疼痛,或胸部闷痛,喘息咳唾不发热,口不渴,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弦。病机是寒痰水饮结聚胸脘。



62.三物白散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物组成。方中巴豆辛热峻下,长于攻痰逐水,泻下寒积;桔梗开提肺气,祛痰开结;贝母解郁散结祛痰。三药合用,共奏温下寒实,涤痰开结之效,主治寒实结胸证。



63.结胸证邪结于里,其病为实,脉沉紧是其主脉。若出现浮大有力之脉,为表邪未罢;若脉见浮大无力,为正气大伤;此均不宜攻下。若结胸证悉具,而出现烦躁,是邪盛正溃,正气散乱,预后大多不良。



64.痞证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太阳病误治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故伤寒、杂病都能发生此证。



65.痞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



66.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或脾胃损伤,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失常



67.热痞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上浮。



68.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均为苦寒之品,大黄泻热和胃开结,黄连善清心胃之火,黄芩亦善清中上二焦之热,三味合用,使热邪得去,气机通畅,则痞满自消。



69.附子泻心汤证由热痞下与阳虚证组成,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70.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为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以开水浸渍少顷取汁,附子另煎取汁,再将两药汁混合,分2次湿服。



71.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职。



72.生姜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73.甘草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



74.旋复代赭石汤证的病理特点是胃虚痰阻,肝胃气逆。



75.水痞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或浮数。



76.水痞证的病理特点是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闭塞。



77.火疗,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物理疗法,而误用火疗所出现的变证,即为火逆证。



78.机体通过自我调节能力,或通过恰当的调养,或借助药物的治疗促使阴阳之气在新的条件下,趋于新的平衡统一,如是阴平阳秘,而其病自愈。







(五)论述题



1. 太阳病提纲证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浮盛于表,向外抗邪在脉象上反映。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正常发挥温分肉功能,故见恶寒。此脉证综合反映了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的病机,故作为太阳病提纲。



2. 桂枝汤证的主证是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病机是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药用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3. 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者;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者;有太阳伤寒见证,经攻下或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而麻黄汤峻汗者;营卫不和之自汗证,患者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4.桂枝汤的煎服法有:浓煎1次,分3次温服;一服汗出病解,止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若汪汗出者,可服至二三剂。



5.桂枝汤的调护法有:药后啜热粥,益胃气经助药力发汗;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病重,昼夜服药,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



6.桂枝汤的禁忌证有:伤寒表实证(见原文第16条),避病重药轻;湿热内蕴、阳热内盛、脓毒内伏者(见原文第1719条),因桂枝汤辛甘温,辛温能助热,甘能助湿,以热治热,徒生变证;若其人气不上冲者(见原文第15条),太阳表邪内陷,变证已成,则无解表可言。



7. 桂枝汤证的兼证包括六种: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具体分述如下: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以太阳中风证兼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为辨证要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为辨证要点;桂枝加附子汤证为阳虚漏汗兼表证未解,以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不振,以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损伤,以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为辨证要点;桂枝新加汤证为表证未解兼气营不足,以身疼痛,汗后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或伴恶风寒,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



8. 桂枝加附子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鉴别要点是,二证均有表邪不解,阳气不足,用方皆有桂枝加附子。但桂枝加附子汤证以汗漏不止为主证,反映了营卫不和,卫虚不固的病理机制,治疗以调和营卫,复阳固表为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以胸满为主症,病机为胸阳被遏,阳气不足,治疗重在畅通胸阳,温经复阳,故去芍药。



9.43条为太阳病下后表不解兼微喘,为新病。因表证误下伤肺,表证未解,肺气上逆使然。表里同病,表里双解,与病机正合拍,故言主之18条为素有喘疾,此次因外感风寒而引发,亦为表里同病,但新感与宿疾相兼。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能解除表证,并有利于平喘,但尚不能根治宿疾,故言。由于体质、病程、兼挟不同,病机略有差异,故疗效有别。



10. 桂枝新加汤证与太阳病均有身痛,二者都可伴有表证,但身痛形成的病机及特点有别。桂枝新加汤证之身痛为太阳病汗后,其痛不减,甚或较前加重,身体沉重酸痛,脉沉迟,为发汗太过,营气受损,筋脉失养所致,亦与表邪未尽有关。太阳病身痛未经发汗即有,脉浮紧或浮数,且汗后痛减,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所致。



11.麻黄汤证主证是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其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桂枝汤证主证是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病机为风寒外袭,营卫失调。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两证的辨证关键在于汗之有无及脉之浮缓与浮紧。



12.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辩证要点为汗出与否。表虚有汗兼项背强几几者为桂枝加葛根汤证;表实无汗兼项前强几几者为葛根汤证。葛根汤组成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桂枝加葛根汤组成为桂枝汤加葛根。



13.葛根汤证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为主证,兼见下利;属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治以发汗解表,升津止利,解表为其主法;药用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葛根芩连汤证以下利热臭灼肛为主证,伴见喘而汗出,或兼表证不解;其病机是邪热内迫大肠,大肠传导失职所致;治以清热止利,兼解表邪,治里为其主法;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14.大、小青龙汤证皆出现表实证特点如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等。病机是:皆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法都要发汗解表,方药都用麻黄、桂枝、甘草、姜;不同点:大青龙汤证见烦躁,小青龙汤证见咳喘;病机是大青龙汤内兼郁热,小青龙汤内停水饮;治法:大青龙汤内清郁热,小青龙汤则内化水饮;方药:大青龙汤还用生姜、杏仁、大枣、石膏,小青龙汤还用干姜、细辛、芍药、半夏、五味子。



15.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及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比较。三证病机同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用辛温微汗。但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治以小发其汗;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以微发其汗;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里热烦躁,治以辛温发汗,兼清郁热。



16.“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脉证并举,四诊合参;知犯可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从而做到见病知源;随证治之,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展的阶段,予以相应治疗。



17. 太阳表证,自当发汗。但发汗以后,每因患者的体质强弱与否,而有虚实的不同变化。在阳旺之人,若发汗过多,则易化燥伤津,转为阳明实证。本条后半段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即是发汗后热归阳明之腑,燥热成实。因表证已罢,故不恶寒而仅见发热。此与阳明病篇182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及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文义相通,可以互参。所谓当和胃气,是本证胃实燥结,用调胃承气汤,则胃实得下,结热可消,胃气自和之意,非调胃承气汤为和剂之谓。



