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发布时间:2020-09-05 12:17: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1《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鲜艳、服装、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词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边疆小学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学习课文写法,抓住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和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交流感受的阅读方法,了解边疆小学的特点,体会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情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师生) 

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观察比较,揭示课题(用时:8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鼓励、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学校与自己的学校的区别。  

2.导入新课,设疑引读。  3.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交流对我国各民族的认识。教师适时出示课后资料袋,简介几个少数民族。

1.交流汇报。 

(1)图中的校园里有小动物,我们的校园里没有。(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同。 

2.朗读课题,交流自己特别想了解的问题,如:这是一所怎样的小学?这些穿戴不同的学生来自哪里?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 

3.带着问题浏览课文。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 

4.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我国各民族的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袋的内容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些少数民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 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标好自然段序号。 

(2)自主认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读得是否准确。 

(3)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相机正音:“绒、装、摔”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2)出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引导学生进行形声字归类,通过一定的规律识记字形,认读字音。 

(3)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达到熟练、流畅的程度。

1.根据要求,开展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标好自然段序号。 

(2)自主认读生字和词语,读不准的做 好标记,对照拼音再读或者请教小组同学。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自学成果。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朗读生字词语,进行生字归类,熟记字音、字形。

(3)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1.在评价识字效果时,教师应肯定预习的重要性,并检测预 习情况。   

2.教师要重视识字和写字训练,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3.教师要突出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 语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这所边疆小学的哪几个场景。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写了各民族小学生在边疆小学里学习的情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边疆小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边疆小学的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 

3.在教师的引领下朗读课文。

在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使学生体会课文是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这样的顺序写的。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握书写注意点。 

2.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

1.认真阅读田字格中的生字,交流书写注意点。2.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教师要注重学生书写前的观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之后这所学校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1朗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各自交流自己对这所学校的印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悟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自主品读,体悟特色(用时:25分钟)

1.引导学生围绕“边疆小学的哪一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习全文。 

2.组织学生交流。 

场景一:上学场景 

(1)引导学生围绕第1自然段,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上学场景”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2)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场景二:上课场景 

(1)引导学生围绕第3自然段,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上课场景”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猴子好奇地听着,听完了它们会说些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场景三:下课场景 

(1)引导学生交流“下课场景”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课间活动,体会融洽快乐的氛围。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4.进行思维拓展,体会课文结尾省略号的作用。

1.自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2.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阅读的感受体会。 

场景一:上学场景 

(1)读后交流印象深刻的原因,交流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三个 “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学生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体会边疆小学的特点和小朋友们的活泼可爱。 

(2)反复朗读语段,边读边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场景二:上课场景 

(1)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交流过程中抓住“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朗读”来体会这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学校;抓住“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奇地听着”体会课堂的精彩、同学们的认真。 

(2)想象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 

场景三:下课场景 

(1)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交流过 程中抓住“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看热闹”体会同学们的团结、欢乐及校园的和谐融洽。 

(2)交流自己课间的活动是怎样的,并说说课间活动时的心情及感受。 (3)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边疆小学的和谐,感受作者对边疆小学的赞美。   

4.充分发挥想象,想一想结尾处还能再接着说点什么。

1.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体会,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2.在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窗外的情景,在朗读中要表现出人物、动物和景物的和谐美。指导学生朗读时声音可以轻缓些,节奏慢一些。

3.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铜钟”“凤尾竹的影子”的描写,体会作者对边疆小学的难忘和怀念的情感。可以播放铜钟悠悠不绝的声音,展现凤尾竹的影子绵绵萦绕的情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感受。   

4.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指导,如想象小猴子会说些什么,边读边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朗读全文,积累背诵(用时:5分钟)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从而保证训练不落空。

四、回顾课文,开展活动(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边疆小学的感受。

2.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1.谈一谈自己是否喜欢这所学校,为什么喜欢。2.学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

教师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活动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2《花的学校》导学案    

课题

花的学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荒、笛”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等13个字,会写“阵雨、荒野”等 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3.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泰戈尔的资料及儿童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用时:3分钟)

1.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2.引导质疑。 

3.简要介绍作者。

1.齐读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在诗集中,诗人热烈地歌颂了童真与母爱。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摘苹果游戏检查。

荒 笛 罚 假 裳 

(3)读词语卡片,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假”。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师生评价。 

4.理解词语,侧重理解“簌簌”。 

5.出示练习,指名补充完整。 

走过(   )

