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情感历程

发布时间:2018-09-15 16:54: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毕业暨学士学位论文

西 xxxxx

目:三毛的情感历程及其创作轨迹 学生姓名: xxxxx 号: xxxxxxxx

业: 09级汉语言文学 所在院系:

期:

三毛的情感历程及其创作轨迹

[ ]

三毛早期的作品充满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开始了自我放逐的漂泊旅程;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邂逅,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结为夫妻。婚姻的和谐抚平了三毛心灵的创伤,大漠诗意的苍凉和人生的底色使三毛重新拾起丢下十年的笔,写下传奇般的沙漠故事。然而,六年后,荷西的死让这位异乡人万念俱灰,活着似乎仅仅出于责任了。在滚滚红尘中,三毛苦苦挣扎过,希冀过,但失去了爱情的滋润,她的生花妙笔还是一点点失去了以往那辉煌的水分,渐渐黯淡了下去,撒哈拉之心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乃至自我毁灭。

[ ] 三毛 情感历程 创作轨迹

三毛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灰色雨季。三毛自陈是非常寂寞的怪物,念书在家,生活都局限在那一栋寂寂的日式房子高墙里,很少出门,没有朋友……自卑感很重”,那段是一段没有身份也没有路走的暗淡时光。二是金色沙漠。三毛享受自由发挥的世界和甜蜜的爱情,成为光芒万丈的沙漠侠女。三是暮色冰峰。失去荷西的三毛离开了沙漠,深深陷入了生与死,情爱与压抑,著书与避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坠入了生之困顿。

一、灰色雨季时期

1962年发表在《现代文学》上的《惑》,描写自己病中迷失在珍妮画象里的幻觉,纵情地表达失学、病痛下的煎迫和对生命的追求,全文缺乏委婉申述的含蓄,充满忧郁悲伤的色彩。自闭的心理世界在发泄式的笔下呈现出来。那是一个被封闭了的世界”“四周一片黑暗,除了珍妮阴郁,伤感,不带人气的声音以外,什么都没有。”“窗外,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断线的风筝,一阵小风吹过,它就荡来荡去,在迷离的雾里,一个风筝静静的荡来荡去。是三毛作品《惑》中的语句,诠释了三毛迷离孤独的雨季生活。她在《惑》中写道:“天黑了,我蜷缩在床角,天黑了,天黑了。我不敢开灯,我要藏在黑暗里。难以解开的自卑情结笼罩着雨季三毛的天空。小说《异国之恋》(又名《秋恋》)把一对在难耐的寂寞中偶然相遇、相恋又不得不匆匆别离的海外游子的复杂心理和缠绵情感写得生动真切。小说《雨季不再来》写一个女大学生跟男朋友闹别扭后,感情上的波动。期间所表露出来的浓重忧伤与无力感时时吞噬着她,而她,就在这种孤寂与彷徨中苦苦挣扎,困惑而不知所措。困惑也最终成为她思考的结果。十三岁的她自杀,未遂。此后,自杀则是经常纠缠在三毛的幻觉中的,形成了扑朔迷离的画面和语言来诱惑那被隔绝的生命。死亡的阴影使她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她一次次跌落在自我那黑暗虚无的世界里,她叫喊着要与孤独和黑暗决裂。《雨季不再来》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它的确是一个真实的过去,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也就如一块衣料一样,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悲剧的种子往往是在人的早期心理经历中就种下

了。三毛从小性格孤立、忧郁,初二时数学老师的粗暴,使得三毛脆弱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 13 岁的三毛曾割脉自杀未遂(缝 28 针),此后得了严重的自闭症,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甚至连饭都不出来吃。自闭七年,她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籍,而且,让三毛对孤独与死亡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她的精神世界沉浸在一种悲剧美的自恋中。与她相熟的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在《断片三则》之一中这样描写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等到幻影变为真实的时候,便开始逃避。这一点,甚至连三毛自取的英文名字 Echo( 中文意思是回声” ) 都透露出这一信息。练琳的《三毛情史》这样来描述那个让三毛心仪的希腊神话:在神话中,森林女神 Echo 爱上了纳雪瑟斯,一个骄傲和美貌都达到极致的男子。一天, Echo 带着无法遏止的爱,紧紧地跟在纳雪瑟斯的身后,希望他能注意到自己,然后接受自己这颗爱他爱到痴迷、爱到发狂的心。纳雪瑟斯感觉到有人在跟着自己,便问:谁在这里?”Echo欣喜万分,她多想告诉纳雪瑟斯她正为着对他的爱而被煎熬。可是她没有正常的说话能力,只能重复别人所讲的最后三个字,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纳雪瑟斯没有等待别人的耐性,见 Echo 不回答,便欲抽身而去。Echo不愿放弃这次机会,她想,只要让纳雪瑟斯多留一会儿,她就能多一分让他明白自己的希望。于是,她的回答冲口而出,只有三个字:在这里。”“不要这样。纳雪瑟斯说,我宁死也不愿让你来占有我!”“占有我!纳雪瑟斯听了瘪了瘪嘴,认定跟着自己的这个姑娘是个轻浮的人,便满脸不屑地走了。Echo悲痛欲绝。爱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纳雪瑟斯后来受到了宙斯的惩罚,变成了一株对着自己的倒影自开自赏自凋零的水仙。三毛欣

