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影响

发布时间:2010-11-10 10:46: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和对中国的影响

Js0742719 国贸3 王彦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三十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坚定地坚持改革开放;面对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现实,我们可以由此更加开阔视野,更加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坚定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乐观的发展前景获取信心和力量,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当前,起因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受到了这次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如何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跨国公司进入和技术进步效果和作用途径

 有观点对跨国公司带动中国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大加赞赏。首先,他们认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多为技术密集型项目,这些项目带来了一系列技术的技术、工艺或设备。但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来,凡是这一类型的项目,我国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性大大加强了,技术消化很少,更形不成技术开发能力。
    跨国公司进入推动了一些产业的竞争,增强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消化和开发动力,则这一点应该是成立的,比如家电企业通过技术跟踪使其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由于家电类跨国公司的进入而大大加快了。但这却不是通过跨国公司将90年代最新设计、最新工艺和技术转让到中国的,而是通过竞争机制的建立和确认实现的。

 此外,跨国公司的技术选择是市场导向型的,往往给我们的技术是比它的最高技术低一到两个层次,这一技术层次的产品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当我们消化降低一层次的技术后,高层次的产品生命周期也已经进入高成长阶段,迫使我们不得不多次受让,提高了技术转让成本。实际上,没有独立的技术赶超阶段,企业是无法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实践表明,技术和市场具有不可交换性,以市场换技术战略设想和实际效果相去甚远,跨国公司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控制是相依而生的。从企业或产业这一层而讲,技术的产权是属于跨国公司的,它不会因为技术的地域而改变技术水平提高较快的企业或产业,往往是通过打破原有的技术垄断,形成较合理的市场竞争结构实现了技术进步。而要获得某一产业的动态技术优势,则必须在技术消化之后,进行独立的技术开发和赶超,我们应该明确意识到在这个时候跨国公司是一种阻力而不是动力。在发挥跨国公司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问题上,我们的立足点应是如何通过跨国公司来改善市场结构,让国内企业形成更强烈的技术消化和开发的动力;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把技术转让成本降到最低点。

跨国公司发挥作用的途径简单的说有以下几点:(一)竞争效应。比如跨国公司进来以后,跨国公司和咱们中国的企业之间有竞争,那么竞争就是促进企业进步的、最重要的动力。同时跨国公司之间也有竞争,正是竞争,促进跨国公司本身和中国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二)示范效应。跨国公司在它管理经营的同时,它的管理、它的组织模式、它的技术开发模式、它的工业生产流程,这以前是中国企业看不到的,在美国、在欧洲,这些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它的技术管理模式,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效果,那么中国企业可以就近来观察、学习、模仿跨国公司怎么做。(三)关联。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很多零部件需要在当地采购,同时它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对于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讲就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三大作用机制,竞争、示范和关联,这是促进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的途径,或者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渠道。

 二、跨国公司进入与市场保护问题

据统计,目前中国电讯市场的90%,饮料市场的40%,洗涤市场的50%,电梯市场的60%,以及医药、轮胎、橡胶、玻璃、彩色显像管等市场都不同程度地被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所抢占。

首先,我们要确立探讨市场问题的基准点。胡鞍钢(1997)提出的政府不是保护生产者,而是保护消费者的观点值得注意(注:)。考虑市场问题的基准点,是对消费者的短期和长期福利影响。国内企业是为市场中的消费者服务的,如果舍此而产生的企业困境,这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资源配置现象。在影响到消费者的短期特别是长期福利时,才可以考虑是否应该去保护企业或产业的发展,但企业不应成为被保护的最终对象。

    有两种情况下值得考虑一个市场保护问题。一种是跨国公司进入引起市场垄断导致了消费者短期和长期的福利损失。这种情况的防止对策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行业经济福利影响的预警系统,对跨国公司的进入施以选择性限制或禁入。另一种情况是跨国公司进入后发生垄断行为。对此应以立法予以规则。如果国内企业存在无票乘车现象,没有对垄断市场的跨国公司提出诉讼,则可由行业协会代行或责成其他相关部门代理。在保护生产者的公平竞争上,政府法规须与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协调一致,并且还要有透明度和公开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跨国公司和国内的不平等竞争条件而失去市场的问题。例如,目前轮胎行业中的国有企业需加征10%的消费税,其综合税率为18.20%,而合资企业仅征收10.2%的工商统一税。不平等的税负使这一极具发展前途行业的市场被拱手相让一大部分。

    但如果企业以发展民族产业为理由,掩盖国内企业自身效率低下问题,则可以置之不理。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跨国公司确实具有压倒的竞争优势,而国内的综合技术水平较低。另外一种情况是原来的市场保护程度就很高,而且长期以来养成了国内企业的惰性。这时候我们要谈的,不是保护市场,而是逐步地、更快地开放市场。

    总之,在对待市场保护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确立基准点,然后根据情况分门别类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各个产业部门的实证分析来客观地衡量。

