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精品唐 唐朝著名诗人生平简介(合辑)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圣”杜甫

如果说,唐代的诗词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那么,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就好像是在山巅的两个巨人。他们一个号称诗仙,另一个号称诗圣,也是代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代表人物,一个思想飘逸,一个沉郁顿挫,虽然风格迥异,难分高下,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两大丰碑。
如果单纯按作品数量多少来论,杜甫的诗词1500多首,李白只有900多首,少陵野老完胜。诗仙李白经常呼朋引伴喝酒,给我们留下的作品也只有杜甫的60%;若按论作品质量来说,杜甫的诗元稹老师曾说过:“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国现实主义诗词的代表人物,“诗圣”—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称为少陵野老,出身名门望族杜氏,是晋朝著名大将杜预的后人。他的祖父是初唐大诗人杜审言是高宗年间的进士,杜甫的父亲杜闲担任兖州司马。杜甫的母亲崔氏家世显赫,外祖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孙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在家境优渥、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出身的杜甫,早年生活安定富足,虽然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将杜甫寄养在姑姑家,但姑姑对他视若己出。 儿时的杜甫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却也顽皮淘气,旷达洒脱,七岁作诗《咏凤凰》,立志做顶天立地的好男儿。而且年少时有机会到处游历,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在河南看过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在洛阳岐王宅里听过音乐家李龟年的歌声,在北邙山顶皇帝庙看过吴道子画的武圣尊容。这些经历为日后杜甫诗作影响甚大。
二十岁时杜甫出门游历数年,二十三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宰相李林甫,晚年的唐玄宗不问朝政,朝廷大权落在李林甫手中,那一年科举考试李林甫向唐玄宗报告说是“野无余贤”,意思是才学贤德的人都在朝野之上,这次考试无一人被录取。而后杜甫登泰山,随手写下著名的《望岳》,其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广为流传,展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杜甫这期间一直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由于战乱,杜甫携家里老小南下,在途中目睹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大众,感受到了唐王朝的腐朽。杜甫自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心系苍生,忧国忧民,写出了著名的篇章《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诗作创作风格也愈来愈沉郁顿挫,主要反映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中的“三吏”“三别”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杜甫生前没有什么名望,后半生辗转各地,穷困潦倒。经常住茅草屋,食不果腹,有时饿的彻夜难眠。这期间杜甫写的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一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直传诵至今。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最小的儿子竟然活活饿死,非常的凄惨,杜甫深切感受乱世之中民众的疾苦。后来杜甫一直辗转南下,离开四川后到了湖南,遇到大洪水,被困了九天。当地的县令敬仰杜甫的才华,用小船将杜甫救出来,好酒好菜招待杜甫,可是杜甫连饿了好几天,本来身体就不好,结果因为消化不良而死,享年58岁。一代“诗圣”就这样驾鹤西游,令人唏嘘。
杜甫的诗作在唐代直至现在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很好的衔接了盛唐到中唐的历史,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将个人情感和对国家的情怀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家国情怀。杜甫的诗在诗坛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影响极大。



“诗仙”李白
被贺知章贺老惊为天人,称为“谪仙人”的李白是我国著名诗人。什么是“谪仙人”意思就是仙人的化身,天上的神仙下凡。李白也确实长的仙风道骨、风流倜傥,诗作也是极富想象力,飘逸俊远,天马行空,成为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为什么叫做李白?李白出生于盛唐唐玄宗唐明皇执政时期,当时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据民间传说,李白母亲临产之际,梦见了太白金星,家里人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所以孩子降生后就取名为“白”,字太白。李白的身世也很值得推敲,研究认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五世孙,玄武门之变被李世民弑杀的太子李建成的遗孤,李白作品没有提到自己的身世,这也是很令人奇怪的一件事,他到底出身如何也就不得而知,成为一个千古谜题。李白少年时代涉猎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浏览诸子百家,才学匪浅。李白性格豪爽,喜欢呼朋引伴饮酒作诗,他的诗作大部分都是醉酒时写的,“诗圣”杜甫曾经写诗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经常佩剑,善“剑术”,喜欢舞剑,在他现存的990多首诗作里,有106首诗与



剑有关,曾写一句诗相当霸气“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白猿公”诗春秋时期剑术高手,可见李白武学非凡,也是给自己蒙上了侠义之士,执剑走天涯的神秘色彩。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实在游历中渡过的,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体现了他英雄主义情结。



