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吾国吾民感想

发布时间:2020-04-02 18:43: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读《吾国吾民》有感

在看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之前,我一直怀疑,谁能够把“中国人”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名词解释得如此清楚呢?一个本土的中国人来说中国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质疑:把中国人写的很好的话,会被认为是在自夸,而写得不好的话,又会有卖国的帽子扣上(其实,我们的这种心态,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也有提过)。但是,林语堂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这本《吾国吾民》却有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下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可以说,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文化(他父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却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更有去西方求学的经历,可谓是兼得中西方文化之精华

在我打开百度百科翻看林先生那厚厚的简历时候,想到现如今的那些“海归”,他们很多知识去镀层金,天与地的差别令人惊叹;当我们领略林先生文字里处处体现的国人现状的深思与担忧,再环顾一下四周对外来事物欣喜若狂、崇洋媚外的国人们,令人惋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孔子》票房在我们这个自认为儒学正统的国度勉强过亿,而同时期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上半年获得了13.8亿元的票房。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阿凡达》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上的刺激,还有什么?翻开《吾国吾民》,在品味国学大师的文采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

在我所看来,《吾国吾民》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以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编写,对中国人有褒有贬,有赞扬,有批判。却没有偏见,层层剥开中国人生活,精神的各方面。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在我们看来,仍有其现实意义

在林先生的这本书分为了十章,分别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生活、人生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中国人的点滴都被包括在内,大到政治,小到普通市井,虽然都只是一些典型,但是似乎这之外没有任何被遗漏的东西。而每一个部分的语言简练到无法简练,却又似乎将所有都说尽了。让人觉得自己在看一部自己的生活。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人的性格部分。

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这些是林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概括。乍看一下,我们不知道林语堂是在夸还是在贬,只是觉得非常的全面到位,到位的让人不能挑剔出有什么不妥。

在林先生这儿,中国人的圆滑是圆熟,无能变成了忍耐,墙头草变成了无可无不可,老奸巨猾是老滑俏皮,求安宁变成了和平,无奈变成了知足,“孺子不可教也”般的守旧变成了保守。回头看看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虽然70年前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却没有改变多少。

说起中国人的性格品性,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奉行的中庸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代名词。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论点从逻辑上推断是正确的,那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论点应该“符合人的天性”。林先生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西方,一位科学家会沉浸于遗传学理论,另一位却着迷于环境意识。双方都固执地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伟大的愚蠢去证明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而东方人却不用经过太多的思考就肯定双方都有正确的方面。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论断是:“甲是正确的,而乙呢,也不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希望不得罪任何一方,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老成温厚还是超脱老滑至少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更倾向于感性,林语堂在书中也说过,根据中国人的观点,逻辑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而真理永远不能被证实,只能被感知。对逻辑的忽视和对直觉和想象的依赖,结果就是中国人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所以说,对中国人来讲,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实际上,合乎人情,即“近情”比合乎逻辑更重要。因为一种理论会太符合逻辑以至于完全缺乏庸见。中国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反对符合道理的事情。这种情理精神,这种对庸见的崇拜,与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有很大关系,结果形成了中庸之道。就像颜回输冠的故事一样,我不是说这是错误的,只是说,这确实是我们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

中国人典型的特征中,绝对不可以没有“知足”。它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人怯懦的性格。知足者常乐,这是我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中国人的知足和忍耐是并存的,这是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两种相辅相成的特征,那个时候初到中国的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依然能够满足。下定决心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且渴望享受已有的一切,万一得不到也不感到遗憾:这就是中国人知足常乐这种天才的奥秘。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这种社会组织教会人们安于被压迫

幽默滑稽也是我们性格特点的一种。林语堂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因为所谓幽默只是才能对自我进行的鞭挞而已。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人类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愚蠢与矛盾,就会有幽默者产生。这不由让我想起周国平的一句话: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中国人的这种幽默与西方有所不同,就拿葬礼说吧,西方会办的非常严肃庄重,而中国却是喧哗铺张,以至于林语堂先生说他至今分辨不出葬礼与婚礼仪仗之不同,直到看到一口棺材或一顶花轿。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幽默滑稽也加入我们性格特点的原因。

如果把保守性加入我们性格特点中很多人会不喜欢,因为在现今发展如此快的社会之中。保守就等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现代人对于“保守”的诠释。但是在林先生看来,保守性一词本不该含有贬意,它是一种自豪,建立在对生活感到满足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正是孔老夫子给我们的保守性,保住了我们的文化的独特性,因为孔学不仅对生活的意义提出疑问作出回答而且回答有根有据、清楚明智,使人不再去思索未来,也不再想改变现状这种保守发展到现在,我觉得表现的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举例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内容历久弥新,虽然古老,仍然可用于现代社会,或者经过改造可以用于现代,并能产生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精华”。而有些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如果照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的“糟粕”。所以,我认为,我们在面对精华的时候需要一种保守的坚定。而面对糟粕,我们需要革新的勇气。也就是老师说的我们在倒脏水的时候不能把里面的娃娃给倒掉。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无所不包,而我所写的只是其中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反观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国人性的认识,把这一条一条加之于我自己身上,条条符合,条条在理,让人诚服。最终只能留下感叹,“我就是个典型的中国人!”但是,我为我是中国人自豪,虽然它有缺点,但是正是因为这缺点它才是完美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5aca15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0.html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吾国吾民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