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发布时间:2015-07-27 20:5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婚恋诗第一次比较集中、完整地用文学的方式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与爱情体验,是我国爱情诗的滥觞。本文以“礼”为标准,将婚恋诗划分为:礼束缚下的婚恋诗和违礼的婚恋诗。礼束缚下的婚恋诗包括展示和谐的婚姻生活的婚恋诗、体现始乱终弃的婚姻生活的婚恋诗和表达始终如一的诗意思念的婚恋诗。体现了当时的婚姻受到来自家庭强制包办和社会阶层性限制等多方约束。违礼的婚恋诗包括大胆表达的婚恋诗、直白相思的婚恋诗、表示失恋的痛苦的婚恋诗、勇于反抗德婚恋诗,和贵族的乱伦之诗。

文中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的解读,不仅可以重温古人真挚自然的爱情生活,领略先民在情感生活上所持的态度,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婚俗文化,探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现代人类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关键词:诗经 婚恋 现象 意义

1

礼束缚下的婚恋诗 1

(一)展和谐的婚姻生活的婚恋诗 2

(二)反映始乱终弃的婚姻生活的婚恋诗 3

(三)表达始终如一的诗意思念的婚恋诗 4

违礼的婚恋诗 5

(一)大胆表达的婚恋诗 6

(二直白相思的婚恋诗 6

(三)表示失恋痛苦的婚恋诗 7

(四敢于反抗的婚恋诗 8

() 贵族的乱伦之诗 9

《诗经》中婚恋诗的现实意义 10

() 稳定夫妻关系 10

(二协调婆媳关系 11

(三)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13

14

参考文献: 16



古往今来,爱情与婚姻对于人们来说大概是最为迷人、最能引起憧憬的字眼,婚恋也是文明社会里人们感情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诗经》中的婚恋诗是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感情的描述与抒发,触及到人类灵魂的深处,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虽经数千载读起来仍扣动人心。《诗经》中有许多表现婚恋的诗篇,其中《周南·关雌》、《召南·摽有梅》、《邶风·柏舟》、《邶风·新台》、《卫风·氓》、《郑风·女曰鸡鸣》、《郑风·狡童》、《齐风·鸡鸣》、《唐风·葛生》、《秦风·蒹葭》等较有代表性。本文着重立足于《诗经》婚恋诗本身,以对诗意的文学理解为基础,真实把握《诗经》婚恋诗中所呈现出来的婚恋现象及其历史背景。

下文的论述,主要从对这些诗歌的分析入手,以“礼”为标准,对《诗经》时代的恋爱、婚姻状况作整体的研究。

礼束缚下的婚恋诗

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的上层社会正处于“礼”的严重束缚之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总规范,溶政治经济制度、婚姻制度、思想道德准则为一体。“礼”从最初的不成文的习惯,到后来形成条文规定,慢慢渗透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各个方面。“男女有别,夫妇有义”的个体婚姻制度是礼的根本内容和外在表现,尽管礼的规范加给人们许多义务,但在中国古人创造的礼治及与之相应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义务主要不是表现为国家权力的强加,而是表现为人们的自愿选择。人们不是把这些义务视为被迫接受的一种负担,而是视其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规定,经过长期的渗透,礼己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一种尺度。

 随着夫权的逐渐加强,女性在婚姻中变得越来越被动、弱势。她们渴望中正平和的夫妻正道、追求和谐圆满的夫妻生活,但事实却并非都如她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有的从恋爱到结婚、婚后是符合“礼”这一社会规范的,幸福美满;有的是始乱终弃;也有的是始终如一的诗意思念。

(一) 展现和谐的婚姻生活的婚恋诗

男子在亲迎之前,其父会告之“往迎而相,承我宗事”,待嫁女子在离别父母前,其父母也会教诲“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按照《礼记》的说法就是“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也就是通过夫妻的和协相处维持家庭的和睦长久。这类婚恋诗中最为典型的是《郑风·女曰鸡鸣》,这是一首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作。“女曰鸡鸣”,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委婉的言辞蕴含着不少爱怜之意。虽然催促委婉,但是并没有使丈夫十分惬意。“士曰昧旦”,丈夫回答的很直白,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道:“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责任:“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催促中饱含着缱绻之情,丈夫听到妻子的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反应。而当丈夫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妻子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诗人也被这种琴瑟和谐的场面所感动,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生活多美好啊。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怎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呢?丈夫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和“好之”,便解下杂佩以“赠之”、“问之”与“报之”。诗中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的淋漓酣畅,恰似一幕生活小剧,通过士女对话,展现了三个其意融融的场面,这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令人羡慕、令人赞叹。

