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

发布时间:2011-10-31 20:5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小说

一、 什么是“小说”?

现代汉语中,用来称呼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小说”,与古汉语中的“小说”——小道杂说,丛残小语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的“小说”指一种以虚构性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形态,从形制规格上来分,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特征。这是近代以来文艺界对西方观念引进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艺样式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关联。

中国古代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外物》篇中有“夫揭竿累,趣灌读,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之说。鲁迅认为此“小说”为琐屑之言。方正耀认为是小道理。荀子《荀子·正名》篇中有“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后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列为诸子之末,“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可惜其所收书目均已佚失。

《隋书·经籍志》中也有“小说”类,但不收晋以前作品(除《燕丹子》外),所录篇目呈现二个特点。其一,未录张扬神鬼的故事和史事考订拾遗之类的作品。其二,所列作品的内容明显不同,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笑话故事,如《笑林》、《笑苑》等;二是杂说应对的作品,如《杂对语》、《要用语对》等,三是志人风貌的作品,如《世说》、《琼林》等;四是艺术器物介绍的作品,如《古今艺术》、《器准图》等。

此后,“小说”与各种无法归类的杂著一起并 ,直到清代。纪晓岚在撰写《四库全书》时,将小说列入《子部十·杂家类三·杂说之属》子部中的十四类之十二位:与一儒家、二兵家、三法家、四农家五医家、六天文算法类、七术数类、八艺术类、九谱录类、十杂家类、十一类书类等并列,十二小说家类(《西京杂记》始,《续博物志》止,其中又分杂事之属,异闻之属,琐记之属,)、十三释家类、十四道家类等。《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古今说海·备遗录》臣等谨案《古今说海》一百三十九卷,明陆楫编,……是编辑录前代至明小说分四部七家一曰说选载小録偏记二家二曰载别传家三曰说畧载杂记家四曰说纂载逸事散録杂纂三家所采凡一百三十二种,大约都是类似史事记载,但不为修史者所采信的篇目,有以人物为中心,有以事件为中心,大多类似地方志、回忆录文体。

1849年以后,小说观念在与西欧兴起的文学观念碰撞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1872蠡勺居士译《昕夕闲谈》,连载于《瀛寰琐记》月刊,前有译者小序。其中术语方法颇值得研究,据称“都是因袭传统”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1897年《国闻报》11月连载,是我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部长篇论文),《小说原理》(原载1903年《绣像小说》第3期)开始以新小说之名,倡导现代小说。1902《新小说》杂志创刊,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新小说》创刊号);《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清议报》);“小说界革命”1903—1904年间由其主编的《新小说》第1卷第17号至第2卷第20号连载有一组关于小说理论的笔谈,名为《小说丛话》;《告小说家》(1915年刊21期《中华小说界》

1907《小说林》创刊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发刊词》(1907)金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的关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王钟麒《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月月小说》第1卷第9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同上刊第1卷第11期),《中国三大家小说论赞》(同上刊第2卷第2期,三大家,《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1903年《新小说》第7号),《小说丛话》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1907年《游戏世界》第10期),《月月小说题辞》,《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词》徐念慈《〈小说林〉缘起》(1907《小说林》第1期);《余之小说观》(1908年《小说林》第910);《觉我赘语》,《小说管窥录》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序》章太炎《与人论文书》

(梁启超)早在戊戌变法前,著《变法通议》时,梁启超就开始主张重视小说的教育功能。在《论幼学第五·说部书》中,他就把“说部书”与“识字书”“文法书”等并列,列为幼学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鉴于通俗小说“读者更多于六经”的情况,他提倡:“今宜专用俚语,广著群书,上之可以借阐圣教.下之可以杂述史事,近之可以激发国耻,远之可以旁及彝情,乃至宦途丑态.试场恶趣,鸦片顽癖,缠足虐刑,皆可穷极异形,振厉末俗。其为补益。岂有量耶?”小说上可宣扬儒教,下可让人熟悉历史,激发爱国思想,以至可以改变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如此重大的社会教育责任,都要由小说来承担,可见梁启超对于小说的社会功用估价之高。而这种观点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有了更为详尽的阐发。