吹着(   ) 

(   )的东风 

(   )地响雷

云拍着(   )  

扬起(   )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读一读苹果上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荒”和“裳”是后鼻音;“笛”和“罚”读第二声。 

(3)“假”表示“照规定或经过批准 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时,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表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对”等时,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 

3.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从字音、停顿、语调方面进行评价。 

4.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5.补充填空,积累优美的词语。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指导重点字的读音:“裳”在“衣裳”中读轻声;“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 

2.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好带问号的句子,注意语气。3.在理解“簌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听到的树叶抖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而理解“簌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合作读课文。 

3.指名读。  

4.引导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轮读课文。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根据课文,发挥想象,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1.强调学生在读课文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帮助纠正字音。  

2.鼓励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描述画面,有的放矢。

四、指导书写,积累词语(用时:12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读。 

落 荒 笛 舞 狂 罚 假 

互 所 够 猜 扬 臂 

2.指导观察,运用三点关注法:看结构,看笔画,看部件。 

3.教师范写重点字。 

4.重点指导“舞、假、臂”。5.积累词句。

1.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一看结构,整体把握,明确大小宽窄;二看笔画,精细观察,写好主笔画;三看部件,合理安排,想好空间布局。)

3.观看教师范写,掌握生字书写时的笔顺及结构安排。 

4.注意“舞”的笔顺规则,上部三个横画中第三横最长,四个竖画向中心聚拢。“假”第三、四、五画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整个字各部分都要写得紧凑些。“臂”上部略扁,下部第一笔是竖,要写直。 

5.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师指导书写生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特点。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的执笔姿势、运笔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学生动笔前,端正书写姿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荒野 口笛 罚站 真假

放假 衣裳 

2.说一说文中的花孩子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开火车读词语,把词语读正确。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花孩子们的特点。

1.针对学生掌握不好的词语进行重点指导。 

2.学生可能会说花孩子们可爱、欢快、活泼等特点,应引导学生说出根据。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20分钟)

1.学习第1、2自然段的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圈出描写“花” 的词语。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3~6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主说画面,圈画描写花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交流汇报。

(3)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 

(4)指导朗读第3~6自然段。 

3.指导学习第7~9自然段。 

(1)默读第7~9自然段,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 

4.想象训练:花孩子们还会做哪些有趣的事情?

1.理解第1、2自然段的内容。 

(1)抓住“跳舞”“狂欢”“阵雨落下”“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等词语想象画面。 

(2)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边朗读边想象画面:花随风摆动,似乎在欢快地跳着舞,他们在开舞会。 

(3)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朗读第1、2自然段。 

2.理解第3~6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2)结合自己画的语句进行汇报: 文中的孩子想象花孩子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雨天放假了,他们急着要回家呢。 

(3)默读第6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 

(4)多种方式朗读第3~6自然段。 

3.学习第7~9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2)在小组里交流对问题的理解。 

4.大胆进行想象,想一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1.在想象花孩子们冲出地面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如“互相碰触”写出了树枝互相碰触的样子;“簌簌地响”体现了绿叶被风吹动的声音;而“紫的、黄的、白的”更体现了花孩子们的颜色鲜艳;“冲”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花孩子们着急的样子。

2.学生进行提问时,提示学生边读边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可以问文中的花,可以问自己,也可以问作者,把问题简单地写在书上。   

3.想象训练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三、练笔提升,激发想象(用时:10分钟)

1.照样子,写一写。  例: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展示评议。

1.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下来。 

2.(1)把自己的仿写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恰当修改。 

(2)读给全班同学听。

要在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以鼓励为主。评议时重点关注是否展开了想象。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用时:7分钟)

1.拓展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同情》。 

2.积累背诵。

1.自由读一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背诵。

教师可进行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爱读儿童散文诗。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课题

不懂就要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背、圈”。 

2.默读课文。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3.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先生提问的原因。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不懂就问的故事;搜集孙中山的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介绍资料,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孙中山的画像。2.简要介绍孙中山。

1.通过图片认识孙中山。 

2.在小组内交流孙中山的资料,听取教师对孙中山资料的介绍。

教师在介绍资料时,要引导学生把资料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7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出示字卡,指名认读,相机纠正字音。 

3.课件出示词语,组织学生认读。 

背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4.理解词语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私塾”“糊里糊涂”“鸦雀无声”“霎时”“厉声”。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借助拼音自学生字。3.认读课件中的词语,要认清字形。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对词语的理解。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1.认读生字时,指导学生读好生字:“诵”的读音是平舌音;“楚”的读音是翘舌音,在“清楚”一词中读轻音;读准多音字“背、圈”。 

2.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如,寻找近义词来理解“霎时”;“鸦雀无声”可以运用表演法来理解;“私塾”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用时:18分钟)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1)私塾的先生怎样教书?(2)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先生问题?