18. 太阳表证,自当发汗。但发汗以后,每因患者的体质强弱与否,而有虚实的不同变化。如在体虚之人,若发汗不当,则易成虚证,尤其是最易传入少阴,以太阳少阴相表里也。本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为承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而来,是知本证汗后不仅肾阳虚,而且阴液亦不足,其证恶寒,一般没有发热,伴脉沉微或微细,口中和而不燥渴等。《伤寒论》中,太阳表证汗后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体质较强,发汗得法者,可汗之而愈。二是素体阳旺,因汗不如法,外邪入里化热,而成热证,或为阳明,或为少阳证。三是体虚之人,汗后易于伤阳损阴,或为阳虚,或为阴虚,或为阴阳两虚。其虚实的转化,总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



19. 表里同病,里急为主应先里后表。 如伤寒表证,当先解表,若使用下法,则属逆治。盖误下之后,不仅脾阳衰惫,运化无权,而且累及下焦肾中真阳,釜底无焰,火不生土,已成三阴虚寒阳衰阴盛之危证,则有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此时虽有身疼痛的表证,亦无暇顾及,因脾肾阳衰,若再强行解表,必致虚脱之变证也。故必须急救其里,回阳救逆,补火燠土,宜四逆汤。服汤后如大便恢复正常,是里阳已复,阳回利止,而身疼痛仍在,为表证未罢,则又当急与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和其表。例91条为表病误下,邪陷少阴,太少同病;92条则未经误治,起始即为太少两感证,而其中有一个表里双解的治疗转归过程。但其结果,总属表里同病,阳虚寒盛,急而且重,故治法皆取先救其里。阳复以后,是否再用解表,则又当以表证能否自解而取舍之。



20. 栀子豉汤证分三大类为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各自的辨证要点为栀子豉汤证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其辨证要点为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病机为热郁胸隔。治法是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药物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栀子厚朴汤证,重在邪热与气滞,其辨证要点为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病机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治法是清热除烦,宽中消满。药物梔子十四个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栀子干姜汤的辨证要点为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等。病机为胸膈有热,中焦有寒。治法是清上热,温中寒。方用栀子干姜汤。药物梔子十四个。



21.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故其辨证要点为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病机为邪热壅肺。治法为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内容见前。



麻杏甘石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可见汗出而喘。其鉴别要点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外感风寒引发宿疾而喘,无有里热,而有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故治在调和营卫,下气定喘:麻杏甘石汤证为汗下后邪热内传、热壅于肺而喘,因里热盛,故有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等,而无表证,治疗重点在于清宣肺热。



22.本条与25条前半段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文字近似,而病机治法大不相同。25条是服桂枝汤,汗不如法,致大汗出,而表未解。其脉由前之浮缓而变为洪大,是大汗出后,阳气浮盛于外之故,然脉虽变而证未变,病仍在太阳之表,无里热烦渴等热证,故仍应从表,治用桂枝汤,如前法。本条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证全无,而里热燔灼,津气损伤,病转阳明,则有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是脉变证亦变,故治用白虎加人参汤。



23.太阳病汗法有:峻汗的麻黄汤证、缓汗的桂枝汤证、小发汗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微发汗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24.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与大青龙汤证比较。两证病机均为外寒兼内热,方用麻黄汤合桂枝汤加石膏衍化而成。本证为外寒内热之轻证,治以小汗;大青龙汤证为外寒内热之重证,治以峻汗。



25.其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之发生,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而真武汤证则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一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因此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故脾虚停水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脉症,而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症,故治疗上前者应温阳健脾为主,用茯苓桂之白术甘草汤,后者以温肾利水为主,用真武汤。



26.欲作奔豚与奔豚证其病机基本一致,都是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逆所致,但前者仅为欲作,后者是已发,故病情表现有差异。欲作奔豚的主要脉症是脐下悸动不安,水气有上冲之势,可伴见小便不利;而奔豚证的主要脉症是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烦闷欲死。因此由于二者病机基本相同,故治法均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但从方药分析,二者亦有不同,前者重用茯苓,意在利水平冲,而后者重用桂枝意在温通心阳而平冲逆。



27.小建中汤的方药组成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重用饴糖甘温补中,配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安奠中州,中气得复则气血生化有源;倍用芍药配甘草、大枣酸甘化阴,以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桂枝、生姜温通心脾阳气,与甘草相合,辛甘化阴以温阳养心;诸药协同,共建中补虚而气血阴阳双补,具平衡阴阳、协调营卫、缓急止痛等多种作用。名曰建中,取其温补中焦之意。



28.小建中汤乃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而成。本方重用饴糖甘温补中,合以甘草大枣之甘,以补益脾胃,安奠中州。倍用芍药之酸,与上述甘味相合,则酸甘化阴,以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桂枝、生姜之辛,与甘味相伍,辛甘化阳,以温阳养心,全方具有建中补虚而气血双补,及平衡阴阳、协调营卫、缓急止痛等多种作用。而小建中汤证症见心中悸而烦,是由于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扰神志不宁则烦。脾胃居中为气血生化之源,中气立则化源足,虚得补,邪自退,烦得除。由此可见,是证虽表现心悸,但其病实因脾胃气血化源不足而起,若单纯从心而治,或虽可解一时之急,而本源未决,化源匮乏,终难取长久疗效,甚或毫无寸效,所以虽然心中悸,但不补心而建中,反映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



