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

发布时间:2020-02-05 04:38: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背诵课文。

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十则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课题第二单元  第十课  《论语》十则
课时安排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  了解孔子以及《论语》。
3  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5、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和难点1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  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教具准备PPT
师  生  活  动  过  程设 计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十则,虽然是大海中的浪花,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这十则的学习,我们会对《论语》,乃至孔子的思想有大概的了解。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齐读全文,教师正音
                                    
                 
四、疏通语句
疏通语句过程中,可先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然后通过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1  第一则教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称先生。这里指孔子。
时:副词,时常,按一定时间
习:本义鸟多次飞行,引申为复习,温习。
之:代词,学习的知识。
亦:副词,也
说:通悦,快乐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
2 第二则教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解释字词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不确数
省:反省
谋:办事
而:连词,表顺承
忠:尽心竭力
乎:语气助词
交:交往
信:诚实、真诚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温习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理解:讲品德修养,学习方法。主张为人”“,为学。可见古代治学的任重视品德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
3、第三则教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字词
温:温习
故:形容词作动词用,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
新:形容词作动词用,新的知识,新的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可:可以
以:凭借
2)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理解: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当堂背诵这一则
五、作业:背诵并翻译、抄写前三则。
3 
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论语》产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课上讨论,加深印象,激发兴趣。老师可适当补充。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读错的音。
疏通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来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可适当指导、补充
疏通语句后,对内容进行分析,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22ba0687e21af45b307a868.html

《论语十则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