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史

发布时间:2019-05-26 10:00: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英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

英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公元1558~18世纪)

16世纪的英国也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促使了世俗文化的兴起。随着英国宗教的改革,教会屈从于国王,神权思想淡薄了,以人文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基础的文艺复兴建筑,从16世纪起在英国开始流行起来。在英国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府邸建筑占着重要的地位,对称的三合院式的平面是后期大型府邸的显著特点。这种平面布置和凡尔赛宫很相似。在造型风格上,帕拉第奥主义的手法起着主导的作用。这时期市民房屋的建设也很活跃,多半是定型设计,构造都是砖木结构,细部也很简单。荷兰的古典主义风格在英国盛行一时。宫廷建设和宗教建筑在英国并没有突出的成就,它们的造型在某种程度上受有卢浮宫东廊的古典主义影响。但是,个别著名的例子在建筑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英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建筑。

英国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从1558年的伊丽莎白王朝开始,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晚期大致是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早期建筑活动的第一个重要现象是不再建造大型宗教建筑物;其次,公共建筑的类型增加了。中世纪末期已经广泛出现的旅馆、医院、行会大楼等在城市中继续建造,同时还建了很多学校、学院等建筑物。从16世纪起,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农村庄园里开始大量建造府邸。他们要求建筑物安逸、舒适、有欢乐的格调。由于国家统一,封建战争停止,中世纪贵族堡垒的建筑传统被抛弃。英国建筑风格从这些大府邸的建造过程中开始转变,柱式系统被引用进来16世纪英国的建筑风格是混合风格,它在传统的中世纪风格中增添了欧洲大陆文艺复兴的手法,历史上称之为都铎风格TudorStyle)

都铎风格的特点是:中世纪贵族寨堡的遗风还很浓;比较喜欢用红砖做墙面,灰浆很厚,有点受尼德兰的影响;屋顶结构、门、火炉等都爱用四圆心的扁宽的尖券,这种尖券有时还用在木护墙板的装饰线脚上;窗子常是方额的,有时被划分为几部分;烟囱很多,三五个一组,口上有线脚装饰;室内主要大厅的天花露着极有装饰性的锤式屋架Hammerbeam)或其他华丽的木屋架;细部表现出欧洲大陆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

17世纪初期,英国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王权专制,开始设计庞大的白厅WhiteHall),采用了意大利帕拉第奥的严肃的古典建筑风格。这风格完全摆脱了中世纪建筑的影响,与民族传统的文化离得远了。但建筑的质量、建筑的布置、建筑内部的处理、装饰细部等,却有很大的进步。从1640年起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世界近代史的新篇章,但是文艺复兴的建筑思潮仍然在英国流行到18世纪。这时候一般称为晚期文艺复兴时期。

17世纪后半叶的英国建筑史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君主立宪的王室宫廷把著名的建筑师和优秀的工匠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其建造王宫与教堂服务。因此,这个时期的重大建筑活动,仍然带有不少君主专制的色彩。在建筑风格方面,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流派的是古典主义建筑。帕拉第奥学派仍然在英国流行;荷兰的古典主义建筑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潮流,也在英国得到回响。不过,英国的古典主义建筑从来没有获得过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只有圣保罗教堂后来成为反映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繁荣强盛的标志,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碑。

1.罕帕敦宫Hampton Court Palace,公元15201694)

这原是16世纪著名的府邸之一,是英国主教的别墅,位置在泰晤士河旁。其中在1520~1530年建造的部分有棱花图案的砖墙,带有雉堞的女儿墙、小庭院和都铎式的烟囱等。后来这座府邸让给了国王亨利八世,他在罕帕敦宫中建造了一个著名的大厅(1532~1536年),长32米,宽12米,高18米,墙面布满挂毯作为装饰,厅上有华丽的锤式屋架,门窗、装饰都保持着英国哥特风格1689年,威廉第三登上王位,又对罕帕敦宫大加扩建。新罕帕敦宫院造在老府邸的东面,称为喷泉院FountainCourt,1689-1694年),是克里斯多弗·仑(SirChristopherWren)设计的。它的平面是一个四合院,最初的设计仿照法国17世纪的大型府邸,但是正式建成的宫殿没有转角处的塔楼,式样是荷兰古典主义的,用红砖砌成。这是因为国王及王后来自荷兰的关系。东立面有严谨的柱式构图,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宫的北面有一个闻名的皇家花园。