29.本条文叙证极简,只言烦躁,从其病因及茯苓四逆汤为治推测,证为阴阳两虚,而以阳虚为主,条文中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指出本证之成因,乃误用汗下而成。汗下二法,均为祛邪而设,对邪实者可除邪安正,而无邪,或非其邪者误用之,每致人体正气耗伤,今汗后不解,复用攻下,有邪则邪受之,无邪则正受之,此二法既可伤阳,亦可伤阴,必致阴阳两伤,故病仍不解,又增烦躁,证由病入少阴,阴阳俱亏,心神浮越而致,既入少阴,必当有少阴的其它见证,故除见烦躁外,还当见脉微细、肢厥、恶寒、心悸等证。其病机是少阴阳虚,阴液不继。治法是回阳益阴。方药用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30.干姜附子汤证为下之后,复发汗,表证已除,旋即出现烦躁、身无大热,看似不重,然仔细辨识各症意义,不难发现,是证乃汗下失序,致阳气暴伤,阴寒内盛,病人少阴所为。观其烦躁特点: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似属无急,身无大热看似不重,脉沉微,略显平淡,然诸证联系一起,其证不可轻视。人与自然是一有机整体,昼日阳旺,虚阳得自然阳气相助,尚能与阴争,故见昼日烦躁,而夜间阳衰,虚阳无助,不能与阴争,故见夜而按静,阳气暴伤,鼓动无力,故脉见沉微,阴寒内盛,逼虚阳外越,故见身无大热。正是本证汗下之后,旋即而现阳气暴虚,阴寒独盛,残阳欲脱之象,其急可知,故其治当回阳宜急而不宜缓,用干姜附子汤,单刀直入,以救残阳于未脱之顷刻,药物采取顿服者,意在集中药力,以取迅速回阳之效果,从而顿挫病势,防生叵测。



3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是太阳病误治而致心阳受创,心失所养,心神不得敛养,加之心胸阳气不足,易致水饮痰浊之邪乘虚扰心,心神失守,故见惊狂、卧起不安等症。是证之机乃心阳不足,心神不敛,复被痰扰而致,故治当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本方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组成。方中桂枝甘草温通心阳;生姜、大枣补益中焦而调和营卫,并能助桂枝甘草温复阳气;蜀漆涤痰散邪;龙骨、牡蛎重镇潜敛以安浮越之心神。本方之所以去芍药是因本证之本在于心阳亏虚,复被痰扰,芍药为阴柔之品,不利于阳气的恢复和痰浊的消散。



32.本条文论述伤寒兼阴阳两虚证误治后的变证及随证施治之法。初见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显系太阳中风证,又兼小便数,心烦,脚挛急是为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制水可见小便数;阳虚不能温养、阴虚不能濡润可致脚挛急;阳虚虚阳上浮、阴虚邪扰均可致心烦;此为阴阳两虚之人外受风邪,治当扶正解表,表里同治。今医者未明其理,不顾里之阴阳双亏,单取桂枝汤解肌祛风,以图表邪。桂枝汤毕竟为辛温发汗之剂,阴阳两虚之人不耐此法,误汗后必致阴阳更虚,变证由生,故曰此误也因此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则见四肢厥逆;阴阳两虚,心神失养则见烦躁;阴不能上滋故见咽中干,不能养筋则见脚挛急。如此阴阳两虚,错综复杂之证,治当分清主次,根据阳固则阴存,阳生则阴长的理论,先投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阳复厥愈足温之后,再服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筋缓急。本条对阴阳两虚证治疗的意义有二:一、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者,宜先复其阳,后复其阴。二、在复阳时不可过剂,适可而止。



33.有两种,即结脉和代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结代脉均属缓而有中止的脉象,故为阴脉。结代脉多由心阴阳气血不足,无力鼓动血脉所致,其病情较重,故文中曰得此脉者,必难治但临床上结代脉亦可见于痰食阻滞、跌仆重伤、七情惊恐及孕妇等,故得此脉者,必难治一说,还当活看。



34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按神,兼以涤痰。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35.黄连汤证与栀子干姜汤证,病机同为上热下寒,区别在于病位稍异,轻重有别,故症状各有特点。黄连汤证病位涉及胸膈、胃肠,胸胃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肠中有寒而气滞,则见腹中痛。因此,腹中痛,欲呕吐为其审证要点;栀子干姜汤证病位涉及胸、肠,热邪郁扰胸膈,故见身热不去,微烦。肠中有寒,则见腹痛、下利、食少等证。心烦、下利为其审证要点。



36.大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病机是邪热内陷与有形水饮相结于胸胁。治法是泻热破结,攻逐水饮。方用大陷胸汤。药用大黄、芒硝、甘遂。



37.大陷胸汤证为外热与体内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胁脘腹,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无大热,但头汗出,短气躁烦,脉沉紧为证候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大柴胡汤证为少阳兼阳明腑实,其证候表现除有与大陷胸汤证类似的心下痞满疼痛外,可伴见往来寒热,呕逆,郁郁心烦,不大便等,治宜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38.大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同属里证、热证、实证、阳证。区别在于:大结胸证属邪热与水饮互结于心下胸胁,病位较高,证候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拒按为主,治宜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阳明腑实证属邪热与燥屎互结于胃肠,病位较低,因而多见绕脐痛、大便难、潮热、谵语等证,治宜大承气汤、泻热荡实,软坚通便。



39.大陷胸丸适应于热实结胸,邪结偏上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颈项强,但头汗出等为特点。大陷胸丸由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组成。方中大黄、芒硝泻热破结,甘遂攻逐水饮,葶苈子、杏仁泻肺行水,通利肺气,白蜜缓和药性,是峻药缓用,以攻为和之法。



40.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均属热实结胸,区别在于: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热急,其证以心下胸胁乃至少腹硬满疼痛拒按,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于心下,证轻而势缓,以正在心下,按之疼痛,脉浮滑为证候特点,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



41.大陷胸汤与小陷胸汤均治热实结胸证,从药物组成上看,针对里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且量大,小陷胸汤用黄连且量小,泻热之力有强弱之异;针对痰水,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以破结,小陷胸汤用瓜姜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别。大陷胸汤为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为化痰涤痰之方。



42.寒实结胸是结胸证的一种类型。寒,指寒痰水饮等阴性病邪;实,是有形之邪盛于里,寒实结胸,就是寒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胁脘腹,当具心下胸胁硬满疼痛等结胸证的基本特征。同时无热证,而有畏寒喜蒌,咳喘满闷,大便秘结,苔白滑,脉沉弦等寒实内结的表现。