除了喜欢舞剑,李白还非常钟情于月,他的诗作中有300多首是描写月亮意象的,占了所有作品的三分之一,可称得上有“写月亮千古第一人”的美称。如《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朗月行》一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民间传说中描述李白的死和月亮有关,据说李白在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终年62岁。
李白做事不拘小节,也可以称得上“狂”,当时李白的名气很大,唐明皇唐玄宗很钦佩他,召见李白入宫,玄宗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更有一次,李白醉酒,被唐玄宗召见写应景诗,竟让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靴,杨贵妃给他研墨。也是因为性格太过狂放,后来得罪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最后辗转多地,不得重用, 安史之乱


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任命他的儿子永王抵抗叛军,永王路过江西九江,得知李白也在此处,就请他做自己的部下。怎料永王想自己当皇帝,李白也就稀里糊涂的当了叛军!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因此结束。
有《李太白集》传世,其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高。



“诗佛”王维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与“诗仙”李白同年出生,是盛唐著名的大诗人、画家、音乐家。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爷爷王胄,是著名的音乐家,他曾掌宫廷音律,弟子众多。父亲王处廉是个读书人,曾任汾州司马,饱读诗书。母亲崔氏也出身豪门望著,诗书绘画颇有造诣。王维自出生开始,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诗书音乐绘画天赋极高,小小年纪便已才华显露。十五岁时去京城游历,才华横溢的王维已是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在长安声望很高,在京城圈子里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二十一岁一举中进士,要知道那时唐朝文人,几乎都会遭遇“屡试不第”的折磨与落榜


的心酸,四五十岁中进士的大有人在,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是王维年纪轻轻就考上进士,确实是妥妥的学霸。在古代,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行冠礼时长辈是要给取字的。王维的母亲信奉佛教,就给王维取字摩诘,佛语摩诘“干净、不沾染尘土”的意思,期望王维长大后可以实现“空宁”的佛家境界。受母亲影响,王维对佛教也非常感兴趣。四十几岁,王维在京都为官时,利用业余时间在郊区置了一块地,修了一座别墅,这里宽敞空旷,山水环绕,有竹林和幽深的溪谷,是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这种恬淡的生活这是王维所追求的,从此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写的诗也是清新自然、淡泊明志,颇有“渊明遗风”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过着悠闲自在的王维,也被迫卷入这场战乱,还好有弟弟向玄宗求情才幸免于难,只是被贬官。王维看透了官场政局的变化无常,晚年便远离尘俗,潜心研究佛教。


佛法讲精进修行,或许王维与佛有缘,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种历练和修行。虽然衣食无忧,但是王维接连痛失亲人,幼年时丧父,而立之年又丧妻丧子,知天命之年母亲又过世。可谓是境遇坎坷,悲苦不断,加上官场失意。王维晚年孤


身一人,知道自己命不久已,临终之际,淡然作书,和亲友们一一告别,然后安然辞世,享年61岁。这种超然洒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回味。
王维诗歌方面成就非常高,无论是山水诗,律诗,绝句,还是边塞诗都有流传千古的佳作,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更是登峰造极,苏东坡曾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已融为一体,这种境界让人感叹。他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存诗400多首。

“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生于初唐,子伯玉,可以看出他在家中兄弟中排行老大,今四川省射洪市人,是初唐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提倡“汉魏风骨”的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陈子昂出生于蜀地的富豪官僚之家,正值武则天全权处理国家大事的第二年。他自小聪颖过人,但不喜读书,喜欢行侠仗义,一身忠骨,仗剑走天涯,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这在唐代诗坛的诗人中确实是特立独行。年少时期,仗义疏财,但是在一次“侠客行”中击剑伤人,多亏家族出面,才不至于下狱。这次经历使年少轻狂的陈子章幡然醒悟,遂弃武从文,开始博览群书,深钻经史。这时的陈子昂年十七八。而后陈子昂前往长安,来到大唐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继续学习。聪颖好学的陈子昂在进入国子监的第二年便参加科举考试,失败了,然后参加一次科举考试又失败了。落第的陈子昂回到家乡继续苦读,多年钻研学习,他“下笔如有神”,尤其善于做文章,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提倡的文学革新奠定了基础。
学富五车的陈子昂再次来到长安,将自己的诗作进献给文坛大佬,却总是石沉大海。天,怀才不遇的陈子昂恰巧在长安东市闲逛,繁华热闹的商业区有一位外地人拿着一把精美绝伦的胡琴出售,叫价一百万,并且不还价。一百万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人们面面相觑,没有人出价。这把胡琴在长安各阶层关注的焦点,很多人纷纷前往长安来一睹胡琴真容。善于思考的陈子昂想借这把胡琴给自己引路,便将胡琴买了下来。这件事一时在长安传的沸沸扬扬。人群传言买这把价值连城的琴之人精通音律。第二天陈子昂家中宾朋满座,陈子昂神采飞扬说到我胸怀大志,腹有文才,但是却没人了解我。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抚琴弹奏上。然后将琴“嘭”的一声摔在地上,这把价值百万的琴碎了。众人愕然,然后陈子昂将自己的诗作分发给在座的宾客,他的所作刚劲明朗,格调清新,有“魏晋风骨”。一时间,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这就是“伯玉毁琴”的故事。






