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

发布时间:2013-03-05 18:2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第一节: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威尼斯宪章)

人类的基本需要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

气候环境

文化

社会

我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木材资源,这些资源是建筑发展的基础。黄土高原的制砖技术。南北朝时,从伊拉克传入的琉璃技术,这些条件构成建筑发展的基础。中国多民族融合,民族文化和建筑本身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要保护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到群体,有许多优秀实例。

人类的基本需要:

我国是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

黄河、长江发大水,只有互相以集体的力量,向统一来发展,才能够生存,并非西方文化,被山与海洋分割成小块,以手工艺为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形成的建筑特点:

以居住为主

西方17世纪世俗政权衰落,房子给神居住,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表现了对神的虔诚,故宫建筑3年完成,与西方建筑的功能不同,神权与皇权相比,皇权有更大的权利。

建筑的发展与政治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

南禅寺珍贵是因为其是灭法之前的产物,佛光寺大殿比南禅寺完整,是因为佛光寺是灭法之后的产物。

从满足需求来说,木材易于加工,适于人使用,木头被赋予象征意义。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

如河姆渡的榫卯结构,距今约67千年。西方早有建筑师,如米开朗基罗,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发生木结构的变化,出现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由老百姓建造。

气候环境:

人工调节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的外观差异越来越小。全世界有三种极端的气候:

干热:如新疆,厚墙小窗,平屋顶

湿热:云南、海南,架空、通风、薄墙、屋檐大

湿冷:东北一带,屋顶坡度大

北京地区,屋顶做很厚的泥被,保温,院子大;苏杭:瓦直接搁置在椽上,轻盈,有天井。

文化:

表现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建筑。佛教在汉代发展,布达拉宫属汉藏建筑的融合。北京胡同,上海石窟门,苏州水巷表现了建筑的差异,苏州的园林属官僚阶层,扬州的园林属商人阶层。

社会: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文化圈的形成

西伯利亚荒原,苦寒之地;喜马拉雅山脉,陆地丝绸之路

印度与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而中断融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而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各民族融合,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多。

气候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



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

2)常见木构架的种类;

3)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

4)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

5)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

6)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节 奴隶社会时期

一、 奴隶社会早期

二、

[]以豫西为中心的王国

[]以豫中为中心

1、偃师二里头(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

2、郑州商城(周长7公里,夯土墙高达10米)

3、湖北黄陂盘龙城

4、偃师二里头尸乡沟一组宫殿

5[晚商]殷(安阳小屯村)

奴隶社会早期建筑的特征:

1)、茅茨土阶、院落组合、主房朝南、廊庑围合;

2)、门堂分立、轴线通过柱墙,逐渐形成门。

二、奴隶社会中期

[西周] (公元前1207——公元前771)以丰、镐为都城

周初岐山凤雏村(我国现知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三、奴隶社会中晚期(以扶风召陈为代表)

全部用瓦,半瓦当(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开始了用砖的历史建都于成周(洛阳)、王城(洛邑) 城墙厚8——14

1、秦都雍城——陕西凤翔

2、晋都侯马——新田

3、楚都郢都——江陵(长江北岸)

4、赵都邯郸

5、吴都阖闾——苏州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

一、[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2

高台建筑的鼎盛时期“高台榭、美宫室”

——临淄

——下都(易县)

——邯郸

——咸阳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建集权,成国文,车同轨,同币制,修长城,造宫室

三大文物

1、秦长城——3000Km 辽宁到临洮

2、阿房宫——前殿1*0.5公里,台高9

3、骊山陵——底边350m*345m

二、[](公元前206——公元220

1、叠梁式、穿斗式木构架已形成

叠梁式木构架: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立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穿斗式木构架:又称立贴式,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2、已有3——4层的建筑(出自冥器)

修建了未央宫(公元前205)建章宫(公元前140——汉武帝

3、应用了斗拱、阙、墓柱

——宫、城、墓前所设高直建筑用于观望、壮威

4、屋顶以悬山、庑殿为主,歇山、攒尖顶已出现

5、已有了大规模礼制建筑、名堂(施政教)、辟雍(知识分子聚集,决定全国文化政策)、宗庙。

6、砖和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坟墓)

7、石材建筑发展

石墓: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金缕玉衣)

石阙:四川雅安墓阙

石祠: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

8、城市建设成绩巨大(汉长安比罗马大2.5倍)

三、[曹魏](公元220——公元266

四、[北魏](公元386——公元550

五、[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556

统一国家,重新分裂,经济生产有破坏,佛教传播,塔、寺、石窟出现,绘画、园林发展

1、佛寺 (由官方接待处——鸿胪寺发展而来)

洛阳永宁寺(公元519年,公元526年焚毁)——北魏佛寺中最大者

永宁寺塔:塔高90——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方形,九层

登封嵩岳寺塔:12边形,是最早的砖塔

2、石窟寺 公元3世纪,克孜尔、莫高窟有了石窟;公元4世纪后,长江以北大造石窟

3、佛塔 由印度的埋骨坟变为单层、高层建筑

4、郭市建设发展

1[三国]建业城 2[北魏]洛阳城

5、自然园林发展

6、高座具传入中原,影响了室内空间

7、石刻、绘画艺术发展

南京肖景墓的石辟邪

[]顾铠之的瓦棺作画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 [隋、唐、五代、宋](公元581——公元1279年)

一、[](公元581——公元618年)

1、隋文帝建大兴城,隋炀帝建东都洛阳,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2、李春建赵州安济桥(公元605年)——37米跨,空腹敞肩拱桥,28道石券并列而成

3、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公元611年)——14米,叠涩出塔

4、出现杰出建筑师宇文凯,用1/100比例建模型,建名堂,观风行

二、[](公元618——公元907年)

公元9世纪——公元11世纪为中国建筑的豪劲时期,盛唐特色,表现为比例结构壮硕坚实

1、扩充大兴城为长安城,成为最繁荣的大城市,直接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平安京、渤海国上京宁安

宫殿规模宏大,是明长安的10

2、以轴线统一群体,日趋成熟

大明宫主轴线长1600米,含元殿的地位突出(开间11间,进深4间)

3、宫殿解决了木构架大体量、大面积的技术问题

含元殿:减去中间一列柱,加大空间,凉跨达10

麟德殿:面阔11间,进深17间,面积5000平方米

佛光寺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斗拱规格化

4、设计施工专业化,“都料”水平提高,筑墙画图,按图施工

5、楼阁塔(大雁塔)、密檐塔(小雁塔)、单层塔(净藏禅师塔)等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真实成熟,无纯装饰构件,不用或少用补间铺作,无普拍枋,柱子有卷杀,昂、梁、耍头外形加工与受力相结合,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屋顶平远、舒展,朴实无华,庄重大方,琉璃剪边只用于屋脊

三、[五代](公元907——960年)

主要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

1、石塔和砖塔混合结构塔有所发展

南方吴越、南唐发展了石塔、砖木混合结构

1)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 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

2)砖木混合结构的塔: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公元959年)——中国最早的双壁塔(7级)

杭州保淑塔

3)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

2、木工 浙东喻皓著《木经》

四、[](公元960——公元1279年)——醇和时期(11世纪中叶——14世纪末)

表现为比例优雅,细节精美

五代十国分裂与战乱局面以北宋统一黄河流域以南而告终,与契丹对峙(南宋与金、蒙古、西夏、大理、土番对峙)