(3)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提问是什么表现呢?从这里你能看出什么?

(4)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后是什么表现呢?

3.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1)理解重点句: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2)理解重点句:孙中山想:这 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3)出示重点句: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4)理解重点句: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4.分角色练习朗读。

1.分自然段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自学提示在小组里交流,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全班汇报,表达自己的看法。(1)阅读第1自然段,抓住“先生从来不讲”来了解事情的起因。   

(2)抓住“糊里糊涂”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抓住“壮着胆子”体会孙中山大胆提问的好习惯。   

(3)抓住“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来体会同学们被吓坏了的情景。感受孙中山的勇敢。

(4)抓住“厉声”体会先生的严厉,明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先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再问。 

4.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出人物说话时的勇气。

1.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先给学生讲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提升概括能力。

2.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感受。 

3.分角色朗读时,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四、积累运用,尝试练笔(用时:12分钟)

1.交流学习生活中,自己不懂就问的事情。 

2.写一写当时问的心情和内容。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1.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不懂就问的事情。 

2.加上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写一写当时问话的过程。 

3.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 

4.读一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摘抄下来。

写话时要以鼓励为主,可引导学生写出当时的心情,注意引号的用法。

4《古诗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搜集关于秋天的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理解诗题,认识诗人(用时:3分钟)

1.鼓励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3.板书诗题——山行。

4.请学生读诗题,猜想诗题的意思。 

5.补充杜牧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诗人。

1.背诵古诗,同桌赛读。2.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3.齐读诗题。 

4.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5.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教师可以介绍《山行》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七言绝句,最为后人传颂”。

二、学习《山行》,感受诗情(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组织学生赛读古诗,检查字音朗读是否正确。教师相机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4.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然后汇报学习成果,讲解、点拨诗意。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怎么样。 

6.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赛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径”和“斜”的。 

4.结合书下注释、看插图来理解古诗,说一说读懂了哪一句诗,如果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5.看图,交流想象山中秋景,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想象诗中美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山中景色迷人,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1.重点理解“石径、斜、坐、红于、霜叶、白云生处”这些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时,不要求学生逐字逐词翻译,要注意通过诗句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物。

三、自主学习,朗读感悟(用时:12分

1.板书诗题——赠刘景文,学习“赠”“刘”。

2.简介诗人资料。 

3.组织学生自读,按要求自学生字。 

4.检查朗读,指导读好停顿。重点指导“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 

5.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景物,相机指导理解“荷尽”“擎雨盖” “菊残”“傲霜枝”。 

6.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感受“橙黄橘绿时”的色彩美及丰收美。 

7.配乐指导朗读。

1.齐读诗题,口头给“赠”组词。认读“刘”.

2.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苏轼的资料或诗词。3.自由朗读古诗,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4.开火车读准生字,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5.观察课文插图,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并圈画出来。结合课件图片,理解词语。 

6.欣赏图片,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后的感受。说说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 

7.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诵读。

1.学生在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时,可借助图片,在学生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时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师生交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读出 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四、巩固认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2.指名说一说书写要点。 

3.范写,强调书写要点。重点指导“寒、斜、赠、残、橙”。 

4.监督学生练写。 

5.书写评议。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自己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3.观察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5.同桌互相评议,说一说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提出恰当的建议。

1.认读生字时,要强调“霜、橙”是翘舌音,“赠、残”是平舌音。

2.对于“寒、残、橙”这些生字,教师强调易错笔画,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古诗,揭示诗题(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回忆描写 秋天的诗句。 

2.板书诗题——夜书所见,质疑诗题。 

3.交流资料及写作背景。

1.欣赏图片,谈感受。背诵描写秋天 的诗句。 

2.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补充。

学生在背诵描写秋天的诗句时,教师适时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相关诗句中蕴含着的“悲秋”之情,让学生了解古诗中一般用“秋”这一悲凉环境做思乡的衬托。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用时:6分钟)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1.认真倾听教师范读。 

2.给古诗划分节奏,自由朗读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可引导学生恰当评价,在评价中把握读诗的要领。从而能够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细读感悟,领悟诗情(用时:12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指导自学。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 

3.感悟第一、二句。

4.创设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5.出示第三、四句,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 

6.指导朗读。

1.默读古诗,自己借助插图和注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交流画面内容,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推荐一人描述画面。 

4.把自己想象成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 产生怎样的情感? 