唐睿宗文明元年,陈子昂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后被朝廷任命为右拾遗,也被称为陈拾遗。那时是武则天当政,在任职期间,陈子昂慷慨陈词,直言不讳,屡屡上谏,反对武则天的主张,后来因“逆党”事件株连下狱。而后又两度从军边塞,对边塞形势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有深刻的领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境界高远、苍茫遒劲,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后来陈子昂父亲解官回乡,不久之后病逝。陈子昂因为曾经直言劝谏得罪权臣武三思,在为父服丧期间,武三思指使四川省射洪县的县令给他罗织罪名,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诗鬼”李贺


李贺出生于中唐时期,字长吉,生于今河南省宜阳县。他是唐朝宗室贵族的后代,唐高祖李渊的叔叔李亮的一支。但是到了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一代时,早已经家道中落。



李贺幼时形体纤瘦,才思敏捷,七岁即可作诗,尤其擅长奋笔疾书作诗,被赞为“神童”据传,韩愈和皇甫湜去李晋肃家造访,儿子李贺挥笔写就《高轩过》一诗,文采斐然,另二人大吃一惊,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由于李贺勤勉好学,天资聪颖,十五岁时就已名扬京城。


过了三年后,李贺的父亲去世,李贺服丧三年。丧期结束后,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科考,可是却遭妒其才学的人散播流言,说是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应该避讳父亲的名讳,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在唐代科举制,很重视家讳,尽管韩愈等多人为其辩解,结果不尽如人意。李贺愤懑不平,终究无可奈何。后来因是李唐宗室后代,经韩愈推荐,任命为从九品的奉礼郎,仅仅任职三年,李贺便觉得赋闲平庸,愤而辞职。在这一时期,李贺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展了知识,增长了阅历,加上职位比较清闲,创造了大量的诗作,也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他的诗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天马行空,托古喻今,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

“诗奴”贾岛



贾岛是我们熟知的晚唐诗人。贾岛的家乡是今河北省涿州市,在唐朝时期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这里又长期被藩镇


所据。贾岛出生在一个普通是平民家庭,家境贫寒又生逢乱世,迫于生计,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在家附近庵中做做杂役,勉强糊口。长期的枯寂也让他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喜幽喜静,淡泊名利,酷爱吟诗。贾岛如果一天不作诗,就感觉心如废井,经常是反复琢磨反复吟咏,字斟句酌,常常废寝忘食,是苦吟诗人的典型。
贾岛19岁那年云游长安,结识了好友孟郊。孟郊比贾岛大二十八岁,出身贫寒,早年仕途不顺,同样喜欢苦吟诗作。寒门出身、凄凉孤寂、视诗如狂、仕途不顺,二人很快成为知己,并且是一生的好友。韩愈称他们是“郊寒岛痩”






后来贾岛去长安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找了很久,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才到好友的家。此时,夜深人静,明月悬空,敲了敲门,可是朋友不在家。敲门声惊到了树上的鸟儿。贾岛当即作诗一首《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宿池边树, 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夜晚投宿郊外,第二天,他骑毛驴回家的路上,想起了昨晚作的诗,吟咏后觉得“僧推月下门”的“推”字用的不够恰当,或许用“敲”字更为妥帖。就骑在毛驴上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这个时候他已经进入长安市,人们觉得他这个样子很是好笑,都指指点点,贾岛浑然不觉,竟闯入了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问他为什么要乱闯,贾岛就把自己作的诗念给韩愈听,其中一句用“推”呢?还是用“敲”更好呢?韩愈也开始认真思索起来,认为“敲”字更好,“敲”字更为有礼貌,并且动静结合,更为灵动。贾岛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还与韩愈成为了好友。这就是“推敲”的故事。至此,推敲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是做事情,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达到最佳。
结识韩愈后,韩愈非常赏识贾岛的才华,规劝他还俗求取功名,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贾岛参加科举考试,孤傲清冷的他,一入考场就写了《病蝉》,考官认为他藐视科举考试,被列上了科举考试黑名单。所以导致他屡次考试接连不第,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后来经人推荐也是做了几任小官,不喜与人交往,作诗苦吟已经成为他的嗜好。