赏的正是这样的悲剧美,不知不觉中,悲剧的种子已在三毛的潜意识中生根发芽。自闭的七年里,父母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在此期间,开始尝试写作。这些早期作品都收在《雨季不再来》中,集中表现了少女的情愫:忧郁、烦恼、迷惘、苦闷,正是她这种自闭型性格特征的外在折射。三毛的老师、女作家、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在看过她早期作品之后,说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这是有道理的。不能否认,二毛的确跌倒过,迷失过,苦痛过,一如每一个少年的维特。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份执着,拚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朋友们,看看过去三毛还是二毛的样子,再回头来看看今日的《撒哈拉的故事》那本书里的三毛,比较之下,有心人一定会看出这十年来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一朵温室里的花朵。再读《雨季不再来》中一篇篇的旧稿,我看后心中略略有一份怅然。过去的三毛,无论是如何的沉迷,甚而有些颓废,但起码她是个真诚的人,她不玩世,她失落之后,也尚知道追求,那怕那份情怀在今日看来是一片惨绿,但我情愿她是那个样子,而不希望她什么都不去思想,也不提出问题,二毛是一个问题问得怪多的小女人。毕竟这是一枝幼苗,长大了以后,出了几片清绿。而没有幼苗,如何有今天这一点点喜乐和安详。《雨季不再来》是一个过程,请不要忽略了。这个苍白的人,今天已经被风吹雨打成了铜红色的一个外表不很精致,而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三毛。在美的形态上来说,那一个是真正的美,请读者看看两本全然不同风格的书,再做一个比较吧!《雨季不再

来》虽然有很多幼稚的思想,但那只是做二毛时在雨地里走着的几个年头,毕竟雨季是不会再在三毛的生命里再来了。《雨季不再来》本身并没有阅读的价值,但是,念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的朋友,再回过来看这本不很愉快的小书,再拿这三毛和十年前的二毛来比较,也许可以得着一些小小的启示。三毛反省过,也改正过自己在个性上的缺点。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时间。我常常想,命运的悲剧,不如说是个性的悲剧。我们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固执不变当然是可贵,而有时向生活中另找乐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标,如何才叫做健康的生活,在我就是不断的融合自己到我所能达到的境界中去。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信仰,它是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不会放弃这在冥冥中引导我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离开尘世,回返永恒的地方。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

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二、金色沙漠时期

在三毛与荷西相携度过的岁月中,她的性情得到了全部释放。荷西的

爱情、沙漠的壮阔凄美、沙漠人的原始自然,这一切都契应了三毛对生命美,对突破樊篱的自由的向往,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境界。她开始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并积极的利用写作这个发泄口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生命的价值。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所以,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