三、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

任何问题都有它的两个方面,对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增长或者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既有它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它也会有负面的影响。跨国公司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问题。就是说跨国公司的目标和东道国政府的目标这两个目标是否一致的问题。 像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希望外资来了以后能够增加就业,这个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社会稳定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跨国公司它追求全球的效率最大化,它是从效率和利润角度来考虑的,从它的目标来看,不一定要重视或者追求在中国雇佣很多劳动力,它可以采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跨国公司想提高效率,地方政府想提高就业,这就是一个矛盾。这是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或者也是很多发展国家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两个目标协调得好,二者的力量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如果协调不好,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效果。

(二)是跨国公司有资金技术的优势,因此很容易在市场上取得具有控制力的市场地位。可能出现跨国公司自己或者几家联合起来,就有可能影响价格,这会造成一种针对国内生产者的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政策,或者说限制性的商业政策。那这种情况下,如何去规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行为,如何去强调跨国公司所应该遵守的社会责任等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污染。从调查来看,像欧、美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是比较注重遵守中国的环境标准,控制污染做得比较好。但是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在中国某些地区投资的时候,有可能把在它本国已经被禁止的一些有污染的技术和生产工艺转移过来。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跨国公司本身和外企方面。另外一方面也在于,中国各级政府对这种有污染的产业转移所采取的政策。

(四)利益的转移。中国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的政策,在吸引外资的时候提供优惠措施。这样竞相提供优惠政策导致本应该属于中国政府或东道国政府所得到的利益,通过这种政策竞争而转让给了外资企业。

这些负面影响,都需要像中国这样的东道国政府在今后和跨国公司相处的过程中间,不断地提高和发展自己,通过政策的改进,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四、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本土化是一个趋势。就是跨国公司从整体战略来看,它要想更多的贴近市场,更多的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更多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本土化肯定是个趋势。本土化同时也会给它公司内部造成,内部的文化的冲突。由于雇佣了很多中国人,那么中国的经营观念和最终的那种哲学理念、人生观念会和企业的外籍员工有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本土化,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跨国公司它更多的吸取中华文化的一些精髓部分,但是我想更多的是,从中国人方面来看,我们更多在和跨国公司这种相互交流、竞争、合作的过程中间,可能更多的要学习到那种全球性的一些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所以这种同化的结果是双方都在不同层次上都在变化。

跨国公司为实现人才当地化,建立了大规模的培训机制。的确,跨国公司非常重视开发中国的人力资本,但他们开发的重点却是如何利用国有部门的人力资本。他们利用国有部门用人机制不活的空子,用高薪把带有国有部门知识产权、职业经验和诀窍甚至利益相关者的人力资本吸引到跨国公司内部,而所有这一些基本上成了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企业尚未带来收益的成本。另外,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本培训绝大多数是生产型而不是开发型的。其目的是服务于跨国公司在国内生产厂的熟练操作,而提高人力资本的技术水平只是附带的效果。现在看来,人力资本的流失相对于人力资本的培育而言,前者可能是主要的。但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人力资本的流失而限制跨国公司的进入和发展。人力资本流失主要还是由于国有部门不完善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体制造成的,没有跨国公司的进入,国有部门的人力资本也在流失,特别是隐性流失。跨国公司只是其受益者。

 跨国公司不会为中国做免费午餐,那种认为跨国公司进入和对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的观点显然是太乐观了。当然也不能太悲观,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之后的问题都归结到跨国公司身上。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一下跨国公司进入和出口创汇,跨国公司进入和产业结构升级,跨国公司进入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关系,我们会发现跨国公司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必然伴随着消极影响。具体到每一种关系,只存在两方面影响何者为主导的问题,而不存在一边倒的情形。

五、得出的基本的结论:

第一,不能仅以一些统计数据简单地衡量利弊,应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更宽的视野来看待这些问题。一方面,把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作为一种引资效果,不能粉饰跨国公司与民族经济的竞争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一时的市场占有率的损失、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本的损失以及其他财富的净损失客观存在,但不能掩盖跨国公司进入的正效益,比如对市场经济的推动,管理经验的学习,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其次,我们吸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一方面要逐步做到对跨国公司给予国民待遇,另一方面也要逐步把给予其超过国民待遇的部分减少下来直至完全取消。从理论上讲,对于带来大规模投资在东道国做长期发展的大型跨国公司,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生产成本、经济增长、技能水平等因素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中起关键作用,优惠政策则相对次要。因此,不能依靠林林总总的倾斜优惠政策,而是靠统一的市场、法制化的社会行为方式、公平的竞争环境。

最后,不要老把眼睛盯在跨国公司的盘子里,要区分哪一些问题是跨国公司进入造成的,哪一些问题是国内经济、政治本身的问题。特别是对后一类问题,要立足自身,改善基本的投资环境。给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个平等的宽松的经营环境,跨国公司不会不来,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陈向东 魏拴成当代跨国公司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胡鞍钢.中国吸引外资是否过大[J].国际经济论,1997,(3-4):34-36

桑百川.三资企业和就业[J].中国外资,1998,(8):22

孙红芹.关于外资控股问题的对策思考[J].福建经济,1996,(7):12-15

注:杨丹辉.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调整趋势[J].亚太经济,2000,(1):7-8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9144c3d5bbfd0a7956735d.html

《跨国公司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