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农村生活的散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写农村生活的散文
一:乡村的早晨
雄赳赳的公鸡用激扬的叫声报晓着黎明的到来,在此起彼伏一遍遍地歌唱声中,乡村慢慢地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几声狗叫,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清晨,一阵清脆悦耳的鸟雀的呼唤将我从睡梦中催醒,一片无色的光线透过窗帘,照射在脸上。拉开帘布,推开门,清风拂面而来,夹杂着丝丝泥土幽香,一股凉凉的空气,随着深深的呼吸沁入心肺,让人满心舒畅。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慢慢驱尽身体里都市里的混!
眺目远望,乡村沉浸在一片雾霭朦胧、烟海扬波的境界里。一座座山峰躲在雾纱后面若隐若现。整座山被植被覆盖,山顶上云雾缭绕,山岚氤氲之中,雾气笼罩着小山村,晶莹透亮。一轮朝阳从田野那边冉冉而起,绿色的缝隙中洒进一道道金光。
村子里一排排的瓦房,依山坡而建,互不相邻且较远,有的向东有的面南,散落在绿树丛中,俨然像一幅写意味道极浓的图画一样,气韵生动,和谐又自然。户户的房屋都是,白色的墙体,红色的或青灰色的琉璃瓦,家家的屋顶都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小山村,富足,宁静、安详,朦胧中透出简朴的美丽,犹如仙境一般。
在晨雾中醒来的村庄,炊烟四起,隐身在树林丛中的农家小院若有似无,袅袅的炊烟在村中环绕,把乡村的清晨装扮得如仙境一般,一层层薄雾更是增添了几分天上人间的感觉。
山村的房屋周围都是树,房前屋后,一片片绿幽幽的青菜在清晨显得格外清爽,绿幽幽的菜叶上面躺着一些露珠儿,或大或小形状各异,轻轻一碰,便滑落进土壤中消失不见,唯留一片湿润的痕迹。
农村的早晨是大地早晨最富有色彩的一角,金黄的麦穗、飘飞的黑红玉米缨络,还有乳白的炊烟、亮光闪闪的舞动镰刀以及古铜色的皮肤,一起在早晨的篇章上喧闹,奏鸣色彩之歌。微风轻起,庄稼叶子细细碎碎的声响,一波一波不断撞击着树木即将飘零的枯叶儿,
乡村的清晨是纯净的,乡村的生活是与世无争的、是轻松写意的,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闲时做做田间管理,看看电视,打打小牌,日子轻松随意;乡村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有的只是一间间瓦房,鸡鸣鸟叫狗犬,还有不知名的虫儿日夜歌唱;乡村没有山珍海味,有的只是自己家种植的绿色蔬菜与五谷杂粮,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平相处,互帮互助……二:我的农村生活

十月的金秋,万里无云;十月的金秋,弥漫着菊花的香气;十月的金秋,大雁向南飞去;十月的金秋,硕果累累。在迎来伟大祖国六十华诞之际,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临汾。
推开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结满了黄澄澄的、像灯笼一样的柿子树;绿油油的白菜像列队整齐的士兵一样,一排排的站在地上,准备接受着检阅;一个个细长的丝瓜攀着藤依偎在墙上,快乐的生长。还有一大片不知名的像槐树叶一样的植物,种在墙角。妈妈告诉我说:“这是花生。”我将信将疑的走到跟前,抓住上面的叶子,用力一拔,一串串带着泥土芬芳的花生出现在我的眼前,太神奇了!
次日,天还没亮,公鸡早已耐不住性子,不断地催我们起床。走出小院,一阵阵混着花香、草香和泥土的香气扑鼻而来。我们漫步来到田里,我惊呆了!满山遍野长满了深红色的酸枣,到处盛开着蓝色、白色、黄色等不知名的小花。
我们来到了果园。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像一张张娃娃害羞的脸上绽放的笑容;一串串紫莹莹亮晶晶的葡萄像黑珍珠般透射出诱人的色彩,一颗颗枣像红宝石一样,长满了枝头,在赏心悦目之余,你会禁不住垂涎欲滴。我顺手在了一颗,放进嘴里一咬,真甜!我迫不及待的把他们摘下来,恨不得把所有的水果都塞进我的嘴里。
农村生活处处都充满了情趣,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你们也到新农村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三:农村生活的记忆
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但那是个铁路的小火车站。在真正农村生活,只有两次。一次是在“社交运动中”,在农村搞社教当工作队员。那次虽在农村,但是没做农活,是工作队的一个副组长。真正做农民是在毕业后,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是实打实的干农活、当社员,整整干了一年的农活、当了整整一年的农民。
那年刚毕业分配到一个县城,一共有60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分两个点到后头公社去劳动锻炼。我们点是在一个叫做“王大院”大名叫做“红光”的大队,,有30多人。另一伙到八百垧的大队,也是30多人。我们当时是拿工资,但却不交伙食费,就算用劳动“交伙食费”。我当时是头儿,有两个副手,那时叫做勤务组,我是组长,两个副组长。那些人基本都是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南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师大、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现在的齐齐哈尔大学、肇东师范学校等学校的毕业生,记得那是在春节之后到达的。
我们在没出发之前,就开了动员会。大意是要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劳动,要尊敬当地的社员,向他们好好学习,接受再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我们到达的时候,农村已经开始搞备耕了。我们刚开始劳动时,男同学主要是刨粪、往地里送粪,跟着车装粪、卸粪。“种地不上粪,全是瞎胡混”,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刨粪是个力气活,不能着急,得先打出个镐眼,再把镐眼刨深,然后一鎬镐地震,才能刨出大块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着急反而不行。天气虽然还很冷,