43.结胸四证是指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和三物白散证。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胁脘腹,结深热重,其证以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大陷胸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其临床表现除具有结胸证的基本特征外,尚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以大陷胸丸,泻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小陷胸汤证为痰热结于心下,结浅热轻,以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为证候特征,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三物白散证为寒痰水饮结聚胸脘,其证除有胸脘硬满疼痛的结胸证主证外,尤以但见寒象而无热证为特点,治以三物白散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44.结胸证与脏结证均有邪结的病机,皆可出现胸胁脘腹硬满疼痛,寸脉浮的脉证。但两者在病机上有阴阳虚实的区别,治法亦大相径庭。结胸证为有形痰水搏结于胸胁脘腹,病性属实属阳,治宜攻下破结。脏结证是因脏气大虚,元阳不振,阴寒凝结而成,病性以虚为本,兼夹实邪,属阴,治法当以温养脏气,祛寒散结为主。



45.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同属脾胃不和,升降失调节器,寒热错尽可能的病证。三者均有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之黄症。治疗都以平调寒热,和胃消痞为治法。但半夏泻心汤证重点有于胃气上逆,故呕逆为其辨下关键,治疗当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故以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治疗当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证,偏重脾虚肠寒,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主证,治疗重在温中健脾以止利。



46.大黄黄连泻心与附子泻心汤证都以心睛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病机都为无形邪热阻滞心下,治法都就泄热消痞,方药都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兼有表阳虚,卫外不固,在证候上更见恶寒汗出,治法兼扶阳固表,方药另加附子一两,二者同中有异,不难辨别。



47.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十枣汤,五苓散,桂枝人参汤,大柴胡汤等,均能治疗心下痞或硬痞证



48.痞证与结胸证均因太阳病误下,邪陷于里而成,都以心下为主要病变部位。两者的区别要点是:结胸证为内陷之邪与有形痰水结于胸胁,故其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下破结之法。痞证为无形邪气内陷心下,气机痞塞,故其证以心下痞,按之涯,不硬不痛为特点,治以理气消痞为主。



49.旋复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均为伤寒误治,脾胃之气受损,而见心下痞硬,嗳气之证。但生姜泻心汽证不仅中气受损,且有水饮食滞,寒热错杂,故在心下痞硬的同时,伴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治用生姜泻心汤,寒湿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散水,消痞止利。旋复代赭汤证是脾胃受损,痰浊内生,肝气横逆,肝胃气逆,而无寒热错杂,故其主证是肝胃气逆的嗳气不止而不是心下痞硬,虽嗳气而无食臭,亦无肠鸣下利,故以旋复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为治。



50.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均售有半夏、干姜、黄连、人参、大枣、炙甘草六味药和,两方仅一味药物之差,半夏泻心汤即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而成,但两方主治病证有别。黄连汤主治寒热分居,上下相阻,腹中痛,欲呕吐之证,重用黄连为主药,清在上之热,用桂枝取其宣通上下阴阳之气。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结心下,以痞满,呕逆,肠鸣下利为主证,故姜夏芩连并用,重在解寒热互结之势。从药物组成分析,两方均属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之法,但黄连汤侧重于辛开,半夏泻心汤则偏于苦降。



5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为无形热郁之证,均治以轻扬之剂,清宣无形之热。其鉴别要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结于心下,故以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为证候特点,治宜泻热消痞。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扰动心神,故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为证候特点,治当清宣郁热,解郁除烦。



52.痰气痞证的主证是叔叔嗳气,上胙部痞满,按之肾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滑。病机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治法为和胃化痰,镇肝降逆,方用旋复代赭汤。



53.因水蓄下焦,水气上逆,气机闭塞所致的心下痞称之水痞,辨证要点为: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数。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使小便通,气第行,则痞自消。



54.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发病机理为下元不固,统摄无权,证见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小便短少,或小便不利。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止利。方中赤石脂甘温酸涩,禹余粮甘涩性平,二药皆入胃与大肠,而具有收涩固脱的攻用,善治久利,滑脱不禁之证。







(六)病例分析题



1.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5.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汗多,动则尤甚,虚也。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



治法:扶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7.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



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8.中医诊断:咳喘



证型:外寒里饮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治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9.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外寒里热证



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10.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伤寒证



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11.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



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方药: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12.诊断:太阳表证



证型:表郁轻证



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



13.诊断:太阳伤寒



证型:表郁轻证



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



14.诊断:太阳伤寒



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



证候分析: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内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



15.诊断:表郁轻证



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



证候分析: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有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内有郁热;脉象紧而数为外寒内热。



治法:外散表邪,内清郁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



16.诊断:胃脘痛



证型:热扰胸膈,胃气上逆



证候分析:该患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纠其心中懊憹,辗转难卧,是心胸烦热更甚,故有此烦闷无奈,与虚烦相同,故治用栀子豉汤。现兼呕吐者,为热扰胸膈,胃气上逆,可用栀子生姜豉汤。



治法: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方药:栀子生姜豉汤



17.诊断:郁证



证型: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证候分析: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证以心烦懊憹,脘腹胀满为主。虽有腹满,而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是无形邪热郁结胸膈兼腹气不通。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18.诊断:咳嗽



证型:内热壅盛,热伤血络,肺气闭塞



证候分析:证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



治法:宣肺清热,平喘止咳



方药:麻杏甘石汤



19.诊断:麻疹



证型:内外合邪,热甚津伤



证候分析:发热疹发不畅,是邪郁于表,不得发越;下利而臭,唇干,目赤,寐不安,舌质绛,苔白腐,脉数,是热邪内盛,津液亦伤。



治法:解表清里,坚阴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20.中医诊断:心悸;胸痹?



