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乡愁味蕾上的乡愁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10 03:48: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味蕾上的乡愁】味蕾上的乡愁阅读答案

淡淡的乡愁正如淡淡的关于故乡的记忆一般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大量农民离开故土,奔向城市追求财富梦。近三十年来,随工迁徙的除了人,还有这样一种情愫也被带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乡愁。

乡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情绪,让多少进城人又爱又恨。一面是落寞的故乡,一面是城市的财富吸引,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唯有逃离故乡,但随着客居的日子越来越长,回往进城路,对故乡就又多了份眷念。当初,城市给予进城农村人的是新奇,当新奇过后,农村召唤他们的是回归。小时候,一缕炊烟,故乡就弥漫在熟悉的香味里。进城后,就再难遇炊烟,难遇那小时候的味道。所以有时候离乡人会想到回归,回到故乡,回味那熟悉的故乡味道。虽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做一方菜,但是随着人口的流动,地方味道也逐步被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了许多新城市人乡愁的寄托。

总觉得节日也是一种乡愁,这些特定的时域节气总能唤醒记忆中的场景和味道,比如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地方小吃,总有种故乡的生活味道。笔者是湖南人,在太原的时候,每逢佳节总喜欢和几个老乡一起去一家湘粉馆。比起在城市大部分地方说一口浓厚的乡土话被当成一种忌讳,往往让人尴尬,甚至落荒而逃,在这家湘粉店,从老板到服务员都是一口家乡话,虽然是陌生人,但是熟悉的故乡话却能让人瞬间觉得受到了故乡人毫无保留的欢迎。湘粉师傅举手提足间,总让人有种家人的感觉。在香气浮现的湘粉店,有种在城市里遇见故乡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故乡正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加速消失,“乡土中国”正在逐步褪去往昔的色彩。“安土重迁”也已不再是新一代进城人的所思所想。金字塔形的故乡族群结构不断延伸,越往下,族群越分散,族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被冲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各种小吃、美食也跟着他们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成为了族群联系的纽带和场所。

乡味在城乡间循环,或者更准确地说,乡味随人从农村飘向城市,成为进城人的乡愁寄托。相比于那些自诩特色的大饭店,反而是制作场景更加相似的巷子里的小吃更具有故乡的生活气息。一碗牛肉粉、一碗刀削面、一个煎饼果子······

在城市中保留故乡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是对过往的尊重。而只要有过往,就会有乡愁,哪怕是从未离开过故乡的故乡人、哪怕是出生在城市里的城市人,看着生活中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逐渐消逝,总会有种浓浓的情愫。在物质追求日渐丰富的时候,在日益挤压的城市空间内,追寻故乡的味道,或许就是我们身上保留的少有的人文情怀吧!

津市牛肉粉味道鲜美,香滑不油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是这又谈何容易。真正的“自然”一定是源于大山之中的。在外漂泊,难免会思考,就会想起故乡,想起的除了亲人,或许就是泥土气息里的“湘”味了:米耙粑、香肠、血饼、和渣、腊猪蹄、杀猪饭。在哈尔滨、广州、杭州、石家庄甚至更多的城市,虽然也吃过这些美食,但总吃不出小时候熟悉的味道。想起了《过年好》里的那句台词:“一个地方的水一个味,一个地方的不一个味”,总算真正理解到了这句话。

嵩子粑粑传承之今已有百年历史

前些天有人在微信里传了几张小时候看妈妈灌香肠吃烤肉的照片,评论点赞的很多,很多离乡人都说离开故乡后就再也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场景,再也没吃过放在火钳上的烤肉。于是有人开始把故乡的食材运进城市。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缩短了乡愁的距离,一件件快递也开始寄托乡愁。很多源于农村的食材、小吃,依然有着自身独特的生产制作逻辑,城市无法复制。就像蒿子粑粑一样,作为江南地区的一种美食,漫山遍野的蒿子,那是自然的馈赠,只有农村的才有那味。农村食材通过互联网上网进城,也是靠着在城市生活的农村人口碑相传。他们没有去乡间寻找乡土情怀,而是通过这样一种途径寻找慰藉。对故土的感情就在这一件件农村食材的快递中得以显现,故乡的文化也在做出的一道道美食中得以传承。

广东美食节汇集多方美食,吸引众多来客

人的某些行为,有时候总是在有意或者无意地为之前的行为自赎。就像我们在故乡的时候,总向往外地的美食,而真正到了外地却留恋故乡的味道。最近在广州开展的国际美食节上,各种美食应接不暇:韩国鲫鱼饼、台湾牙签肉、印度飞饼、顺德均安蒸猪、大串、广州点心、西安肉夹馍、黑龙江锅包肉、武汉热干面、内蒙古烤全羊、长沙臭豆腐等等。在这个吃货盛宴中,笔者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广州的那些点心摊位前(比如说鸡仔饼),顾客光顾的非常少,偶尔有一两个光顾的还是有外地口音的旅行者,而印度飞饼的摊位前是人满为患,说陕西话的乐意去买肉夹馍,东北口音的愿意在锅包肉摊位前排着队,湖南伢子哪怕排着长队也要等一碗臭豆腐。似乎有一种外地人吃外地美食、本地人也喜欢吃外地美食的印象。这或许就是对于故乡味蕾的自赎吧!以前在故乡生活的时候觉得习以为常的食材,进城后却发现变成了难寻的珍宝。所以逛在美食节,总能听到“去支援支援家乡的摊位”的声音。这种美食节的形式,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是一种回馈乡愁的大盛宴。

年味也是一种乡愁。在广州,还有另一种体验乡愁的形式。年关渐近,腊肉飘香。数以万计的人要开始抢票,挤火车,踏上舟车劳顿的回家路。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难以忘怀的故乡厨房,过年回家,家中总有年夜饭,那一桌美食,不仅是一次团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递。

笔者每到一座城市,总喜欢逛城市的小巷,逛小巷里的小吃街。看着那些热气腾腾的小吃,总感觉像在守望故乡的炊烟。乡土、乡情、乡味,那些在文火里熬出来的温度,一直在小心翼翼地供养着进城人的思乡情怀。

其实每座城市都很包容,因为在每座城市里总能找到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小吃。除了城市本身,城市的者也应该更加包容,高楼林立间应该给予小吃一些生存,这样不仅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也能给予很多人的乡愁一些生存空间。

在故乡之外的地方,我们一直在用故乡的味道供养着乡愁,供养着习惯了故乡的胃。笔者这些年,走西口,闯关东,沾了一身醋味,染了一身酱味,却始终戒不掉那一股辣味。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须注明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

(xx-01-28 :新华网 :李育蒙)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0818ac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d7.html

《味蕾上的乡愁味蕾上的乡愁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