北宋政治上和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衰弱的时期,但在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有所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

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1、城市建设上,取消了里坊制,商业的繁荣使街道开放,城市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清明上河图反映了这一状况

2、木架结构有了统一制度,官方1113年颁布《营造法式》——李诫著,合理用材,规定材契制,殿阁柱径两材至三材,厅堂柱径两材一契等,木架部件尺寸都可决定,设计省时,工料结算标准化

框架刚度增加,艺术加工精细

3、建筑总平面组合上,加深了进深层次,进一步衬托主体建筑,庙宇有汾阴后土祠,宫殿前增加了千步廊,藤王阁的屋顶组合复杂

建筑装修,色彩更加繁丽,用了格子门窗,逑文窗格,色彩丰富,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韵棱间装”。琉璃瓦大量使用,晋祠圣母殿顶全用琉璃。室内空间主体用了藻井,平萁用于重要建筑,台基用了须弥座。

5、砖石建筑达到新水平,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2米(13级)——现存最高的砖塔,开封佑国寺塔首次全色以琉璃,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逼真,塔平面多为八角形

6、园林兴盛,宋徽宗倾国力采花石纲,修皇家园林——艮岳,临安、平江(苏州),湖州大建园林

7、出现出色建筑师喻皓

五、[](公元907——公元1125年)

[](公元1115——公元1234年)

(契丹族)在五代的燕云十六州(冀、晋北部),用汉族工匠、唐代手法营造建筑;金(女真族)学习汉文化,造金中都(有的近辽,有的近宋)

1、木结构造了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1056年)——九级(外观五层,加平座四层,最底一层是副阶周匝),高67

2、砖石结构多为仿木密檐塔,如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邱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

3、拆建汴京宫殿,营建金中都。装修色彩更加华丽,殿宇用绿琉璃瓦,华表、阑干用汉白玉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 [元、明、清](公元1279——公元1911年)

(公元15世纪——公元19世纪)——羁直时期 表现为趋向僵直,水平构件过大

一、[](公元1279——公元1368年)

1、建元大都,规模宏大,整齐有序

2、建筑柱网布置多样化,大量使用减柱,内柱头上施长达2——3间的大内额,在梁架上用斜伏(后尾在内额上,外端放在外檐柱头上),也用草伏,用了抹角梁、通柱

3、用料粗糙

4、永乐宫三清殿也用减柱法建造,广胜下寺减6根内柱

5、发展各种宗教,但大力提倡喇嘛教,京城内建妙应寺白塔(北京西四,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

二、[](公元1368——公元1644年)

恢复生产,扶植工商,减赋税,晚明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多个手工业中心

1、建北京城,规划严整,分区明确,使封建社会城市建设达到顶极

2、砖的大量生产,除重修长城外,大量用于民居,江南发展了砖雕工艺,朝廷以砖拱砌出无梁殿,砖作工艺提高

3、琉璃砖瓦应用更加广泛,南京报恩寺塔(九级),高80——100米,全用琉璃饰面,洪洞广胜上寺飞虹塔,九龙壁(大同、北京)也全用琉璃

4、木构架定型化,梁、柱体系整体性加强,斗栱作用减小,昂成了装饰构件,构件卷杀简化(3%),取消了柱升(生)起、柱侧脚,月梁、棱柱使建筑外形趋于平直、严谨、稳重,减弱了舒展开朗(故宫三大殿)

5、建筑群体布局雄伟,轴线达9公里,天坛布局神圣崇高,故宫布局端庄严肃

6、私家园林发展。南京、杭州太湖周围多有,出现了园林专著《园冶》

7、装饰定型化,门窗、格扇、天花、须弥座、栏杆定型,色彩对比强列——红墙青绿额枋,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的代表

三、[](公元1644——公元1911年)

经过100年的恢复期到康熙开始兴盛,思想、文化阻滞了中国的发展

1、官家园林极盛,修建了三海,静明、静宜、长春、圆明、畅春等园,及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兴盛,富商在江南大造园林

2、住宅丰富多彩,如北京四合院,苏州住宅,黔、桂、云、台的干阑建筑,藏族碉楼,蒙古族毡包房,维族平顶房,晋、陕窑洞。

3、喇嘛教建筑得到独特发展,内蒙、藏、青、甘到处修建,公元1645年建布达拉宫,城的修建外八庙,汉藏结合的建筑得到发展

4、公元1734年颁布《工程做法》,简化单体设计,以斗口为标准定大木构件尺寸,宫殿设计由样式“雷”(雷发达)家族承担,大木作、瓦作、石作、影画有了定型规格,创作出天坛、祈年殿等高级建筑作品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一节 宫殿

一、沿革

[] 已有三朝五门制,三朝:大朝(见诸侯)、治朝(群臣议政)、常朝(日常听政)

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葵)门,显示宫殿辉煌,当时三朝纵列

[西汉]三朝并列

[]三朝纵列,大常朝纵列 三朝: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门

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 大明宫(公元634年建),三朝纵列: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寰殿,“万方无一事,端拱大明宫”,阙联主体建筑开端——殿阙合一

含元殿(公元662年建),台高14米,前有75米长的龙尾道,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周匝,两翼有联廊,拱联翔鸾、栖凤阁,屋顶为重檐庑殿,青瓦木构架——赤色,墙面白色

麟德殿 在禁中西北高地上,有前、中、后三殿组合而成,面阔11间,进深17间(为太和殿的3倍)

[] 从宣德门——大庆殿保持对称,宣德门前御街千步廊制(御街千步廊制的开端、门阙合一)

[] 大内有大明殿、延春阁,两组宫殿建于中轴线上,其余对称布置

[] 南京明故宫、凤阳临濠宫殿,北京故宫

二、北京故宫 祥设计(公元1407年建,公元1421年建成)

皇城:东安、西安、天安、地安四门,天安门侧有东西三座门,与南御街千步廊形成T形广场

宫城:紫禁城 紫薇星即北极星——天下中心,禁卫之地,城垣高大

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神午门 午门前为内御街千步廊,午门上五凤楼(燕翅楼)门阙合一制

前朝:太和门(奉天门)——常朝听政,重檐歇山顶,九间殿

太和殿(奉天殿)——大朝隆礼,重檐庑殿,十一间殿,进深五间——63.93*37.17米,高26.93米,台基高8.13米,保和殿——九间殿,殿试场所

奉天

华盖

谨身

皇极、太和

中极、中和

建极、

内廷:乾清宫,重檐庑殿九间殿,皇帝寝宫

交泰殿,重檐庑殿九间殿,皇帝寝宫

坤宁宫,重檐庑殿九间殿,皇后寝宫

御花园南有钦安殿,北出神午门

故宫建设的成就:

1、强盗中轴对称,主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以位置突出地位

2、运用空间对比,在多重院落组合中突出高潮(六个空间,三个高度——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3、形体尺度对比强烈,避免单调,互相衬托(屋顶、形式、开门、形体、体积)

4、装饰富丽堂皇,色彩丰富浓郁

5、防火、排水、采暖技术完备,材料优良,得以长期保存

第二节 坛庙

古代帝王祭祀的三大项目:天地、社稷、宗庙

——无顶开敞建筑,祭祀自然神祗 (天地、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星辰、农桑)

——带顶建筑,祭祀人文神祗(祖先、帝王、先贤)

沿革:

[] 辞中“帝”表示对自然保护神的敬意

[] 祭白、青、炎、黄四帝

[] 祭白、青、炎、黄、赤、黑(太一、后土),天地合祭,后汉分祭

[三国] 祭“皇皇帝天”

[] 祭“昊天上帝”,祭坛为圜丘

[] 祭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 南京——大祀坛、天地合祭

北京——初年合祭,祈年殿:上蓝、中黄、下绿三重檐,

后为分祭,祈年殿:上中下均为蓝色,只祭天

——五土之神(东西南北中)

——原湿之祗(生长五谷的天地神祗)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祠:太庙、孔庙、关帝庙

一、天坛(公元1420年建,公元1890年重建)

[]初北墙圆形,南墙方形,设祈年殿、圜丘、祈年门、皇乾殿 后改只祭天,设斋宫(青城)

祈年殿——原名祈谷坛,正圆平面,三重檐,攒尖顶,外檐柱12根,内金柱4根,建在三重汉白玉台阶(高6米,底径90米)上,殿身高38米,上重青琉璃瓦檐,鎏金宝顶

圜丘——4米高甬道经皇穹宇到圜丘

坛三重 内径 3*3=9丈直径

中径 3*5=15丈直径

外径 3*7=21丈直径

铺石:最内圈9块,第二圈18块……第九圈81

360块栏板

象征:单数为阳(三重台基,三重檐),平面为圆亦为阳(→墙为圆,北墙为圆),内柱:4金柱为四季,内柱12根为12月,檐柱12根为12时,檐柱及内檐柱合为24表示24节气

皇穹宇:径63米,圆平面,高19.80

太庙:(公元1543年建,1739年重建)厚墙高9米,11间歇山重檐殿

三、社稷坛 2层,高5尺,坛面为五色土,享殿、拜殿在北,坛在南

四、孔庙 145*600米,三进引导部分(棱星门——大中门),五进庙本身(大中门以后),大成殿([] 建),之后为大成门、大成殿

大成殿:(公元1017年建,明重建),清1725年再建歇山重檐九间殿,殿内地面至脊高24.8米,平面24.78*24.89米,列柱为明代雕龙,两庑为72贤人(历代先贤)

第三节 陵墓

“中国人……由大自然来引导谒见天神和祖坟,没有其他风景会如此为建筑艺术的组成材料”

一、 沿革

陵:地面祭祀建筑 墓:地下墓室及封土

[] 地上石树石封陵,地下大椁、大墓、下墓的羡道

[战国]封土上有祭祀建筑 魏国王墓(河南辉县) 中山国王墓(河北平山) 骊山秦王墓(“方上”出现)

楚国王墓(信阳长关台)随县大墓、长沙相车太候家族墓

[] 陵体外有正方形陵垣和门(“北城”)陵上有祭祀建筑 “方上如山”开始设邑

[]“因山而陵”设神墙,神门 乾陵开始设神道(陵前大道)石象生

[] 巩县八陵,规模小 “方上”最后期

[] 山陵、神道、棱恩殿、方城、明楼 兆城:陵区的范围,周围修墙 神道:通往陵墓的道路

宝城、宝顶、地宫。

二、实例

1、殷墟商墓(P89“妇好”墓)(武官村大墓P88

亚字形坑(羡道)武官村大墓 用九根大木作,壁上有盖木,下有底木,井干式结构,椁中有棺柩,有79人殉葬

2、辉县魏国王墓[战国] 墓穴18米深,羡道长达200

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战国] 墓,南北羡道长110米,有高大封土,有兆域(长方形)

长沙马王堆 长沙相钛侯家族墓

3、秦始皇骊山陵:墓顶绘天象,地面刻沟灌水银,陪葬品有兵马佣(弩方阵、战车阵、骑兵阵、混合方阵)三号坑指挥部

4、汉陵:“天子即位明年,特作在大匠墓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深三丈,坟高十二丈”内部“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P91)均为“方上”建军“下宫制”(陵邑制)“初见如风,每日献食”

5、六朝陵墓:东梅花山孙权墓(未勘实)梁朝有景墓 陵前有神道柱、石兽、碑,石兽:天子用麒麟,其余用辟邪。

6、唐乾陵(P92):主峰北梁山,前有两峰如门阙,四周神墙,南北外设神道,有石象生,兆域有植柏,称“柏城”(P92

永泰公主墓:方截锥,神墙东西方214米南北267

7、五代王建墓(前蜀国王)永陵,14道石砌拱券,上覆石板,三进墓室,中室主墓,中有床座,后室为石台。

8、宋陵:巩县嵩山北麓,南高北低,陵邑在永安县,宋陵只在皇帝死后始建,七个月内入葬,规模不大。永昭陵(仁宗):鹊台至北神门庭若市551米,神墙242米,陵台底边55米,高13米,相当永泰公主墓 陵台下为皇堂(地宫)称上宫,献食官吏、宫女住地称下宫。

9、明陵

十三陵:北京昌平天寿山 主峰(96——97页)神道6公里

长陵: (朱棣墓)其南六公里,陵区南北达9公里,东西6公里 宝城径300米(嘉靖年间造),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象生(11对)——龙凤门(棂星门)——长陵

棱恩殿,我国最在木构建筑,66.73*29.31 三重台阶 九间重桅庑殿,殿内12根金楠木柱,最大D=1.17 60根柱 内柱32

方城(享殿) 明楼(碑亭)

定陵:地宫

10、清东陵:河北易县马家峪(兴隆马家峪) 遵化与兴隆交界处

西陵:河北易县梁各庄

乾隆:裕陵 雍正:昌陵 同治:惠陵

第四章 宗教建筑

第一节 寺庙祠观

中国古代宗教有佛(公元前6世纪)、道、伊斯兰(公元6世纪 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摩尼(公元前6世纪)、袄教、天主、基督(唐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本教、

袄教——波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崇尚光明。

摩尼——波斯入集袄教、佛教、基督教教义创立的教门。

本教——藏传巫教,又称“笨教”“黑教”“黑本教”,崇尚黑暗、魔鬼。

佛教有中国影响最大,推动了建筑美术(雕刻、绘画、壁画)殿阁、石窟、佛塔、经幢,须弥座的发展。

——原为宫署名分支机构,后变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伊斯兰教也用。

——原为民宅,后演变为佛教建筑专称。

——祭典处,如家祠,佛教中较小的建筑也叫祠(“土谷祠”)

——登高望远的高台,后为道教专用建筑名称,如楼,观,台。

一、 佛教建筑东土化

东汉初永平10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在洛阳筑白马寺,从汉至北魏保持了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型制,以方形院落围以房廊,汉末祚融在徐州建浮屠祠,北魏洛阳永宁寺都是如此布局

魏晋南北朝佛教大发展,建造大量寺院,石窟佛塔逐步地以塔为中心变为以殿为中心(中间有殿、塔共为中心的短暂过渡期),后都转为这一型制。塔有的变为殿前的双塔(小塔),有的移到殿后。唐代就是如此布局,但有的在山门之口里加上莲池,明清时期把晚唐出现的钟楼对称化,变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及配殿

除中央一组主建筑外,还可另辟若干庭院,在侧翼如药师、大悲、罗汉、般若、清华、华严、净土、圣客、方丈、行 等。

中国佛教——汉传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藏传 拉萨 以日喀则为中心,在藏、甘、青、内蒙传播