证型:心阳不足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已历年,虽有胸痛而无阴寒、瘀血之征,汗出而无表虚之象。观是病主证心悸,按之则舒,与64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颇为一致,故断为心阳虚证。由于心阳不足,心无所主故悸,而汗为心之液,阳虚失固,则见汗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脉流行不畅,故可气阻而痛并六脉微缓,舌淡苔白滑。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甘草



21.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则见气上冲心胸,心悸。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22.中医诊断:腹胀



证型:脾虚气滞证。



证候分析:患者以腹胀为突出见证,腹胀一证,当属阳明与太阴病变,观是证腹胀而大便通畅,且无潮热、谵语等,显非阳明腑实证。且伴有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等,当属太阴病变。由于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腹,壅而作满,而生腹胀满;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则见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等。



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23.中医诊断:肢颤



证型:肾阳虚水泛证



证候分析:双上肢震颤多由肝风内动引起,而患者并无肝风内动之征,显非该证。察其所伴心悸、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与《伤寒论》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颇为切合,均系少阴阳衰,水气泛溢肢经脉所为。该患者平素体弱,加之年老体衰,少阴阳气虚衰,不能制水,水气泛滥,外溢经脉,则见双上肢震颤。上凌于心,则见心悸,胸闷气短。下及膀胱,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肾阳虚失温,则出现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畏寒怕冷。肾病及脾,则腹胀便软,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等均为阳虚之征。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24.中医诊断:心悸



证型:心阴阳两虚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罹风心病经年,本次因过劳加重,以心悸、心慌为主,以致不能行走,证情较重,使人易辨为少阴心肾阳衰证,但患者证情虽重而下肢不肿,无明显恶寒,证非少阴。联系其心悸、脉结代及其它见证,与《伤寒论》177条: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颇为切合,当是久病累及心之阴阳气血所致。心主血脉,赖阳气以温煦、阴血以滋养,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慌、心中悸动不安。劳则气耗,今心气不足,故见气短,稍动则气不支,故不能行走;汗为心之液,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外无所固,故见汗出。气血亏虚,无以上奉,清窍失聪,故见头晕目眩。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见结代等等,种种表现俱合心之阴阳气血亏虚之征。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25.中医诊断:失眠。



证型:心阳虚神散证



证候分析:是案与《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形成原因不同,而病机、主证咸同,皆为心阳亏虚,心神不敛,而痰浊内扰之惊狂证。惊则气乱,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神气散乱。患者由于受惊吓则损伤心阳,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得敛养,加之患者年老体衰,心胸阳气不足,易致水饮痰浊之邪乘虚扰心,心神失守,无所依归,而日夜惊惶失措,恐惧不安,故可见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素问.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今患者心阳耗散,复被痰扰,神无所归,故稍有惊触,即心神大动,五脏六腑皆摇,人体气机大乱,从而可见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矢气频作,小便失禁等等。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26.中医诊断:奔豚



证型: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证。



证候分析:是案为奔豚证,与论中桂枝加桂汤证颇为相似,但本案有二点与之不符,一为小便不利,苔白滑,二是患者脐下悸明显,乃与《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证机相当,俱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之证,有所小异者,65条为奔豚欲作而尚未作,而本案之奔豚已作,无论作之与否,只要主证一致,病机相同,皆可依之而辨。正常情况下心阳下蛰于肾,使肾水温暖,且能蒸腾化气,水气上升,以调心火,则心火不亢,故水火既济。今观患者素有心悸,则知其心阳素虚,久久不复,而致心肾失交。心阳不足,无以下蛰暖肾,肾水无以蒸化而停于下,故见小便不利,脐下悸动,苔水滑,舌质淡,脉沉弦无力。寒水蓄于下焦,复因心阳虚而上乘之,故见从先有脐下悸动,如鼠奔突,继之气少腹向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等等皆为寒水逆上之征。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27.中医诊断:发热。



证型:少阴阳虚、阴液不继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阳虚,今复感寒邪,阳气更伤,病直入少阴。少阴阳衰,无以温煦,可见面色白光白无华,四肢厥逆,恶寒,舌淡、苔薄白。阳虚鼓动无力,阴虚其脉不继,则脉微欲绝。阳衰阴盛,阴不敛阳,虚阳欲脱,则上见烦躁不安,外见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是案与《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颇为相似,均为外感所致,病入少阴,阴阳两虚之证。



治法:回阳益阴



方药: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28.中医诊断:心悸;腹痛。



证型:中焦虚寒,气血双亏证。



证候分析:患者年迈,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虽经治而表证欲解,然则又见心悸而烦,腹痛之证,为病邪传里无疑。究系何证,当仔细辨识。观是证一无热象,二无实征,三无少阴、厥阴表现,当属脾虚,此与《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因、证、机俱切合,可为该条之注脚。必是年迈脾虚,气血双亏,致病邪内传而致。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气内扰,神志不宁则心烦,失眠。脾主大腹,气血双亏,脾络失养,则腹中急痛,阳虚则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舌润、无苔等俱为脾之气血双亏之征。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茯苓、桂枝、干草、白术、生姜、饴糖



29.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少阴阳气暴衰证。



证候分析:患者罹低血压4年,从其以往表现看,原属心脾两虚证,脾气虚无充养,则周身乏力,清气不升,则见头晕。心脾气血双亏,心神失养,则见心悸,气虚推血无力,胸中大气不转,则心前区有压迫感等。然近因劳累,病情突转,劳则气耗,阳气者烦劳则张,



气虚过度,变为阳衰,使病传少阴,出现烦躁,察其特征,与《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正相合拍,乃肾阳衰阴盛之象。白昼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虚阳得自然界阳气相助,与阴寒之邪相争,则烦躁不宁,入夜则自然界阳气衰退,虚阳无助,无力与邪相争,则反而安静。阳虚失温,则四肢逆冷,恶寒。阴寒内盛,苔白滑,浊阴上逆,则恶心等,俱与条文相符。



治法:急救回阳。



方药: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



30.中医诊断:偏头痛。



证型:阴津不足,经脉失养证



证候分析:是案患者左侧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2年,罹病日久,并伴见口干咽燥,心烦易怒舌红少苔、有裂纹,脉弦细等,综观全证,乃属肝之阴血不足所致。肝藏血而主筋,阴血不足,筋失所养,拘急不通,发为头痛,此与《伤寒论》29条之脚挛急表现不同,其机理则一。阴津不足,无以滋养,则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有裂纹。阴不潜阳,疏泄失常,扰动心神,则心烦易怒等,种种表现,俱合阴血不足之征。



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方药: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31.中医诊断:泻泄。



证型:太阴脾虚兼表证。



证候分析:是案患者平素脾胃即虚,将养不慎,复感风寒,成为脾虚外感证。就医之后,医见外有太阳表寒,内有心下痞闷,大便稍干,即谓里有实证,故在解表之同时,复以通下消痞之品,服后不唯表不解,而徒伤脾胃,则致邪气内陷太阴。观是证表现,外有太阳风寒表邪未解,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内有太阴脾虚,运化失司,升降反作,气机阻滞,浊阴不降,壅塞胃脘,而见稍有恶心,胃脘胀满。清阳不升,则见腹泻、腹痛等,此与《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分的对,读是案有助于对条文的深刻理解也。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



