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特点4

发布时间:2018-07-01 11:26: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简述篆书的特点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

结构

一、方正平稳,笔画匀称

汉字结体的外形,在未形成一种完整成熟的字体之前是不规则的,后来由于使用的需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趋于成熟完备。从甲骨到金文,笔画变化较多,字形大小悬殊较大;到石鼓文,尤其到了小篆阶段,不但摆脱了“画成其物”,而且逐渐成为独立完整的方正艺术符号。从外形来看,多属方正,笔画虽具粗细、长短、正斜,其间距、疏密都较匀称,左右两边有的对称,有的均衡,整个字重心平稳。如小篆《泰山刻石》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圆转流丽,粗细变化不大,排列较对称均匀。《天发神讖碑》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多方笔,转折明显,排列虽均匀,但多上紧下疏。汉缪篆多偏方正,也有偏长方或偏方的,笔画方中带圆。

二、上覆下承,左右相顾

一般字体的结构以合体字为多,有上下叠置的,有上下三叠的,有品字垒叠的,也有左右搭配的,或左中右三者并列的,篆刻时均应根据结构单位和笔画多少、长短,而注意有天覆地载之情,左右迎让之趣。一般承覆迎让的规律大都是: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上覆下,下承上,高扶低,主迎宾,外包内,大抱小等。总之,使各部结构能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家人一样,扶老携幼,左右相顾,互有揖让,彼此照应,而不是机械分裂,各行其是,彼此不相往来。以上盖为主或以下承为主的字,均应写的宽大一些,以照顾其他部分。上中下三叠,笔画多少不一的,或同样大小的,均应量其疏密,布置匀称,使之谨严而舒展。如上下或上中下单位结构相同,或笔画相差不多的字,一般上部分结体笔画应收紧缩小,下部分笔画略伸展放大。相同的笔画结构可用不同的笔法,分出轻重、主次,避免单调、重复、乏味。左右偏旁应笔画有多少,不能平分位置,应视其位置适当收缩,彼此相让。左右结体相同的字,一般左右相等、对称。若少有变化,则左小右大,左短右长,或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收放团结,自由有神

一般的字,都是“中宫收敛,四肢伸展”,即字的中心部分应收聚较紧,头尾四肢部分依其体势自然收放。这样,字的结构有紧有松,有聚有散,变化丰富而不失一定法则。好像一个人,血管散于四肢,聚于心脏,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机勃勃,精神抖擞。篆字由于结体与用笔不一,重心有的偏于上方,有的偏于下方。一般说,篆书中宫多居于中或上方,而伸放于下端;隶书多向左右伸展,楷书多向四方伸散。但不管什么书体,都要注意收而不死,放而不松,做到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团结一致,情趣盎然,气势一贯。在一个字中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点画相同的,既要注意叠垒,做并列的中心团聚,也要注意长短收放的变化,使字画安排叁错有致,动有动势,静有情趣。

用笔

用笔亦称笔法。是指笔锋在纸面上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技法,也就是各种点画的顺逆、疾徐、肥瘦、转折等,目的是为了表现字体的结构精神。把各种字体写的端庄、浑朴、灵动、清秀,并且千变万化,这全在用笔。元代书法篆刻家赵孟頫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体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确,掌握了字的笔法,就能充分体现字的结体,表现出字的精神和韵致,否则,写出的字只有骨无肉,有其形骸而失去神采,失去具有思想感情的笔致,也就失去了印章的艺术信赖以依托的因素。

用笔的方法很多,有轻、重、藏、露、转、折、方、圆、斜、正等,而这种对立的统一关系,又是通过用笔的起收和运行中的提按、快慢等来体现的,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风格意趣的点画和线条。对用笔艺术效果的评价,一般要求是厚重、劲健、生动、忌轻薄、纤弱、平板。

所谓厚重,指用笔在轻重协调的前提下,有力量,有厚度,有凝重感,而不是轻飘、浅薄、扁尖、浮滑。所谓劲健,指用笔表现出有骨有力,有力量和美,笔画细的有秀劲的美,粗的有圆健之力。所谓生动,即气韵,是指点画之间连贯一气,笔断而意连,画分离而气一贯,整个字的组成有轻有重,有方有圆,有藏有露,是点画变成一种自然的节奏感,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为达到以上艺术效果,用笔一般多用藏锋(即中锋),把笔锋裹藏在笔画中,起笔收笔处都不露锋芒,笔尖在运用中始终处于笔画的中心。

另外,用笔要注意提按。所谓提,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写好一画,再写第二画之间的动作;二是指一画之内,笔锋不离开纸面,出现在纸上线条的较细部分。所谓按,是与提笔相反,即把笔按下慢行或停住(叫顿笔)出现在纸面上的效果是较粗的部分。这种轻重徐疾的变化,使点画有动的意态。这在楷书中较多,篆书中较少,但道理是一样的。在邓石如、赵之谦等人的篆书中明显可见。

篆书有多种不同的体势,线条也又圆又方,或圆中带方,方中带圆,因此,在回锋的运用上也各不一样。如用于圆头的《泰山石刻》等,多用较长的回锋。用于半圆头的“铁线篆”,宜用“短回锋”。特别是燥笔收笔的,只能短回,而且要较快,否则,无此效果。用于《天发神谶碑》等方头的篆书,宜用“逆回”或“直回”。

篆书笔画粗细基本相差不多,但也有起笔处略粗的,如吴昌硕的篆书和印章。这是由于起笔逆锋再回,墨汁较多渗透开来的缘故。这并不破坏篆书笔画的特点,反而显得有“笔意”。也有在笔画转折处显出圆中带方的味道的,如邓石如的篆书,人们称他以隶法入篆。汉碑额《韩仁铭》中,“铭”字的垂笔,中间略做按笔,其末端与楷书的“悬针”近同。这种笔法,在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等人印章中常见,是时代不同或各个书家的不同特点而显出的不同风貌。

总的来说,篆书运笔宜慢不宜快,宜涩不宜流。古人常说这种笔画如“屋漏痕”,如“折叉股”,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有圆浑、凝重的效果。

用笔时还要注意笔顺。篆书用笔顺序,一般与楷、隶相同,但又不全同,为求上下左右停匀、对称、美观,一般应掌握以下规律:1,先上后下,即先写上面的笔画和结构单位2、先左后右。3、先横后竖(弧)。4先中间后两边。即有中轴的对称结构的字,先写中轴,再写左右两边。5、先外后内。凡有两面、三面或四面包围的字,一般先写外面,再写里面。

二〇一一年五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589206a6c30c2259019e4f.html

《篆书特点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