  此外,《齐风·鸡鸣》、《陈风·防有鹊巢》等也都是描写夫妻之间和睦生活的诗篇。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是伴随着人类的永远的追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无论条件怎样,总会有人感受到幸福,即便这种幸福是短暂的。当然,不可否认,“礼”的规定会束缚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但并不一定不会产生幸福。《诗经》中这类诗就给我们展现了当时夫妻之间幸福的片刻。

(二) 反映始乱终弃的婚姻生活的婚恋诗

虽然周礼所倡导的是“夫妇有义”的夫妻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的形成,使妇女的命运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日趋被动。并且周礼要求女子“出则天夫”,使得男子可以无视女子的意愿,随意抛弃她们。《诗经》中有很多婚恋诗都反映了这一现象。

《卫风·氓》是《诗经》中叙事最完整的弃妇诗,女主人公以自己的口吻述说了婚后生活的遭遇,揭露了负心男子的丑恶嘴脸和败德行为,控诉了夫权社会的罪恶。“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写出女主人公被“氓”的虚假性为所蒙骗,一时春心萌动而答应了“氓”的求爱,并与之定下了婚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婚期定后,这位痴情女子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了,她不断登上倒塌败坏的寨墙观望,并一再询问占卜的情况,表明了她是一个天真活泼、情志笃厚和淳朴贞洁的姑娘。“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道出了她婚后的感受。她嫁到“氓”家后的不幸遭遇使她深深地意识到:在那男子有着特殊权利和地位的社会里,广大妇女在爱情的问题上不能取轻率态度,更不能沉溺于情网之中,以免上当受骗、遗恨终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嫁到“氓”家后,年复一年地过着“食贫”的生活,过度的劳累,颜色大为衰减,自己并没有什么过失,可是没有良心的丈夫却变了心,她怎能不疾恨和责怨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进一步写出了她的苦难和被弃。婚后,她早起晚睡,竭尽心力操持家务,终于把家给治富了,但是那贪心的负心汉不仅不再爱她,反而百般暴虐,像抛弃废物一样把她抛弃了,她只好忍辱含恨,回到唯一可以寄身的娘家,可是却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反而却是冷遇和讥笑,使她陷入走投无路的苦海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她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沉痛教训。这不仅给妇女们敲起警钟,而且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吃人的社会制度。

 同类诗篇还有《郡风·谷风》、《邺风·终风》等。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礼”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对于处在社会附属地位的妇女的思想束缚是相当严重的。她们任劳任怨,把家当成自己全部的寄托,没有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要求。即使自己已经被男子无情地抛弃了,但在心中仍然渴望他们回心转意,再次过上幸福的生活。即使已经看破了那个罪恶的社会,但无助的她们又有什么办法?娘家人的不理解与嘲笑,都使这些妇女在“礼”的阴影下无法正常生活。弃妇诗正是对那个罪恶社会的控诉。它们告诉我们,“礼”在发挥其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作用的同时,也扼杀了妇女们的生活自由。

 

(三) 表达始终如一的诗意思念的婚恋诗

纵然双方情真意切,又怎奈人世间世事万千变幻?也许是因为礼的制约,使得彼此的深深爱慕只能成为彻夜难眠的相思;也许是因为一方的逝世,使得另一方睹物思人,追忆往日夫妇间之情份。