也是汗流夹背的。女同学主要是选种子、扒麻、和搓苞米,选种子之类的活,从劳动强度上说那要轻得多。
我们住宿在老乡家,吃饭有自己的伙食点,生产队给弄来玉米面、白面、苞米餷子、小米等粮食,菜就是大罗卜、大白菜、土豆。后来就是大豆腐、干豆腐、粉条之类的。做饭是轮流做,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做饭,就派会做的同学贴班。记得蒸馒头他们都弄不好,我就给他们做示范,把发好的面先使上碱,揉好后,弄一块先在炉子上烙烙试试,看看起不起。要是起来了,就上屉蒸。结果一锅又白又渲的大馒头让大家惊喜不已。
到了清明左右,我们开始到包米地去刨楂子。那时的地也就刚化了不深。把锹头磨得很锋利,带半尺左右的短杆绑在一米半左右的锹杆上,再用绳子镖好,咔、咔、咔,走一步刨一下苞米槎子距离差不多正是一小步。一垄一垄地刨。然后弄到一起,等分给的农户往家拉,做柴禾。
到了耥地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把已经融化的土粪用锹扬开,然后社员们赶着马犁耥地起垄,备耕也就算是完成了。我觉得这耥地很有意思,不过是用一只臂不变距地支着犁把杆,形成一个等距离。耥出的垄自然就直。我好奇地试了试,也还行。
谷雨前后,开始种“大田”了。所谓“大田”,就是黄豆、谷子、玉米、高粱、糜子之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能干的活主要是种玉米,三人一组,一个刨垵就是用刨楂子的刨镐刨坑,一个施肥用手把土粪抓到垵里一个撒籽一垵四五粒玉米籽和埋土埋上土后,还要踩一脚,就是踩格子防旱,以防不出苗。这样分工,是合理的。劳动强度都差不多。点籽的最轻,可是得埋垵踩格子。抓把粪的除了往垵里撒,还要到粪堆去收装粪,也轻快不着。
至于耲黄豆、耲高粱、耲谷子、耲黄豆,除了我们能踩踩格子,一般用不着我们。但在选种的时候,那是少不了我们的。因为那几种大田的耲种很关键,都是马拉农机具弄,我们的水平不行。
“芒种开了铲”,到了芒种前后,我们就开始铲地了。看到那绿油油的秧苗,就像是看到了一颗颗新的生命在茁壮成长一样,心里充满了喜欢、怜爱、和寄托。
铲地我不外行,因为小时候在家里侍弄园田地时就干过。但铲“大地”还是很累的。民谚俗语中就说“和大泥、铲大地……”是属于“四大累”的活。
一般铲头遍地时要留两颗以上的幼苗,这就需要在那些幼苗中铲掉几颗。这种选择,是令人珍惜的。特别是几颗苗都很茁壮的情况下,觉得那颗也舍不得铲掉。但是,也得铲掉,只留两颗,那一棵在铲二遍地时也要淘汰,最后只能剩一棵最强壮的苗。
铲地,最累的是铲三遍地。那时,已到了大夏天。一般是天一亮就起来下地,先干一气活,再回去吃早饭,吃完早饭再铲两起地,铲完三气吃午饭,然后午休,躲开中午炎热的太阳。下午两点多钟出工下地。特别是下午,一到第二气歇气一开始,把锄头一扔,躺在垄沟里就睡着了。起来排垄时,有的人得叫好几次。

