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宴酣之乐________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_______ 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 B. 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 D. 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 2A
3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分析】(1 杂然而前陈者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的意思是摆放、陈列。宴酣之乐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字法中绝将五十年大意是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故的意思是消失、断绝。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故的意思是以……为宝。
2A项,两个都是在的意思。B项,第一个:用;第二个:来。C项,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代词,代厚皮馒头。D项,第一个:表示并列;第二个:表示转折。故选A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是乐其乐中第一个,要翻译为以……为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是:,书法;,存留在心里,记住。
4)回答时,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醉翁亭记》以为表象,极力写。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重在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书学集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 故答案为: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 A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
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知道是俗物了。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现在才稍微开始重视,但向过去的贤者学习的却没几个人。过去的人难道只是会写字么?他们的贤德才是值得流传的啊。但后世的人们却忘了这点,只是在书法上钻研,却不知道有多少写的好的字随着纸墨一起消失了。可就算颜公写的不好,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杨凝视直言规劝其父,越在艰危的时候越见节操。李建中为人清廉温和儒雅,喜欢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欢他的品格。这难道是因为存在就能流传么?不是过去的贤者就能写好字,是只有贤者的字才能流传,其他的就默默消失掉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三闾()祠:位于潮南汩罗。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是马也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这样的马。是:这样;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是连词,在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故选B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 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骈,两马并驾,一同 这样,指示代词 通晓 意指成长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 B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模式: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3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
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匝():圈。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悲鸣不已(已经) B. 若相语状(形状,样子) C. 集古木上(聚集,会合) D. 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A
2)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3)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解析】【分析】(1A停止;BCD解释正确。
2)这句话的大意是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这句话的主语是,谓语是盘旋,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为: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喧:欢呼;若:好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如故事中的母鹊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危险,但自己又没办法救,于是就向其他鹊求救,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地消除了危险。这启示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向他人求助,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故答案为: A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这道题,学生只要从一个侧面来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 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
【注】伯嚭():人名,吴国大臣。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败吴于姑苏 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吴王将许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乃兴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C
2(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A/;B/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
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②句中注意使”“”“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

3)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意思是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理由。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说。 故答案为: C
(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5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D. 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 初极狭,才通人。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 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 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写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 1A 2C 3D
【解析】【分析】(1A.“落英缤纷中的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不是色彩鲜,故答案为A
2C.“便要还家中的,邀请的意思。故答案为C
3)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D项中的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ACD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
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方山子 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释】方山子:苏轼的好友。原名陈慥。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矍:惊奇地注视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下划线的词。 方山子亦矍然________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从文章第段中________一词可见方舟子归隐的原因。
4)比较《桃花源记》与本篇文言文,试分析陶渊明笔下桃源中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和苏轼的朋友陈慥一家居于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原因 【答案】 1……的样子;年轻
2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3(终不遇
4)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解释为年轻 2)本题要注意:弃:放弃。妻子:妻子和儿女。
3)由第段内容可知,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所以由终不遇一词可见方子舟归隐的原因。
4)根据内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和平、安定、幸福的,没有压迫剥削;而陈慥一家四壁萧条,家境贫寒,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 故答案为:……的样子;年轻;
①(方山子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终不遇;
桃花源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和平劳动幸福生活,所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陈季常一家徒步往来山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表明了他们一家人安贫乐道的美好品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的意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7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 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乙】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枢密副使:官职名。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懦默:懦弱,不出声。讳言武备:不提养兵蓄锐的事。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召拜枢密副使________
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________

守令皆得不诛________ 人不寐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例句形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廷欲按诛之
A.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西 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5)【乙】是范仲淹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一幅________图;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________之情。
6)请结合【甲】文,分析【乙】词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授给官职;同,才能;全,都;睡着 2D
3)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塞下秋景;征人思乡
6)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结合【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五倍、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是授给官职的意思,是通假字,通,才能。
2朝廷欲按诛之中的属于代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宾语前置的标志;C助词;D代词。
3)这句话的意思是: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执政:这里是执政大臣的意思;谏官:这里指谏官的话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 武备: 指养兵蓄锐的事;死事 以死殉职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结合上片所描写的景物分析概括,上片写的季节是秋景毫无留意的大雁”“”“号角”“连绵的群山可以看出写的是边塞的秋景,据此可知上片描绘的是一幅塞下秋景图,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体会出词的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征人思乡之情。

