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伟人罗素,理解作者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深入领悟的能力;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鉴赏这篇哲理散文情与理的融合。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追求,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启迪学生叩问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了解伟人罗素,理解作者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深入领悟的能力;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鉴赏这篇哲理散文情与理的融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人生追求,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启迪学生叩问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讨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图片《沉思者》,思考沉思者在沉思什么?
2、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古往今来,人们都曾经千万次追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观看广告视频《人为什么而活着》,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
3、看着几位老人再一次为自己挥洒已逝的青春,寻找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那么你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这十六七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4、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就让我们来到英伦河畔,去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二、走近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母抚养成人,而他的祖父是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约翰•罗素。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
他一生写过71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代表作品:《西方哲学史》《我的哲学发展》《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哲学问题》《数学原理》。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
1

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2、听录音,思考罗素为何而生,支配罗素一生的三种激情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的苦难的同情。3、划出文中有疑惑的或印象深刻的句子。
四、研读课文,具体分析(一)对爱情的渴望
1、请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此段。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爱情能够给人带来狂喜,能够解除孤寂,令人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对爱情的追求和在爱情中的遭遇。
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虽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罗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四次婚姻的变故,每次变故都是因为他的不专情,其第二次婚姻因与一美国记者的婚外情而告终,他与妻子共同创办的学校后来也由妻子打理,其间还与牛津大学的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后这个学生成为他第三任妻子,这种复杂混乱的感情后被曝光。当时罗素已经搬到美国,并被任命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第四次婚姻是在他80岁时,与美国的英文教授缔结婚约。但他珍视他的所爱,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褊狭得多。(二)对知识的追求
1、请学生富含热情地朗读此段。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说“星星为什么闪闪发亮”,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说“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3、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学习经历。
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从小爱冥思。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入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2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1、请学生深沉的朗读此段。
2、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同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同情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3、展示几副关于恐怖的战争带来的灾难,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使他们和罗素产生共鸣。
4、这样的世界令罗素感到很痛苦,他“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他又“无能为力”“自己也深受其害”。罗素不仅仅是渴望“减轻这些不幸”,更是身体力行。阅读一则材料,看看罗素是怎么样同情人类不幸,保卫世界和平。(补充资料介绍罗素的社会经历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他多次发表反战的声明和演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6个月;1955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的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也应该向罗素一样关心、同情这个世界,用爱来改变世界,冰心老人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请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四)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他直接参与救弱扶困,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他终其一生,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五、感受非凡的语言魅力: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结合分析课文来讲)
1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
3

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上”是说这些追求要面临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作者完全不能自拔,几乎丧失活的希望,从而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六、课堂小结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短小精悍,层次分明,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思想家的罗素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的这种大爱,更是让我们所感动和肃然起敬。他的坚定的信念、无悔的选择,更令人为之汗颜。
七、课堂延伸
1、观看电影《活着》,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2、欣赏《我为何而生》
我为何而生
我为何而生?我为信念而生,我为理想而生,我为未来而生。
在我的世界中,生命只为我一人绽放,我急于挥洒青春,我勇于展现自我。
我愿做一名圣者,在理想的道路上探险。我想找一个伙伴,却无人肯与我同行。我愿做一泓清泉,在沙漠的丘陵上等待。我想找一只汤匙,却没有愿被暴晒的勇者。我曾经想当个刑警,为人们治救生活上的苦难。我曾经想当个医生,挽救处于苦难的病人。
我曾经想当个法医,把人们的最后一句话公之于世。
我为何而生?我为母亲的眼睛而生,我为父亲的期望而生,我为家庭的幸福而生。我甘心做母亲的支柱,陪她走完人生;我甘心做父亲的动力,直至宽心的笑容在他脸上重现。我甘心为家庭的幸福付出一切代价。
我为何而生?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的生命已开始迷茫,但我愿意等待,等待雾散那一刻,再观看星空月夜。
我为何而生?我为等待而生,我为哭泣而生,我为善良而生,我为奋斗而生。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a771295acfa1c7ab00cc3a.html

《我为什么而活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