割地,也很有趣。虽然是简单的劳动,但也是乐在其中。我们主要是割苞米,腿下跨两个垄,左右各揽两根垄,一次就拿六根垄。嚓嚓嚓,左右开弓,一手用镰刀割,一手掰玉米杆,很像勇士在摧枯拉朽一样。
除了地里的活,我在冬天也铡过喂马的谷草。那是两个人合作,一人铡,一人入草。得两人很好的配合,否则容易铡到手。尤其是入草的人,绝对要注意,最必须的原则是手不能超过铡刀的底座的木座,一只手用小臂把草拢紧,一只手掐紧草束,伸到铡刀下。两人的动作还得协调。
做豆腐也很有意思,那是几个人一起配合。洗黄豆的,磨豆浆的,过包的,煮浆的,点卤水的,泼豆脑的,是连续的工序。磨豆浆是马或驴拉磨,有人跟着磨,随时添加泡好的黄豆。主要的工序是煮豆浆,不能过火,更不能糊锅,开锅就好。最主要的环节是点豆脑,用多少卤水,点脳的速度,要恰到好处,让豆腐脑的块小而均匀,做出来的豆腐才能鲜嫩可口。其中,过包是最累的活,那要把磨好的豆浆舀到豆腐包里,把豆腐渣过出去,为了把豆浆过滤得彻底干净,需要用大木夹子每包都要夹几次,所以很累,会使人大汗淋漓。
当土豆收回来之后,那些长得比较小的要选出来,漏粉条,那时候一般不是去卖,而是分给社员家。
漏粉就是做粉条,也很有趣,但也挺复杂,那是很多人的劳动。首先是把土豆放进大木槽,把土豆彻底洗净。然后是把它磨得很碎,像过豆腐包一样,过包挤压,为的是把土豆里的淀粉尽量挤出来。然后是把土豆浆放到大缸里沉淀,大约过一天一宿,淀粉就沉淀下来成一个大砣了。然后,把粉砣用攃子类似于攃土豆丝的工具但是比较粗大一些再攃碎,用明钒打欠。这是技术的关键。打好欠,再加粉面子羼揉好。把大锅填上水,烧开。锅上方用吊钩拴着绳子,绳子末端一个小吊钩,上边拴着粉瓢金属的瓢状,带有像筛子似的眼,把打好欠揉好的湿粉砣弄成小砣,放进瓢里去,用手掌在上面有力拍打,让初成的生条,落到水开着的锅里去。等锅里的生条煮熟捞出,搭在长木杆上,拿到外面凉半干,弄成小把或捆成捆。再凉干入库。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的伙食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根本就不用做饭吃主食了。因为那烧水的大锅里,过一阵子就得清理一下。那锅里折的粉条头子,一清理就不少,这些东西就归我们了。午间或晚上,我们把那些粉头用水桶拎回食堂,撒上点盐巴、再浇点酱油、加上点调料,干脆吃水煮粉条头,每个人吃两碗,就吃得饱饱的了。
在乡间,也有好多的事是属于冒险。可那时年轻,胆子大,不怕危险,身手也灵巧,所以什么都敢试试。看见老板子赶车,两只脚在车板上叉腿站着、很稳当,我就也把长鞭子拿过来,在老板子的指导下,叉开腿,赶六驾马的车,也很得意。那时,队上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几十户有一匹马,很烈性,不让骑,我就不信邪,总想试试。有一次,我突然跳上这匹马背上,手抓住它前颈上的马鬃,两只脚勾住它的前腿,它又是狂奔,又是旋跳、又是转圈,企图把我弄下来,但我抓得实、脚也勾得紧,它硬是没甩掉我。因为我小时候

就喜欢骑马,几岁时就和小马倌混得很熟,和他们一起骑马剅就是用最大的速度跑比赛沟。其实,这次是很有危险的。因为马没有笼头,真要是甩下来,真的就得摔坏了。后来,主管下乡青年的大队干部老姚,把我批评了,并告诉我,以后不许干这种冒险事。我也真是心服口服,觉得这真是有些不妥,不该这么逞能。
除了劳动,我们每天晚上的晚饭后,都到生产队里学习。队上的老孟——孟庆昌,文化不低。总是他找来学习材料,在汽灯下读,读完之后,大家讨论。学习之外,也搞搞文艺活动。记得我还曾经把小提琴拿到点上,为社员独唱伴奏。那个女孩子叫闫喜清,真有一副好嗓子,那年才只有17岁,长的蛮漂亮,音准音高都好。她唱的浏阳河很清亮,有的地方唱的不准,点上的女同学替她指导,结果全公社汇演评上了一等奖。
时光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年底。我们按着县里的要求,回到了县里,等待分配了工作。
这一年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很有意义,真的学到了很多农村知识。这些知识,无论在生产劳动方面的,还是生活方面,我们真的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我的一生,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时光虽已过去了,但那段生活却在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特别是那些质朴而热情的好多农民,他们的形象也永远印在了脑海里。50来年了,王德朴、王德志、王耀明、姚洪生、孟庆昌……
他们的形象到现在依然在我的脑海鲜活着。总想有机会再到那里去看看,但终于也没有成行,就写篇文章回忆一下吧,也算是一种纪念。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70905c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02.html

《写农村生活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