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论文两篇

发布时间:2020-06-13 14:1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摘要】:如何解决儿童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教老师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着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当前,如何应对幼儿告状,已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幼儿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是幼儿身心处在发展期的晴雨表,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对道德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又有了新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告状行为。敷衍了事、甚至漠视不顾,都会导致对孩子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制止,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们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通晓幼儿告状行为特点,分析幼儿告状动机,通过案例,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反应、教育效果,探究告状问题的处理方法,悉心研究幼儿告状的心理特征,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

关键词: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的特点

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低,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判断评价能力,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都还很差,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周围同伴违背行为规则时,就本能地告知老师。他们朦胧的评判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印证和支持。另外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4-5岁的幼儿已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所致。

告状行为是幼儿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加强,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中、小班有了进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正确评价来得到长辈同伴的认可。因此,他们对于别人违反了自己认定的道德规范的行为极乐意以告状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正确态度。他们不断通过告状来衡量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否正确,符合规则,从而调整自己的判断标准,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使得他们在告状问题上显现出理智性。

此外,幼儿告状还具有以下特点:男孩比女孩有更多告状行为,也更多地成为“被告”;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内向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于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在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自我辩解”为主,这可能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二、幼儿“告状”的种类

1、“求助”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教师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事件。当这些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教师告状。例如,班里的轩轩她经常走到教师跟前“告状”:“老师,画画时佳佳乱动,还碰我!”“老师,小小抢了我的玩具。”轩轩的这种“告状”,实际上是希望教师帮助劝说佳佳别碰她,帮助她向小小要回玩具,并不是希望教师惩罚被告。

 2、“求赏”型告状

 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这往往是幼儿为了让教师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如班里的小东经常向教师告状:“老师,倩倩把值日生的牌子掉到地上了,也不知道捡起来!”说着赶紧把牌子捡起来,“你看我每次都会捡起来的。”小东的这种告状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

3、“求罚”型告状

这类告状既不是寻求帮助,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在“告发”。这类告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被告受到教师的惩罚。此类告状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报复或嫉妒。 例如:在一次自由活动中,陈萧把乐乐带来的玩具弄坏了,两人发生了争执,乐乐生气的说“明明就是你弄坏的,你要赔给我啊,我去告诉老师。”

4、“试探”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时幼儿并未和某人发生冲突,却告某人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如课间休息的时候,丽丽告状,“老师,依依她们拿班上书来看了。”我说“没关系,只要轻轻的,不吵闹,翻书时注意保护我们的图书,可以看一会儿。”说完,丽丽就高兴地也到教室去拿图书看了。

5、“陈述”型告状

幼儿处于某一种情境中,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判断,及时向教师以告状的方式陈述一种事实或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评价(多为消极评价)。如看到教师走到还没有开始画画的小雨身边,小朋友纷纷向教师告状:“小露是我们班最皮的,还什么操都不会做!也不会画画!”“还有,他还把我的鼻子搞破了!他自己还吃手指,还抠鼻子!真是的!”……此类告状的目的并不是想引起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让教师赞赏自己,也不是想让教师惩罚对方,更不是与对方有利害冲突,只是希望教师能够意识到或者明白对方的行为,即他们告状的目的只是为了明辨是非或者说明一种情况,为了陈述而陈述。

三、幼儿“告状”的动机

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

2、幼儿爱告状受老师评价标准影响。“好”就是经常得到父母、教师的许可和表扬的事情;“坏”的就是那些经常招来斥责、惩罚和不受宠爱的事情。

3、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必经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4、幼儿爱告状还原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

5、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幼儿告状。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此外,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里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要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四、指导策略

1、幼儿因纠纷而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我们老师要认真听取孩子的告状,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们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渐形成遇事爱找茬,心胸狭窄等不良心态。所以教师在了解纠纷的原因后,要认真调解加以解决,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教师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除了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

2.1、宽容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2、自信而不自我。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

2.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老师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总中,对幼儿园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可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遇到幼儿主动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反复幼儿关于是非问题评价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2.4、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相信通过教师努力,孩子会得到改变的!