陈业东《近代小说理论起点之我见》一文中认为:众所周知,近代小说理论最有价值的核心,首先在于它把小说从“稗官野史”的地位提高到为社会改革服务的地位,把小说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小说的教化作用,要求小说家把小说作为开民智、新风尚的武器。

因此,近代小说的兴起,伴随着与以往小说杂乱不屑的娱乐功效不同的认知:一是语言通俗化;二是关注现实,提升民智,积极构建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地位高于其他文学样式;三是强调叙事与虚构的完整与合理。在鲁迅、茅盾、巴金等一大批现代作家的努力下,终于以成熟的作品完成了这一小说现代化构想,从此成为当代小说观众的基础。

对当代的研究者来说,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就有两个维度:一是以当下的小说观念为标准,去审视和筛选古代作品中符合当代小说观念的作品,作为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对象;二是尊重古代作品的客观存在,以一种认知了解的态度去考察古代叙事虚构性文本的形成和发展。前一种无疑有“六经注我”的态度,是一种古为今用的文化批判视角;而后一种更具有求真求实的认识价值。本课上我们准备采取第一种态度,因为从第二种角度来看,其容量需要专门开一门课程来讲授,短短的一节课是无法完成的。

二、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在当代小说概念的几个要素中,第一条至少要到宋代才出现;第二条要到现代才完成,因此,用第三条标准筛选出来的古代小说出现得最早。目前学界也正是以此标准来判断中国古典小说的真正形成的,学界公认,唐传奇是古代小说文体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典小说才进入它的正式存在阶段。唐传奇是用书面语言,即文言文写的,是真正比较符合小说概念的文本。

为什么唐以前的或叙事,或虚构作品不属于小说呢?同学们不妨比较一下以下几个概念:小说、戏剧、寓言、传记、历史、地方志、笑话、段子、神话、传奇、故事……你会发现什么?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都伴随着相应的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邯郸学步、掩耳盗铃等等,而这些成语的出处也都是在汉以前的典藉之中。当时除了如《左传》、《史记》这样的优秀史传散文之外,还有一些是从诸子论著中分离出来,纵横家为了游说而准备的材料。如《韩非子》中的《储说》、《说林》;《吕氏春秋》中每一个道理都要用两三个小故事来说明,充分证明了这种材料在当时的流行。汉代刘向把这些材料编为《说苑》、《世说》。魏晋时期,随着品评人物风气的漫延,出现了用来记载时人言行的小集子《世说新语》、《俗说》、《小说》、《说郛》等。这些还只能说是些叙事性的小故事,还远不是小说。

那么虚构呢?唐以前的虚构都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虚构。神话传说在中国相对古希腊来讲,保存的相当不好。神话并非出于故意的虚构,而是原始人用想象的方式解释世界的一种哲学,在他们当时看来,这些都不是假的,也不用来娱乐。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给弟子讲三代以前的事,已经深深地继承了周代的实用理性精神。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能够从《左传》中看到不少讲述神鬼之事的片段,“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是当时史官的一种态度,未必不真。直到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仍然是以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进行写作的。也就是说,现代的小说虚构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而唐以前,我们所见到的虚构是无意识的。

有趣的是,现存保存古代神话最多的两部典籍《山海经》和《淮南子》,虽然有诸多的神话,但其文体却并非叙事,即使有叙事的段落,也是为了说理,从整体上看,并非是如古希腊神话般,以讲述诸神历史为目的。

1、 唐传奇

唐传奇与前代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开始有意作小说。非但作者有意虚构,而且以情节曲折,叙事完整为务。如《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吕翁》、《柳毅传》、《李娃传》、《红拂传》、《莺莺传》等,一大批为后人传诵之作。其中很多作品都被后世改写改编为多种艺术样式,流传不息。如《霍小玉传》:(略)

2、 宋元话本。

宋代文人多不苟言笑,其所寄情者,词也。亦有仿唐传奇之作,但其作平淡无奇,既乏文彩,又不引人入胜,故不多传。但城市经济的兴起,使始自唐代的“说话”艺术颇为兴盛。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逐渐开始兴起。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其中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前代兴亡;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是即兴类的滑稽艺术。现存话本有《五代史平话》、《通俗小说》等,其中有《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错斩崔宁》、《冯玉梅团圆》等篇。由于当时不被人看重,故流传至今者并不多。

