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

发布时间:2020-03-21 10:46: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君曰:此不足为也。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如期必于秋。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

1)出下列加下划线中的意思。

君往见________     ②君既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释义正确的一项。

治疾多奇   

A.验证   B.经验   C.灵验   D.试验

而吾不及 命也夫(   

A.参与   B.预先   C.料想   D.预兆

3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4)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5段中葛乾孙不复应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6段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葛乾孙形象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等到;通,死。

2CA

3)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4)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

5)元朝政府科举政策限制人才;乾孙不愿歪曲经典逢迎献媚。

6)以直接评价来表现其医术高明;以典型的治病事例,凸显其治病多奇验;以奇疾他医不能治与葛乾孙随治而愈进行对比,突出其医技高超;以吴人去四方,人们均打听葛乾孙以及四方士大夫经过吴地必定到葛乾孙家请教,侧面衬托出葛乾孙名重一时,塑造一位医术精湛、受人敬重的儒医形象。

【解析】【分析】(1比:等到;比君往见译为:等他去看时。没:通,死;君既没译为:他死之后。

2据前文所说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可知葛乾孙因为祖传医书药方的缘故,他医术高超,所以治疾多奇验的意思是治顽疾大都能奇妙地灵验,可见意思是灵验。故选C②“不及是来不及的意思,依据前文吾闻中原豪杰方兴,可知中原地区豪杰正在起事,所以吾不及预的意思是我来不及参与了,可见的意思应为参与。故选A

3)句子大意是:主考官按照规范的取士标准来衡量,不能录用放荡不羁之人,(然而对于他的文章深为赞赏)反复诵读而不忍放手,于是打算将其列为第二批再予考虑。按图索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墨守成规办事,它是主司方的谓语,所以从按图索骏之后断开;斥弛之士意思是放荡不羁之人,它是不能识的宾语,所以从斥弛之士之后断开;把玩不忍舍主司方对葛乾孙文章的态度,故从其后断开。依据分析,断句如下: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4)本题注意句中得分点:城,筑城;因,凭借;身,亲自;壮,认为……很有气势;然,认为……正确,认可。译文: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

5)依据葛乾孙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以及把玩不忍舍,可知葛乾孙文章新颖大胆,连主考官都反复诵读而不忍放手,可是因为主司方按图索骏,即主考官按照规范的取士标准来衡量,所以葛乾孙没有被录用,由此可知葛乾孙不复应试的第一个原因是元朝政府科举政策限制人才。依据后文葛乾孙所说,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可知葛乾孙不复应试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不愿歪曲经典逢迎献媚。

6)第段中作者在塑造葛乾孙的形象时,使用了直接评价、举事例、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这是作者以直接评价来表现其医术高明;有士人患伤寒疾……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是以典型的治病事例,凸显其治病多奇验;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是以奇疾他医不能治与葛乾孙随治而愈进行对比,突出其医技高超;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是以吴人去四方,人们均打听葛乾孙以及四方士大夫经过吴地必定到葛乾孙家请教,侧面衬托出葛乾孙名重一时,塑造一位医术精湛、受人敬重的儒医形象。

故答案为:等到  ,死。

⑵CA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

元朝政府科举政策限制人才 乾孙不愿歪曲经典逢迎献媚。

以直接评价来表现其医术高明;以典型的治病事例,凸显其治病多奇验;以奇疾他医不能治与葛乾孙随治而愈进行对比,突出其医技高超;以吴人去四方,人们均打听葛乾孙以及四方士大夫经过吴地必定到葛乾孙家请教,侧面衬托出葛乾孙名重一时,塑造一位医术精湛、受人敬重的儒医形象。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葛乾孙,字可久,是平江人。他天赋异禀,外貌卓异出众,体力超过常人。未成年时,喜好攻伐诛杀的策略、排兵布阵的方法,百家的技艺才能,他没有不精心研究的。成年后,一改往日的志向和行为转而用功读书,在被推荐参加的进士考试中,他的卷子语出惊人。但主考官按照规范的取士标准来衡量,不能录用放荡不羁之人。然而对于他的文章深为赞赏、反复诵读而不忍放手,于是打算将其列为第二批再予考虑。但葛乾孙却说:这也太不值得了,我怎肯同流合污阿谀逢迎,甘心离经叛道而去迎合当局的意图呢!于是就不肯再参加考试了。此后他还经常指教读书人,其学问见解很不一般。金华的黄溍特别赏识他的才学,多次劝他去科考做官,他都不答应。