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为了达到个性自我的完善与自由、爱情的恒久与完美、人性的至善至美,她开始在写作中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升华。在作品中,作为叙述者的三毛,作为作品主人公的三毛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三毛,可谓三位一体,是她离开台湾以后的大量小说散文。风格骤变,被人誉为健康、豁达、洒脱不羁,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从内容上说,有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特别是学校生活的真实反映(《西风不识相》);有对同胞在国外不文明、不礼貌言行的痛心记叙而洒满作者爱国之情《亲不亲故乡人》。但作者付出最大心力笔耕的,则是撒哈拉大沙漠和大西洋中几个岛屿所独有的景色,特有的人和事,以及荷西逝世后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如《收魂记》、《沙漠观浴记》、《平沙漠漠夜带刀》、《逍遥七岛游》,写活了大沙漠和各岛的风俗民情美景。而对沙漠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的叙写,更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如同写婚礼,《娃娃新娘》展现出沙漠的古朴风俗与复杂的仪式,突出了未成年新娘的痛苦与无奈,而《结婚记》则显示了公证结婚的隆重与简洁,字里行问,却流露出新娘为只有一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和走路去结婚的幸福和自豪;一样写老人的生活,却能从不同的老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出发,捕捉人物行动中最独特、最典型的部分,展开充分的刻画,显示人物最本质的东西,于是,就产生了对青春长在、并力争使自己短促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的长者的赞颂(《这样的人生》),以及对被儿女妻于抛弃、被社会隔绝冷淡的孤苦老人的同情(《一个陌生人的死》)。又如都写夫妻生活,有对在共同命运中互相帮助支持的恩爱夫妻的情深意重的抒写,也有对重利薄情而剥夺了丈夫自由幸福的自私狭隘者的批判(《士为知己者

死》)。更可贵者,作者为小人物作传(《巨人》),为普通一兵立碑(《沙巴军曹》)。而反映沙哈拉威人争取独立自由的血与火的斗争(《哭泣的骆驼》)和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哑奴》)更是她中期作品中的海底珍珠和沙漠玫瑰。前者让我们看到一幅富有时代特征的沙哈拉威人斗争生活的真实图画,看到殖民者怎样吞食、侵占弱小民族以及弱小者的反抗和牛争,后者则从哑奴这一个人物的遭遇,反映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奴隶命运的一般

三、暮色梦境时期

丈夫荷西逝世后,三毛多写自己的生活、感情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和安慰,如对荷西的追忆、痛惜和怀念(《梦里花落知多少》),对父母的感想和眷恋(《背影》),朋友、邻居对的深情照顾和的感激(《不飞的天使》),以及公婆的贪婪和冷酷无情(《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这些作品主要以散文形式来叙写生离死别的悲哀和痛苦,文章也显得深沉、忧郁。但作者并没有因为这一巨大打击而日益消沉,而是偏偏喜欢再一度投入生命,看看生的韧力有多么强大而深奥,并再度回到加利那群岛白色的房于,顽强地生活下去。她并不孤独,因为荷西曾经生活在这里,因为荷西的朋友、邻居关怀着她,因此,她请求母亲信任她,绝对不要以为我在受苦,个人的遭遇,命运的多舛都使人被迫成熟……再说,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苦难,我的这些挫折又算什么呢?(《归》)这种热爱生活,探索人生的不怕挫折的精神,令人振奋,给人力量。这就使她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对现实不满,也渴望到外流浪,用亲身的经历去体验人生奥秘的台湾青少年对她无限羡慕和由衷敬佩,以至许多学校,整

班整班的学生都在预购她的新书。三毛以极大的毅力和苦心,离乡背井,远到万里之外的荒漠中居家谋生,以血汗为代价,执著地换取特殊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凝结成艺术的花朵,敬献给读者,从而得到读者的这样热烈的欢迎,是理所当然的,是受之无愧的。可以说,三毛在荷西生前死后这一段时期的创作,即中期创作,是她创作的高峰期。三毛热这个文化现象,是随着反映她在撒哈拉的生活这个创作高峰时期的出现而出现的。三毛一直以来都想忘却荷西给她的爱和痛,虽然那痛也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难以忘怀。但那痛毕竟是痛!而那痛依旧还是象风中的落花,风来时就会簌簌落下。三毛再次拾起因荷西的离去而几乎忘却了的笔;这时的她除了写还能用什么来倾吐?来思念呢?她的案头是一张荷西的照片,另一张是她与荷西的合影,她只能伏在这桌上写啊写啊,长歌当哭啊……;她不停的传达着她痛失亲人的心声,她宣泄无法排遣的痛苦,她写漫漫长夜对荷西的思念,写荷西之死带给她人生的打击,表达她对人生的新的领悟。质朴的文字浸透了她深切的哀痛和思念,字里行间一片泪光粼粼,读来是字字血,声声泪……当我们感到孤独与寂寞的时候,我们可偎在沙发的一角,听着音乐,捧杯香茗,游移与书海间;我们心中还有期盼,还有念想。但这时的三毛却三毛也没有了……爱情是美好的,人有时被爱情引向充实,但又会被死亡推倒在虚无的解脱中。荷西的意外死亡使三毛再度陷入了孤独与寂寞,乃至无限的死亡悲哀。问天涯倦羽,更向何处栖息?”沙漠阶段三毛在荷西那里找到真正的自我。由于两个人在个性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高度投合,荷西成了三毛人生理想的化身。一时间,精神支柱的倒塌使得三毛的生命之厦轰然倒塌。此时三毛的精神世界