《月出》描写的便是诗人对其情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是从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踯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恰似一种旷远的感觉。那月下的倩影如此娴雅婀娜,主人公又因礼制的约束而不敢表白,只留下自己“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但是虽可思而不可见,主人公却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长久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粘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的思念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无边的月夜,无边的思念,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 被誉为后世悼亡诗之祖的《唐风·葛生》,也是将妻子对已逝世丈夫诗意思念的徘恻伤痛之情写得感人至深: “葛生蒙楚,蔹蔓与野”展现给我们一个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场景。野外蔓生的葛藤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像爱人那样相依而偎,而诗中的女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写出了女主人公通宵达旦,辗转难眠的悲苦,可见思念之深。“夏之日,冬之夜”,“冬之日,夏之夜”,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虽只六字,却写尽了百转愁肠的悲苦,胜似千言万语,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表达了死后同葬一处的愿望。生前聚首已茫然,只能把相见的愿望安排至黄泉,可见其思念到极点,哀痛到极点。同时也表现了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的“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对于亲人的去世,主人公抱着人死不能复生的思想,将个人情感上的思念与现实的理智结合起来,使其不会流于迷信与疯狂。而是以睹物思人的方式来表现对逝去亲人的诗意思念。

违礼的婚恋诗

虽然《诗经》时代,“礼”作为衡量社会行为的规范,严重制约了当时的恋爱、婚姻自由,使得“娶妻之如何,必告父母”、“娶妻之如何,媒妁之言”,但是政府仍在婚姻上开了一个口子,使得婚恋有了相对的自由。在这种基础上便产生了许多违背当时礼制的婚恋,再加上当时贵族的腐朽淫乱行为,便产生了许多违礼的婚恋诗。这些违礼的婚恋诗,完全抛开了礼制的束缚。一方面,表现了青年男女毫不羞怯地对爱情的表白;大胆地与情人约会;赠物定情,公然示爱;毫无顾忌地嘻笑怒骂。主人公坦率爽朗、乐观的性格,以及人类两性生活最原始、最本质的追求是对礼的最大蔑视与反叛。特别是女子的自由、与男子在社会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以及她们的主动精神,更是对夫权的无情嘲弄。一方面,展现由于贵族人物唯色是渔的败德行为,在贵族人们的婚姻关系中,出现了乱伦的丑恶行径。这一行为虽然表面上构成了对礼制的叛离,而实际上这种判离本身并不是积极地对周礼婚制的反叛。因为真正意义的反叛,必须是将周礼作为一种试图克服的东西,彻底无视它的存在。所以这只是贵族们的一种消极的堕落行为,散发着腐朽的气息,同样是为周礼所不容。

(一)   大胆表达的婚恋诗

与“礼”相关的诗篇中男女相识以“媒”为前提,而这一类的诗篇则充满了个体生命的需求。他们以心灵的呼唤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基础,无所畏惧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也日趋迫切。

《召南·摽有梅》就写了这样一位姑娘,她看到梅子成熟落地,而且渐落渐多,便引起青春将逝的感伤,于是也渐趋迫切地要求年轻的男子,要趁着青春尚在快来与她结合。“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摽有梅,顷筐璧之,求我庶士,追其谓之。”诗歌三章意思层层递进,与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首章“追其吉兮”,因“其实七兮”,所以姑娘觉得尚可以从容相待,挑选吉日;二章“追其今兮”,随着“其实三兮”的紧迫,她已见焦急之情,也不必再挑什么吉日了;到了末章“追其谓之”,她更是迫不及待地要直接见面了。女主人公完全不同于前文与礼相关的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她热情主动、坦诚大胆,率真地喊出对异性的渴望,毫无羞怯之感、妞泥之态。在这一类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爱情的迫切需要。而表现这种需要的方式是直率而不加掩饰的。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看到自然景物的变化,就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正常的生理与心理要求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直接用诗歌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与悲愤。他们不会掩饰对爱的渴望。当时劳动青年男女对爱情或者说是婚姻的追求正是通过这一类诗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二) 直白相思的婚恋诗

《诗经》时代,不受礼束缚的对对情侣,简直像天空中展翅飞翔的小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陶醉在爱情的欢乐和幸福之中,其恋爱是极其热烈的。所以一旦遇到挫折,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也是相当强烈的。