南传——(小乘佛教) 西双版纳

佛教寺庙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金厢斗底槽”,有柱侧脚和升起,双抄双下昂,一、三跳偷心,内出单抄承明 月梁,补间铺作每间一朵,

佛光寺大殿的特点:结构与艺术处理统一,简单平面创造丰富空间

1)各构件都传力、受力,无纯装饰构件

2)外槽空间狭长,内槽空间深远高大,空间表现与功能密切结合

3)斗拱曲线与月梁曲线结合,有高度感和透视感

4)空间尺度对比、装饰简繁对比中突出主题

5)屋顶覆平,出檐远,檐部起翘和缓,装饰俭朴,表现了雄健、朴实的唐代风格

2、正定隆兴寺(宋金)

摩尼殿(1052年) 面阔七间,进深七间(35*28米)歇山重檐九脊殿,四面中部出抱厦,柱网为金厢斗底槽,次间小于梢间,檐部有柱,侧脚及柱升起,阑额出卷云头,上有普柏枋,上檐柱头斗拱单抄单下昂,下檐柱头斗拱双抄偷心,补间铺作有45度斜拱,明间二朵,次间一朵,要头呈昂形。

转轮藏殿[]平面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有雨搭,九脊殿顶,底层将内柱向两侧移动,与檐柱形成六角井,梁架彻上明造,底层正面与明间山南檐柱都用了曲梁。

3、河北蓟县独乐寺[]984

山门:单檐四阿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心槽柱网(中柱),柱头斗拱双抄偷心,补间辅作一朵,两跳华拱托撩酹,内出华拱四跳,未用普柏枋,梁架上为叉手,托脚。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两层,重檐,九脊殿,平面上减去当心间缝上中柱,形成六角形井(106页),柱造夹层中加斜撑,中立十一面观音,高16米,补间铺作一朵,直斗式驼峰承托。

第二节 塔幢

南北朝、唐、宋、楼阁式塔盛行,单塔壁演变为双塔壁,由木向砖石结构转变。

密檐式塔:密檐最少五层,最多项式15层,一般7——13层。

单层塔:北齐最早,多为墓塔或供奉佛像□○ ,五代以后多为八角(少数六角)。

一、楼阁式塔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公元1056年)

平面八角形,底径30米,九层(外观五层,内有四层平坐)高67.31米,平面布局为前塔后殿,柱网内外两圈柱,外包砌土坯墙,檐柱外设“副阶周匝”,平坐层中增置斜向支撑,历经地震无恙,上下层间叉柱造。

2、 虎丘云岩寺塔[五代]959年)

平面入角形,有双壁(最早)外壁、塔心壁、形成八角形回廊方塔心室,塔高七层,砖砌,外檐斗拱用机加固,斗拱1——4层双抄,5——6层单抄,7层为明代补作,补间铺作二朵,斗拱卷杀三瓣,残高47.4米。

3、 苏州报恩寺塔[南宋]1131——1162

八角形平面,双套筒砖筒结构,木外廊,内檐斗拱双抄或单抄单昂,高71.85米,砖木混合塔。

4、 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唐末、五代、南宋改造]1211——52

(西)仁寿塔,八角平面,五层44米高石塔,须弥座上刻莲瓣、力神、佛教故事,塔身角柱间有两 柱划为3 间,转角为圆倚柱,中间有门式窗,柱间有阑额无普柏枋,1——2层二朵,3——5层一朵,各层均有平坐,勾阑。

5、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1412

九层,80100高,外壁白,边部以缘琉璃或其它琉墩嵌,八角平面,每面开圆拱门,平坐,栏杆五色琉璃,“世界奇迹”

二、密檐塔

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公元523年)

密檐15层,高40米。砖塔,平面十二边形。底层转角八角形倚柱,门楣,佛龛用圆弧拱。叠涩出檐,未用斗拱。塔心室八角形直井,木楼板十层。外轮廓柔和收分,成略凸曲线,砖塔刹,塔形稳重秀丽

2、荐福寺小雁塔[](公元707年)

密檐原15层,现13层,残高50米,砖塔。正方平面,每边宽11.25米。建在砖砌高台上,塔心室为正方形,直井,壁面简洁未设倚柱,阑额,斗拱,叠涩出檐,上置矮平座

3、山西灵邱觉山寺塔[](公元1089年)

密檐13层,八角平面,有方形、八角形两重须弥座,塔内有佛像,保持辽代风格,有塔心柱。斗拱底层双抄,补间铺作一朵,有斜拱,各层密檐均为单抄,层上不出平座

三、单层塔

1、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北齐](公元563年)

方形平面,方形基座——西塔高2.22米(塔身宽0.53米,高0.45米),东塔高2.14

2、济南历城神通寺塔[](公元611年)

方形平面,攒尖砖塔——最早的单层塔,宽7.38米,高15.05米。有塔心柱,四面刻佛像,中央开拱门

3、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公元746年)

八角平面,9米高砖塔。各面有假窗,唯南有圆拱门,斗拱为一斗三升,有须弥座,有阑额无普拍枋,是最早的八角形塔

四、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公元1271年)

圆塔身,高53米,底座亚字形,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建造,须弥座两层,塔脖子代表十三天。塔体白色,金属华盖(宝盖),高9.7米,塔基高9米,直径18.4米,通高比北海白塔高15

五、金刚宝座塔

1、北京西直门外正觉寺塔[](公元1473年)

五层佛龛须弥座,组成高台,台上建五座密檐方尖锥塔,台座南有大拱门,由此循梯登台

2、西黄寺清静化城塔[](公元1782年)

二层基座,台上四个喇嘛塔,艺王座。曾为达赖五世进京住所,俗称“达赖庙”。台高3米,主塔须弥座八角形

第三节 石窟

一、大同云岗石窟[北魏](公元453——494

在中原地区为首批石窟,30——40年代完成,吸收外来影响多,有印度塔柱、希腊卷涡柱头、中亚兽形柱头,卷草、缨络。同期建筑上佛殿、佛塔都以中国化

平面:早期椭圆形,后期方形或设塔柱,顶部为穹顶

二、龙门石窟[北魏——](公元494——

共有窟1352处,其中60%是唐代的。平面方形、长方形,未用塔心柱。

[北魏]宾阳洞共花费24年,皇帝礼佛图、皇后礼佛图被盗,现在美博物馆

[] 奉先寺宽30米,东西长35米(公元672——675年造),卢舍那佛高17.14米,两侧有阿难、迦叶,胁侍菩萨,供应人、天王、力神等

三、甘肃敦煌石窟[——](公元353——1900年)

[](公元前111年设敦煌郡)[](公元366年)建莫高窟,从东晋(公元353年)开凿开始,遗北魏22窟,隋96窟,唐202窟,五代31窟,北宋96窟,西夏4窟,元9窟,清4窟。以壁画、雕塑为主,反映历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研究以敦煌资料为主的历史发展为《敦煌学》。

清末,湖北麻城王园篆当道长,19005月一清晨,王发现有夹壁墙内有3*2*2米小室,藏魏、晋、南北朝、隋唐文物几万卷。英斯坦因以3500两银掠走94件左右;俄奥勃鲁切夫掠走一万多件;清伯希以50两银一箱掠走六千多卷,分别展于大英、彼得堡、巴黎博物馆;日又掠走五千多件

四、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公元560年)

