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13 23:10: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漳州正兴学校20013-2014学年下学期

语文备课组教案 七年级

教师

黄志城

授课时间

20143

课时

2课时

课题

10、木兰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 环节

第一课时说明

备注

复习上节课内 新课 导入

1、学习了本单元关于爱国主题的文章,我们认识了法国的一位老师和一名 学生,他们是 2、读李大钊的文章,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样的困境下,无论国运如何,我们应该有 3、在《土地的誓言》一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向美丽、富饶的关东大地发出的誓言 的确,爱国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今天我们就要结识古代的一位巾帼 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巾帼”——女性中的英雄人物。

师生共同回顾

“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

借指妇女。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秦良玉、妇好、冼夫人等)

是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历史上有很多巾帼英雄值得我们去津津乐道,而其中有一位就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注音。(见PPT 、检查背诵。 2

课程 讲授

一、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 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 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1.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2.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 描写等。 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3. 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4.《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 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听《木兰诗》朗读带,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点名朗读。

3、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重点强调生字词。

“十二转”的“转”读zhuǎ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学生自由朗读。

5、全班齐颂。

三、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逐段翻译文章。

2、老师强调重点词句。

复:又 当户:对着门 闻:听 惟:只

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 亦:也 大:大规模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爷:指父亲

为:为 市:买 旦:早上 去:离开

暮:晚上 但:只 著:穿 帖:通“贴”

课堂练习

PPT

小结

1、用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歌者赞词(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词)

疑难解答及作业布

阅读自助餐

教学 环节

第二课时说明

备注

复习上节课内

1《木兰诗》又叫 ,选自 编的《 》,是北朝的一首 。它和《 》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描写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2 、描写艰苦战争生活的句子是:3 4、翻译“将军白战死,壮士十年归”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把《木兰诗》的文意疏通了一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 看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检查预习情况

1、全班齐背《木兰诗》 2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课程 讲授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例:(1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4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二、品味修辞:(由乐府双壁提出赏析)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是乐府双壁之一,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 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师生在赏析的基础上总结如下,并有选择地板书) 1、井然有序的排比。 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气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

由学生自己分析,老师纠正或补充

学生就有感的句子赏析,一些好的的典经

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此文多处运用井然有序的排比,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这句也是排比和互问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四个动词形象地 表象了木兰归家的激动心情。 2、句式整齐的对偶句。《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

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两组对偶句,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内容上互相补充,音节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3、极有分寸的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为了表象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文章极有分寸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 烈的共鸣。关山度若飞”这一夸张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奔赴边关的征途“万里赴戎机, 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上次百千强。”文章以“十二转”、“百千强”的夸张语言突.

句子加以诵读

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但木兰辞官不就,这就更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不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也为下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辞官还乡做了铺垫。

4、兼顾合指的互文。

互文: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炼。(通俗一点就是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别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将军白战死,壮士十年归”反映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同时反衬木兰的英勇和智慧。在这里“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合指兼顾。语言上分开来写是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应理解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翻译时应把他们合并起来。

另外“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用了互文的修辞。

5、生动形象的比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运用借喻手法,以兔喻人,十分贴切,形象生动,极赞木兰的聪明过人。这一句还兼用反问手法,加重了语气,抒发了主人翁自豪感,感情色彩十分鲜明。

、自然妥帖的设问。6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以引起注意,有助于对下文的理解。这两句还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词语完全相同。

7环环紧扣的顶真。

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做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段、章节首尾相连,蝉联而下,这种修辞叫做顶真。为了段落间的严密,文章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三处均是首句末尾词语与次句开头词语相同,两句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使语言贯通,富有节奏。

8、借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句中“千里足”实为“千里马”,用“千里马”的特征来代替本体,给人造成鲜明生动的形象。

小结:这首民歌正是巧妙、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人物形象突出、语言生动活泼。应该说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和谐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考。

三、详略分析: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

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堂课练习

PPT

小结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1 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帖花黄:帖,通“贴”,动词。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2、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骏马(市: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市:买。动词) 3、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动词,译为“买”。)(1 )策勋十二转(策:本义是“竹简”,这里名词用做动词,译为“记下”。)(2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骑”充当“鸣啾啾”的主语,用做名词:(3 jì)读 、古今异义4 1)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今做转折连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副词。2(.

3)出郭相扶将(郭:外城。今用做姓氏。)

4)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5、古汉语句式

1)倒装句

例: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所思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

2)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此处“愿为〈此〉市鞍马”的省略,“此”指代替父亲出征这件事。)

小结:《木兰诗》为何能流传一千多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之际,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做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劳动。忠孝两全。她的 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所以……

拓展:有句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联系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疑难解答及作业布

阅读自助餐,准备课时作业考试

备课组教师签

教学 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a34635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f.html

《木兰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