    葛乾孙家有祖传医书药方,他医术精妙,却独辟蹊径浑然天成,治顽疾大都能奇妙地灵验。从当朝丞相到各级官员凡得了怪病,其他医生都治不好的,就来找他,无不药到病除。有个读书人得了伤寒症,汉不能出来,等他去看时,竟然发狂了,沿着河岸拼命跑,他追上后索性将其丢进水里,不让出来。多时后捞出,用丝绵包裹严实,最后终于把汗捂出,病就好了。他给人治病就是这样的治法。当时的葛乾孙名重南北,吴国的人出门远行,一定要先去向他请教,各地人士途径吴国,也一定要来登门拜访他。

    壬辰年间,安徽土匪窜扰江浙,吴国人人自危,浙西廉访佥事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来向他求计,葛君劝(李公)筑城,凭借城坚守来讨伐贼人,还请求亲自承担这件事。李公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认可他的计策,最终筑城,老百姓依赖此得以安全。次年正月,他跟我去游开元寺,私下里跟我说我听说中原英雄辈出,但我来不及参与了,这就是命啊,他说杀气遍地,我的命犯克,不久就要死了,预计是在秋天,我说怎么至于呢。过了一个多月他果然病了,我去看他,还能谈笑自若似乎没有病痛。秋七月,他洗完澡,竟安然去世了,终年四十九岁。他的诗来不及注解编撰,藏在家里。他死后,朝廷给他的任命书正好送到,但已经来不及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 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 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答案】 1D

2A

3C

4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5)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解析】【分析】(1是离开的意思,主语为项王与诸侯,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是具得秦图书的原因,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句意: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项王带着手下烧了咸阳后离开。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故选D

2A项,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错误。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故选A

3C项,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于文无据。结合群臣皆莫敢言分析,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原文没有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故选C

4①“,认可、赞同;从事,做、施行;,连词,就;,介词,用;便宜,最合适的方式;,使动,使……知道。②“,只是;议论,发表见解;,表转折,却;何也(反问)。

5)结合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分析,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他认为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的,而是在怀疑你。

故答案为:⑴D⑵A⑶C

⑷ ①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附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先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汉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西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闻而     让:责备

B.功曹           署:代理

C.滂后事           释:释放

D.以利刃齿腐朽       齿:割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上书揭发欺压百姓的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忍拘捕范滂,县令郭揖要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敬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4)请根据文章二三段内容,概括范滂为官特点。

【答案】 1C

2C

3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

4同僚相处,耿直自尊;不畏豪强,揭发佞吏;志不能伸,率性辞官;不徇私情,严整疾恶。

【解析】【分析】(1A项,句意为: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让:责备。正确。B项,句意为: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署:代理。正确。C项,句意为: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释:解除,查清。错误。D项,句意为: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齿:割除。正确。故选C

2C项,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错误。文中寝而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任用李颂。故选C

3)本题第一句中,,要求;,成全;去就,辞官;得无……,恐怕……吧。第二句中,,遗憾;,已经;,美好;寿考,长寿;兼得,同时得到。

4)本题中,由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可以看出,范滂耿直自尊。由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可以看出,范滂不畏豪强。由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可以看出,范滂因为壮志难酬,率性辞官。由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可以看出,范滂不徇私情。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①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

⑷①同僚相处,耿直自尊;不畏豪强,揭发佞吏;志不能伸,率性辞官;不徇私情,严整疾恶。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

    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晢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答案】 1B