2.白厅及宴会厅

这是英国的专制王权在建筑上最彻底的表现。白厅的总布局受到了巴黎卢浮宫的影响。它的东西两个立面长290米,南、北两个立面长390米。宫殿西边正中的院子是圆形的,叫做波斯人院,直径为84.5米。这院子里的柱子都做成穿长袍的波斯男子汉的雕像。白厅的东面临泰晤士河,有一个科林斯式柱廊。因为皇家经济困难,白厅拖延未建。不久,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白厅也就因此夭折了。不过,中央院子东南角的皇家大宴会厅(BanquetingHouse),在设计后不久就建了起来。大宴会厅的立面比例严谨,是英国早期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上面二层用柱式,把科林斯柱式叠在爱奥尼柱式的上面,下面一层做成半地下室状,处理成整个立面的基座,用粗石砌筑墙面。里面的大厅贯通上面二层,很高,在相当于立面上分层檐口的地方,是一圈夹层廊子。建筑物的内外处理能根据功能的需要而灵活地变化。

3.伦敦圣保罗大教堂S.Paul,London,公元1675~1710)圣保罗大教堂是17世纪后半叶英国最重要的建筑物,也是古典主义建筑的纪念碑。设计人是克里斯道弗·。教堂的平面有着严格的几何精确性。以穹顶之下的部分为中心,东、南、西、北四翼平面的组织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不仅体现了理性主义者所追求的'最简单的关系',而且也简化了结构。因此圣保罗大教堂的结构比圣彼得大教堂的轻巧得多。

圣保罗教堂的立面是古典主义的。强有力的顶层檐口和分层檐口紧紧箍了建筑一周,在任何地方都不被打断。因此正门的柱廊也是两层的,比较恰当地表现了建筑物的尺度。教堂四面的墙上,用双壁柱均匀地分划着,每个开间和窗子的处理都是一样的,这就使建筑物显得统一完整。它的正面门廊柱子的安排,显然受了巴黎卢浮宫东廊的影响,简单的几何关系是其构图的基础。只有西面的一对钟塔有巴洛克手法的痕迹。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和鼓形座极像伯拉孟特设计的坦比哀多(Tempietto),它虽然比坦比哀多大很多,却没有后者那样雄壮有力。在这个穹顶上,数学规律胜过了艺术规律。

4.府邸

18世纪初,英国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贵族们在有了政治和经济地位之后,便大兴土木,忙于为自己建造府邸。这些府邸代替了宫殿,在这时期的建筑活动中居于首位。新贵族们的府邸不仅规模赶上了国王的宫殿,风格上也追求强烈的古典主义的纪念性。这时期摄著名的府邸是:霍华德府邸Castle Howard, Yorkshire,1699-1712年),勃仑罕姆府邸Blenheim Palace, Oxfordshire,1704~1720年),坎德莱斯顿府邸Kedleston Hall, Derbyshire, 1757~1761年)

霍华德府邸

这些府邸的平面型制是,正中为主楼,包含着大厅、沙龙、主人卧室、书房、餐厅、起居室等。主楼前面是个极宽的三合院,它的两侧各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一个院子是厨房和其他杂用及仆役的房屋,另一个院子是马厩等。这种平面型制可能是受到凡尔赛宫的影响。勃仑罕姆府邸是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它是为西班牙王位战争中的英军统帅马尔勃洛公爵建造的府邸,建筑物全长261米,主楼长度为97.6米。霍华德府邸的全长是210.3米,主楼长91.5米。这两座府邸的立面,用重块石墙面及古典柱子和壁柱,对称的体积组合强调了中心构图。虽然这两座建筑物的外形很威严,但却很少装饰,线脚也很粗糙。坎德莱斯顿府邸是长方形平面的主楼,四角带有四个配楼,在配楼和主楼之间用廊子连接(南面两个配楼没有建成)。平面的正中是门厅,也是大厅,大厅后面是沙龙,形成一条主要的中轴线。这个府邸的立面处理则是帕拉第奥主义的产物。

去了一趟英国,我又鸡血满满啦!!

  美好的你,还不点击上方“伊心”关注我吗?

  生活很美,生活很难。

  伊心陪你,纵情向前!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去英国的呢?

  只能说它很早很早就在我的愿望清单上了。

  少年时读书,济慈的诗句、莎士比亚的字、简奥斯汀通通都在脑子里。

  后来成了哈利波特迷,城堡呀、魔法呀让我一直相信自己也应该是霍格沃茨的学生

  这些年看了更多的书,对英国熟悉到连天空岛甚至哈罗德百货、希思罗机场、丽兹酒店……这样的地名耳熟能详、默默念在嘴边。

  于是,今年十一终于来了英国。

  去了热闹的伦敦、小小的约克、剑桥、爱丁堡、有着广袤苔原的苏格兰高地遥远安静的天空岛;

  在苏格兰高地迎着风雨东奔西走,路过无数的教堂、城堡、深蓝色湖泊,还在大西洋岸边吹了海风

  坐着车在高耸的苔原间穿行的时候,我的耳机里正好听到了《白日梦想家》的主题曲:《stay alive》。

  他说:We'll do whatever just to stay alive.