《郑风·东门之埠》说的就是这种失意。“东门之埠,茹麓在阪”,首先男子对女子的住地环境进行了描述。那青青的茜草,怎能不使人想到姑娘的美貌倩影?但是“其室则迩,其人则远”,虽然姑娘住的这样近,可是却不知道姑娘是怎么想的,所以不敢与她相近。室虽近而人难见,把相思而不得见的心绪曲曲道来,写尽了咫尺天涯的无奈。接着是女子描述男子的住地环境“东门之栗,有践家室”那高高的栗树恰似男子高大魁梧的身影,从而引起了无比强烈的思念之情。于是便大胆唱出:“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难道是我不想念你吗?不,是你不来我这里呀!自问自答,完全不顾当时的礼制,多么活泼可爱的姑娘啊,把自己的情爱毫不掩饰的吐露出来,可见其相思之深切,同时又保持了少女初恋的骄矜。《子衿》描写的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始终没来,她独自徘徊,苦苦相思。“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是一个热恋着的少女的最纯真的感情袒露,无半点的做作之态,把思念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把一个英姿勃发女子心中的小伙子形象和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情人的痴情少女写得形象生动。将这种不得见的思念之情表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的将当数《王风·采葛》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青年男女对爱的渴望最不能容忍时间,时间也因为爱情的失落而显得特别漫长。

(三) 表示失恋痛苦的婚恋诗

爱情就像航行于江河的舟船,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可能遭遇暗礁险滩;爱情又像一曲乐章,既有悦耳动听的章节,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恋爱时,不管是因为自身,抑或家长、亲友乃至社会,使一方弃一方而去,都将给当事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当然也是真假爱情的试金石。

《郑风·狡童》中所写的是位热恋中的少女,因为跟恋人闹了别扭,一时受到冷落,竟痛苦得白天茶饭不思,夜晚辗转难眠。由此可见,他们平时感情多么融洽,相爱多么炽烈。“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是少女以稍带慎怪的口气向人述说。“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转为她直接对恋人诉苦:“因为你的缘故,令我吃不下,睡不安!”从这毫不掩饰自己内心苦闷的诉说中,我们似乎听到了这样的弦外音:“我如今这样痛苦,你难道一点都不心疼? 看来女主人公不管是述说也好,诉苦也罢,其用意都在博得对方同情,尽快重归于好。《遵大路》描写的也是失恋的痛苦,相比于《郑风·狡童》而言,其痛苦更为严重,感情更为强烈。不知由于某种原因,男子弃女子而去,女子沿着大路追上男子,拉住男子的衣袖,拉着男子的手,苦苦说道:“不要嫌恶丢弃我!”“多年相爱不能说断就断!”除此,她没有别的话可说了,仿佛自己的一切辛酸、痛苦、希望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她多么渴望他能够回心转意,两人从归旧好,相亲相爱的过日子。“恩怨缠绵,意态中千回百折”,诗中女主人公对于失恋的痛苦,是敢于大胆表达的。她没有因局限于封建礼制而独自悲哀,乞求得到世俗的同情,是对礼的大胆反抗。诗虽然只有八句,却凝练的表达了女子的心情,同时也凸现了痴情女子与负心汉的形象。

(四) 敢于反抗的婚恋诗

爱情容易让男女双方沉醉于相互间甜密的交往与对未来的憧憬之中,从而会使某一方丧失基本的理智和判断力。尤其是这些全身心投入其中的青年男女。但是,如果觉得对方的感情不可靠,值得怀疑,主人公也决不会像前面弃妇诗中的女子,通过哀怨慨叹、甚至企求,来博得世俗的同情,渴望重拾昔日的温情。

《郑风·寨裳》就描写了这样一位性格爽朗而干脆的女子:“子惠思我,寨裳涉漆,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寨裳涉消。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这首诗语言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一个泼辣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要是喜欢我就不管跋山涉水来到我身边,你要是不喜欢我,我难道不能找其他人吗?末句“狂童之狂也且!”更是以蔑视的口吻作结:你有什么可狂妄的呀!完全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周礼下的两性生活中,一旦感情无法继续,那么女子往往处于失败者的位置,扮演被抛弃的苦命人的角色,寻求世俗的同情冷悯。而《寨裳》中的女主公则表现出了在两性关系中的自由、平等的精神和斗争性。这与礼所要求女性的“柔顺”是完全相异端的,她们没有担心周围人的嘲笑,没有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纯洁的爱情。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感情抒发,完全没有把情感披上“礼”的外衣。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是:一方面,人民在政令的允许范围之内仍享有一定的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通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干预生活,年轻人的婚恋会受到父母的制约。《鄘风·柏舟》描写的就是对父母阻挠婚姻的大胆反抗。诗中女主人公自己选中了一位如意郎君,其母却横加阻挠,逼她另嫁他人。她没有屈从母亲的威逼,而是奋力抗争,满含怨愤的呐喊道:“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可见其反抗精神之强烈、彻底,完全无视当时礼的行为规则。

