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发布时间:2017-05-11 16:34: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习近平同志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敬则无娇气,无怠惰之气。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具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具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要敬畏党纪国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谁把党纪国法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党纪国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敬畏法纪之威,常怀畏惧之心,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切不可置党纪国法于不顾,钻法规制度的空子。只有尊重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才会严格按照法纪办事行事,才不会做超越法纪的蠢事,才不会耍特权。如果缺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感,就会轻蔑法纪,心存侥幸,放纵自我,以身试法,最终受到法纪的惩罚,失去的将是人生的自由。对法纪存有敬畏感,就会多一些自律,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放纵。心存敬畏,自会培养一腔正气,使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要敬畏组织。没有哪一个干部的成长和成功可以离开组织的教育和培养。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摆不正个人和组织的位置,被提拔重用了,认为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应该得到的,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认识不到组织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是让你发挥能力和特长,为更多人服务。不能用努力工作回报人民、回报组织,而是凌驾于组织之上,一手遮天、独断专行,辜负了组织的希望、人民的重托。所以,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应该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全局工作的开展之中,不搞小圈子,要自觉维护大局与团结,抵御歪风与邪气,以优秀品格和工作业绩回报组织,赢得组织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

要敬畏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它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权力为民则利,为己则害。陈毅同志曾经劝导领导干部如何审慎地对待手中的权力: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鉴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如何用权、如何过好权力关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剖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有如履薄冰、似临深渊之感,自觉做到警钟长鸣、牢记宗旨、清正廉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要敬畏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领导干部要永葆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忠实地为人民群众办事,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需,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恪守道德准则,严守法纪法规,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领导干部要常思民生之艰难,常查百姓之疾苦,做到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

一、何谓“敬畏”

敬畏,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义……它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建设国家,抑或是重建道德,敬畏是一个总也绕不开的话题。

从字面上看,“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有“慎,谨慎,不懈怠”之意。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关于敬畏的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一是我头顶上这方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三思后行,行有所循,行有所止。这也和我们现在正在在提倡的“底线教育”相契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有儒家、道家和佛家。

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言也会加以戏侮。过去多把“畏”解释为“怕”或“恐惧”,把“大人”解释为天子诸侯等“居于高位的人”。如此一来,“君子三畏”便成了很多人攻击孔子的证据,说儒家要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对官僚的畏惧,自然不值得认真对待。其实,这是对儒家的重大误解之一。

对孔子所说的天命,《中庸》有一个解释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性就是天命。用现代的话说,其实就是自然规律。那什么叫“大人”呢?在《孟子·离娄下》中有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何谓“圣人之言”呢?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

道家老子也讨论过敬畏。他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老子·道德经》)老子担心走错了道路,那么正确的道路又是什么样的路呢?老子说它是按照天道而行的道路。可见,他最敬畏的是天道。老子主张把人类置身于自然之中,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老子还说,如果失去对自然智慧的好奇与探究,容易迷失在对人自身的崇拜之中,与其敬畏人类自身,不如敬畏天道。

关于敬畏,佛家还有一种深刻的见解,佛家敬畏浩瀚的宇宙、辽阔的虚空和生命自身的神秘,倡导“五戒”、“十善”。佛家认为,人类的悲剧就是以自己的贪(贪欲)、嗔(无知)、痴(痴迷)把主观设想当做事物的标尺,对事物的改造充满了幻想,缺乏对我们的身(身体)、口(言语)、意(思想)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的反思,因而陷入痛苦与无常的深渊。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敬畏的论述来看,敬畏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敬畏生命的神圣,关注生命的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它敬畏自然的神圣,对人类理性的限度有深刻的认识,不会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它敬畏历史的神圣,知道以礼敬的态度善待民族传统,同时知道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可以说,薪火相传的敬畏思想,已经成了无形的、神圣的人类行为“指明灯”、社会和谐“推进器”、国家稳定“安全阀”。一个人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就会思当所思,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胆大包天、为所欲为,就会越雷池、闯红灯、踩底线,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可能带来可怕恶果。

三、我们为什么要“敬畏”