2D

3A

4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

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解析】【分析】(1)画线句中直谷据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信著意为信义闻名,是主谓句式,中间不能断开,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意为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表意完整,故排除D。故选B

2D 项,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表述错误,五等爵应为公侯伯子男。故选D

3A项,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有误,据原文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意为李迁哲答道: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可知,他愧疚的原因是没能为报效梁国而战死。故选A

4)本题关键词有:荷:蒙受,接受;死节:以死尽节;以此:因此。:部下、部属;视瞻:形容顾盼的神态;高:高傲;得无……也:固定结构,恐怕……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⑷ ①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这些关键词。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世代为太行山以南的豪族,在江东做官。父李元真,在梁为官。李迁哲从小修养立身之道,有识见气度,意气风发,善于谋划。最初担任文德主帅,转任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担任衡州刺史时,把李迁哲留在本乡,督率自己的私人军队。当时他二十岁,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后来侯景篡位背叛,诸王争夺帝位,李迁哲抵御外敌入侵,守住了自己的辖区。

    大统十七年(551),太祖派达奚武、王雄等人进攻太行山以南,李迁哲率部属抵抗,兵败,向达奚武投降,然而神色仍镇静如常。达奚武把他押送到京师。太祖对他说:为什么不早点归附,以至劳动军队?如今当了俘虏,不感到惭愧吗?李迁哲答道:我世代受梁国的恩惠,未能报答,又不能以死尽节,因此实在感到惭愧。太祖对他十分赞许。

    魏恭帝初年,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互相勾结,发动叛乱。太祖派雁门公田弘从梁州、汉州出兵,开府贺若敦进攻直谷。乐炽听说官军将至,就烧毁傍山架木所成的险路,据守直谷,贺若敦的军队无法进攻。太祖认为李迁哲在太行山以南素有信义之名,就命令李迁哲与贺若敦一块前去治理。乐炽等人有的投降,有的被俘,叛乱很快被平定了。又与贺若敦继续南下夺取土地。军队驻扎鹿城,城主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李迁哲对部属说:接纳投降,如同对敌,我看对方使者顾盼的神态还很高傲,恐怕会有欺诈吧?于是不接受投降。梁人果然在道路东边设下伏兵,企图截击李迁哲的军队。李迁哲发动进攻,击败敌军。从此巴州、濮州的百姓,相继投降。李迁哲常常率领勇猛之士担任前锋,每次作战,无不身先士卒,共攻占十八州,开拓疆土三千余里。当时信州被蛮族首领向五子王等人所包围,田弘又派李迁哲前去救援。等赶到时,信州已经沦陷。向五子王等人听说李迁哲到,吓得狼狈逃跑。李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人也赶到,共同追击向五子王等人,把他们打败。信州原先没有储备,军粮缺乏。李迁哲就收集葛根磨成粉,又搀上米让士兵吃。他自己也同士兵一样。若有美味,就分别赏给士兵。士兵中有得病的,他亲自去为他们医治用药。军中因此感激他,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建德二年(573),晋封安康郡公。三年,在襄州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追赠金州总管。谥号壮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中京指洛阳,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

D.“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徭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斗,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答案】 1C

2A

3D

4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解析】【分析】(1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修饰限制后面为大幸,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的主语应该是皇上,不是天下,前面应该断开,排除B项。句意: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故选C

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错误。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故选A

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故选D

4①“,只有;边障,边境要塞;,刚刚;大兴,大规模做(兴办);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利国便农,造福国家便利农业;,方法。②“,当时;反侧,指不安;,忧虑;生变,发生变乱;,布施;,目的连词,来;,使动,使……安定;为之肆赦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因为;肆赦,指大赦天下。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

