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绘画图片

发布时间:2019-05-12 08:13: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清明节绘画图片

篇一:清明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北师大版)

福州八中鳌峰初中张琼

一、教材简析:

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6月第二版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单元第17课《时空连线——探究《清明上河图》》

1.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在两宋,而两宋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新教材首次采用一幅画来作为学生整节课进行探究活动的对象,可谓是独具匠心。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城市社会的基本情况,它与前面所学的1213课的基础知识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本单元做了一份画龙点睛的收尾工作。

2.《清明上河图》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生活中极易接触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这不仅渲染了历史氛围,较好展示了该图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同时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中以图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2.部分学生有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特长,这为他们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多角度的帮助。

3.目前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比较窄,原因是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太少,较大部分学生家里尚未配备电脑,也就无法上网查阅资料了。

三、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在本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开放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讨论式、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谈话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并将它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进行对照比较,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清明时节(春分322——清明45日)的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何时景象?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体会传递历史信息的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分析,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学流程:

活动准备过程:

1.学生准备:

1)观察322——45日这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小结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表格形式记录,可设计日期、天气情况、自身感觉等栏目。

2)布置一项作业(两题任选其一)我眼中的汴京城福州商业街的一角。有绘画特长的同学可以画一幅画,不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文字描述。建议结合课本第67页小字部分和13课的内容或观察台江步行街、花鸟市场的景象。

3)在第13课学完之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图片资料,并要求注明出处。

4)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民主推荐出组长,负责小组的整体协调工作。

2.教师准备

1)指导每个小组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要任务。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是:

第一组:探究《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因何而得名?

第二组:比较宋代房屋建筑或交通工具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三组:比较宋代服饰与今天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四组: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你能找出多少?

第五组:比较宋代集市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

第六组:宋代的女子都在家做什么?与现代女性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说明了什么?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如:《清明上河图》全卷及局部图;宋代的衣食住行;《宋代汴京在中国城市史上的地位》;《市井文化》中的部分内容。

3)在学生分组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将六个小组的活动有机的融和在一个课堂整体之中,使班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避免局限在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活动的情况。

课堂活动过程

一、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师:同学们在过生日或外出游玩时如果想为以后留个纪念,一般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片或拍录像。

师: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没有照相机或摄像机这样高科技的产品,那么人们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景象呢?

生:可以画一幅画。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看看从这幅画中我们能了解到宋代生活有哪些特点?

二、探究过程:

篇二:《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吗?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吗?澎湃新闻实习生张健

《清明上河图》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不仅与其艺术价值及传奇身世密切相关,还得益于人们对《清明上河图》未解之谜的各种猜测。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所作,描绘北宋首都开封的繁华景象,是现实主义的代表画作。这是教科书式的介绍,学者的研究表明事实可能远非如此简单明了。《清明上河图》所画时节为清明?

说起《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清明节,此时节要去祖先坟前扫墓,由于是休息的日子,还有很多人逛市集。对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季节,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前辈如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杨伯达等人皆主清明时节说

1981年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对这一传统观点进行挑战,认为画中所绘当为秋景。作为回应,周宝珠在专著《与清明上河学》中论证清明时节说的合理性,驳斥了秋景说

秋景说提出在画中有切开的西瓜,而清明时节开封是不可能有西瓜的。周宝珠则指出北宋时期中原和江南地区尚未种植西瓜,图中所画当为饼类或冬瓜。秋景说提出图中拿扇子的有十余人,证明不是北国春寒的清明,当有几分秋老虎的余热。周宝珠则引陈元靓《岁时杂记》云:都城寒食,大纵蒲博,

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迩也。

指出清明时节临近夏日,市民利用扇子蒲博

图中两人持扇

秋景说认为图中画有一面悬挂写有新酒的酒旗,这正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中秋前后,诸店皆卖新酒的习俗一致。周宝珠指出宋人喝新酒、卖新酒的日子特别多,不独秋天才有新酒。

秋景说认为图中市郊部分农场中场内空空,只放着三个带架的石磙,看样子好像刚打过秋庄稼,这有报秋成之意。周宝珠则认为若是报秋成,场内绝不会仅三个石磙,农家场上应当是堆得满满的。空荡的场地恰恰证明清明前后,场上堆放的柴草已经用完,如果不是用过未取,那就是重新安好,用以夏季碾场。

只见石磙的打谷场

周宝珠还对图中170多棵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许多柳树已吐嫩绿,部分杂树有的刚吐嫩芽,有的还是光秃秃的,正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色。

春景说秋景说的支持者还有其他论据,总之,他们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关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色,海外学者瓦莱丽·韩森及刘和平标新立异,提出四季景色说认为该画不能归结于某一个具体季节,而是从春到冬四个季节。

如果清明没有清明时节的含义,那它指的是什么?