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32.中医诊断:腹痛。



  证型:上热下寒证。



  证候分析:病由受寒而发。寒邪伤肠,传导不利,则大便水泄;寒凝气滞,故小腹疼痛;而热邪乘虚陷入胃中,故见干呕,不欲食,心中烦热,口微渴;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象弦缓为寒热错杂之征。



  治法:清上温下,和中降逆。



  方药:黄连汤。



  黄连、半夏、干姜、桂枝、人参、大枣、炙甘草。



33.中医诊断:腹痛。



  证型:上热下寒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此次因情绪波动而复发。肝郁不疏,木郁不达,气机郁结,则右上腹疼痛拒按;气郁化热,则胸中烦闷,欲呕。舌苔厚腻略黄,脉弦细而沉则为木郁克土,寒热结聚之象。



  治法:清上温下,和中降逆。



  方药:黄连汤。



  黄连、桂枝、半夏、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34.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病缘于感受风寒,表邪不解,化热入里,与体内素有水饮实邪结于胸膈,故胸部硬满疼痛,不任重按;水结胸膈,肺气不利,则呼吸困难;里热炽盛,则发热,心烦,口渴;水饮内停故不多饮。水热互结、郁蒸于上,则见但头微汗出,而身体无汗;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沉紧为水热内结征。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方药: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



35.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胃病史,此次因用餐后突然出现剑突下至少腹部疼痛拒按,坚硬如石,此乃水热互结胸腹所致;低热、口渴为里热之证;恶心呕吐为胃气上逆;水热互结,故见舌红苔黄腻,两脉弦滑。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方药: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



36.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于进食后突然出现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此系邪热与有形水饮结聚脘腹之热实结胸。水热内结,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腑气壅滞,故大便秘结;舌淡红、苔黄而干,脉沉紧有力均为水热互结之象。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方药: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



37.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伏饮踞于胸膈,风寒之邪又化热入里,热与水结于胸,故胸中硬痛;水热壅滞于胸,肺气不利,则呼吸不利;邪结部位偏上,颈项部经脉不利,故见项背拘急,俯仰困难;水热上蒸于头,故见头汗出。身体硕胖,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弦有力均为伏饮内停之征。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方药:大陷胸丸。



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白蜜。



38.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儿突起咳嗽,伴气急而喘,鼻翼煽动,胸满腹胀如球,大便硬,此乃热邪与水饮结聚胸腹,肺失宣降,肠腑不通之证;邪热炽盛,故发热,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腻,指纹紫红在风关均为热郁水结之象。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肺娇胃弱,故取峻药缓攻之法。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方药:大陷胸丸。



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白蜜。



39.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小结胸证(痰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与小结胸病的辨证要点吻合。痰热互结心下胃脘,气机阻滞,故胃脘疼痛,按之更甚,胃中有灼热感;痰热内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饮食减少;热邪伤津,故口干苦微渴;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浮滑,均为痰热蕴结之征。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



黄连、半夏、瓜蒌实。



40.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小结胸证(痰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左下肺支气管扩张病史。此次因感冒,咳嗽、胸痛又作。痰热结于胸膈,故胸痛;痰热阻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黄粘稠;热伤肺络,故痰中带血,痰血量多;里热炽热,伤津扰神,故发热,口渴,心烦;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数,为痰热互结之象。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



黄连、半夏、瓜蒌实。



41.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寒实结胸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宿痰。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嗽发作。寒邪与痰水结于胸膈,故胸部胀满疼痛拒按;寒痰壅肺,宣降失司,故咳嗽,呼吸喘促;畏寒喜暖,口不渴,大便干结,小便清澈,舌苔湿润,脉沉弦,均为寒实内结之征。



治法: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巴豆、桔梗、贝母。



42.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寒实结胸证。



证候分析:患者患哮喘多年,此次因感寒而发。寒痰水饮内阻于肺,肺气不利,故喘不得卧,喉中哮鸣,痰白而粘,甚则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寒痰阻凝,胸阳不振,故胸闷窒塞疼痛;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紧,均属寒痰水饮内结之象。



治法: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巴豆、桔梗、贝母。



43.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



证型:热痞证



证候分析:本证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胃热气滞而心下痞,按之濡。胃火炽盛,上犯阳络则出现鼻衄,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象。故辨证为热痞证。



治法:泻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9g、黄连6g、黄芩6g,以麻沸汤煎药。



44.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



证型:热痞兼卫阳虚证



证候分析:患者因失治而邪热内陷,结聚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满不舒,胸满不适。外感数月不愈,卫阳受损而不固,故出现恶寒汗出,脉微。心烦口渴,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象,故辨证为热痞兼卫阳虚证。



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药:附子泻心汤



制附子9g(先煎)、大黄9g、黄连6g、黄芩6g



45.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



证型:寒热错杂呕利痞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脾胃不足,故反复出现呕吐,大便不调之证。更因误下再损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而心下痞硬,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下利,身疲乏力,纳呆微渴,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数均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



半夏12g、干姜6g、黄芩9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七枚。



46.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



证型:寒热错杂水饮食滞痞



证候分析:本证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邪热乘虚内陷,致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按之濡。又因水饮食滞,胃虚不化而见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身疲惫,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均为胃虚,寒热错杂,水饮食滞之象。



治法:散水和胃消痞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15g、干姜3g、黄连3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7枚。



47.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



证型:寒热错杂水饮食滞痞



证候分析:本证痞利嗳气食臭肠鸣俱见,证属胃虚,水饮食滞停于心下,寒热互结,升降失常,气机壅滞所致,而舌质淡苔黄腻,脉濡数亦为寒热错杂,水饮食滞之征。



治法:散水和胃消痞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15g、干姜3g、黄连3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7



48.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



证型:寒热错杂胃虚痞利俱甚证



证候分析:本证因脾胃虚损,寒热错杂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因脾胃重虚,升降失常而出现呕逆,心烦不安,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大便夹有未消化食物。舌淡苔白腻,关脉濡弱为寒热错杂于中,胃虚痞利俱甚之象。