() 贵族的乱伦之诗

嫁娶以礼,这仅是一种别男女、定名分的伦常观念,它只能防于未然的约束作用,贵族婚姻能否全部遵礼而行,固非礼制本身所能保证的。所以在以礼为行为准则的《诗经》时代,贵族越礼败俗的行为是层见叠出的,这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多有反映。

  这种败德行为的描写,以《邶风新台》最为典型,这是一首国人揭露和讽刺卫宣公劫夺和霸占儿媳丑恶行为的诗。卫宣公给他儿子伋(又叫急子)娶齐女为妻,听说齐女姜氏貌美,便想要自娶。但是他又恐齐女不从,于是在黄河岸上修筑新台,等齐女来时,便把她拦截下来,占为己有。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燕婉之求”与“得此戚施”这一对矛盾的揭示,用辛辣的语言,鞭挞了这种卑劣行径:齐女来卫本是求燕婉之人伋,不料竟得丑恶的癞蛤蟆宣公,讽刺辛辣、无情。卫国人对此事深为憎恶,于是作此诗讽刺卫宣公。      

另外,《齐风》中的《南山》、《敝苟》和《载驱》三诗也被认为是讽刺齐国文姜的淫乱行径的诗。《墙有茨》、《君子偕老》两诗,据《毛序》的说法,是专刺宣姜的。他们对“礼”的背离,也是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礼”的局限性。这种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如果要仅仅外化为人的行为标准的话,必然要出现各种怪胎。因为行为上的合“礼”并不能保证他们在思想上尊重“礼”。反而,这种严格的“礼”的要求会使社会成员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就出现了这些乱伦的诗篇。当然,这些诗篇的存在,本身也证明了“礼”合理的一面。它要求社会成员以“礼”束缚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并会自觉地对违背“礼”的社会行为进行批判。这种批判带有明显的伦理道德意味,并会对社会成员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与约束产生积极的影响。

《诗经》中婚恋诗的现实意义

婚姻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在当下,我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转变,伴随市场化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诱惑,婚姻因此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对于如何维护当代的婚姻,我们可以从《诗经》的婚恋诗中受到启示。

()   稳定夫妻关系

爱情中应该如何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永远搞不清楚为什么之前和谐无比的两个人,会像失衡的天平慢慢倾斜?有个电台让听众票选心目中最浪漫的情歌,结果那首“我认为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歌脱颖而出。“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不是我们祖辈、父辈引以为常的事吗?怎么到了现代年轻人的心目中,这个再正常不过的事就成了最浪漫的事了?

《诗经》时代,婚姻被赋予了比个人情感更为重要的意义,成为父母延续家族的希望,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婚姻更是悉听父母之命。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仍旧有那么多幸福的家庭,而现在婚姻自由了,离婚率却上升不减呢?反思一下,时髦而独立的我们是不是忘记了那最初的感动,太工于心计地把爱情和婚姻都当作可以用计算器丈量的东西。且看《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这是一首女子观看舞师表演“万舞”从而对他产生爱慕之情的诗。诗中写的是一个女子在这个盛会中看中了一个男子,他是万舞队的舞师,他身材魁梧,力大如虎,是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使她仰慕之至。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一位旁观者专注地欣赏舞师的英姿, 并发出由衷的赞叹和倾慕,从语气看,显然是一位很有素养的女性对男子的赏识,似有可欲不可求的惋惜又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其实,这种对观照对象保持着距离的欣赏就是审美。无功利色彩,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注,达到心灵的交流与精神的愉悦,继而产生共鸣。这种对美的追求方式 ,正是一种正确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反映。虽然在商业行为中,将本求利、控制风险是经营制胜的不二法门,但在爱情的行为里,却是失去胜利筹码的败笔。又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这首诗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写男子贞情女子的一首诗了。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妻子忠贞不二的诗。《鲁说》曰:“淫辟,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 这些都说明郑国当时在恋爱婚姻问题上风俗比较纷乱。在这种环境中,居然有 《出其东门 》所描写的男子不为如云如荼的女子而心动,在诗人眼里,她们都是“ 匪我思存”、“匪我思徂”的女人。那么,人心中“思存 ”、“思徂” 的人是谁呢?是他家中“ 缟衣綦巾 ”、“缟衣茹藘” 穿着简朴的妻子,是他“聊乐我员 ”、“聊可与娱” 的人。他是在说,家中那位衣着简朴的妻子是我生活幸福 、快乐所依靠的人。此种忠贞之情真可谓贫贱之交不可忘,糠之妻不下堂。也说明,在男女两性的婚姻中,不能只要求女人从属、忠贞于男人,同样是男人也该从属 、忠贞于女人,他在这里向男人提出了一个品德 、操守的问题。现在的婚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注重一下无功利和忠贞的因素呢?