在说话、话本流行期间,特别是到了元代,文人也逐渐看重说话这种艺术样式,开始撰写“拟话本”,拟话本与话本的区别在于,更重视读者的阅读感受,而不是类似演讲稿一样的说话底本,但语言仍然继承了话本的通俗特点,逐渐形成一种白话版的小说书面语。著名的如《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及《大宋宣和遗事》、《全相三国志平话》等。《三国志》后被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整理撰写为《三国志演义》。但鲁迅认为目前所存版本均为后人修改后的样子,其原本如何,已经无从捉摸。而《宣和遗事》也有同样的命运,至今存有六种版本,一百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其作者也向来有争议,一说是罗贯中,一说是施耐庵。这都充分说明这些作品是自宋元以来,备受人们喜爱的通俗读物,但屡经修改,也说明人们对它的态度不甚重视,将其视为小道,可以随意修改。

宋元话本小说有一定的体制,大体由入话、正话、结尾三部分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关联,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联系;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叫作“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和将要细述的故事之间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惯用语作结。

3、 明清小说。

白话小说

在宋元拟话本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案头之作,这些作品也更符合当代的小说概念。

拟话本仍然存在,代表作是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短篇小说,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在“三言”的影响下,“二拍”产生了,与三言不同,二拍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末,有印书者署名“姑苏抱瓮老人”,将其中四十种选出,名为《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为广泛的白话短篇小说。

明代值得注意的是产生了比较成熟的世情小说。作品中不再追求奇异的情节,而是以当时或托言前代的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主要内容,其中着重描写一些人物群象,展示生活本来的样貌。其代表作就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金瓶梅》(其余三个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作为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虽有诸多粗疏之处,但它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寄意于时俗,第二,立意在暴露,第三,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向人物精神、心理转移。第四,结构上,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

清初小说多续书,多才子佳人小说。除此之外,比较突出的是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和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十八世纪,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为吴敬梓所作,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全书淡化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小事,通过精细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刻画了一副生动的世井社会风俗众生相。当时有人叹道:“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可以说,此书一出,遂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

然明清小说中,最为人所称道的终究还是《红楼梦》,说不尽的红楼,至今,仍然有人在读,有人在说。《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鲁迅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从叙事手法、结构布局、人物塑造、语言生动、意蕴丰厚等方面,都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毫无争议的经典之作。

文言小说

自白话小说兴起以来,文言小说并未消灭,特别是到了明代,小说开始兴盛,文言小说自不甘寂寞,特别是在白话小说尚未大行其道的明前期,文言小说可谓颇显活跃。有短篇,有中篇,有志人,有志怪,其数量之繁富,品种之齐全,都远胜唐宋。代表作有瞿佑《剪灯新话》。此书共四卷,二十篇,另有附录一篇。内容大都写元末天下大乱时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怪奇的色彩。还有如冯梦龙编辑的《情史》,《古今谭概》等。它们的出现,有力地影响着有明一代,乃至清代文言小说。

在清代文言小说领域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和艺术境界颇不平衡。就文体来说,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纪晓岚就因此讥之为“一书而兼二体”。其中故事来源,有传闻,于篇中往往注明;也有将前人记述加以改制的,如《种梨》原本自《搜神记》中的《种瓜》;还有一些并没有口头或文字依据,而是完全或基本上由作者虚构的故事。这一类最能代表全书的文学成就,其中佳作如《婴宁》、《黄英》等。《聊斋》与魏晋志怪根本性的不同,在于其性质的变化。六朝人多是信其有,故“志怪”;而蒲松龄则是有意为之,大多渗透着他个人心灵的感知和体悟,有所寄托和寓意。加之常在篇末用“异史氏曰”表明深意,遂使读者在诧异之外,能会心一笑。其语言,也是文言小说的最高境界,文言本极简,小说需要叙述曲折情节,描绘人物特性,因此与文言之简颇有冲突,但蒲松龄却能以文言写尽人物之情之态,可谓一绝。推荐同学们去看原文。

此后,继之者比较有名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三、 如何阅读与评价小说?

1、 小说叙事与虚构的实质。

2、 为什么小说会引人入胜?兼及小说阅读的不同阶段。

3、 经典小说的评判标准:人物,但并非只有人物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b9e0146a8956bec0975e36e.html

《中国古代小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