6)结合这两句词的内容和词的主旨分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因此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授给官职;同,才能;全,都;睡着 D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塞下秋景 征人思乡
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结合【甲】文分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的积累。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谦词:下官、窃、寡人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疑问词:何、孰、安、胡等;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参考译文】

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范仲淹说: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 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 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
【注释】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击柝者:打更的人。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副〉的义项有:互相;交互。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 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
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结合语境分析,当时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天气非常的寒冷,人和马冻死了很多。 ,此处意为互相”“交相,这个词语把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突出了气候之恶劣,此时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结合文章内容分步概括,李愬利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风雪之夜出兵,这是对方没有想到的;为防止城中守军察觉军队的行进,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进程后只杀看守城门的士兵,留下更夫照常打更,以此瞒天过海。 故答案为:D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选择合适的赏析角度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那时候,刮大风下大雪。旗帜都吹破了,人马冻死的随处可见。天色黑暗,从张柴村向东的道路都是朝廷的军队没有走过的。每个人自己都认为一定要(死,可是(因为害怕李愬 (不敢违抗。(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靠近城边有(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投击鹅鸭来隐盖军队行动的声响。四更天,李愬 到达城下,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佑、李忠义在那城墙壁上挖出一个个坑儿,凭借它领先爬上城墙,勇士跟着也爬上了城。看守城门的士兵正熟睡,尽被杀死,却留下打更的人,让他照常打更。于是
打开城门,让官兵进城。到了里城,也是这样。城里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鸡啼,雪停, 李愬 入城占据元济的外衙。有人报告元济说:"官兵到了!"元济还睡(在床上,笑着说:"俘虏抢东西罢了,等到天明一定把他们都杀掉。"又有报告的人说:"城被攻下了!"元济说:"一定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到我这里来要棉衣的。"起身,到庭院里(听,听到 军发号令,应答的人有上万人,才害怕了。北领左右随从爬上卫城抵抗。 派李进诚攻打卫城,砸烂了卫城的外门,占据了兵器库,取出器械。烧毁卫城的南门,老百姓抢着背柴草来支援李愬的军队。城上箭象刺猬的毛一样又多又密。(到了申时,城门砸坏了。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进诚用梯子引他下来。 用囚车把元济送到京都长安。