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缺少的一种情感之一了,现代一些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就连对自然的敬畏,也要为钱财让路,环境可以污染,山林可以破坏,却从未想过也许有一天水会不能饮用,山体会滑坡。城市里在制作一些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售往农村,而农民们则加工一些毒大米、毒蔬菜运往城市,人们在相互指责,却没有人自责自己在其它方面的不良行为;官员腐败、香艳日记、雇凶杀人、救人遭讹诈、教师集体嫖娼、地沟油,包括前些天的福喜过期肉等等事情的发生,让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道德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沦丧,以及没落,这样的情况不能不令人警醒。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就有了规范,就会严于律己,谨慎从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公仪休做了鲁国的国相,他生平最喜欢吃鱼,因此求他办事的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公仪休一概不收。他的一个学生纳闷说:“老师喜欢吃鱼却不收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何?”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受!如果我收了别人的鱼,就要顾及人家的面子,势必要歪曲、违背法令。最终会因此被罢免国相职位。到那时,即使喜欢吃鱼,也不会再有人送我鱼,而且因为没了俸禄,自己也买不起鱼。而如果我不收受他人之鱼,就能继续做国相,拿俸禄,可以长期买鱼吃。”公仪休做到国相,尚能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尊奉法度,守住底线,知道如果不能严于律己,将会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人要是没有了敬畏,就没有了廉耻之心。什么感恩、什么天地、鬼神、生命、父母、老师、道德、法律,全不在话下,自己才是天下第一,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什么坏事都敢干,人间的事情做绝了,他就敢去折腾大自然,甚至敢把天捅个大窟窿。

有了敬畏之心,一个人便会在行事时,感到上天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看着自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在做、天在看”,这双眼睛既是上天的,也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有了这种敬畏心,并非因担心受到惩罚才不去做恶,而是会从自己生命中体会到一种人性的神圣感。这种神圣感,自然使你不愿亵渎自己的生命意识,这成为人们塑造理想人格最重要的力量。有了这种敬畏意识,诸如那些造假、制毒等现象,自然会有所遏制。

四、我们要敬畏什么

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他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莫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对于曾国藩,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曾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

习书记强调,我们要敬畏法规、敬畏组织、敬畏权利、敬畏群众。从中国道德传统考虑,我们还要敬畏良心。中国人把良心看得很重,古人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我们经常这样说:做人要有良心;也经常这样提醒和被提醒:做这事对得住良心吗?甚至有过这样抨击或被抨击:你的良心被狗吃了!每每说这话或听这话的时候,都会心有敬畏。敬畏什么?敬畏良心。在五千年中国文化里,有一句震古烁今的台词:上要对得住天、下要对得住地、中间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这就是对良心的敬畏。敬畏良心是我们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敬畏,敬畏良心的人,至少是好人;敬畏良心的官,起码不会是贪官。很多“感动中国”的好人,感言最多的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句平实的话“我只是凭良心做人做事”。反过来,那些违法违纪、犯罪坐牢的人,悔过书里在写完“我对不住党、对不住人民、对不住爱人和孩子”之后,肯定还有一句:“也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可见良心是兜底的道德防线,底线一破,全线崩溃。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凡事把握好尺度,无过无不及,不左不右,这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才会牢记“慎”“独”二字, 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有了标准,就会拒绝各种诱惑,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坦坦荡荡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而作为教师,行有所止既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面对高科技时代的挑战,面对教育改革的考验,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矢志不坚,又怎能无怨无悔、迎难而上呢?教师劳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具备慎独修养,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能否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必须有崇高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已的精神,否则,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教师应该敬畏什么呢? 

一、敬畏崇高的事业。教育事业是崇高的。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大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兴衰荣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承担着庄严而神圣的育人使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举足轻重,必须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才可能干好自己的事业,才可能不辜负光荣的使命与重托。教师的职业,是事关学生的生命和心灵健康成长的职业,事关学生未来的成才、成功和成就的职业,事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业,事关中华民族振兴与繁荣的职业,事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职业,事关家庭幸福、和谐和希望的职业。教育是船,育人是舵,教书是桨。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高尚事业,必须心怀敬畏之心。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和成功的大门;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启明星,引领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教师是技艺高超的雕塑师,将塑造出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呵护着祖国的幼苗健康成长;教师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面对如此崇高的教育事业,教师不能没有敬畏之心!