值得一提的还有现代社会打造的女强人问题,这也是造成婚姻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她们在脆弱的时候,也不愿意表现出娇柔和软弱,她们非同寻常的可爱,也非同寻常的不好爱,她的强势总会让他产生性别颠倒的错觉。像《东京爱情故事》里,坚强的莉香总是被男人舍弃,男人总是想当然的认为:“不甘示弱的你肯定不怕受伤。”其实,再坚强的女人也有脆弱的一面,何不让他们看到你的软弱,让他知道,其实你渴望他的疼爱?婚姻是一支需要两人配合的圆舞曲,女人偶尔的退让才能唤醒男人沉睡的怜爱。

恋爱是件简单的事情,结婚也是件简单的事情,但两人能牵手相依相爱,走过几十个春秋,直到霜老的暮年,则是件不容易的事。这期间,夫妻感情维护则是保持婚姻鲜度的最佳方法。

(二) 协调婆媳关系

由于临时的组合,婆媳之间缺乏沟通基础,加上婆媳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协调的事情。婆媳问题自古就有,而且是家庭生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诗经》时代,封建传统中“老”就是权力的象征,是家族的权力顶级,因为所有后辈的血脉都拜他所赐,因此,无论如何都该感激终生,这是原始的生殖崇拜情绪。所以,当时婆婆在家庭中是居于主导地位、享有决定权的。因此也就造成了婆婆的绝对主动地位和儿媳的绝对被动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婆媳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但婆媳问题却没有改变,仍旧是影响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诗经》时代的婆媳关系对现代的婆媳关系又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呢?

第一,礼让为先

婆媳之间一旦发生摩擦,不管孰是孰非,作媳妇的一定要先忍。婆婆说什么,只管听着,等事后双方都心平气和了,再探讨矛盾的起因与解决方法。这样一来,婆婆面子十足,自己今后也会想法子弥补自己的过失,你在婆婆眼中更是一个识大体的好媳妇。

此外,婆媳双方平日有了意见,切忌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

第二,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

上了年纪的人,感情相对脆弱,作为媳妇,如能与婆婆多聊家常、多做家务,多买点老人喜欢吃的东西,便会极大地安慰老人那颗孤苦之心。但是物质上的优越并不能消除老人精神上的失落,作为媳妇,还应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平日里要经常向婆婆问寒问暖,每逢老人身体不适,更需悉心照顾。

第三,发挥儿子的中介作用

儿子可以帮助婆媳进行心理沟通。婆媳之间发生矛盾时,儿子可以起疏导作用。因为婆媳关系本来就是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家庭人际关系,儿子在婆媳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

综合《诗经》时代和当代婆媳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能改变就改变,同居在一起的公婆,媳妇不能事事都干涉,也不能放任不管,特别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溺爱孩子的问题,要勇敢的坚持原则,但是方法上一定要委婉,不能因为一件事闹僵关系;不能改变就适应,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照顾孩子生活的方式方法问题,如果不易改变或不能改变,媳妇就要学会适应了。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婆婆,唯有信任才能和睦相处;不能适应就宽容,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根本不能心情愉快共处一事的情况下,就只能再去宽容的策略了。在生活中,家庭的和谐相处是最根本的,与此相比,其它一切都不重要,切莫为了幸福而去制造矛盾。谁都不要强权,也不要虚伪的给婆婆和亲妈、媳妇和女儿划等号,不如彼此给出真诚的尊重和适可而止的亲情来得实在,建立最时尚的婆媳关系。