9古诗文阅读
(甲)泛舟后溪 []羊士谔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
[]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所窘,一往四十余年, 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释】练:白色丝绢。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束发:年纪轻。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 请将文言词语 ”“”“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 壮心日灰 ________ 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
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 1A.着; B.入; C.出 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6)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此题在结合语境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分析的基础上,文言词语 填入文中空格处的顺序是:A.着;B.入;C.出。
2)本题注意左迁(降职或远调)的正确解释。
3)这句话的意思是: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结合文本内容,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写浪涛之激荡;雪山汹涌则描画浪潮之澎湃。
5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6)《泛舟后溪》用拟人手法写鸟鸣之声,诗歌通过写鸟鸣的声音似乎在恳切地挽留过往的客人,从而突出了雨后后溪的静美清澈。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袁中道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A.着; B.入; C.出 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对语句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想象的能力。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见余大喜 拉余同饮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前陈者(陈列、摆开) 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 野蔌(野菜) 余住西湖(我) 拥毳衣炉火(细毛)
B. 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客此(客人)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余拏一小舟(撑)
C. 觥筹(酒筹) 阴翳(遮蔽) 宴酣(畅饮) 一芥(小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D. 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守谓谁(说的) 更定矣(止,停) 颓然乎其间者(于) 余强饮三大白(痛快) 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野芳发而幽香 B.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溪深而鱼肥 D.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C 2A 3D
4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1代词判断动词,与现汉同;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所以①②不同,③④相同。故选C
2B. 丝:弦乐器的代称。苍颜:苍老的容颜。客:客居,旅居。C. 觥:酒器。芳:花。D. 谓:是,叫。强:尽力,勉力,竭力。故选A
3A.表承接。B.表递进。C.表并列。D.加点的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尽力。: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醉翁亭记》以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CA D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 【附参考译文】 (一)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 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 (将:率领) B. 独与麾下二十骑走 (独:仅)
C. 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会:正赶上、适逢) D. 吾兵虽多 (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答案】 1D 2B 3D
4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解析】【分析】(1D项的解释有误,的意思是虽然。故选D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正确的停顿应为: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故选B 3D项正确。通观全文可知,安禄山没有听从何思德正确的意见,急躁冒进,结果导致了失败。故选D
4 ”“”“”“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 D B D
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安禄山亲自率领范阳、河东、卢平三镇兵马六万去讨伐契丹,用奚族骑兵两千人作为向导。过了平卢一千余里,到了土护真水,遇到大雨。安禄山率兵昼夜兼程行军三百余里,来到契丹的大本营,契丹十分惊骇。当时因为大雨连绵,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以使用。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虽然兵多,但长途奔袭,士卒疲劳,战斗力不强,不如暂时休兵不要交战,只与敌人对阵,这样不过三天,敌人必定投降。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长得与安禄山相似,契丹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所以士气旺盛。这时奚族也背叛了唐军,与契丹合兵,前后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的马鞍也被射中,还折断了帽簪,丢掉了鞋子,仅与部下二十个骑兵逃走。因为天黑,追击的骑兵松懈下来,安禄山才得以逃往师州城。安禄山把战败的罪过归咎于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并杀了他们。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越明年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答案】 1)到了;景象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3)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大观,雄伟景象。
2)本题需要落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3)细读文章三,四,五段,可知古仁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不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本题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情怀。这句话与前面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交相呼应,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忠君报国、心系苍生的政治抱负,更是范仲淹一生奔波驰骋、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到了、景象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关键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际遇等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 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 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 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 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雌犀牛,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估计崖之隔,以寻八尺为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 断三处)。 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歌舞音乐以及无穷的快乐。 B.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山水之乐。
C. (乙)文中石淙之所以被作者赞美是因为这里水石交融,景物变化万端。 D. (乙)文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赞美了嵩山附近的陆海美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4)读(甲)(乙)两文,回答以下问题: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描写的顺序不同:(甲)文第节运用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而(乙)文则是以 顺序为主。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所不同,请简述。 ________
【答案】 1)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2C
3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 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分析】(1)这句话意思是: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A.表述错误。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肴野蔌、酿泉为酒、非丝非竹、觥筹交错以及无穷的快乐。B.表述错误。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与民同乐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作者详细描写了嵩山附近的美景,而不是陆海。故选C 3)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述:记述;以:用;意:想到。
4)甲文第段描写了醉翁亭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景的;乙文中的一些方位词语则是从空间角度描写一路所见嵩山附近的美景,属于空间顺序。根据写作背景可知,甲文作者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仕途不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表达了豁达的态度和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情怀;乙文记录作者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所感,表达的是作者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没有政治的意味。 故答案为: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C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参考译文】
(甲)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二十日 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溪水。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淙。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宽阔无边,古人称之为陆海。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难以有岩石。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颍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颍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宛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峭丽,变化万端。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的水面,要以数丈计算。水在山崖中间流淌,岩石峙立水上,石态水色,如肤如骨,景致极其妍丽。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肉食者鄙(________ 神弗福也(________ 望其旗靡(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
B.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
C. 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
D. 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答案】 1)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2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B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古今异义词,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3ACD分析理解正确。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故答案为: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
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旃:通,毛织物。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羝():公羊。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C. 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故句子划分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的人。 故答案为:D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83b20d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03.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