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研究概况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卡夫卡《变形记》研究概况
16中文3 尤潇雨 20160210345
中国人对于卡夫卡的关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据有学者考证,“中国早提及卡夫卡的是由赵景深撰写的《近的德国文坛》,发表在《小说月报》第21卷第1(1930110上,有关卡夫卡的评述文字……”而真正对于《变形记》的关注却是从1979年开始,这一年《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由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并发表了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该文应该是国内第一篇比较全面系统的评介卡夫卡的文章,但从此后却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以后的30年里平均每年以近10篇的评论文章从诸多视角在阐释《变形记》,一直到今天这种势头都未消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搜索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共有1126篇文章,从年份来看,1963年—2000年共计发表有关文章188篇,2000年—2010年共计发表456篇,2010年—2019年共计发表482篇,从发表数量上来看可以发现逐渐呈上升趋势,可见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变形记》的研究中。从来源来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共400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5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010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8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篇,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37篇,由此可见研究质量呈上升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大体上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变形记》的:
其一是对于《变形记》主题的探索,一种集中的观点是认为它主要是描写异化的。如紫葳在《寓严肃于荒诞之中——读卡夫卡<变形记>一文中说:“作者并不是为了荒诞而荒诞,其中有深意存焉。这就是深刻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有人还说:《变形记》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主体意识第一次深刻而隐秘地揭示人的异化现象。”有人也认为“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的象征,《变形记》堪称表现异化主题的代表作品。”各种认识后来一直被继承下来,并被不断地翻新花样,任卫东以为:“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对劳动异化的下意识的逃避和反抗”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与当时的学者所处的大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整体上,异化论的诞生和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密不可分的。到了新时代,这个方面的论断慢慢弱化,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变形记》中的“变形”之因的探讨,如曾艳兵他在《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析》里从卡夫卡个人的经历,包括童年的创伤,工作与文学的冲突,对于婚姻的惧怕等分析了小说里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到后他还提到“卡夫卡描写变形的原因还很多……宗教意义上人与上帝的疏离;古希腊罗马文学,尤其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对卡夫卡的影响;宗教文学,尤其是犹太宗教文学对卡夫卡的影响;中国文学,尤其是包括《聊斋志异》在内的有关动物的小说对卡夫卡的影响等等”。姜智芹则从认为格里高尔变形是为了抗拒异化,坚守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等等。除了大量的认为《变形记》的主题与异化相关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其主要展示的是卡夫卡对于所属的犹太民族坎坷的历史遭遇的揭示。如曾珍的文章<变形记>中的迫害文本与犹太人的生存境遇》就是一例。而刘伟安,赵学斌则认为:《变形记》在表现人类的异化这一主题之外,实际上还隐含着另一个同样具有现代性和哲理意味的主题:语言的焦虑。而主人公异化为甲虫则使得读者能够转换一种新的体验角度,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那种语言的焦虑及其折射出的人类的沟通困境。”应该说这些看法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对于《变形记》的主题的探索还在继续,可能也永远无法穷尽……
其二则是从艺术特征和美学的角度来考量《变形记》。较早关注它的艺术特色的有何满子,他认为从《变形记》中看出卡夫卡所代表的现代派艺术,“它们都带有以艺术家的主观认识(理想、幻想、内心体验来曲折解释客观世界的倾向”崇庆余,姜建国在<变形记>
—现实主义杰作》里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是写实的,其中有大量的现实主义笔法。这两种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对于《变形记》的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的两种倾向。后来学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要么是前者的再发展,要么是后者的进一步深入剖析。但从整体上看,支持前者论点的似乎比后者更加多些。如王彤的《卡夫卡<变形记>的怪诞风格浅论》杨荣的《略论“变形”的艺术效应—卡夫卡<变形记>探微》等都是坚持认为《变形记》中的主要特色是现代派的。当然也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变形记》是传统的和现代的都有,“无论从小说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将这篇作品归之于寓言小说,或者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则更为贴切”而索绍武在他的《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艺术特色分析》则更加全面和深入地阐释了这个观点。还应该提到的是学者胡志明对于《变形记》的美学特征也有自己较为独到的见解,“它常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词汇。
其三是对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大家一般喜欢将《变形记》和中国的作品进行比较,而其中比较的多的莫过于《变形记》和《促织》这两部作品,这类文章大概有10多篇,方晓明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虫—<促织><变形记>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主要围绕两个文本中的一个共同问题——变形之因进行分析,认为格里高尔的变形和成名的变形有着类似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个人性格原因以及家庭因素等等。另一篇代表性的是韩玺吾<促织><变形记>:荒诞的背后》,该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而得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如认为异化背后是西方的个体意识和中国的家庭观念的流露云云。除了用中国古代作品,我们的学者还喜欢用现当代的一些文本同《变形记》比较,如用鲁迅的作品,胡润森就写有《<Q正传><变形记>哲理内涵比较》还有人专门将余华、宗璞、残雪等人的作品和《变形记》比较。除了拿中国作品外,西方作品间的比较也是一个重点。郭来舜的《三“记”的比较研究——卡夫卡<变形记>•中岛敦<山月记>•井上靖<狼灾记>之比较》是一篇有一定见地的文章,还有人早就注意到了西方历史上两篇《变形记》的异同,如张唯嘉《古典与现代在变形中聚合离散——两部<变形记>对读札记》,当然比较研究绝不仅仅如此,还有一些其他不错的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686f7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88.html

《卡夫卡《变形记》研究概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