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发布时间:2019-04-10 19:24: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第18周: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第19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蓟北归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E.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第20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第21周: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客游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第22周: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经行岚州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金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一、1Bc
  .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③这里“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形容夜烟弥漫,诗人心情迷乱的“乱”字,次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产生的聚散匆匆感的“飞”字,第三句既写外界景象,又写内心情怀的“寂寞”,这样全诗就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寓情于景法融入描写之中了。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中的字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本题可以作答为,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③这里“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形容夜烟弥漫,诗人心情迷乱的“乱”字,次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产生的聚散匆匆感的“飞”字,第三句既写外界景象,又写内心情怀的“寂寞”,这样全诗就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寓情于景法融入描写之中了。
  二、1BD
  .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异:高诗尾联“谁怜”与“独”字,渲染诗人“不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苏词无半点哀情,以形象的描画,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三、1Ac
  .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
  四、14.答案:BE
  .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五、14AD
  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六、14DE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afe69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3.html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