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实践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发布时间:2022-10-06 15:07: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在实践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我在普通高中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已有十多年时间,见证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轰轰烈烈,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由教学大纲到新课标。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结合新课标实施校本课程改革。国家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样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中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含义包括: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虽然是一个比较笼统和宽泛的概念,但它并不神秘,只是我们以前对它缺乏了解和认识而已。记得读大学时,我们所学的教材特别是选修部分的教材发下来后我们见到编书的原来就是正在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在大学里经常会举行一些知识讲座等等,校本课程在大学里是十分常见的。而事实上,“学校中的课程”是学校正在实施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既可以是显性课程或学科课程,也可以是隐性课程或活动课程。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如何在普通高中实施物理校本课程?我在不断的学习和探讨。在去年我接到了一个学校给我的任务,在高一开展物理校本课程。
接到任务后我和本备课组的各成员讨论、交流有关在本年级高一和高二阶段开展物理的校本课程。由我提出课程题目和内容和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讨论咨询各老师的意见后决定在高一阶段开展题为《物理发展史的精彩篇章》的校本课程。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物理学发展史的精彩篇章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生了解物理学家科学的思维方法。
3.对学生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时数5考核方式:小论文
第一篇:从伽利略到牛顿(第123课时)一、伽利略(156416421生平业绩:
伽利略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1564年生于意大利比萨。伽利略曾学习哲学、宗教,后来听从父命去比萨大学学习医学,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一节几何课,几何学的逻辑性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年轻人,使他走上了数理科学研究之路。伽利略在大学学医三年,由于经常在医学课堂上暗读《欧几德几何学原本》,结果被迫退学。退学后的第二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测定固体比重的论文,引起数理学术界的注意,由于比萨大字数学教授空缺,被推荐当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
伽利略于是1592年被赶出了比萨大学,后来在帕多瓦大学当教授。他在帕从瓦大学工作达18年,其间提出了“斜面定律”、“惯性定律”、“抛体定律”以及相关概念。还研究了光学问题,提出了光速恒定的观点,设计了测光速的实验。为观察天体的运动情况,他在1609年制造了放大率为1000倍的伽利略望远镜,通过观察他坚信地球在自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捍卫被教皇烧死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与统治整个欧洲的天主教教义中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相左。1615年他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传讯和警告。坚持真理的伽利略于1632年发表了《关于两大界体系的对话》,宣传原来的观点,结果教皇下令逮捕了伽利略,并于1633年开始审讯,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在监禁期间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的探索。这位科学巨人于164218日与世长辞郁闷而终,终年78岁。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有一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
2研究方法: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可表示为:物理现象观察思维到假设逻辑推理实验(理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演绎类比得出其它结论。结合落体定律加以分析。理想实验的方法:伽利略由“单摆的等高实验”,引向了理想实验,伽利略写道: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时,只要除去加速度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保持不变。这是伽利略惯性思想,它为牛顿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得出,力是引起运动变化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运用观察、实验、逻辑和数学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所以说,伽利略是近代物理学的开创者。
伽利略关于天体研究的成果及地面上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等,只要将两面三者结合起来,足以用来解决天体运动,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但很可惜,他没有迈出这一步。

伽利略的遗憾留给了在他辞世这一年出身的另一伟人继承下去,他就是牛顿。二、牛顿:164217271生平简介:
牛顿是英国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1642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农村家庭,小时体弱多病,曾被老师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但他意志坚强,19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得到著名的数学家巴罗的指导,23岁大学毕业。一年后返回剑桥,进三一学院攻读研究生,两年后任数学教授,时年牛顿27岁。从此他在剑桥一呆30年,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厂长,1703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2伟大成就:
牛顿在物理学的成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述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三定律,并引入了质量、动量、力、加速度、向心力等基本概念,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天、地间第一次大综合。在光学上,他做了用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的实验研究。在数学上,牛顿创建了微积分,还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在声学、热学等方面也有研究。
3成功原因:
牛顿取得伟大成就在于时代、勤奋、方法这样三个因素。牛顿所处的时代,伽利略和开普勒已经在地上和天上这两个领域实现了局部的综合,具体地说,没有伽利略的“地上三定律”就没有牛顿的三定律,没有开普勒的“天上三定律”也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曾问牛顿,“为什么你能有那么多的发现而别人却不能?”牛顿回答说:“我解决问题不是靠什么灵机一动,而是靠不断地冥思苦想,直到解决为止。”这就是牛顿的成功秘诀。
4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到确定规律到逻辑推理一般规律到实验验证。通过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说明归纳。
40岁以后,牛顿把兴趣转向政治、化学、神学问题,但一切都毫无价值,1727331日,牛顿在伦敦去世,享年86岁。
5牛顿的失误和遗憾
牛顿在1666年回乡的18个月中,牛顿对光和色发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牛顿为什么对颜色感兴趣呢?原因他想改进望远镜。他在家乡的那一段时间,他买来一块玻璃砖进行实验,观察到白光经过棱镜后出现了七色,提出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牛顿确立了颜色理论后,他开始思考能否消除色差的问题。牛顿为此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注满水的玻璃棱形容器中,放一块玻璃棱镜,以观测光线