一片荒芜,心亦一片死寂,多少年前埋在心灵深处死亡意识的种子,在巨大悲伤的浇灌下,重新发芽。在她后期的作品集《梦》中又重新出现了鬼魅一般的心灵独白以及沉重的死亡气息。在《不死鸟》中这样写道: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躺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墁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一个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我总是在想荷西,总是有在心里自言自语:“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回来承受这一份一份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挣了回来换他。死亡在这一阶段不断诱惑着悲痛欲绝的三毛,然而也使三毛具有了担负生命的极大勇气,她选择作一只暂时的不死鸟”,“再一次投入生命,看看生的韧力有多么强大而深奥。带着对父母的牵挂与与不舍回到台湾,面对读者,媒体,之后又重新踏上飘泊之路。三毛的一生徘徊在生与死中,为了自我的寻求与印证,为了生命的和谐与完美,她表现出人性中极大的抗拒死亡的勇气,这就是生的充实。她执着认真用心去活活着的每一天,于是她把创痛埋在心底深处,开始面对亲人朋友,读者,重塑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内心中再寻生命的意义。为了她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烧,她继续不断的出发,旅行,寻找不断的惊喜,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感悟。活得长不如活得多我想这正是对三毛内心心态的真实写照。然而,当还归现实时,现实只给予了她一片荒芜的土地,她陷入了为自己设臵的传奇模式陷阱”,陷入了自己所营造的艺术空间与外界媒体所共同创造的困境。为了重塑,维持撒哈拉中完美三毛形象,她不断调整角色强装快乐, 10

太多的刻意强调使得文章显得更加苍白。强加这种行为方式,在不断重复下给三毛造成了两难境地,重新使她自我幻化,抽离,人格双重化了。这一时期的剧本《滚滚红尘》便揭示了她蕴涵其中的复杂矛盾和心灵创痛。挚爱与超脱,孤介与从俗,洁身自好与醉生梦死,希望与绝望,在三毛的心里不断搏斗着,她期望得到个体与社会的,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和解,她试图超越繁忙工作背后刻骨的孤独,她忍受着社会施加在完美女人身上种种压力。在无可逃避之下,她试图将心灵交给自然,求得心理的宁静,检验心灵的韧度:“我脱离了那一栋栋方盒子,把自己交给了森林,湖泊……”当生与死,著书立说与消极归隐等矛盾冲突到了一种绝境再也无法解脱时,三毛还是无奈的选择了死亡。三毛的一生都处在追寻一个青春的梦幻的边缘,亦幻亦真。她让自己跌入自己编撰的时空,随时会壮烈而浪漫的自我了结,并有可能以为自己会永恒,美丽。她一生都追寻永恒,不放弃梦幻,不回避死亡,不停歇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交融冲突的时代,怎样才能获得理想人格?在这样一个价值纷乱的世界,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三毛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对生命的真诚,对梦想的执着。带着人类内心追求完美欲求真挚的憧憬,带着能极端忍受痛苦的灵魂和极大勇气,她用自己整个生命投入到探索生命的真谛中,担当了生的辉煌与困顿,承受了死的勇气与寂寞,揭示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也揭示了在生命追求与反抗中的快乐。终于,她以独特的终极性生命体验达到了自我生命的极致,她的人生价值便在追梦中完美的体现了。

11

参考文献:

[1]三毛.三毛文集[M].长春:春风出版社, 2000.

[2]陆士清.台湾文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3]何显明余芹.飘向天国的驼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

[4]文学女人的婚姻[J].台湾文学选刊, 1991, (11).

[5]黎鸣.问人性[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8.

[6]世界著名华文女作家传·台湾卷[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9.

[7]孙慰川.三毛传奇故事[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9.

[8]李黑妮.倾听孩子内心的风暴[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9]乔舒亚·列勃曼.心灵的自救[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

[10]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杨广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1]黄德志.试析三毛的感情历程与创作轨迹[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02328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d.html

《三毛的情感历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