(三)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诗经》中的婚恋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道德意识, 以及坦诚积极的生活态度, 给后世人类以深刻的启示,它重要的社会意义是显著而不容忽视的。

从《诗经》婚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是法律问题,爱情是道德问题,自古以来皆如此。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革新,现代人类婚姻爱情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人们把爱情建立在了经济基础之上。难免,人们的价值衡量标准无不掺杂着金钱、名利、声色、荣禄等成份,这无疑使得当今人与人之间爱情的纯度大打折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文明的快速前进。在对《诗经》婚恋诗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求索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我们被上古人类坦诚真实的爱情所感动。

从《召南·行露》篇中,我们读出了爱情与金钱、名利与气节的决择。人生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士可杀不可辱。孟老夫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孰不知,早在上古时期的女性群中,就已存有这种大丈夫气概了。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粉绘境上勘过。澹泊名利的操守,镇定安宁的气节,需要立之以德,铭之于心,不但在贫贱之时能保持住自己的尊严,不食“嗟来之食”,更要在富贵之时经受住声色的考验。这对身处钱海翻波、物欲横流中的人们提出警示。

从《郑风·出其东门》篇,我们看到的是夫妻间的忠贞。忠贞,是爱情和婚姻唯一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可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并同时又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但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忠贞常常被摧毁。“婚外情”已经逐步把外遇上升到情感的高度。曾经有一份关于夫妻忠贞的调查,结果表明至少有八成以上夫妻对对方有过不忠行为,其中不包括未说实话者。看到这些,我们只能喟然长叹,现代人婚姻家庭观念越来越淡薄,越来越丧失责任,视传统道德为儿戏。不可否认,放纵不只带来家庭的破裂,道德的沦丧,并且给人类带来了灭顶之灾的疾病,我们再次呼唤传统道德,呼唤男女双方的彼此忠贞。

爱情是一种特殊的两心相悦,是异性心灵之间一种完美和谐与默契,是男女双方共同的真情结晶,是互相吸引、彼此依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共同体,也是人性魅力凝聚的一种表现。从本质上讲,它是超越物质、金钱、容貌、种族等外在因素的高尚情感。

所谓人性的魅力,就是人体内在美对他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内在美包括道德修养,内在涵养,如学识、艺术、情趣、智慧和不凡的精神气质等魅力。唯有人性的魅力最为珍贵,时时都能产生心灵的火花,时时相互吸引。因此,人性的魅力才是爱情永恒的根源,是忠贞的保障,是名利、气节的基石。

《诗经》作为流传了2000余年的一部经典,其中的爱情诗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诗中描写的爱情,虽有的受到礼教与世俗观念的束缚,但绝大多数美好而单纯,且不乏哲理,发人深省,是人类早期情感生活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品质的展现。它外在的情感态度及内在的精神实质给了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一种深深的震撼,使现代人类回复到人类的本初时代,去领悟爱、学会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从心灵深处构建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促进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健康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不良风气的转变,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诗经》中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泛。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婚恋生活,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和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对我们认识《诗经》这部经典著作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很有研究价值。

《诗经》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完美统一。它既真实反映了我国西周、春秋的时代风貌,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诗经》就像人类的童年,纯真与本色,真实记录了先民们的爱情婚姻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司徒博文.诗经全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7:49

[2]王守谦,金秀珍.诗经评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5164450

[3]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7888

[4]聂石樵,雒三桂,李山.诗经新注[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3.3:97

[5]黄岳洲,茅宗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先秦秦汉文学卷[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 2002.615183437

[6]杨立群.中国古代文学专题[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7:8

[7]王亚娟.《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

[8]张庆霞.《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7

[9]黄伦峰.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D].师范大学,2007

[10]彭红.透过《诗经》探究孔子的女性观[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6,19卷第2:48

[11]路雪.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人多元的婚姻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4,23卷第4期:38

[12]刘晓.从《诗经》看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观[J].《兰台世界》,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5号,2009.9:79

[13]陈素静.浅谈《诗经》的婚恋诗[EB/OL].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8:[2010-03-16]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Part.aspx?titleid=jyfz200908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8e50f88e9951e79a89278e.html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