参考文献:

[1]宋小霞;浦湖;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801

[2]张莉萍;赵媛媛;幼儿教师对儿童告状行为的回应及影响的研究——以大班为例[J];教师;201611

[3]陈晶;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J];时代教育;201518

[4]孟博;动画片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科学文汇(下旬刊);20150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为基础,分析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前儿童对学教育的价值,重点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前科学教育的启示。从而得出科学教育要生活化、全体化、社会化、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更立足于学前儿童实际,符合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得到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方法。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围绕“生活即教育”展开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教育的内容要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要从身边的事物取材,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随机教育。教育要从身边开始、从生活开始。以生活为教育为内容,并且开始的时候要以生活教育展开。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教育的内容可以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贴近生活,根据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所以教育指的是终生教育,要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到的,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社会就是学校”要求学校面对社会。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使知识成长。社会是一所培养人的综合性大学,真正渗透到社会中。

“社会即学校”’要求学校面对社会,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授什么。社会就是一个大的课堂,投入到社会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真正的深入到社会,以社会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作为自己学习的依据,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获得知识,作为自己学习的依据,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很多知识更多的通过社会,领悟其内涵,才能获得其真谛。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学习一切,如何教授一切。第二种是谈论事情做事情,从自己身上学习。对人说就是教诲。第三,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如何,它成为学习的中心,也就是教学的中心。很多知识和真理要得到它,你必须自己去做。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做,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与经验。要亲自投身于实践,从锻炼中获得知识,不断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和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究,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以及关系的科学经验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生活脱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忽视幼儿当地的生活,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按照教学视频和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内容组织,而忽视了幼儿实际。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常见的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和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数学认知。这些内容幼儿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以教材为主,没有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特色去选取教学内容。

活动地点:怒江州直第二幼儿园

活动名称: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小伞兵”和“小刺猬”

活动过程:教师提出:小朋友,听了故事,你们知道“小伞兵是谁的种子?”(是蒲公英的种子)为什么他会有这个名字呢?(它头上长着一撮把一绒毛,像一把撑开的小伞。)

教师提出:“小刺猬”是谁的种子,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

幼儿:是苍耳的种子。

其实,通过听故事,谈话教学目的达到了。但如果教师能因地制宜的,从幼儿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活动设计,幼儿能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这个活动过程,只要求幼儿记住“知识”就可以了,忽视了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便于幼儿理解的内容为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大多来源于课本编排的内容,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往往照本宣科。组织儿童探活动时往往以形式化的探究形式为主,只注重探究的形式及结果,并没有真切关注到幼儿是否真正真的感兴趣,是否能理解科学实验蕴含的道理。科学的探究活动,往往会选择易于操作的材料,操作过程简单的活动为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地区差异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地区差异性,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展了科学这一领域的课程,并且开展的科学活动内容新颖、取材广泛。相应的开展科学活动的设施也较完备,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较顺利。而一些较落后的地区基本不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相应的开展了数学这一领域的课程取代科学。一些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也缺少一些设备的支撑,而不能很好的开展。有些学前儿童基本很少学习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小就没涉及到科学活动,这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不公平的。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对当代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人类进步和学前儿童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提高教师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能力的两个方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思路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教育的内容应该与学前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学前儿童身边常见的事物为活动探究内容。学前儿童年龄小,许多复杂深奥的知识点都难以理解,选择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教育能有利于学前儿童明白与理解相关知识点蕴含的意义更能使学前儿童在生活学习中不知不觉的学到科学知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提供了思路,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探索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即让学前儿童主动的投入到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从身边学前儿童创设更加自由的环境,让其在尝试、操作、发展其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如科学活动《找春天》因为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生活,使他们有较丰富的生活生活经验做支撑,教师可以带学前儿童到户外看看春天的景色,探索春天的奥秘让学前儿童主题活动、户外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学到科学知识。学前儿童喜欢上科学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了科学的真理,了解了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原因,发展了对科学的兴趣,形成了科学的态度。这样才能调动儿童的真实内在性,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学前儿童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目前幼儿园教材的选编内容会注重从身边取材,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各个领域的相互融合。各个领域相互融合贯穿,更能使学前儿童学到科学的知识,明白许多科学现象蕴含的道理。