共有北齐、隋唐21窟,平面方形,三面设龛,第16窟有三开间柱廊,枋上用一斗三升,柱头斗拱、明间、补间铺作用一斗三升及两个人字拱,人字以呈曲线,石窟更接近一般庙宇

第五章 住宅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天子燕寝,诸侯路寝,士大夫正寝(东方西室)

[春秋] 《仪礼》记士大夫住宅:门屋明间为门,左右间为塾( 占卜),庭院正方为“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又一说法士大夫两间

[] 门侧为“塾”,门内为“堂”,后院为“寝”(“民有庙寝”)

庙:前堂,客厅 寝:

[隋、唐、五代]院加回廊,贵族用乌头门

[] 清明上河图:农村草舍,城市瓦屋。城市住宅有门屋、厅堂、廊、庑成四合院,梁架、栏杆、棂格、悬鱼、惹草清晰可见。屋顶形式:歇山、悬山,有的附加引檐,出厦,转角十字出际

[] 工字连接

[明清] 四合院、三合院

汉族木结构住宅:北方——厚墙、厚顶,大院争日照

南方:小天井,深挑檐,室内高敞,争通风、避日光

云贵:干阑住宅

内蒙、哈萨克:账幕住宅

黄土高原:窑洞住宅

闽、粤、桂:强调风向,不强调朝向,不取正南朝向,由四合院演化为一颗印、厦房、客家围楼

第二节 实例

一、 徽州明代住宅

皖南歙县、清县、休宁、黑多县的明代清初住房,苏南、浙江、皖南平面正房三间,单侧或双侧厢房高

大墙垣,小庭院,利用屋顶的高低错落,窗口形状位置,屋檐变化(坡檐、雨篷)墙面镶瓦,披水使之变化,活泼。

徽州明代住宅特色:(1)楼上楼下分间不一,楼上立柱于梁上;中间两缝常偷柱,山面每柱却落地。(2)天井,栏杆,靠凳,楼板层向外挂落,梁柱节点雕刻精美。(3)色彩淡雅,用天然纹理,加绘团窠图案。(4)楼层面铺方砖(防火,隔音)

二、 北京四合院

大门:位于东南,有屋宇式、墙垣式。屋宇式由一、三间直至五六间。广亮大门:中柱缝上开的门,讲

究的有门簪、门枕。 如意门:檐柱缝上开的门,用于一般民居。

影壁:阻挡直观视线,用水磨砖雕花装饰,可设大门外,可设在迎门山墙。

前院:以倒为主,进深浅,用于门房、客房、客厅、杂务。

垂花门:小院内外分界线,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屋顶常用勾连搭。

抄手廊:左右包绕庭院的走廊。

内院:由正房(上房)、耳房、厢房组成。 ——单面开窗,后墙为实墙。厅——两面或四面开窗的房子。

跨院:四合院向横向,另辟轴线成院。

四合院的特点:

(1) 受强烈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主从关系分明。

(2) 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形成独立天地(独立天地之间)。

(3) 成熟的尺度 空间安排

(4) 防风防沙,有共享绿化空间,自成体系。

四合院的三大体系:

(1) 房屋相离式:抗震、纳阳、防风、防沙、冬保温、夏通风。

(2) 一颗印式:避风、防盗、抗震、多用于山区。

(3) 天井式:通风。

三、 苏州住宅

墙垣高大。净高较大,开井浅,厢房或浅或无,多进房间一般为3间,大门——轿厅——客厅——正房

(有时为楼);侧轴上:花厅——书房——卧室——花园、戏台。

轿厅——开敞无门窗,两侧为帐房或家塾,有讲究的砖刻门楼。

大厅面阔三间,向纵深发展为长方形平面,并以覆水椽及轩降低天花。

上房——(女厅)女眷生活处,如为楼五间连厢房。

花厅:对照花厅(南北二厅),东西花厅,鸳鸯花厅(南北形式不一),四面厅,船厅(一端辟门)。

覆水[]“朴水”——厅,房内草架下梁架上另置的椽木,代替天花枋。

四、闽南土楼

闽南:龙岩,上柱,永定,客家土楼,住宅,以夯土为承重墙,高可达五层。

平面:圆,方,前方后圆,圆直径可达70米,房间数可达300间。

立面:如碉堡,外环高,内环低,土墙厚1米,配以砂、小卵石。

一层:厨房,畜圈,杂用(无外窗)

二层:储粮(无外窗)

三层以上:居室内侧有廊

中心平屋祠堂

方形住宅:三堂(前厅、大厅、中厅);两横(横屋,横楼各一对)

五、山地住宅

三合院;因山就势,自由平面,可有错层、跌落;厢房、正房不在同一高度上,四川、贵、湘、赣、都

为穿斗式,木校为杉木,直径小,以柱承檩、椽,屋檐可挑出2米,可防晒。

六、云南一颗印

常见形式:三间四耳,三间正房,东西各两间耳房。

三间六耳,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耳房。

明三暗五,三间正房,加暗两间。

正楼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之为“游春”

上下皆廊称“宫楼”

七、河南窑洞住宅(荥阳——渑池)

陕北,陇东,豫西,晋中窑洞凿集区。

豫西窑洞分三种形式:(四合院)

1、靠崖窑:断面高度可22——32

2、地坑院:坑面方形,也有条形,丁字形,坑深至少5米。]

1、 锢窖: 土坯,砖石造的筒形房屋,上为平顶。

八、蒙古包

枝条为骨架,平面圆形,径4米;大于4米加立柱,2——4根,骨架节点用皮条绑,表面蒙以羊皮,毛

毡用绳紧束,内地面在沙上铺皮垫,三层毛毡。

九、维吾尔住宅(140页)喀什住宅

维族:省专门客房,壁龛多,有壁炉、火墙、火坑、,不直接烤火,大厅为中心净空35——4米,木梁上排檩,中央当井孔采光,周边有土台高40——50米,木柱、雀替、檩头及雕刻处,也用贴雕。

十、藏族住宅

外为石墙,层间为密木梁木楼层。

底层:草、牲畜;二层:起居、厨房;三层:晒台、经堂、厕所。楼层木梁上密排楞木,上铺细枝,再铺20CM土层拍实,屋顶铺30CM

十一、傣族干阑式住宅

傣、景颇、崩龙、佤、爱尼(云南)、同、水(贵州)、拿族用干阑式每户有院,以篱划界,面积相仿,住房临街,房后种植,二廊前廊为家务、酬宾之地,外室有火塘,起居,执行客人处,内室家人睡眠处,可用竹,木构筑,屋顶有草,瓦两种,瓦顶陡峻。

第六章 园林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山水景观为骨干,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工痕迹,与欧洲古典园林的规则完全对立。

中国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互相影响生长。

一、汉以前是帝王贵族畋猎的苑囿为主的时期。

[商末]纣王建“沙丘苑台”“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囿”——圈地百里,中筑台榭。猎苑南为朝歌(淇县)北为邯郸,相距250KM。“大取乐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饮。”

[西周]苑称囿,没“囿人”吏,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匀荛(打柴)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孟子》)天子囿百里,诸侯四十。

[春秋战国]诸侯国争建囿,争筑台,楚灵王章华台,阖闾吴王姑苏台,越王勾践斋台,魏王鸿台,越王丛台,齐王寝台。

[秦王]踣造“上林苑“作长池,引清水,筑土为蓬莱台。”苑中造殿。

[]武帝重修上林苑,从西、南两面包围长安,广长300里,设“离宫七十所”关中八川入其中,苑36、宫12、观35;苑内建观,观象观、白庵观等;建章宫,边建军太液池和三山。贵族,大臣,富豪造园。东汉有帝苑8——9处,大将军梁冀采土筑血山。(瘦、皱、透、漏)