5.自由读第三、四句,理解诗句。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再在全班汇报。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小组同学的发言,了解学情。 

2.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3.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时,请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

四、背诵古诗,对比阅读(用时:7分钟)

1.整体回顾《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2.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说一说:这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背诵积累。

1.齐读三首古诗。  

2.通过理解感悟,能够明确这三首古诗都是写秋天的,从“寒山” “霜叶”“菊残”“橙黄橘绿”“萧萧梧叶”“秋风”可以看出来。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诗人的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3.独立进行背诵。同桌互相检查。

1.引导学生有对比阅读的意识,发现共同点。 

2.体会情感时,引导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进行感悟,如《山行》中表达了作者喜爱枫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赠刘景文》中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中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五、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多音字:挑。指导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送、挑。 

3.示范书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4.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1.交流自己怎样识记生字,读好多音 字“挑”,练习扩词、造句。 

2.认读生字,观察范字。3.交流写字方法。练习书写生字。  

4.同学之间进行恰当评价,取长补短。

教学中要了解学生掌握生字的实际情况,针对难写、易错的字,引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教师做重点提示,强调“送”的笔顺,强调“挑”中的“兆”的笔顺。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导学案

课题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4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泥道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读写结合,能够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水泥道之美。 

2.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写一写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观察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启发学生说一说秋天美丽的景物。 

2.出示课题。 

3.质疑课题。

1.结合自己的观察,说说秋天的哪些景物比较美。 

2.齐读课题。 

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那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秋天美丽的景物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

二、自主读文,识字学词(用时:15分钟)

1.播放课文录音。  

2.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1)读文。  

(2)学习生字。    

(3)理解词语。   

3.摘苹果游戏检测生字:洼、印、凌、增、棕、靴。教师相机点拨。 

4.课件出示梧桐树叶的图片,检测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图片上的词语:铺满、水泥、亮晶晶、紧紧、大院、脚印、排列、规则、凌乱、棕红、迟到。5.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重点点拨“明朗”“熨帖”“凌乱”这些词语的意思。

1.学生一边听课文录音,一边在心里跟着默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

(1)分段轮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倾听,提出合理建议。(2)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还有哪些字记不住。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在小组里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如果有解决不了的,就在全班提出来进行解决。 

3.读准生字的读音,口头给生字进行组词。 

4.开火车读一读梧桐树叶上的词语。

5.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1.在做摘苹果的游戏时,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学习生字进行恰当的点拨。“印”是整体认读音节,“增”“棕”是平舌音。     

2.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可以采用寻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明朗”,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来理解“熨帖”,借助课文插图及寻找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凌乱”。

三、再读课文,巩固词语(用时:12分钟)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出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   )的水洼 

(   )的地毯 

(   )的小巴掌 

(   )的天空 

(   )地粘在水泥道上 

(   )地走着 

(   )地蹦跳着

1.每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提出建议。自己可以挑战其他同学。 

2.根据课文内容口头补充词语,积累优美的词语。

1.“(  )的地毯”的填空,允许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不同的补充。如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的地毯、闪闪发光的地毯。

2.鼓励学生将优美的词语积累下来,并尝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巩固所学,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指导观察。重点指导:“铺” 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印”右边是“卩”,不是“阝”;“紧”要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排”要注意“非”的笔顺规则;“规”左边“夫”的捺变成长点;“迟”先写“尺”,再写“辶”。 

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4.投影评议。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示范进行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教师可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酌情指导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听写词语:水泥、亮晶晶、脚印、排列、规则2.投影展示,集体订正。3.过渡到新课。

1.在田字格中书写词语。2.同桌互相订正,修改错误的词语。 

3.齐读课题,学习新课。

依据学生的听写情况,相机小结、指导。

二、自主交流,初识美感(用时:10分钟)

1.组织自学:边读边画出描写水泥路和梧桐树叶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用横线画出描写水泥路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梧桐树叶的句子。 

2.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些语句有怎样的体会。

注意培养学生圈画的能力,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三、交流汇报,品析美文(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赏析梧桐叶之美。(课件出示)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2)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 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引导学生赏析水泥道之美。(课件出示) 