贾岛在唐会昌三年时,被任命为参军,还没受命便病逝,享年64岁。贾岛病逝后,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他写的诗,一头驴以及一把古琴。他的遗体被葬于今四川省安岳县城南郊的安泉山。好友苏绛为其写墓志铭,记录了贾岛的生平事迹等。后经修缮重建,一直留存至今。贾岛生前著有《长江集》10卷,存诗390余首。



“诗魂”杜牧

有人会问,杜牧和杜甫二人都是唐朝诗人,都姓杜,是否有亲戚关系呢?寻根追溯后,还真是有些渊源。杜牧的的远祖(其实也是杜甫的远祖),是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杜周,也是贵族血脉。杜周的三儿子杜延年,精通法律,为人宽厚仁德,与霍光是好友,是汉宣帝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赫赫有名。杜延年的子孙杜预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是一个奇才,在三国时期赫赫有名。杜甫是杜预的十三世孙,是杜预四子杜耽的后代;而杜牧是杜预的十


六世孙,是杜预少子杜尹的后代。这么算起来,杜甫是杜牧的曾祖父,也就是一个家族的两支。理清这些关系后, 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杜牧。


杜牧出生于唐朝显赫官宦世家杜氏,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所以也有称杜牧为“杜十三”。杜牧的爷爷杜佑是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杜牧的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受原生家庭的熏陶,小小年纪便可以熟读经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杜牧10岁左右的爷爷和父亲先后去世。杜牧饱读诗书之余,也研究兵法,他16岁专门拜读《孙子兵法》,还写了十三篇孙子注解,弱冠已经可以熟读史书千百卷,才华横溢,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
杜牧生活的晚唐,政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而少数民族的入侵,战乱频繁也更是加重的人民的疾苦。杜牧看到当权者声色犬马统治者,藩镇割据,外族入侵,不禁忧国忧民,针砭时政。于二十三岁作《阿房宫赋》。这篇诗作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此来讽谕


朝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富民强兵。26岁的杜牧首次参加科举考试,便进士及第,官拜弘文馆校书郎,也就是皇家图书管理员,校勘典籍。后来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推荐作推官,再转任掌书记,是管理节度使之间书信往来的官职。大和九年,杜牧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于洛阳就职。在洛阳期间,他多处游历,拜访名人,凭吊古迹,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后因受权贵排挤,被贬官外放,任池州刺史(今安徽贵池)。宣宗大中四年,被升为吏部员外郎,自己三次上书作胡州刺史,又在长安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修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空闲时间在这里会亲友,也写下了许多著名篇章,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长安樊川别墅中度过,因此,后人称杜牧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过了两年,也就是宣宗大中六年冬天,病重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称其为“诗魂”杜牧的诗歌,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全唐诗收录了524首。他关心时事,关注时局变动,忧国忧民,如《感怀诗》《早雁》等;他借史咏怀,喻古讽今,如《阿房宫赋》《过华清宫三绝句》等;他游历山川,写景抒怀,如《江南春》《泊秦淮》等;他情根深种,写女性题材的诗作,如《张好好诗》《杜秋娘诗》等。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称其为“诗魂”杜牧的诗歌,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全唐诗收录了524首。他关心时事,关注时局变动,忧国忧民,如《感怀诗》《早雁》等;他借史咏怀,喻古讽今,如《阿房宫赋》《过华清宫三绝句》等;他游历山川,写景抒怀,如《江南春》《泊秦淮》等;他情根深种,写女性题材的诗作,如《张好好诗》《杜秋娘诗》等。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在唐朝的诗坛上是久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号称“诗王”“诗魔”。他是大将白起的后代。战国时期大败赵国的大将白起,骁勇善战,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封候。后来秦王嬴政将今山西太原分封给白起的儿子,就这样太原白氏家族代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氏家族又迁往陕西,后又迁往今河南郑州。