()提高了教师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核心理念,充分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应积极引导孩子注意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学会观察。观察前要明白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帮助幼儿发现科学现象,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如给幼儿讲“糖盐溶解的小实验”、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等科学的故事,提供一些科学小实验等等,儿童的探索科学中奇妙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感兴趣,并将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这样有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幼儿思考与探究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喜欢发现大自然中的事物的特性,幼儿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就能观察到身边事物的特性。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实验材料,并鼓励孩子们自己制作工具。自制工具。收集自己周围常见的废旧材料。如瓶、管、纸等。并鼓励幼儿教师要足于幼儿实际生活,这样幼儿对教师开展的活能更有兴趣的积极参与,探索科学的奥妙。

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前科学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也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当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与幼儿生活脱节、形式化、地区差异性的问题下,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学习。

()科学教育生活化

1.科学教育的内容从身边取材

儿童的科学探究是从他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儿童的实际生活也是儿童所能见到的.感受到的,接受理解和感悟相对来说也是最快的,这有利于儿童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所以学前儿童目前的实际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所以要将身边常见的事物组织成活动,以便于幼儿理解。儿童目前的实际生活与许多科学活动中涉及到的内容相关,所以可以从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

2.科学教育渗透到生活实践

幼儿阶段是对世界好奇萌芽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向外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老师应该把科学教育的内容变成生活的样子。选择学前儿童熟悉的,可以理解的,能直接操作与探索的内容为学习内容。将其渗透于生活实践中,让幼儿主动探究,亲自试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教师也要随幼儿的兴趣,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引导幼儿发展。

3.教育的课程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学前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应立足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龄前儿童的个体差异。为学前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教育的启蒙,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幼儿认知特点,选择一些他们直接看到、能感受到的内容。或者是选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最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内容作为活动内容。

()科学教育全体化

1.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

学前儿童教育应面向所有儿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面向所有儿童。科学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正在开展,在科学教育中,要注意所有幼儿的生活,所有儿童都要面对它。给每个幼儿参与表现的机会。

教育面向全体幼儿,使全体幼儿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因为幼儿发展水平差异而持有不同的态度,要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的幼儿时能因材施教。

2.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园

科学教育要面向所有幼儿园,即在要求的全国范围内,科学教育不因为地区差异二重视程度不同。所有地区的幼儿都有平等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只有公平对待,才能实现不同地域的幼儿科学素质得到发展,极大促进整体科学水平的发展。

(三)科学教育社会化

1.科学教育要激发兴趣

幼儿园科学教育要立足于幼儿生活实际,从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为研究对象,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活动内容,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发现其奥妙。

幼儿是好奇世界萌芽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想探索世界上的一切。这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感兴趣。这时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活动。

2.科学教育应鼓励儿童独立探索科学

在学前儿童这一特殊时期,他们备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倾向。教师要从周围环境为活动内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前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前儿童学到科学的方法,又利于各项能力的发展。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基础教育,应当把学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开展身边常见事物的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学前儿童对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前儿童喜欢观察以及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科学教育要走向社会

学校应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让学前儿童能够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很好奇。他们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把社会作为学习的课堂,使学前儿童的学习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前儿童走出幼儿园,走入社会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得科学教育的场所更广阔,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申林静.陶行知教育生活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4]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周毅.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9d7a5f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4.html

《幼儿园教师论文两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