⑷①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 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大公鼎,是渤海人,祖籍为辽阳率宾县。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朴实,长大后爱好学习。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水毁伤庄稼,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沿河壮丁来修缮堤防。有关官署接受命令后严厉急躁,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徭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于是上奏章陈述这件事。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劳役,雨水也未造成灾害。沿河千里之内,百姓没有不高兴的。大公鼎改任良乡县县令,减省徭役,致力于耕织,兴办孔子庙学,管辖内的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大公鼎多次升迁官至兴国军节度副使。当时有隶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扰乱为害乡里。时间长了,百姓不能忍受。大公鼎上奏皇上,当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入朝,大臣告知(大公鼎)皇上嘉奖并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很幸运;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赐平均给天下。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大公鼎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皇上春天去游猎,公主照例借贷钱财,大公鼎说:怎么可以停止官家用度,谋求个人人情?”拒绝借贷。因此听到很多埋怨责骂的话,大公鼎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废弃啊。不久大公鼎被授予大理卿,所平反的冤假错案很多。天祚帝即位后,大公鼎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东京户部使。当时盗贼杀死留守萧保先,最初是贪图他的财产,后趁机带头作乱。百姓也互相猜忌,家人自相争斗。大公鼎单人匹马巡行郡中,向百姓陈说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这不是欺骗我们,不敢不听从命令。安定和睦如故。大公鼎被授予中京留守,赐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当时盗贼众多,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就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听说此事的盗贼接踵而来。不到十天,境内清平宁静。天祚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退职,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攻打而没有力量,叹息说:我想辞官已很久了。因为被世事牵累,不幸到了这个地步,难道是天命吗?”因而忧愤成病。保大元年大公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 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B.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C.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D.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事、进谏、弹劾等。

B.祭酒,古代飨宴时祭神的长者,后用于官名。国子祭酒是主管匡子学或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C.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外交等事。

D.邦,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也泛指地方。文中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勤奋好学,树立远大抱负。他跟从当时文坛名士学习,锐意进取,怀有凭借文学振兴一代文风的志向。

B.韩愈忠贞耿直,直言劝谏皇帝。他上书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

C.韩愈体恤百姓,推出利民举措。他设法赎回被奴役之人,使其回到父母身边,并除去俗法,百姓深受其益。

D.韩愈推行文教,深得民心。他死后被潮州百姓奉为神明,朝散郎王涤顺势而为引导百姓,建成新的韩公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答案】 1D

2D

3B

4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解析】【分析】(1)所给句子主要需要看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这部分的断句情况。常用在句子开头,表反问,其前应断,排除AB项;伏乞,意思是向尊者恳求,用在句子开头,后面带请求的内容,从语义上看,应该是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是目的,这部分的意思是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可排除AC项。综合看,D项断句正确,原句标点可以是: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故选D

2D项,含义相同错。文中意为州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意为国家。故选D

3B项,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错。从文中看,选项与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有关。根据知识积累,量移一郡是指调到离京城稍近的地方,可知袁州不是更远的地方。故选B

4 此题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已经,……之后;谕以逆顺,告诉,使人明白,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思是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切至,非常恳切;畏重,畏惧又敬重。②“自是,从此;,专心;文行,文章和德行;至于,到,到在;易治容易治理的地方。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

⑷①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崇尚先秦诸子的学问,效法杨雄、董仲舒的著述,而以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奧,儒士们都推重他们。韩愈跟随们游学,精心钻研模仿,想振兴一代文风。元和初年,韩愈被召入任国子博士,升任都官员外郎。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宦官杜英奇押领三十名宫人,手持香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韩愈素来不信佛,上疏劝谏。表疏奏上,宪宗很恼恨。过了一天,把表疏拿出来给宰相看,准备对韩愈处以死刑。裴度、崔群上奏说:韩愈冒犯了皇上,确实应该获罪。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于是贬为潮州刺史。皇上打算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到这事,看看宰相怎样回答。而皇甫鎛憎恨韩愈耿直,害怕他被重新起用,所以抢先回答说:韩愈毕竟太狂妄,还是酌情调迁近处的一个郡任职。于是授任袁州刺史。袁州有这样一种风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在出借钱的人家服,过期无力赎回就被没入出借钱的人家永远成为奴隶。韩愈到任后,想办法赎出被没收为奴婢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还废除这种习俗,不准许蓄养奴隶。元和十五年,韩愈被召入朝授任国子祭酒,转任兵部侍郎。适逢镇州杀了田弘正,拥立王廷凑。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后改任吏部侍郎。又转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韩愈在长庆四年十二月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旧唐书韩愈传》)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淳熙二年进士第。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仲鸿请行。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知中江县,总领杨辅置幕下。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辅然之。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 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 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汝愚迹已危。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仲鸿曰:“丞相之势 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改监登闻鼓院以行。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谓家人曰:“曦逼吾死,即填其日。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松至,仲鸿谓绂 :“宣威[]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松不顾而去。未几,曦诛。乞休致。卒,年七十八。