白居易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父亲白季庚先后做过县令、州别驾等地方官,饱读诗书,也是一位著名是诗人。母亲陈氏也是一位非常有学识、有教养的女性。白居易生逢中唐时期,正值乱世之秋。节度使起兵谋反,战火绵延,民不聊生。他天资聪颖,是一位“神童”,在七个月的时候就能认识“之无”两个字,为世人贡献了成语“略识之无”
三岁时母亲教他读书写字。五六岁就已经开始做诗。9岁时,白居易父亲因为坚守徐州有功,升任为徐州别驾,从四品。后来徐州战乱,父亲出于他的安全考虑,将白居易送到江浙一带避难。白居易读书刻苦,经常是废寝忘食,读书读到口舌生疮,写字写到手磨出茧。小小年纪便已才华显露。16岁时白居易来到京城长安,将自己写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给当时著名的诗人学者顾况看,得到顾况的赞赏和提携,在长安初露锋芒。 29岁白居易进士及第,在朝廷秘书省校书郎,举家迁往长安。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给皇帝提建议,后因得罪权贵而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任职杭州刺史,兴修水利,灌溉千亩农田,政绩斐然。在地方官任职期间,充分了解了民众的疾苦,所以他写下了许多感慨世事艰难,反映民间大众生活境况的诗作,在文学上提倡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语言通俗易懂,质朴无华。据说他写作诗歌后拿去给不认识字的老太太听,如果听不懂,再拿去修改,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直到“老妪能懂”为止。宋朝的王安石感慨道:世间好语,都被杜甫说尽,世间俗语,又被白居易说尽。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任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职位,谥号,号香山居士。75岁病逝,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作墓志铭。他的一生诗作颇多,其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流传千古,至今仍为世人所传诵。


“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贺老是大唐最长寿的诗人,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贺知章生逢盛唐,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一片和谐而且他仕途顺遂,官至太子宾客,在加上豁达开朗,洒脱随性的性格,他的诗歌中很少出现伤感惆怅、愤世嫉俗的风格。晚年更是旷达不羁,自称为“四明狂客”也是诗坛史赫赫有名的“狂人”






据说贺知章的先祖是礼学的开创者,也是官宦之家,贺氏早年生活在浙江绍兴。贺知章出生于盛唐,家境殷实,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年少就才华横溢,非常有名气。因为侍奉亲人直到三十七岁时才参加科举考试,一鸣惊人,第一次考试就进士及第,金榜题名,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状元。要知道唐朝的科举考试难度非常之大,很多考生多次考试落第是常有之事,素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而贺知章三十多岁一考即中状元,绝对是凤毛麟角。足见贺知章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博通今古。比起很多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先后担任四门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职,为官五十年,颇为顺遂。贺知章在长安名望很高,被称为“贺监”,贺老求贤若渴,经常提携后辈,李白初到长安,还是一介平民时,贺知章已位居太子宾客,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对其赞不绝口,称李白为“谪仙人”,二人虽然年纪相差很多,贺老比李白年长40多岁,但一见如故,开怀畅饮,成为忘年交,二人的情谊流传千古。





贺知章喜好饮酒,潇洒恣意。杜甫曾写《饮中八仙歌》,贺知章排在第一位:“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描述的是贺老醉酒,骑在马上,就像坐在船上一样,晃晃悠悠,恍恍惚惚间,醉眼昏花,一下子掉进了井里,非但没给惊醒,竟然在井里酣睡。
贺知章85岁高龄时,生了一场大病,也非常思念家乡,向唐玄宗请辞,回乡颐养天年。临行时,玄宗不舍,赠送别诗,太子李亨更是为他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率文武百官来为他饯行,一时间风光无限。告老还乡的贺老后来皈依道教,回乡后不久病逝,享年86岁。






贺知章写了很多千古传诵佳作,但是作品大部分都遗失了,甚为可惜。《全唐诗》只收录其诗19首。

“诗杰”王勃

初唐四杰人才辈出,被后人称为“诗杰”王勃的作为初唐四杰之首,自然是诗作如行云流水,文采斐然,被惊为天人。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书香门第,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父亲王福畴曾任太常博。自幼天资聪慧,六岁就可以写文章,据《旧唐书》记载,其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可读颜师古所注的《汉书》,这个颜师古可是孔子弟子颜回的后人,是唐初儒家学者,研究《汉书》的专家,并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等。王勃小小年纪就展示出如此惊人的才华。这样一位满腹才华的文人,真不愧为“诗杰”。十四岁在长安时,上书当朝宰相刘祥道,慷慨陈词,直抒胸臆,针砭时弊,宰相看完他写的文章,直呼为“神童”,当即向朝廷举荐王勃入朝为官。十六岁时,王勃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成为当时朝廷年龄最小的官员。连唐高宗都对他写的文章惊叹不已,王勃名声大振,被推为初唐四杰之首。