通过它们折射时是否发生变化,牛顿设想,如果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折射率,那么这一组合肯定会使光线发生某些变化,这种设想应该是合理的,但牛顿万万没有想到,他选用的玻璃的折射率恰好与水相同,这样尽管牛顿重复多次,但没有观测到折射有什么变化。于是他即从有限的实验事实得到一个普遍的推论:所有透明的物质均以相同的方式折射不同颜色的光线,又由于折射必然引起色散,所以望远镜的问题是不可解决的。牛顿死后,我们才发现牛顿的错误,明白不同透明的物质应有不同的折射率,可用不同种的玻璃制成消除色差的复合透镜。在牛顿40岁后把兴趣转向政治、化学、神学问题,但一切都毫无价值。他的贡献主要是物理和数学。
第二篇:爱因斯坦(第45课时)1生平简介: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3月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894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迁居到意大利,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上中学,上中学时,他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自学了微积分。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苏黎土联邦大学师范学院学习物理,1900年毕业,由于他落拓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教授们所不满,毕业后两年才在瑞士专利局找到一份工作。爱因斯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于是1905年在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即狭义相对论、光量子论、分子运动论取得了历史性的世大成就,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2主要成就:
1905年,爱因斯坦写了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运动的论文,这种运动就是布朗运动。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撞击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界争论不休的分子是否存在的问题。3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根据爱因斯坦的思路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分子存在的预测。
1905年,爱因斯坦把普朗克勤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扩充到光在空间的传播,提出了光量子说,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一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应用光量子说E=hγ,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由于在光量子方面的成就,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1905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开创物理新纪元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原理。这是他十年酝酿的结果。爱因斯坦从考察两个在空间上分隔开来的事件的“同时性”入手,否定了没有实验根据的绝对同时性,进而否定了绝对的时间和空间,认为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必须加以修正。
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后,爱因斯坦于是1907年发表论文,开始探索广义相对论。1916年,他发表《广义相对论》一文,这是爱因斯坦在这一领域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按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万有引力

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一定的分布状况使时间和空间性质变得不均匀(即时空弯曲)所产生的,并由此建立了引力场理论。
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察》一文。论文提出: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三维的)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认为宇宙是“有限无界的”,这是人类宇宙观的一次革命。以后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其它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又发展成大爆炸宇宙说,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宇宙学理论。
广义相对论建成以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就是说要寻找一种统一场理论。以后的三十年,爱因斯坦几乎把所有的科学创造精力用于统一场理论的探索。可是他始终没有成功。直到临终的前一天,他还在准备他的统一场论的数学计算。
爱因斯坦不仅是物理学家,而且是一名哲学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这同他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首先是继承了一个自然科学家所具有的唯物主义传统。其次是受到他终身敬仰的斯宾诺沙的唯理论思想。第三是来自于休谟和马赫的实验论和他们的批判精神,马赫对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的批判,给爱因斯坦很大的启发。
3科学研究方法:
爱因斯坦常采用以下的科学方法:
1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求物理学理论有坚实的实验事实基础(实证),又善于对物理理论作尽
能远离实验事实的思索与推测(思辨),狭义相对论、光量子论都是实证的思辨相结合的产物。2想象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爱因斯坦反对把逻辑的方法视为唯一的科学方法,将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方法应用在科学研究中。他的丰富的想象力突出地体现在他提出的许多理想实验中。
3独思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爱因斯坦无论在学生时代还是在以后的科学生涯中,都喜欢独立思考,而且极富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还善于经常与朋友聚会,研讨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这都直接推动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
19554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葬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经过实践发现参加听课的学生很多且还有不少的学生咨询是否可以报名参加,学生很感兴趣。我也

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还会不断努力和探索日后做到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2cebd18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5.html

《我在实践高中物理校本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