二、敬畏高尚的道德。才智是人的力量,德行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德行是航标灯,是护卫舰,没有好的德行,对自己对社会都将是一个重大损失。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信念,确立高尚的道德准则。教师无小节,时时处处都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要用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成就学生。教师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应有敬畏之心。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教师为人师表,要不断修炼道德情操,完善人格魅力。首先,崇尚道德。教师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追求仁爱和谐,讲求谦虚礼让,欣赏自强不息,力求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淡泊名利,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经得住误解。其次,完善人格。教师要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心地善良,尊重他人,学会包容,自尊自重,自省自励,自律自制,乐观开朗,豁达刚毅,稳重坚强,求索创新。然后,爱岗敬业。教师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高昂的拼搏热情,秉持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锻造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谱写教育教学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教师。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因材施教。教师要有宽容之心。教师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应总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亮点,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学生的缺点。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时是会犯错误的。教师不能歧视学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三、敬畏珍贵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人人应当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思想家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只有敬畏学生的生命,学校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的生命是宝贵的,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家庭幸福和欢乐的源泉,是个人劳动、创造、享受、快乐的前提。教师理当珍惜学生的生命,认可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生的生命是独特的,他们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教师理当小心珍爱,承认生命的差异,宽容生命的多元,呵护生命的独特,培育生命的智慧,开发生命的潜能,绽放生命的光芒。教师要因材施教,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他们的生命是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容易遭遇侵蚀,容易遭受磨难,教师理当精心呵护,呵护身体的健康,呵护心理的健康,呵护思想的健康,呵护精神的健康。学生是多愁善感的,他们有喜悦、有悲伤,有高兴、有烦恼,有欢乐、有痛苦,教师理当用心关爱,关爱他们的喜怒哀乐,关爱他们的理想心愿,关爱他们的精神生活。学生的生命是有尊严的,他们渴望尊重,渴望肯定,渴望赞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教师理当尽量满足,维护生命的尊严,满足生命的需要,促进生命的成长,培育生命的完美。可见,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学生是家庭的宝贝,是祖国的未来。怀揣敬畏之心的教师,面对学生的生命,应该像艺术爱好者欣赏和爱护珍爱的艺术品一样,对学生另眼相看,恭敬对待,细心呵护。学生的精力是充沛的,情感是丰富的,信息是灵通的,思维是敏捷的,思想是活跃的,青春是光彩四射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能不敬畏吗?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承载着学校的理想,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哪有理由不敬畏?

四、敬畏神圣的课堂。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课堂是教书育人的殿堂。面对神圣的课堂,教师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回母校――南京师大附中为学生上课,为了三天的课程,教授准备了一个多月,写了七天的教案。问何故如此,教授坦言:担心讲不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教授敬畏课堂之心可见一斑。教师应该怎样敬畏课堂?教室是神圣的课堂。怀揣敬畏之心的教师,踏进教室如同朝圣者踏进教堂一般,心中满怀着敬仰、庄重、虔诚、肃穆。教室不是自由市场,拒绝自由散漫、拖拖拉拉;教室不是游戏场所,拒绝嬉皮笑脸,拒绝调侃,拒绝粗俗;教室不是发泄室,拒绝情绪失控,拒绝讽刺挖苦,拒绝怒发冲冠,拒绝打骂体罚。教学是神圣的事业。怀揣敬畏之心的教师,面对教学工作,好像杂技演员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教师应该精益求精地备课――深钻教材,把握特点,读透学生,突破难点;一心一意地上课――聚精会神,张弛有度,关注学情,注重生成;绘声绘色地讲授――深情并茂,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突出重点;诲人不倦地引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画龙点睛,授人以渔;恰如其分地评价――一语中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加油鼓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氛围是否融洽?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手段是否实用?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然后,知识是科学的。全国著名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王金战说过我教书的时间越长越感到害怕,因为教师的失误,生产出的不是一个废品,而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因为老师满怀对教学的敬畏之心,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知识是无穷的力量。敬畏知识,必须热爱知识,崇拜知识,向往知识,拥有知识,创造知识;敬畏知识,必须治学严谨,传授知识要科学准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以理服人,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五、敬畏威严的法规。法规是明镜,要以此为鉴;法规是底线,要以此为界。无论是谁都要敬畏法规,遵守法规。敬畏法规才能活得坦然。依法执教,保障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是教师的应尽之责,教师必须修炼敬畏法规的心。法律规章,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国家的纲领性文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它们对教师的权利、责任、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约。教师必须自觉遵守。敬畏法规是教师依照法规从事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主动学习法规。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规范、制度,必须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自觉用法规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从业言行举动。守住师者底线。教师要坚守立德正己、立德树人的底线。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等政策文件,已经对师德划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为镜,切实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提升自己敬业乐业、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境界,努力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年来,常有教师侮辱、打骂、体罚、性侵学生的恶劣事件见诸媒体,这些都是法律规范乃至公序良俗绝对不能容忍的胡作非为,都是不敬畏法规的恶劣行径。增强服从意识。任何人都要服从法规,服从组织,服从领导。作为教师,要服从学校管理,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应当多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当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以学校利益为重,有一种舍自己为他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敬畏自然法则,敬畏社会秩序,敬畏头顶上闪烁的星空吧。明代思想家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了敬畏之心,其行为举止就有了规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怀揣敬畏之心,才会和谐相处,远离灾难和不幸。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敬畏之心,要靠自我去修炼。敬畏之心,要用制度来约束。敬畏之心,要拿行动来证明。作为教师,必须自觉修炼敬畏之心,提升精神境界,立好德树好人,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2016-11-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dde90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c.html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