十里九坂,象征东西崤山,其间飞走奋禽,驯兽。

二、魏晋,南北朝山水园林奠基期

宫室内讧,士族颓废,崇尚虚无,寄情山水,(老)(庄)(周)热,园林成了艺术观赏对象;邺城铜花台,建康苑园。与文人山水并存,陶渊明〈桃花源记〉,谢灵运〈山居赋〉,田园诗推动山水园林兴起,建康,记瞻在乌底巷建园,谢安造园,吴郡顾辟疆园都有盛名,南朝戴颢有园,徐勉建小园,北周庾信作〈小园赋〉,刘面力等人在钟山麓建园,成了竹林七贤,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境,“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沂间想也”帝王文人欣赏又推动了公共风景点发展。广陵(扬州北部)园林,金华入咏楼,武昌南楼等涌起。

名人隐居处成了园林名点,谢灵运始宁别业,慧远东林寺,王询,王珉(兄弟)舍宅虎丘都成名处,小型(精致、高雅、写意,是这一时期追求趋向)。

三、唐代全面发展了风景园林

1 、发展了城市、市郊风景点,乐游原,慈恩寺,曲江城成了二月初一,三月二,九月九群众聚会场所,颜真卿[湖州刺史]白草川,柳宗元[永州刺史],建风景点,写《永州八记》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成了成名点。

2、私家园林大发展:开元年间,洛阳千家建园,牛僧孺,裴度,白居易在城内有园,白在洛阳履道坊建园17处,宅1/3、水1/5、竹1/9,余为岛、林、路、树。

3、山居效墅发展:王维的辋川别业,李维裕平泉庄,白居易庐山草堂,创造了朴野、简素、幽寂的风格。

2、 帝王苑囿,离宫兴盛:城内有东苑、西苑、南苑,城外北效有禁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都有山池花

木分布于内廷,形成园林化远效,九成宫、翠微宫、万全宫、望贤宫、琼岳宫、金城宫多处山居离宫。

四、 宋代,造园成熟期。

汴,洛园林兴盛。汴京九处帝苑以良岳最著名,苏华园圃不下一、二百处,平江私园已有10余处。

霁州县公署也设守居园地(郡圃、州圃),同时修建风景点、楼阁,建康青溪,徐州快哉亭,苏州姑苏台即是。

昊兴出出专业“山匠”杭州僧人法言以石垒山,洒粉于峰是早期的枯山水,米FU订出“瘦、漏、透、皱”为赏石标准。栽、驯花木达新水平,洛阳花木上千种。

园林建筑黄鹤楼、滕王阁、临江楼都有创新。

五、 明清,古代园林鼎盛时期。

晚明南京、北京、江南私园繁盛,清代中叶帝苑,私园繁多,拙政园,寄畅园,瞻园营造,北京李伟建

清华园,米万钟芍园都为万历年建,明末南京园林三处,太仓园林十余处,绍兴园林192处,明代帝苑只有西苑、东苑。南苑为骑猎苑,清代康熙后大建园林,建香山行宫,静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雍正扩建圆明园,乾隆扩建静明园,三海,避暑山庄,又在圆明园东建长春园、绮春园,又改造瓮山泊为清漪园,形成就西北以玉泉、万泉两水系的苑园区。

乾隆六下江南掀起江南造园热,扬州有园数十,苏州、台湾、云南园林也有发展,明代计成著《园治》,

李渔著《一家言》成了园营专著。

第二节 明清皇家苑园

帝苑布置:1、居住和朝见宫室(康熙至咸丰,除乾隆外都死于园林)2、宫室之后布置园林,以仿名园胜迹为指导思想:“宫室宜严紧,园林务潇洒”建筑与地形、山石、花木、池水打成一片。建筑不用斗拱,常将庙宇布于园林,中心建筑高大,空间尺度相衬。

一、明清三海(西苑)

北海、中海原为[]代离宫——大宁宫,[]代包在皇城内称太液池[]加控南海,合称“三海”[]在北海加建白塔、庙宇,北海水面70公顷,以池岛为中心,池边布建筑群,岛成为构图中心,琼华岛北坡叠石成洞,沿池峰建二层长廊,南坡布庙宇殿阁,南面与团城隔水相望。

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木兰农场与北京之间,康熙时把行宫变为离宫,皇帝后妃每年来此避暑并见蒙古贵族。避暑山庄周长20 多里,园内山岭4/5、平地1/5,其中有热河泉流出,宫室:淡泊精诚一路,清音阁一路万睿松风一格(四合院)卷棚顶,不施琉璃,素筒板瓦。正殿淡泊敬诚为楠木殿(非淡泊无以明志)。小金山,仿镇江金山寺烟雨楼,仿嘉兴烟雨楼,文人猴子林仿苏州猴子林,芝径云堤为西湖堤。

三、清漪园(颐和园)

1750年乾隆改瓮山为万寿山扩建湖面,为其母筑大报恩延寿寺。

1860年被毁,1866年西太后重建改名“颐和园”,1893年建成。

1900年被毁,1905年再建。

布局:1、宫廷部分(东宫门,万寿山东)

仁寿殿召见大臣,议论朝政。

德和楼,西太后建煌戏台(1892年)

乐寿堂(西太后建的寝宫)

玉澜堂(光绪寝宫)

2 、万寿山前山

排云殿:全园主体建筑典礼场所

佛香阁:全园主体建筑,八角四层,高38米。

智慧海:山巅无梁殿

清晏舫:湖滨建筑

3、后山后湖

苏州街(买卖街)

谐趣园(仿寄畅园)

4、湖区(占全园3/44000公顷

龙王庙岛

十七孔桥

第二节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住宅和园林结合,可游、可居的山林环境。

基本要素:山、水、树、石、屋、路。

基本手法:“巧于因借,贵在体宜(注意尺度)”

1、缩微景观2、小中见大3、钟情山水4、远避尘嚣5、巧在借景6、巧用对景7、含蓄深沉8、以假乱真“有法无式格自高”

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全园分为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联系,联为整体。

分隔手段:墙、廊、建筑、假山、树木。

似隔非隔:漏窗、走廊、树木。

景物分主次:主次搭配,以次托主,在主要观赏线上不断呈现新景观。

巧于因借:善于把周围景色以门、窗、远景、引至画面。

(二)理水(水面处理):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宽阔,更为自然,分则似断似续,耐人寻味。池形亦不规则,池岸不宜僵直,池面亦以桥廊岛分隔,以增层次,岸宜低不宜高,桥栏宜低矮,汀步石代桥别有韵味。“贵在体宜”。以聚为主以离为辅。

(三)造屋:以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居室宜透,感受山林之气,建筑与山水融于一体。

厅堂:“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主要厅堂用四面夏厅,鸳鸯厅。

榭枋:临水建筑。舫——旱船,不动之船,在水中为船厅,岸则仿船。

楼阁:宜在丰山丰水间或园边缘边,求园面开敞,楼阁宜通透。

亭:立于景转换处,展景,隔景,增景深。

墙:既分又含蓄透露,有平墙、云墙、梯形墙、砖墙、粉墙、乱石墙。

(五)花木:

木;老树单株观赏为主,空间大,厅布丛林,宜针、落叶间杂。

花:缀于庭前,廊侧藤草间,不宜有成片草地。

实例

一、寄畅园:无锡惠山麓,愿为[]户部尚书秦金别墅,后更名为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锡山,可借锡山龙光塔。布局开朗,景观得宜,以池为主体,假山顺在水西侧,筑有山林之气的八音涧,从池西、南、北、都可见知鱼槛(亭)涵碧亭和走廊,山上树木高大与惠山相连。

特点:有山有水,山势突兀,水势低平,对比鲜明,水面 长,用桥增加层次,巧用借景,①锡山龙光塔②惠山山林。

二、留园:[]嘉靖年徐泰时东园,清改建筑为寒碧山庄,园中奇石著名。

主要建筑:曲溪楼、清风池仙馆、冠云楼、林泉耆硕之馆、揖云轩峰。

分区:①中部园林精华以水面为主体,环水布置建筑。

②东面以建筑为主体,冠云峰,冠云楼散布其中,幽野深邃。

③西北山林,主园高处古树,缺乏层次。

④西面山林密集使人暇想,园外有园。

特点:空间对比强,节奏感强,导引部分先抑后扬,扩大空间感,园林与建筑和辅一古木秀石,观赏性强。

三、拙政园:[]建园,利用洼地整池,以水为主体的园林。宅在南,园在北,东中西三部,中部以水为

中心,主体建筑为四面厅、远香堂,其西南为王兰堂,南有小沧浪,东南角有拙政园,海索春坞,池北见山

楼,西借塔景。

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1、设宫廷区,宫廷与园林结合,一般宫廷在园前,宫后为景区

2、景区中在重点区域有轴线,突出重点

3、园林地幅很大,气势宏伟,突出皇家气概

私家园林的特点:

1、住宅与园林结合,自然景色为主,建筑掩映其中

2、不出现轴线,“师法自然”,“建筑贵在体宜”,“有法无式”,常以水或以山为中心布置,建筑形成小巧观赏环境

3、“巧于借景”,把景致引入园林

第七章 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李允鉌 :在现代建筑倡导“自由平面”的时候,至少不要忘掉这是中国运用了几千年的东西。

梁思成:“中国历来用木结构作结构原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刘敦桢:“中国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外观”(以木为承重结构,以其他材料为围

护结构)。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类型

一、叠梁式,屋脊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再放梁,层层相叠,梁的两端承檩,最上层用脊瓜柱承檩(用于殿堂,北方地区)

优点:室内无柱空间大;缺点:用大材,用木多。

二、穿斗式:(立贴式)用柱径细,柱距密的落地柱及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以穿枋固定,以挑枋承檩。(用于南方,次要建筑)

优点:用料小,山面抗风好。

缺点:室内柱密,空间不开阔。

三、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木端部开榫(凹榫),层层相叠,成墙。古代曾用于筑台,现代林区用。

缺点:耗材大,面阔,进深小,受木材长度限制。(只用于林区)

木结构的原理:主要结构为简支梁与中心受压柱,局部有悬挑和斜向支撑。

斗拱:(1)屋架与柱(壁)间的过渡构件,(2)承托一定距离的出挑檐。

构造:榫卯结合,在地震、风力作用下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模数制和构件定型化:[]用材[]用斗口;作模数试题一切,有《营造法式》;《工程作法》缩短设计时间,加快施工速度。

单体建筑:

形式:殿、堂、厅、轩、(高举的卷棚,一面开窗)、馆、楼、榭、阁(有平座的楼层)、塔、阙(门前侧望楼)、廊。

平面:长方(最基本形式)、方、圆、扇、曲尺、工字、山字、回字,万字(变形形式)。

外观:台基、屋身、屋顶。

屋顶: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山、卷棚、盔顶、录顶、单坡、平顶、囤顶。

屋顶组合:丁字脊、十字脊、勾连搭、重檐。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基本单元及木构的优缺点:

基本单元:间——1)四根柱子之间的空间

2)两缝(榀)屋架下相当于柱距的空间

木构优缺点:

优点:1、组合灵活性大,可组合为各种建筑,基本组合方式为矩形,四梁八柱(三开间),六梁十二柱(五开间)

2、卯榫结合,抗震、抗风能力强

3、近千年来使用模数制(材契制、斗口制),设计、施工标准

4、取材运输方便,施工、拆建简易,建设时间短

缺点:不耐火,易腐蚀,易虫蛀

屋架构件分类:

纵向构件:

1、扶脊木:八角或六角形断面,前后朝下的两面挖洞,插入脑椽。

2 、檀(栋、酹、桁):脊檩、上金檩、老檐檩、檐檩

3、垫板:脊檩垫板、(同上)

4、枋:同上

3、 袢间:《营造法式》宋为加强檩,在檩下所设的纵向构件

横向构件:

1、连椽:檐椽上的横木,用来固定椽头

2、椽:脑椽、花架椽、檐椽、飞椽

3、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染、抱头梁

4、枋:随梁枋、穿插枋、平基枋

4、 瓦口木:大连檐上的横木,按瓦口大小作枕,以承受瓦头之力。

第二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一)普通台基⑴夯土

⑵金包银

⑶石条为框砖为面

(二)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用于高级建筑做台基

[北朝]束腰十直线叠涩

[]束腰以花贴面,间柱分隔立墙面,壶门雕像精细,力神生动,开始有枭线(枭——外凸曲线,混——内凹曲线)

[]达到最复杂的线脚壶门,洞柱、雕饰

[]束腰变窄上下饰以枭混,角柱变为“巴剌马式”

二、踏步

(一)阶级踏步

[汉以前]阶级高宽比1/1或者说1/2;土坯或土。

[]“每踏步厚五寸广一尺”副子(垂带石)一尺八寸宽

[]象眼平砌(逐步向里深入的三角形)

(二)如意踏步:只有踏步不用垂带石,用于住宅园林

(三)礓蹉(慢道):砖棱朝上防滑;城门1/5;厅堂1/4

(四)斜道(辇道,御道)

[]左平右槭 []辇道正中,两旁踏道。

三、栏杆(勾阑)

(一)沿革

[]卧棂栏杆

[战国]实心矮墙

[]望柱、寻杖,栏板都已具备,栏板分直棂、卧棂、斜格、套环

[南北朝]勾片(L形为勾,|为片)栏板

[]寻杖、栏板上回彩色图纹

[]一般用单勾阑,重要的用重台勾阑

[]简化定型,望柱增多,并都加柱头(宋只在砖角处加柱头)

(二)勾阑构造

1、寻杖:[]以前为绞角造,[]以后为合角造

2、望柱:断面——方、圆、八角、瓜楞

柱头——莲、狮、云、盘龙

3 蜀柱:斗子蜀柱、瘿项、撮项

4、抱鼓石:置于勾阑起止处

5、坐栏:飞来椅,美人靠

四、铺地

[原始社会] 三合土

[]铺地砖 50*50厘米

[春秋战国]35*45厘米地砖

[]铺地砖,底锯齿纹

[东汉]磨砖对缝

[]斜面磨砖对缝

[]石灰砌砖

五、散水

[西周]卵石竖砌

[秦汉]卵石两侧砖砌

[]预制地砖

[]柱外阶广5尺以下,20%

花街铺地:柱外阶广5尺以下,30%

地砖花纹:[]回纹 []四神纹(龙、虎、朱雀、玄武)

第三节 大木作

(木结构主要组成部分:柱、梁、枋、檩)