治法:补中和胃消痞



方药:甘草泻心汤。



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



49.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



证型:痰气痞



证候分析:病者患感冒,经发汗表邪已解,但脾胃气伤,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常,痰饮内生,阻于心下,胃气不和,气机痞塞,故上腹痞满。胸闷,呕吐涎沫,少食,吞咽不爽,消瘦乏力,舌红苔白腻,脉滑均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之象。



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方药: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9g、代赭石6g、半夏9g、生姜12g、炙甘草6g、党参9g、大枣7枚。



50.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



证型:下元失固滑脱证



证候分析:因治疗失当,损伤脾胃,邪气内陷,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故下利不止;浊阴不降,气机痞塞,则心下痞硬;脾损及肾,脾肾俱虚,下元不固,统摄无权,故续见下利益甚,滑脱失禁,精神萎颓,腰膝无力,纳食滞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



治法:涩肠固脱止利。



方药: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味。



赤石脂,禹余粮各15g,菟丝子、炒白术各9g、炙甘草、升麻、炮干姜各4.5g

s

 

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伤寒论》习题库

 

 

一、选择题

A 型题

1、“虚烦”一词是指:

A 气虚而肺气不足心胸烦闷    B血虚而血不养神的心烦

C阳虚而虚热内扰的心烦       D阴阳两虚心神失养而烦

E邪陷而无痰水等实邪所致的心烦

2、下列栀子豉汤证应除(  )之外:

A心中懊憹        B心中结痛

C胸中窒而烦热    D卧起不安

E胸满烦掠

3、桂枝甘草汤的主要脉症为:

A脉结代,心动悸    B心下悸,欲得按

C心中悸而烦        D气从少腹上冲心

E心下逆满

4、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  )。”

A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大青龙汤主之              C四逆汤主之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E桂枝甘草汤主之

5、太阳病误冶变成坏病,是指:

A病从太阳转成阳明腑实重证  B太阳病转为少阴寒化证

C太阳病转为少阴三急下证    D太阳转为少阳烦惊证

E以上都不是

 6、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

 A桂枝去芍药汤          B白虎汤

 C麻杏甘石汤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都不是

7、脾虚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的脉症为:

A头项强痛,汗出,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B头项强痛,无汗,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C头项强痛,心下逆满,小便不利,少腹满

D发热恶寒,汗出.头眩,脉沉紧

E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消渴

8、太阳经气不利,兼脾虚水停,治疗方剂为:

A五苓散    B.猪苓汤

C真武汤    D.桂技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E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症为:

A头眩时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

B心下痞满,脐下悸,头眩,脉沉涩

C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心下痞满脉沉涩

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E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起则头眩,脉浮紧

1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为:

A汗伤心胸阳气,水饮痰邪扰心

B汗伤心阳,心神浮越    C心阳虚损,心神失养

D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

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11、“胸中窒”意指:

A胸中有疼痛感           B胸中烦闷,不可言状

C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     D如结胸状,按之疼痛

E以上都不是

12、原文“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者,未欲

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A心中懊憹    B心中结痛

C胸中窒    D心中痞硬

E虚烦不得眠

13、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

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结于心下

 B脾胃不和、寒热格拒

C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机阻滞

D上焦有热,胃中有寒,寒湿阻滞

E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14、原文“伤寒二三日,( ),小建中汤主之。”

A心中烦而悸者           B心中悸而烦者

C心下悸者               D.心下逆满者

E腹中急痛者

15、茯苓甘草汤药物组成有:

A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B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C茯苓、甘草、桂枝、泽泻    D茯苓、大枣、桂枝、甘草

E以上都不是

16、小建中汤证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为:

A心阴心阳两虚,心无所主      B心阳虚,脾不运化,水气凌心

C脾虚而气血不足,心神夫养    D心脾两虚,气血双亏,复被邪扰

E心阳虚,神失所养

17、茯苓甘草汤证的病机为(  )

A肾阳虚,水气泛滥      B脾虚失运,寒湿中阻

C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D脾肾气虚,三焦决渎失调

E以上都不是

18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_____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A.葛根汤      B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C五苓散      D猪苓汤

E以上都不是

19、葛根汤证下利的病机为:

A.  表寒挟里热而下利

B.  里热挟表邪而下利

C.  外邪不解内迫肠道

D.  脾肾阳微,阴寒下趋

E.  运化失职,水气内停

20、“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者”,应取下列何种治法为好?

A.  温复阳气

B.  滋养阴液

C.  先复阳,后复阴

D.  先救阴,后扶阳

1. 阴阳兼顾

21、根据原文下列诸项,哪一项在栀子豉汤证中可能出现:

A.  心下痞硬

B.  噫气不除

C.  手足自温

D.  气上冲胸

1. 以上都不出现

2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主之以:

A.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B.  苓桂术甘汤

C.  附子汤

D.  茯苓甘草汤

E.  真武汤

23、下列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安治以:

A.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  生姜泻心汤

C.  四逆汤加厚朴

D.  甘草泻心汤

E.  半夏泻心汤

24、炙甘草汤方中,不应有哪味药:

A.  桂枝

B.  人参

C.  麦冬

D.  五味子

E.  阿胶

25、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以:

A.  炙甘草汤

B.  茯苓甘草汤

C.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D.  桂枝甘草汤

E.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6、原文填空: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__________主之。”

A.  桂枝甘草汤主之

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C.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D.  干姜附子汤主之

E桂枝加桂汤主之

27、大结胸证的病机是:

A.  痰热互结

B.  水热互结

C.  湿热内郁

D.  寒湿壅聚

E.  宿食结聚

28、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________主之。

A.  葛根汤

B.  桂枝人参汤

C.  麻杏石甘汤

D.  葛根芩连汤

E.  黄芩汤

29、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其原因是:

A.  阳气损伤

B.  内传少阴

C.  表证仍在

D.  阴阳两虚

E.  以上都不是

30、旋复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

A.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B.  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

C.  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D.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

E.  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31、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稍有潮热,当用:

