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笔记

发布时间:2023-04-15 21:08: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唐诗研究》笔记
第一部分 唐诗的繁荣 一、作品数量多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汇总了当时收集到的全部唐人诗篇,计二千二百余家,48900多首。 •由于敦煌石窟的发掘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存唐诗总数约55000多首。 •19827月,中华书局刊《全唐诗外编》。
二、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古调: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乐府、歌行;(无八言诗) 新声:律诗(七律、排律)、绝句。
今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为古体诗。
唐以后再无新的诗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说“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1)最早的四言诗出现于《诗经》
唐以前三言诗、四言诗多出现在乐府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中,属民间诗歌。 唐诗中三言诗不多,文人较少涉及,仅李贺的《苏小小墓》(也不是完全的三言诗)。
杜甫不作四言诗。李白则创作了较多的四言诗,如《来日大难》、《上崔相百忧章》、《雪谗诗赠友人》等。李白曾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之以声调,俳优哉。” 2)西汉苏武、李陵是五言诗的始祖。(说法) 3)七言诗最早出现于乐府。 4)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
5)唐六言诗多写山水景色、离别远行及夫妇之情。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王维《田园乐》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冶,字季兰(女道士)《八至》
6)杂言诗较多存于乐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三、五、七言》等。 清,秋 明。 散,寒 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有人认为词就是从杂言诗变化而来的,如白居易《忆江南》后成为词牌名。(说法)
三、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绮而不靡的贞观诗; •言近旨远的梵志体;
•奠定近体声律的珠英学士; •提倡风骨兴寄的四杰、陈子昂;
•胸襟开阔、气象豪迈的盛唐山水田园诗; •侠气、豪情、立功、报国的盛唐边塞诗;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 •“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 •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
•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吴中诗派; •元清白俗、郊寒岛瘦;
•次韵相酬、杯酒光景的“元和体”; •求新求变的韩孟诗派;
•韩昌黎以文为诗、以铺叙为诗、以议论为诗; •幽艳晚香、唯美、悲剧、偏重近体的晚唐诗;
•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
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1)皇帝、大臣、宫女、道士、职业诗人、武将、平民、乐妓、小孩、甚至敌人都在作诗。唐朝皇帝均会作诗,
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视诗人,无因人废诗之行为(如:骆宾王、上官婉儿等)。
唐二十位皇帝,武则天时代诗人聚集最多,典故“夺锦之才(东方虬、宋之问)”。武则天自己也创作了一些思妇诗(闺怨诗),例如:《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
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二首》之一),与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官婉儿不仅会作诗,且会评诗,“能秤量天下之才”。例宋之问、沈佺期在昆明池斗诗。沈佺期“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二句,上官婉儿评曰:“词气已竭”。明王世贞评曰:“累句中的累句”。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二句,上官婉儿评曰:“犹陟健举”。明王世贞评曰:“佳句中的佳句”。(“夜珠”典故:汉武帝曾在昆明池得夜明珠。)
唐代的武将也会作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曾作过一首咏雪诗《咏雪》: 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
那个(骨孝)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
唐代的小孩儿也非常了得。李商隐赞10岁时的韩偓“雏凤清于老凤声”。 2)言论自由
“童子皆吟长恨曲,胡儿都唱琵琶篇。” ——唐玄宗悼白居易。
3)因诗取材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就因其《寒食》诗为德宗赏识,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一下子平步青云。(汉朝寒食节不许生火)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4)“绝句登上诗坛是唐诗高潮的标志”——北大林教授。
绝句是当时最普及的诗歌体裁,因为绝句能唱(新乐府不能唱),所以唐人常将绝句称为“乐府”或“小律诗”。
“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
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 (一)外因
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 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 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 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 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二)内因
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5e4b56f01dc281e53af08a.html

《《唐诗研究》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