  尽管回来已经疲惫不堪,可再翻看照片,真的是一次无与伦比经历了

  我经常旅行,但只记感受、很少写攻略,是因为网上的攻略实在太多太多。

  怎么买机票、怎么定住宿、怎么坐地铁、怎么安排行程……都有人提供详细方法论,我更想和大家说说旅程中的感受,和那些让我幸福满足的吉光片羽。

  去爱丁堡之前,我对它一点也不熟悉。

  因为没做攻略就抵达了,所以我仅仅知道这是JK罗琳写作哈利波特的地方

  正因为没有任何准备,所以从清晨的爱丁堡火车站一下车,我就开始惊呼。

  古老的尖顶教堂,磨得发亮的石子路,遥远的钟声……当真是魔法和童话诞生之地。

  我在JK罗琳写作的大象咖啡馆想到那些看着哈利波特长大的岁月,觉得自己仍然是个相信魔法的“麻瓜”。

  在我们的世界里,魔法是激战过之后仍然存在英雄梦想、深厚情意,魔法是凭借着爱就可以战神恐惧黑暗力量

  我永远会相信它。

  在我漫长的少年时代,我没想到自己终于抵达电影里的场景,可一路走来,这何尝不是属于我自己的魔法之路:

  坚信自己一路奋进,终将抵达。

  在伦敦的最后一天,我坐着红色双层巴士闲逛,看到喜欢的地方就跳下去。

  于是看到了很多小小的漂亮的教堂、教堂旁边安静的小花园、藏在巷子里的咖啡馆、还有当地人热闹的集市

  鸽子在地上走来走去,仿佛没有人,我眯着眼睛,仿佛是从遥远的家穿越到了这里。

  地上有薄薄的金黄落叶,下午的阳光温柔又璀璨,那天晴朗却无烈日、微凉却无冷风

  我静静坐在那个小花园里,觉得从内到外都是熨帖和饱满感动

  被自己感动,也被这个世界感动。

  它给了我喜欢的生活,带我抵达千万里之外的远方,比起我的付出,这些馈赠真的让我眼含热泪

  仿佛走了很远很远才抵达这里,而它尚不是终途。

  我和好多朋友聊天,微信群一打开,仍然是同样的话题可怕房价低迷消费疲惫的生活……

  我默默关上,不禁感叹:想当一个不怨怼的年轻人有多难呢?

  我的朋友小煜去美国七年了,从研究生毕业工作。她说起自己第一份工作被老板吐槽:你英语也太差了吧。

  然后只好周末请了私教老师继续练习英语,努力工作,业余时间空手道度过逼近30岁的时光

  她和先生定居的西雅图房价也涨得厉害,可我仍然从这样的朋友身上,看到明亮的光和野蛮生长的力量。

  我学着不去抱怨这世界的残酷,正是因为很多很多这样的朋友啊,她们都有开掘自我的能力,敢做很大很大的梦,然后一点一点make it happen

  我在旅途中看到陶立夏的书中,她写了这样一句话:“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并且为之骄傲。”

  所以这些年,你还是那个让自己骄傲的人吗?

  或者说,你终于成为让自己骄傲的人了吗?

  在哈利波特对角巷拍摄地闲逛的时候,我在一家小店里买到了一个小小的挂坠,是相机造型

  重点是上面的文字真的很喜欢,它说:

  人生如相机,要学着去捕捉那些美好的瞬间呀。假若深处低谷,就换个角度,再拍一张其他的照片好了!

  所以呀,“换个角度,再来一张”的理念当然不仅仅适用于摄影,也适用于整个人生。

  还有,如果想实现什么事情的话,就去做吧。

  买下一张机票、勇敢去兑现一个深深埋藏在心底的小小愿望。

  其他的,总能一一克服。

  不管怎么说,下一站,我要去北海道了。再下一站,是冰岛。

  其他的日子里,仍然是要读书写字辛苦工作的,仍然要从卑微的日常中开凿出悦纳自己的小小宝藏,然后积攒下来,等待下一次启程吧!