A.  大陷胸汤

B.  大柴胡汤

C.  大承气汤

D.  小承气汤

E.  调胃承气汤

32、甘草泻心汤的治法是:

A.  泄热消痞

B.  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C.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D.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E.  和中降逆消痞

3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_______,小陷胸汤主之”

A.  其脉关上浮者

B.  脉浮而疾

C.  寸脉浮、关脉沉

D.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E.  脉浮滑者

34、和胃降逆化痰下气的主方是:

A.  旋复代赭汤

B.  甘草泻心汤

C.  半夏泻心汤

D.  生姜泻心汤

E.  干姜芩连人参汤

35、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

A.  苓桂枣甘汤

B.  十枣汤

C.  当归四逆汤

D.  旋复代赭汤

E.  炙甘草汤

36、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是:

A.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B.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C.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D.  茯苓、甘草

E.  茯苓、桂枝、甘草、干姜

37、大陷胸丸是在大陷胸汤的基础上加上……而组成:

A.  枳实、麻子仁、白蜜

B.  半夏、杏仁、甘草

C.  葶苈子、芫花、甘草

D.  葶苈子、杏仁、白蜜

E.  芫花、大枣、白蜜

38、大结胸证不应见:

A.  心下痛,按之石硬

B.  短气躁烦

C.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D.  时时下利

E.  项强如柔痉状

39、栀子豉汤的主证是:

A.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B.  心中烦不得卧

C.  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D.  烦躁不分昼夜

E.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40、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

A.  大黄、黄连、黄芩

B.  黄连、半夏、栝蒌实

C.  桔梗、巴豆、贝母

D.  芒硝、大黄、甘遂

E.  大黄、芒硝、葶苈子

41、黄连汤证的病机是:

A.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B.  湿浊壅聚胃中

C.  寒热错杂

D.  胃中有食滞

E.  少阳胆火内郁

42、小陷胸汤证的治法是:

A.  泻热逐水破结

B.  逐水被结,峻药缓攻

C.  清热涤痰,宣肺平喘

D.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E.  清热涤痰破结

43、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煮法是:

A.  开水渍之

B.  煮之

C.  煎煮时大黄后下

D.  先煮大黄后下黄连

E.  以上均不对

44、茯苓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  脾虚水停

B.  胃虚水停

C.  脾虚心悸

D.  脾虚气滞

E.  胃寒吐逆

45、据原文,指出结胸证的脉象:

A.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B.  寸脉浮,关脉沉

C.  寸脉浮

D.  脉浮滑

E.  脉浮数

46、大结胸证的病机是:

A.  水饮与热邪相结

B.  痰饮与寒邪相结

C.  水饮与寒邪相结

D.  痰浊与热邪相结

E.  热邪与宿食相结

47、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A.  脐下悸欲作奔豚

B.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C.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D.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E.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48、苓桂甘枣汤的煎药用水是:

A.  甘澜水

B.  潦水

C.  麻沸汤

D.  清浆水

E.  以上都不是

49、附子泻心汤的煮法是:

A.  先煎附子,后纳大黄,黄连、黄芩

B.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C.  先煮黄芩,黄连、附子、大黄后下

D.  用麻沸汤渍大黄,黄芩、黄连、附子

E.  以上均不是

5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后,所载之病愈机转是:

A.  汗出愈

B.  小便利则愈

C.  下血乃愈

D.  黄从小便去乃愈

E.  以上均不是

51、“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其中“动数变迟”的病机是:

A.  邪热有所减退

B.  阳邪内陷,结于胸膈

C.  气血虚衰

D.  由热邪变为寒邪

E.  复感寒湿之邪

52、“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选用以下哪方治疗:

A.  四逆汤

B.  干姜附子汤

C.  芍药甘草附子汤

D.  茯苓四逆汤

E.  甘草干姜汤

53、真武汤证“发热”的病机是:

A.  太阳表邪未解

B.  太阳少阴两感

C.  汗后伤阴内热

D.  汗后虚阳外浮

E.  寒热虚实挟杂

54、生姜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不同点:

A.  加生姜去半夏

B.  加生姜减半夏量

C.  加生姜去干姜

D.  加生姜减干姜量

E.  加生姜去炙甘草

55、下列哪方需顿服:

A.  芍药甘草汤

B.  干姜附子汤

C.  甘草干姜汤

D.  桔梗汤

E.  茯苓甘草汤

56、小结胸证出现心下硬满,按之则痛的机理:

A.  邪热痞结于心下

B.  邪热与水结在心下

C.  邪热与水结于胸胁

D.  邪热与痰饮结于心下

E.  邪与寒饮结于心下

57、半夏泻心汤,消除痞满的作用是:

A.  泄上部邪热

B.  泄热和胃

C.  辛开苦降甘调

D.  调中补虚

E.  以上均不是

58、患者心下痞塞,按之濡软,更见恶寒汗出,治宜:

A.  桂枝汤

B.  大黄黄连泻心汤

C.  五苓散

D.  半夏泻心汤

E.  附子泻心汤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其自愈的指征:

A.  得汗自出

B.  得汗自止

C.  得小便利

D.  得下利止

E.  得燥屎下

60、旋复代赭汤证的治法是:

A.  温中健脾,降逆止呕

B.  温胃散水,消食降逆

C.  和胃降逆,化痰

D.  疏肝理气,降逆化痰

E.  温中散寒,降逆平冲

61、真武汤中“其人仍发热”的机理是:

A.  表证未去

B.  虚阳外越

C.  阴虚阳亢

D.  阳气怫郁肌表

E.  水饮郁而化热

62、以下证候除哪项外,皆为甘草泻心汤的主要脉证:

A.  下利日数十行

B.  谷不化

C.  腹中雷鸣

D.  反恶寒汗出者

E.  心下痞硬而满

63、坏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可概括为:

A.  先表后里

B.  先里后表

C.  表里同治

D.  阴阳自和必自愈

E.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64、黄连汤证的治法是:

A.  寒温并用,降逆止利

B.  清热解毒,坚阴止利

C.  和胃补中,降逆止利

D.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E.  清热解毒,温中散寒

 65、“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  五苓散证

B.  甘草泻心汤证

C.  桂枝人参汤证

D.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  旋复代赭汤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fcbc850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3.html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