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发布时间:2012-09-20 08:39: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万古传颂。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通过对春秋中叶以来,对当时楚国的屈原生活的时代环境,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析评论。本文主要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及表现作分析。

关键字: 屈原 美政 以民为本 爱国精神


目录

摘要……………………………………………………………………..1

一、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3

(一) 屈原身世…………………………………………………….3

(二) 社会背景…………………………………………………….3

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4

(一)美政理想……………………………………………………..4

(二)以民为本,忧国忧民………………………………………..6

(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7

三、小结………………………………………………………………..8

四、参考文献…………………………………………………………...9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一)屈原身世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个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屈原出生时,家道已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 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出身贵族,但到屈原出生时,家道中落。因此谋求政治地位是屈原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屈原虽然出身于家道中落时期,但是他仍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社会背景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在此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争相兼并,改革活动和战争十分活跃。到了战国时期,过百的诸侯国剩下七个。每个诸侯国都想兼并其他国家而完成统一大业,屈原生在楚怀王和倾襄王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不断,而楚国又在慢慢的衰落,面对着西边秦国的慢慢强大,楚国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下.屈原挺身而出,希望用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变楚国的现状,同时屈原也希望楚国的统治者能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清醒过来。屈原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试图来改变楚国的命运,他提倡以民为本,并且一直坚持着他的“美政”在楚王信任他时,他表现更有信心,更有激情。当屈原的思想受到当朝恶势力的抵制和迫害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思想, 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一)屈原的“美政”

11“美政”理想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他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12 “美政”理想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

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但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贫贱,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屈原认为楚王若能像那些兴国得国君一样用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办法来治理楚国,楚国必将强大起来。因此“美政”思想使屈原看到了希望,这也正是一直支撑着屈原走下去的最大也是最原始的动力。

1.3屈原“美政”的理想就是富国强兵的理想

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

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王因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最终使得屈原的理想毁于一旦,诗人正是在忧愁忧思之际创作出了《离骚》这一部伟大的作品。


(二) 屈原以民为本、忧国忧民的思想

2.1忧国忧民、以民为本。

离骚 “长叹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说明屈原把人民放在了相当高的位置。他会因人民的生活艰苦而伤心难过。这种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而《左传》中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一名清醒者,又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民为贵的道理他当然知道。于是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

屈原最同情下层人民,他爱祖国,也爱人民,因为爱祖国和爱人民是一致的。屈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从思想上同情人民;屈原从政期间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好处;在共赴困难时不愿意离开人民。屈原的这个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疑,《离骚》中有:“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意思是世上的人民任凭他们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注于爱好修洁。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民”或“民生”。屈原的民本思想从哪里来,或者说屈原的思想怎么跟人民贴得那样近的呢,闻一多先生说的好:“说来奇怪,屈原是楚王的同姓,却不是一个贵族。战国是一个封建阶级大大混乱的时期,在这混乱中,屈原从封建贵族阶级被打落下来,变成一个卑贱的伶官,所以,官爵尽管很高,生活尽管和王公们很贴近,他,屈原,依然和人民一样,是在王公们脚下被践踏着的一个。这样,首先在身份上,屈原便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


(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3.1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还表现在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屈原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举世混浊。这实际上描绘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三、小结

在那个“举世混浊”的社会里,屈原用死来保持了他的那份高洁。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四、参考文献

1.朱学勤.古文观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洪.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5bf318fc4ffe473368ab32.html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