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死感悟散文_描写生死感悟散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有关生死感悟散文_描写生死感悟散文
生死别离,雨打芭蕉,红也瘦,绿未销。或许此时对生死的感悟是最深刻的吧。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生死感悟的散文
花开花落,潮来潮往,生生不息,不绝如缕。正像“缘起法”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既然有了今生,那今生必有死期。生之快乐,生之幸福,生之美妙无穷,常常让人流连忘返;而死的悲凉,死的沉寂,死的无可奈何,常常又让人畏之如虎。所以,人们对于死亡,往往茫然四顾,甚至避而不谈,就连孔子,也以“未知生,焉知死”而一言以蔽之。
肉体凡胎,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本来现象。乐观的人,将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结果,把它看得很平淡,很轻松,就像面对白云,面对清风;悲观的人却把它看得很严肃,很沉重,生得痛苦而艰难,死得恐惧而胆怯。因而,面对生死,有的人“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展现的是侠肝义胆,有的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展现的却是苟且偷安;有的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传递的是豪气干云,有的人“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传递的却是萎靡不振。
生死犹如锁链,环环相扣,相继不断,躯体的变易就是生死易位,就像阴阳交替。佛教把时间抽象为一根细线,头尾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圆,生死可能就是同一个点,而这一点的区别在于这个点会以什么状态运行。所以,如何生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则完全取决于自己。如果行尸走肉,哪怕寿比南山,也如朽木与粪土;如果泽被他人,哪怕命如耗光一现,也如高山与大海。我们需要追求的,不是生命的长与短,而是生命的厚与薄;我们注重的,不是自己能够消耗多少,而是自己能够酿造多少。
“无私才能无畏”,穿越生死,彻底断绝一些不该自己拥有的杂念,乐呵呵地摒弃它,远离它,就能够忘我,就能够洒脱,就能够达到觉悟的境地。
前日,好友之父仙逝。停灵郊外景云山殡仪馆,众好友赶去祭奠。其间,有经常相见者,有多年不见者,而多年不见者中又有数次均在殡仪馆才得以相见者。
相聚中,常见与不常见者均齐聚相谈,说前道后论古谈今欢畅异常。期间有人言:“丧家悲怆,我等欢颜,会不会被认为是对丧家的不尊”。然:“非也,古人云‘人到七十古来稀’,丧者八十有七,实属高寿也。高寿之丧为喜,俗称‘白喜’,既为喜为何不可欢颜”。
观人之一生,生为相对,死为必然,从古至今未有不死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渔夫樵老,贩夫走卒概不能免。而人之死,有刚生即死,有童颜年少而死,有壮年未老而死,?ahref='//'target='_blank'>种植灰弧?/p>

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是对生命不可不珍惜之,对死亡也不可过于恐惧,“生”与“死”实为一体。世人常说的“生死相依”非两个人好似一人,生死都要在一起之意。而是说生死同体,一事之两面也。人在出生及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互渗混然而一体。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死非常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临,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够去害怕,我们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
《庄子》书中言: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所以,当生命存在时,要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努力地从事各种活动,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珍惜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尽可能地品尝人生的种种滋味,让生命中每一时段都充满内容,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迹,都能凸显“生”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对将逝者而言,当死亡来临之际,就会毫无恐惧,心安理得,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害怕,并为即将永久地安息而欣喜。对亲属而言,亲人虽已亡故,但那是融于流水,混于天籁,游于天宇之间的一种超自然的领悟。对好友而言,有一些人,他们在你生命中走过,眉眼带笑,不短暂,也不漫长,却足以让你体会幸福,回忆一生。
这样,而唯这样,才能达到生死两相安的境界。才能使亲者欣慰、友者开颜。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beb3146d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2a.html

《有关生死感悟散文_描写生死感悟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