邹身城认为此画描绘的是秋景,清明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清明之世,是作者对太平盛世的称颂之辞。孔宪易提出清明应作地名清明坊解,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不仅清明二字有诸多说法,研究者对上河的解释也莫衷一是。周宝珠等人认为去、到的意思,上河即上河市,与今天我们说的上街是同义,这种解释与画中所表现的繁华沿河街市相吻合。包柏成等人则认为是一种尊称,如同古代称京都为上京,图中所绘既然为汴河,那么上河二字即为汴河之尊称。还有人认为上河指汴河的上游或逆流而上。

张择端到底出生在何时?

长期以来,关于张择端的生活时代与《清明上河图》创作时间也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关于张择端的身世,仅有的史料就是北宋灭亡60年后,金朝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跋文里留下的几句话: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由于史料缺乏,有人甚至怀疑是否存在张择端这个人。对于这幅画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的观点,因为没有人能确定张择端出生的年代。

承认张择端乃北宋人是中国学者的主流观点,但他们之间对于张择端生活在北宋哪一个皇帝在位时期也有不同说法。郑振铎提出张择端约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清明上河图》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完成。曹星

原在《同舟共济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一书中认为该画更可能完成于宋神宗在位时期。因为《清明上河图》的风格、手法远不同徽宗朝宣和年间画院(古代宫廷设置的绘画机构)中形成的脍炙人口的宣和体

所谓的宣和体是以山水、花鸟、宫室台阁为题材,强调明丽、典雅、富贵,极大程度地体现出以艺术显示宫廷之壮丽的特点。《清明上河图》无论从题材还是画法上都与徽宗时期的宣和体格格不入。

让人困惑不解的是,北宋徽宗时期下令编撰的《宣和画谱》,既没有出现《清明上河图》,也没有张择端的名字。《宣和画谱》有二十卷,共收录了晋代到宋代二百三十一位画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幅作品。为何独独遗漏了不该遗漏的名家名作呢?

因此也有一说认为,在北宋灭亡后,南宋人因为怀念北宋而描绘出《清明上河图》。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就持此说,在其《容台集》中如此写道: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

今人持张择端乃南宋人之论者也主要依据这条史料,但是明人董其昌为何如此推测仍然让人费解。

再者,前面提到张著的题跋,因为张著是金人,也有人由此类推张择端是金人。然而,如果张择端是金人,不可能对北宋京城开封如此熟悉,到金朝时,开封的繁华早已被摧残殆尽,只能完全靠传闻或者记忆创作。

繁华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主要表现的是北宋首都汴京漕运繁忙、街市繁荣、经济发达的盛世图景。但有学者提出质疑,指出此画主旨另有深意。

邹身城判断张择端主要活动年代约在北宋徽宗、钦宗与南宋高宗在位时期。此时期北宋经历靖康之耻,中原人士纷纷南迁,高宗建立南宋。张择端亲历战乱,见到汴京如何一夜之间摧残破败。感怀故都的张择端,画出汴京当年的盛世图景以反衬侵略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性的现实,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的爱国情绪。

周宝珠认为张择端在北宋末年,战争阴云密布时刻作此画,绝不是寓意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而恰恰相反,张择端是在风俗画的妙笔下,部分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暴露了金人入侵前夜统治者的某些危机。

曹星原的看法则更不一般。她从美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认为一件作品的中心,往往表达了主题。《清明上河图》的中心部分表现的是当一条船正在逆流通过虹桥时,在急流中失控。此时,无论是桥上、河边的过往行人,还是船上的男女老少,众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努力控制局面。如果是歌颂太平盛世,则不会在图画的中心出现这么惊险的一幕。她提出《清明上河图》表达的是:北宋中期虽然突发社会风暴,但是漕运及沿河市场的兴盛,王安石变法带来的经济的繁荣,以及宋神宗秉持的上善若水的安民治世理念,使得社会得以有转圜余地,因此如

船上的人齐心协力控制失控船只的寓意一样,举国上下应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一条船正在逆流通过虹桥

以上争论只是《清明上河图》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谜团里的冰山一角,由于可资考证的文献不足,学者们都围绕着《清明上河图》的谜团提出了言之成理的解释,同时他们也无法用有力的证据驳倒彼此。这也是关于这幅画的研究愈来愈热的原因所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热潮的出现也使得相关研究成果更加丰富。《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画中最富传奇色彩的画作,层累的研究成果也非其他国宝级绘画作品所能望其项背。学者们从考证其时节、地点、作者、完成年代到流传脉络,研究角度从美术、社会生活、再到政治经济。如同一部《红楼梦》经过学者研究形成红学,一幅《清明山河图》也俨然形成了清明上河学

参考文献:

1、邹身城:《宋代长卷名画的创作思想和社会意义》,载《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2、周宝珠:《与清明上河学》,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月第35卷第3期。

3、张显运:《近二十年研究述评》载《史学月刊》20XX年第11期。

4、野岛刚:《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张惠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2月。

5、曹星原:《同舟共济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3月。

篇三:清明

一、活动背景: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青少年学生虽然热切盼望清明小长假,但据我的初

步调查不少青少年学生,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认为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扫墓则是出游的幌子,至于清明节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等他们知之甚少。针对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感恩思源的精神的实践而召开了这次主题班会。

二、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的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2、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民族文化,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三、活动时间:20XX-3-30

四:活动地点:六年级(2)班

五、活动准备:

1、清明节习俗活动片段,爱国电影(淮海战役)片段、爱国烈士图片、哀乐、白色、黄色、紫色皱纹纸、铁丝、剪刀、包装纸、空白花圈等。

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清明节有关知识、资料、图片等。

3、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家族史。

4、每组选若干名学生参加清明知识知多少比赛,准备竞赛的题目。

六、活动过程

班主任: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仅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下周就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了更好的开展这次活动我们举办了这次班会.