[]宣威: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辟嫌:指官场回避。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节钺:符节和斧钺。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 荐给朝廷。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 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 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 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既不死,曷不去?

【答案】 1D

2D

3C

4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 不然大军就来了。

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解析】【分析】(1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故选D

2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故选D

3C项,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纮。故选C

4)本题①“,询问;,代词,指这件事;,缘由;,连词,因为;,通,价值;,连词,于是;,使动,使……回来;,到。②“,侍奉;,助词,的;,原则;,如果;,代词,它;,既然;,通,为什么。

故答案为:⑴D⑵D⑶C

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 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淳照二年者中进土。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鸿)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鸿,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宪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游仲鸿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杨辅赞同他的建议。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侂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

    韩侂胄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赵汝愚因淮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游仲鸿说: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面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监察御史胡纮迎合韩侂胄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绂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鸿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绂看并说: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对家人说:吴曦逼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宣抚使程松已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紱说: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程松不理会而离去。不久,吴曦被杀。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连词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不平凡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识其本名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求学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他们

B.孰能讥之乎                                    其:那

C.后世之谬传而莫能名者                          其:它的

D.盖其又深,则至又加少矣                        其:那些

3)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

B.夫夷近,则游者众                              以:而,表转折关系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以:连词,可译为

D.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以之的省略,因此

【答案】 1A

2B

3B

【解析】【分析】(1A项中于是应译为对此或对于这件事是介词,是代词。句意: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故选A

2B项中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句意:难道谁还能讥笑吗?故选B

3B项中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又。句意为: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故选B

故答案为:⑴A⑵B⑶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主要是其的用法和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主要是以的用法和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

【参考译文】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子曰: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

【注释】知:通

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是指严肃认真,是指________是指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案】 1)尽心竭力;勤勉努力

2智。仁。庄(庄重严肃的态度)。礼(合乎礼的行为)。能(管理能力)。

【解析】【分析】(1)语句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们的恭敬。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往来。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是指尽心竭力。而要想让民众忠诚于政府,最好的办法是执政者的孝慈。孔子认为,只要执政者做到任人唯贤,选拔那些道德素养高的人为官,用心教育培养那些能力较差的人,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试想,贤德之人日日精进并得到提拔,能力稍差的人也得到教育培养,这样就会形成相劝为善,携手进步的社会风气。是指勤勉努力。

2)材料一,在孔子的眼中,为政者若想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和勤勉,为政者必须把握三大要诀,并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材料二,孔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执政者所应具备的品质和治国理政的四条标准:首先要有治国的智慧,再追求仁德爱民,然后怀着庄严敬畏的态度去对待,最后是依照礼法而动。

故答案为:尽心竭力   勤勉努力 ⑵ ①智。仁。庄(庄重严肃的态度)。礼(合乎礼的行为)。能(管理能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能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百姓也就不会严肃认真。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严肃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按照礼来动员百姓,也是不够好的。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子书

[]洪亮吉

    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回忆毕生之事,冀弛日暮之肩。郭外有薄田二顷,城东老屋三十间,使四子一嗣孙分守之。汝曹能勤苦自持,当衣食粗足耳。