开间:正立面梁檐柱间的间距,又称面阔(通面阔:各开间之和)

开间数:[]以前有偶数的,[]以后均为奇数——三、五、七间,九以上极少

开间排列:(由中向两侧)明([]当心间)、次、稍、尽间

[]——[]明间=次间=稍间=尽间

[南北朝]晚期 明间=次间=稍间>尽间

[]明间宽,其他间不等(如摩尼殿,次间<稍间)

[]明间宽>次间次>稍间窄>尽间最窄

步:檩与檩中心线距,[]平面各步距总和为通进深

椽:檩与檩中心线间距的水平投影(如进深有四椽的称四架椽屋)

一、柱(内柱、外柱)

按结构部位分:檐柱(檐檩下的柱)

金柱(檐柱之内的柱)

中柱(分心槽上的柱——纵轴上的柱)

山柱(山墙上的柱)

童柱(梁间的短柱)

(一)柱础

[]柱埋入地下,以卵石为础并加柱 ()

[]倒栌斗形(柱升至地面)

[南北朝]高莲瓣

[]覆盆

(二)断面

[]

[]八角、束柱、凹楞、人像柱

[]方柱(抹角)、圆

[]八角、圆、瓜楞、梭柱

柱径(《营造法式》):殿阁d=2材(1=15分)2砌(1=6分)——3材(42——45分)

厅堂d=21砌(36分)

余屋d=11砌(21分)

(三)柱高及柱身比

[](墓室柱)d/h=1/2——1/3

[南北朝]有梭柱

[](佛光寺大殿)d/h=1/9

[]d/h=1/10——1/11(北方);1/15(南方)

(四)柱高及间广

[]柱高=间广

[]柱高<=间广“间宽一丈,柱高八尺”

柱升起:当心间不升,次间升2寸,稍间升4寸,尽间升6

柱侧脚:正面向内倾柱高的1%;侧面向内倾柱高的0.8%[]取消柱升起、柱侧脚)

(五)柱的拚合与上下端榫

[]用银锭榫拼合 [明、清]包箍 馒头榫(柱上端)、管脚榫(柱下端)

(六)柱与阑额的搭接

[南北朝]

[]

[]

(七)柱网:金厢斗底槽(佛光寺大殿)、分心槽(独乐寺山门)、单槽(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首殿)、双槽(太和殿)

减柱移柱:减柱(佛光寺文殊殿)——回廊单独做顶、移柱(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向中间移一椽距、移减并用(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二、枋

(一)额枋:布于柱顶端,是柱与柱减纵向联系的构件([]阑额)

[南北朝] [] [] []

(二)普拍枋([]平板枋)起圈梁作用

[] [] []

(三)雀替([]绰幕枋):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柱

[]以前为实拍拱;[] 时为绰幕枋;[]为雀替

三、斗拱

(一)作用:(梁思成:在梁、檩与立柱间为减少剪应力------以许多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出,以增加同一静跨下的荷载力,在屋檐下可使出檐较远。)

(二)组成:斗、拱、昂、

斗:栌斗(大斗、坐斗——[])、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

拱:华拱(卷头)——立面上向外出跳的拱

泥道拱为栌斗上第一层拱

横拱 在立面上的或与立面平行方向的拱都是横拱

昂:与立面垂直的构件,以垂直于柱心得斗为支点的杠杆,其头部承檐下的斗,以昂嘴指向地面,尾部被檩压住

抄:出一层华拱叫一抄,出两层叫两抄(出昂不叫抄,,出两层昂叫双抄)

跳:每跳出一层华拱或昂叫一跳,只有华拱和昂才能前后出跳。跳又指斗拱每层向外伸出的长度,每层伸出30分,最多跳5

跳和铺作

跳数

1

2

3

4

5

铺作数

4

5

6

7

8

(三)拱的种类和名称

华拱(卷头)

向平面外跳出的拱

泥道拱(62分)

正心瓜拱

在栌斗(坐斗)正心上第一层横拱

瓜子拱(62分)

瓜拱

在第一层跳头上的横拱

慢拱(92分)

正心万拱

在第二层正心上的横拱

慢拱

万拱

在第二层跳头上的横拱

令拱(72分)

厢拱

最后一跳横拱()外跳在撩檐枋下,内跳在天花枋下

(四)斗的种类和名称 斗的构成

栌斗

坐斗

坐在最底层的斗

斗耳

斗耳

交互斗

十八斗

在华拱或昂头上放置的斗

斗平

斗腰

齐心斗

令拱正心上的斗

斗欹

斗底

散斗

跳头上横拱两侧的斗

槽升子

正心立面上横拱上的斗

斗口宽10分(枋的宽度)

斗高:交互斗、齐心斗10 栌斗(坐斗)20

斗腰+斗底=拱的宽度=砌高6

(五)拱高和材

[] 单材高15分、足材高21分、宽10 6

[] 14分、 20分、宽10 6

[]材分八等 一等材:单材高9寸,厚(宽6寸), 3.6

[]斗口分十一等 一等材:单材高8.5寸,厚6 3.6

十一等材:单材高1.4寸,厚1

华拱高21分,宽10分,横拱高15

翘高20分,宽10分,横拱高14

(六)拱长

泥道拱

瓜子拱

慢拱

令拱

丁头拱

华拱

正心瓜拱

瓜拱

万拱

厢拱

宋(分)

62

62

92

72

33

72

清(斗口)

6.2

6.2

9.2

7.2

3.3

7.2

(七)单拱、重拱:跳头或坐斗口上只放一层拱的叫单拱,放两层的叫重拱

(八)昂:[唐、宋初] 真昂;[宋末、元以后]假昂

(九)拱头卷杀

[] 直线,无卷杀或折线

[] 折线卷杀,

[] 斗底无凹进

(十)与斗拱有关的枋

柱头枋

正心枋

柱头正心上的枋

罗汉枋

拽枋

内外万拱上的枋

天花枋

内跳厢拱上的枋

撩檐枋

挑檐枋

外跳厢拱上的枋

四、屋架

(一)举架

举高:撩檐枋背至脊檩背高 举:脊檩的升高

举折:脊檩外各檩有规律的下降形成的椽线弯折的做法([]又称折屋)

举高与进深比:=总进深/举高=前后撩檐枋心距/举高

佛光寺大殿 2160cm/441cm=4.89

南禅寺殿 1129cm/201cm=5.6

举折的做法

(二)推山:庑殿正脊向外延伸的做法

(三)收山:歇山顶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适当收进的做法

从檐柱中线收一檩径([]4.5斗口)或采步金梁距檐柱中线一步距(22斗口)

(四)梁( ):进深方向的承重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承重体系与维护体系分离

1)可形成自由平面

2)立面上可自由开窗,大小不受限制,形成“自由立面”

3)墙体薄厚自定,可适应各种气候。

2、能承受较大水平冲力

1)节点构造有刚有柔,可承受地震力。

2)屋架斗拱都是空间力系,普柏枋、地 起圈梁作用,整体作用强,能充分发挥材料作用。

3、力求与艺术造型的统一,立面有独特造型。

1)屋面、檐口、屋角有意加成飘逸曲线,减少荷重感

2)柱间雀替,柱上斗拱既加大承载力,又形成优美曲线

3)栏杆、须弥座与屋顶上下均衡,形成了和谐整体,加强了稳定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3ff130580216fc700afdcc.html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