勃当时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风华正茂的王勃,一步踏错,满盘皆输。王勃给沛王府任职,深得沛王李贤的器重。一次,沛王李贤约英王李哲斗鸡,一时兴起,王勃为给李贤助兴,就写了《檄英王鸡文》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唐高宗李治知晓,当即勃然大怒,高宗认为王勃这是在挑拨皇子之间的矛盾,空有一身才学,随即废除王勃的官职,赶出沛王府。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后来,王勃好不容易将好友举荐在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谋得参军一职,却在任职期间藏匿罪犯,因害怕事情暴露私下处置了罪犯而获罪。这次是彻底断送了仕途,就连他的父亲也受连累被贬荒蛮之地。王勃自小受到儒学的熏陶,崇尚孝悌,这次累及家人获罪让王勃充满的愧疚之情,此后便没有在踏入仕途。过了一年多,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去看望父亲,途径江西省南昌市,适逢遇到重阳节,滕王阁重修竣工,机缘巧合之下,王勃即兴留作《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成为古今“第一骈文”,也迎来他的人


生中最巅峰的时刻,可谓是惊艳了世人。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出生在今山西太原,也有的说是出生在陕西西安市,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王昌龄出生地为山西省。当时王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著名诗人王维、 翰、王之涣等都是山西太原的王氏。王昌龄出生于盛唐时期,具体时间并没有史料记载。



王昌龄出身寒微,生活贫苦,早年以耕田为生。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弱冠年华就已满腹经纶,饱读诗书。青年时期的王昌龄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河南嵩山修道三年。盛唐时期道家盛行,崇道政策也让很多的文人墨客隐身修道,期待得到朝廷重用。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时,尊奉老子李耳为祖宗,大修老子庙,并多次亲自祭拜,整个大唐王朝非常推崇道教,道士也获得重用。后来王昌龄离开嵩山,开始游历生涯,从中原到边关,这些阅历对其后来的诗作影


响很大。年近而立之年,王昌龄决定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任命为校书郎,管理图书典籍,而后担任地方官,由于不懂世故,王昌龄仕途坎坷,最后被贬为边远的龙标担任县尉。虽然政治上不如意,但是王昌龄豁达开朗,好结交朋友,与李白、王维、高适、王之涣等著名诗人交往甚厚。




王昌龄在游历西北边关等地时,创造了大量边塞题材的诗作,是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气势磅礴,镌刻山河,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其中《出塞》尤为惊艳,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诗人感叹边关战事不断,国无良将的局面,将个人情感和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王昌龄拜见刺史闾丘晓,闾丘晓心胸狭窄,嫉妒王昌龄的才华,最后竟然将王昌龄杀害,享年59岁,这个结局不禁令人唏嘘。



“四大边塞诗人”之王之涣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王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官宦之家,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王之涣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生活的时代经历了唐朝的几任皇帝,其中有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王之涣幼时聪颖好学,饱览诗书,才高八斗,且性情豪放不羁,有侠义心肠,常常击剑悲歌。及弱冠,便能精研文章,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读书人弱冠要取字,因为他在家里兄弟排行老四,按兄弟排行的次序,有伯仲叔季,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故长辈给王之涣取字季凌。不到壮年,王之涣便已博览群书,领悟经典之奥妙。


关于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据说他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因为写诗声名大震,被举荐为冀州衡水县主簿,后来受小人诬陷,愤而辞官。王之涣尤善五言诗,他写的边塞诗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他的诗至今仍不断被后人传唱吟咏。他与岑参、高适、王昌龄是好友,经常饮酒作诗,他们写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慷慨雄壮,一同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名动一时。


墓志铭记载王之涣天宝元年二月卒于任上,享年55岁,葬于洛阳。据说王之涣去世后,他的弟弟为他整理书稿,却不小心将烛火打翻,王之涣的手稿也付之一炬,非常遗憾王之涣的诗只留存六首。相比收录五万多首诗的全唐诗,确实是非常之少了,但这寥寥数首,都是经典之作,堪称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足以给王之涣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王之涣所留存的六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横吹曲辞·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d5c5b2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8.html

《绝对精品唐 唐朝著名诗人生平简介(合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