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樛木》之“樛”试析

发布时间:2023-03-07 19:04: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周南·樛木》之试析
《诗经·周南·樛木》中的字,历来看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为本字说,”“异体说以及是本字说。本文先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出土文献加以论述,认为当以为本字,以借字。

标签:诗经 本字 借字

《周南·樛木》中的历来争议很大,有人把它看作本字,有人把它看作借字,还有人把它看成的异体字,而有关字书中的解释也多有异,实在让人无所适从,有必要探究一下。为方便讨论,先将这首诗摘抄于此,然后再作分析。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今本《毛诗》樛木但也有别的本子不作而作的。唐陆德明《毛诗释文》马融、《韩诗》本并作‘朻’音同。1清人胡承珙认为马融习《鲁诗》,怀疑《鲁诗》与《韩诗》一样也写作。清朝另一位学者陈奂说:盖马治《毛诗》,其所据作‘朻木’,与《韩诗》同。2]陈奂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马融研究《毛诗》,可能《毛诗》别的本子也有写作的。这样一来韩、鲁、毛三家都可能有写作的情况。那么,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对这个问题,前人早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为本字说。

毛传:木下曲曰樛。郑笺: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也藟也得累而蔓之,而上下俱盛。”[1]《说文·木部》樛,下句曰樛,从木翏声。又说:朻,高木也。从木丩声。”[3]陆德明也认为”“音同,并说《说文》为木高,[1]言下之意则是为本字,是借字。孔颖达进一步指出:言樛木者,木种非一,皆以地势之美,或下垂,或上竦也。”[1]颜师古、朱熹等人都从毛说,认木下曲

第二种观点,”“异体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樛朻二字进行合并,改为:朻,高木下曲也。从木丩,丩亦声。注云:此《韵会》所据小徐本也。今二徐本皆分樛、朻为二篆,樛训下曲,朻训高木,乃张次立以铉改锴而然。锴云《诗》作‘樛’《尔雅》

作‘朻’,依诗为正。锴意许书作朻未是也。今考《释木》曰:‘下句曰朻。‘南有樛木’毛传曰:‘木下曲曰樛。’下曲即下句也,‘樛’即‘朻’也,一字而形声不同。许则从丩声者,容许当日毛诗亦作‘朻’也。并认为《玉篇》分别引用《诗》《尔雅》证明两者相同,甚为明哲。他还指出:丩者,相纠缭也。凡高木下句,垂枝必相纠缭,故曰从木丩。丩亦声。” [4](P250段玉裁经过考察,并据《韵会》和《玉篇》,认为二者只是声符不同,实际上是同一个字。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说文》进行注解说:按,《尔雅·释木》‘下句曰朻。《高唐赋》‘朻枝还会。’注:’枝曲下垂也。’从木从丩会意,丩亦声,与‘樛’同字。许君训‘高木’,则谓与‘乔’同字。接着又注解说:按即朻之或体,今系于此。[5]朱骏声认为樛、朻为异体字,他对释义没有采用《说文》的解释,而用了《尔雅》的说法。应该说朱氏在注释时是有所疑惑的,因为它明显与《尔雅》所释不合。

王力先生也认为”“异体,他在《同源字典》中将二字放在一起作为异体字处理。除引用上面提到的《说文》、毛传等的注解外,还用《文选·北征赋》来说明下曲义,赋中有远纡回以樛流一句,李善注:樛流,曲折貌也。又说:(樛)字又作‘朻’,尔雅释木:‘下曲曰朻。’释文:‘朻,本又作樛。诗樛木序释文:‘樛,马融韩诗本并作朻。” [6]

第三种观点,为本字说。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在字条下说:‘下句曰樛’者与下文‘朻’字训互误,此当云‘高木也’又在字条下说:‘高木也’者当云‘下句曰朻’他认为《说文》”“二字义训互误,并指出,《说文》丩,相纠缭,与下勾意合;翏,高飞也,与木高意合,应以为高木,而以为下句,二字同声相通(上古音都是见母幽部字)[7]
王先谦赞同桂馥的观点,并说:盖古书以二字音同,转写互误,宜据以订正。《文选·高唐赋》李注引《尔雅》作‘下句曰纠’‘纠’与‘朻’音义同,纠缭相结,正枝曲下垂之状,明释文‘又作’本为误。韩作‘朻’正字,毛作‘樛’借字。后人据各书改并《说文》二字之义,则迁就而失其真矣。”[8]王氏特别指出,《说文》”“二字的解释可能是后人为迁就《毛诗》而做了改动。

我们认为桂馥、王先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丩在甲骨文中作,象藤蔓纠结之形。查《说文·丩部》的字,丩,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纠,绳三合也。从糸丩。草之相丩者。从茻从丩,丩亦声。”[3]刘钧杰先生的《同源字典补》将丩、纠、看作同源字,[9]它们都有纠缠义。丩指相纠缠,而相纠缠则必彼此勾曲,故丩有义。再看从得声的字,《说文·句部》句,曲也,从口丩声。” [3]义,再查以为声符”“等字也有义。字,《尔雅·释木》下句曰朻。”[10]宋玉《高唐赋》双椅垂房,纠枝还会。(按,纠,有的本子作朻。)李善注:纠枝,枝曲下垂也,《尔雅》曰:‘下句曰纠。”[11]所以以木下曲是有根据的。再看字,在金文里写作 ,象鸟展翅高飞之形。《说文·羽部》翏,高飞

也。从羽从。得声的字如飂,等也含有高义。飂,《说文·风部》高风也。从风翏声。” [3]《说文·鸟部》天龠也,从鸟翏声。” [3]《说文解字注》今本作鷚。……《释鸟》‘鷚,天鸙。……郭云,大如鷃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 [4]所以关于”“二字,我们认为桂馥的说法比段玉裁的说法更加可取。

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文献具有更高的文献真实性。1977年出土的阜阳汉简《诗经》(以下简称《阜诗》)是现存最早的《诗经》古本,展现了《诗经》的早期风貌,与今本《毛诗》相比,存在大量异文,这些异文是研究汉初语言文字的重要材料,又为探求《诗》义别开门径。对有关异文进行比较,可以扩大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胡平生先生通过分析,认为《阜诗》不属于齐、鲁、韩、毛中的任何一家,它的发现无疑是我国文学史和古文献研究的大事。其中关于《樛木》篇,第二支简上写有南有朻木八字[12]这为一直争论的的本字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胡先生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阜诗》作‘朻’,当为正字。” [12]

另外,对比《诗经·周南》中的《樛木》和《汉广》两篇,也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樛木》篇,正因为樛木曲下,葛藟才能攀缘而上,并不是强调其高,而是强调其下曲。《汉广》篇首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兴也。南方之木,美乔上竦也。郑笺:木以高其枝叶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1]以物起兴,实是突出树木之高,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乔木常指高木,如《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台湾学者余培林先生也说:不用乔木,而用樛木,取其荫下也。”[13]深合诗旨。《尔雅·释木》下句曰朻,上句曰乔。邢昺疏曰:树枝下垂而曲,名‘朻’《诗·周南》云‘南有樛木’是也。木枝上竦而曲卷者,亦名乔。……《诗·周南》‘南有乔木’是也。”[10这应是对这两篇中的极好的解释,所以《韩诗》《阜诗》中的当为本字,《毛诗》为借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591321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cb.html

《《诗经·周南·樛木》之“樛”试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