19世纪,英国散文的发展步入了繁荣时期,在小说中的广泛运用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恣意渲染也达到极致,散文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个时期的散文视野更加开阔、想象更为天马行空,打破了固有的风格,文章篇幅也拉长了。题材更是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的个性色彩也得以张扬,虽然基本继承了18世纪散文的平易风格,但澎湃的感情却冲破了以前匀称和节制的理性主义精神。其中的优秀散文家,首推查尔斯·兰姆、威廉·赫士列特和托马斯··昆西。

   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写过剧本和诗集,但影响并不大,他与姐姐玛丽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取得了成功,如果谈到兰姆的代表作,不得不说是他的《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续笔》(Essays of Elia1823Last Essays of Elia1833)

   兰姆始终用平和的心态看这个世界,沉溺于怀旧与家居生活的没落形式。首先,这种形式体现在兰姆散文的总体情调上是怀旧的,恋旧的心理特别突出,对新东西有着一种天生的畏怯,他害怕面对未来。这不仅是因为他抒写的故事发生于过去,也表现在文章时常引用古词古语,这与他酷爱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弥尔顿的诗歌有关。

   题材方面,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到的多是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国家大事与人类生存发展问题难入眼帘,并且甚少宏大叙事和澎湃感情。他的散文取材于生活,他喜爱城市,喜爱城市生活,有着难解的城市情结,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伦敦所有的大街小巷全是纯金铺成的,他称自己懂得点金术,即爱在人群中过活的心。

   这种对城市的亲近、对人的亲近令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宽容的态度,这就不难理解在兰姆的散文中缘何经常以大而化之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几乎从不去斤斤计较什么。推己及人,他不只是对自己的亲人,在他的随笔集里常常体现着对那些饥寒交迫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博爱精神成为其作品的重要特征。

   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兰姆在写作中常常故意正经地说假话”(a matter oflie),这种手法贯穿他的随笔。此外兰姆文章中的幽默令人过目难忘,不仅仅是插科打诨,更是超然态度下的笑看人生,这种含泪的幽默与其希腊悲剧式的生活经历有莫大联系。

   威廉·赫士列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是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大散文家,与兰姆齐名。他重感性和想象,张扬个性,反对权威和陈规陋习;主张多样和宽容,反对狭隘和专制;支持进步和革命,反对保守和停滞,是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赫士列特最有吸引力之处也就在于他对生活永远充满激情的性格、敢想敢说的勇气,始终不渝的信仰,而最重要的则是他对生活的各方面都怀有一种极大的热忱和兴趣。他能发现和欣赏生活中不同寻常或是平凡事物的闪光之处并能阐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就题材的广泛性来说,他的随笔比同时代的兰姆更为广阔。

   他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一针见血地抨击,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思想时,往往还带着讽刺的语调或偏激的情绪,让读者觉得他的文章有如带刺的玫瑰一样,这种不容置疑的判断、逻辑性使其文章时常出现一种不可商量、无可调和的语调。

   这种激进的情感令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善辩和严谨的逻辑中,长于论理,对简单的道理也大费周章,以比喻、举例多方陈述。所以读者常常会迷失在其庞杂的论证和比喻中,这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时期文章的通病。

   即使在他那些最好的随笔里,也总有某种分歧的、不调和的东西。正是这种内在的分歧和两种力量互相冲突之感,搅乱了赫士列特一些最佳随笔作品中的安详情调,使得它们给人以不得要领的印象。

   此外,赫士列特的散文具有卓越的洞察力,常用陌生化的视角和观点指出社会中一些被默认、见怪不怪的现象,他的想象力和尖刻的讽刺能力恐怕也无人能出其右了。

   在语言方面,赫士列特能把书面体和口语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多篇文章中人称的转换不着痕迹,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朋友间面对面的絮语,缓解了语气的生硬和居高临下。

   托马斯··昆西(Thomas De Quincey1785-1859)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和批评家,他的文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文艺理论。在他的散文中充斥着大量冗长的铺陈,讲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也要加上许多修饰和旁证,还要提出一大堆补充见闻,结果他想要讲清楚的那一点东西早已消失在烟雾茫茫的远方了。

   ·昆西蜚声文坛与其散文诗化的探索和对潜意识领域的开拓渊源甚深,他是写出个别不连贯的优美散文片段的名手,走进他的散文世界,一个诡异、噪杂、变幻莫测的梦境大幕缓缓拉开。

   我们能看到几个世纪前庞大的游行队伍悲哀地走过他的眼前,焦虑、阴森、忧郁雾气般弥漫,他的身体不断下陷,直入没有阳光的深渊,时间的交错、绵延快速闪现,空间的扩展颠覆了现实规则和肉眼的接受程度;暴虐的面孔浮现在他的梦境中。他写到大海上似乎铺满了数不清的人类面孔,迎面朝天的、哀求的、发怒的、绝望的、成千上万、一代一代地向上翻腾。而我们跟随着这位导游在这般奇谲的旅程里徜徉,或惊异或恐惧或叹服,并身临其境的感受他的精神创痛和鸦片的神秘作用。

   ·昆西的梦境体现了他对东方执拗的偏见,当马来人夜夜入梦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如果被迫离开英格兰,而到中国去的话,学着中国人的举止、生活方式一定会发疯的,这种偏见与19世纪欧洲进入对东方、中国文化的摒弃期有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9f2db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0.html

《英国艺术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