(一)利用竞答交流的形式让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

1、引导学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生:简述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略)

: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讲述清明节的由来更能深入领会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学生领会清明祭祖扫墓的文化内涵

班: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最主要的还是祭祖扫墓。

播放清明节习俗活动影像资料或展示有关图片,最后播放一组民间扫墓、祭祖图片或影像。班:看了最后一组图片影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吗?对待我们的先人我们该不该缅怀,该如何缅怀?(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口答)

总结:清明祭祖不可少,扫墓祭祖可以帮助我们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理解自己生活和事业基础的真正内涵,能激发人们勇于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斗志,更能体现人类生生不息、繁衍永续的精神。扫墓祭祖可以促使我们加深对自己生命原本的认识,让每个生者都牢记自己身世的渊源、了解自己生命的脉络。总之,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祭祖方式:寄托哀思的同时也要爱护城市环境,采取鲜花、水果、网上祭祀等低碳的文明祭祖方式,不随地燃烧纸币等祭祀用品,不乱堆乱倒等。

引导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族,并交流自己在清明节与父母去扫墓祭祖打算。

:没有我们的祖先就没有今天的我们,他们还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家族史就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我们应该纪念他们。除了拜祭我们的先人,我们还要祭拜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

播放爱国电影(淮海战役)片段请同学们观看,并谈谈历史上为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与我们现在和谐生活的关系。学生五人一组交流观后体会、学生推荐代表谈谈体会.

:明确没有他们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谐,今天的幸福。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题,但不是全部,还有吃青团、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你知道这些活动的有关知识吗?下面全班按课前布置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答对问题最多的一组获胜。

3、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问题如:有哪些体育活动?秋千最早叫什么?荡秋千有什么好处?

蹴鞠是一种什么游戏?谁发明的?什么叫探春?为什么要植树?为什么要插柳?戴柳?祭祖时一般在什么树合适?等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抢答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清明节的习俗,直观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清明节的氛围,领悟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人文内涵,并在思想上明确怎样才能过一个文明的有意义的清明节。

二、指导学生扎白色、黄色、紫色的纸花如百合、玫瑰、菊花等,

一生做单独的一朵,一学习小组做成一束,两组以上做成一个花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与美术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身的能力去缅怀先人烈士更有意义。三模拟祭扫烈士现场:

奏哀乐,全体学生默哀1分钟表达自己对先人及烈士的悼念,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颂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具体行动缅怀先人烈士,让学生的情感在具体活动中得到升华与提高。

四.总结:

1、用一分钟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上完本节班会课后对清明节的理解和感受。

2、班主任总结:通过今天的班会活动我们深刻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节日含义,中国人历来注重情感,不忘本,因此我们对先人的祭祀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缅怀。我们相信亲人、先祖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意与祭奠,我们华夏儿女也一定会一代代延续而这种温情。我们还要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树立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清明节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热爱它,过好它,还要更好的传承它。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总结是检验本节班会课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的适时补充与总结让本节班会课更加完整,让学生对本节班会课的学习有一个总体上认识。

五、拓展

清明节小长假与父母一起祭奠祖先或烈士并写一篇或用一幅美术作品,记述自己过程、见解或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与实际节日结合起来,与语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自觉地传承本民族文化。

六、反思

清明节前夕学校照例要求各班主持班会、制作小花或花圈祭扫烈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应德育校长的要求,教大家做纸花或扎花。于是我把美术与班会结合起来教学可谓一举两的。课前要求学生充分调查相关资料,课上利用竞答交流的形式让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指导学生扎白色、黄色、紫色的纸花如百合、玫瑰、菊花等,或者利用野花扎成花束。并简单模拟祭扫烈士现场祭奠。最后鼓励学生清明节小长假与父母一起祭奠祖先或烈士并写一篇作文,记述自己过程、见解或感受。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的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但是在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们虽然通过制作或或实际参加清明节活动表达了自己对先人及烈士的缅怀及敬仰之情,但是因为过于强调先人烈士,学生从内心里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同时也从内心上片面的认为清明节就是鬼节,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追古思今,强调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清明节变成了思想政治课,变得枯燥。这些都是因为在教学中也许是因为时间的仓促,没有细致的帮助学生全面解读从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决定在清明节后针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学生作一次深入的探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f37c9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06.html

《清明节绘画图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