    又余本中材,不敢以大贤上哲祈汝。惟早承先训,门有素风。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叠遭家难,粗识世情。忍饿读书,先大夫之遗语也:禄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太宜人晨夕之面命也。慎之哉!惟俭可以立身,惟怨可以持己。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况以单门而处侈俗,凉德而承世业乎?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无陟前而忘后,无爱尺璧而不爱修名,莫畏雷霆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

    饴孙年过三十,处世尚不克平心,是汝之短也。惟编校故书,尚知条理,他日或当传吾记诵之学耳。今符孙弱冠已过,涉笔便伪,难成一技;学之不修,亦已焉哉!其余幼子弱孙,则尚争梨栗,无辨粟麦。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夫功名之士,以身徇时;勤学之士,以身徇古;各有所好,强之不能,在立志何如耳。形质不能与天地争久,姓名则克与嵩华竞高。植足急流,学金石之止;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汝曹慎之哉!

    又况承恩返里,已属更生。忧患备尝,庶谋行乐。每当朝晖入座,夕月洒窗,春树欲花,秋林未落,何尝不携阮孚之屐,泛渔父之舟,挈伴以出,行歌以归?但使过言子之庐,诵声不辍。斯愿足矣!今春草已绿,鬓丝不玄。素心之友,藉鬼燐而见招;同气之亲,出柏根而相望。鬼者归也,归其真宅,庶有时矣。

    自念生虽无似,然不见屏于里闾,不见讥于长者。踪迹遍于九州,姓氏镌于五岳。官不达而齿胃以为之师,禄不加而问字丰其所贽。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门生义故,百人著录,弟子三百。穷老尽气,韬精敛魂,终此天年,从亲地下。以此贻汝,不以多乎?

(选自《洪北江诗文集》,有删改)

(注)言子之庐:言子,即孔子学生言偃(字子游)。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暮之肩                弛:减轻

B.无爱尺璧而不爱          修:美好

C.影巨壑,师江海之宽        鉴:镜子

D.然不见于里闾              屏:摒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评价自己为中等学识之人,不敢期盼孩子成为圣哲贤人,希望儿子能以先人的教诲为戒。

B.作者告诫儿子与酒肉朋友亲密交往,不要沾染坏风气,不要厚古薄今,不要惧怕众人评论。

C.作者认为人各有所好,不能勉强,关键在于如何立志罢了。意在告诫儿子要有志向。

D.作者认为自己一生官运虽不腾达而公卿子弟拜己为师,俸禄虽不高而传授学问得来的礼物还算丰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

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4)从文中第二段看,先训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

2B

3因为我年近晚年,不能再(继续)在外卖力谋生,又想到你们逐渐地长大。

日后兄长带领弟弟,父亲督促(教授)儿子,或许贫寒的家族,也不会败坏(毁坏)祖先的功业。

4清廉俭朴;刻苦勤奋;福运(俸禄财物)合乎道文;孝顺父母;忠于国家、忠于君主。

【解析】【分析】(1C项,鉴:镜子错,:……为借鉴,故选C

2B项,与酒肉朋友亲密交往错,原文第二段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如是而已,意为父亲告诫他不要与酒肉朋友交往。故选B

3)本题中,第一句中,,因为;不复能佣力于外,介词结构后置;,等,辈。第二句中,,督促;庶几,或许;先绪,祖先的功业。

4)解答该题要重点翻译分析第二段,找出先训包含的内容,根据原文惟俭可以立身得出清廉俭朴,根据禄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可得刻苦勤奋;福运(俸禄财物)合乎道文;孝顺父母;忠于国家、忠于君主。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①因为我年近晚年,不能再(继续)在外卖力谋生,又想到你们逐渐地长大。日后兄长带领弟弟,父亲督促(教授)儿子,或许贫寒的家族,也不会败坏(毁坏)祖先的功业。

⑷①清廉俭朴;刻苦勤奋;福运(俸禄财物)合乎道文;孝顺父母;忠于国家、忠于君主。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9c68c8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2.html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