(1)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的心情美。 

4.指导朗读。

1.汇报自己找到的描写梧桐树叶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1)“金黄金黄”体现了梧桐树叶的颜色美。  (2)“闪着雨珠”“紧紧地”体现了梧桐带着雨珠的梧桐树叶的美。 

(3)“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体现了梧桐树叶的形状美,“熨帖”“平展”体现了梧桐树叶粘在水泥道上的姿态美,“凌乱”体现了梧桐树叶排列得不规则的美。 

2.抓住相关语句赏析水泥道之美。  

(1)从“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中体会水泥道的美。  

(2)抓住“彩色”“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这些词语想象水泥道的美。

3.抓住“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体会作者对水泥路的喜爱之情。 

4.多种形式朗读。 

(1)配乐个别朗读。 

(2)配乐及画面齐读。

1.学生在抓住关键词语谈自己的感受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2.提示学生及时进行勾画相关语句,可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美。 

3.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对梧桐树叶、对水泥道的喜爱之情,读出看到美景时的愉快心情。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笔(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美。    

2.组织学生写小练笔。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4.拓展阅读。

1.说一说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说一说。

2.把自己发现的美用几句话写下来。注意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3.读一读自己写的这段话,听取别人的建议,适当修改。 

4.自由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

写话的内容重在鼓励学生去发现美,激发学生去记录美的兴趣。在评议学生写话内容时,以鼓励为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秋天的雨》导学案

课题

秋天的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颜料、丰收”等词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4.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感受文中语句的优美生动,体会其表达作用。 

5.仿照文中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自己试着写几句。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语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特点,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秋天的雨写了哪些内容。(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趣导入引出文题(用时:5分钟)

1.板书“雨”字。引导学生说一说春、 夏、秋的雨各自的特点。 

2.出示秋雨及秋季景色的图片。  

3.板书文题,引导学生质疑。

1.小组内交流,抓住每个季节的雨的特点来介绍。2.欣赏图片,感受秋之美。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3.齐读文题。

在学生介绍每个季节的雨的特点的时候,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是否简练,是否能准确体现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20分钟)

1.提出阅读要求,引导读文:读准确,读通顺,多读几遍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

2.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强调“匙”的读音。 

3.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组织学生概括段落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的雨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小组内开火车读句子,正音。  

3.在教师的组织下,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情况,并相互评价。 

4.小组内交流汇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找到各段的重点句,简单概括段落内容,并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结构。

在组织学生概括段落内容时,请学生说一说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读文,边读边标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组织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及理由,指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或表达规律。

3.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1.快速默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2.小组内交流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全班汇报小组内的交流情况。

3.进行赛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不仅要从内容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更要从语言和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略文本的语言特点。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带领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观察“颜、丰”等生字的笔画,跟老师一起书写。学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书写后师生共同订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书写时,要突出学生的自我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词句,引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出示词语卡片。 

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说一说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3.教师导入新课。

1.开火车读词语。(注意将多音字读准确。) 

2.小组内说一说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3.学生齐读文题。

在读词语的环节,教师强调“扇”是多音字,请学生用不同的读音分别组一个词来加以区分。

二、抓重点段,品析课文(用时:27分钟)

1.学习第1自然段。 

(1)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 

(2)指导学生朗读。 

2.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对“五彩缤纷”的理解并交流课文是怎么来表现秋天的五彩缤纷的。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秋天的五彩缤纷,并在反复朗读中积累语句,体会语言的特点。 

①课件展示银杏叶,引导学生抓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体会银杏叶的特点,体会比喻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②引导学生到这个自然段中找找类似的句子,并交流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③引导学生抓住“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和“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学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仿照文中的句子,进行小练笔。 

(4)组织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自学第3、4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从哪里能看出冬天快来了?(2)引导学生抓住第3自然段,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并体会“勾住”一词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抓住第4自然段,边读课文边观察课件,体会小动物们的忙碌勤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1.自读第1自然段。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秋天的大门是如何被秋雨打开的。 

(2)抓住“轻轻地,轻轻地”体会秋雨的温柔,并读出其特点。 

2.自由读第2自然段。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圈画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交流内容。 

(2)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学习成果。 

①观察课件中的画面,交流发现银杏叶的特点。说说这里把银杏叶比作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②抓住“红红的枫叶”这一句交流前后两句话的相似之处,明确两句话在表达方法上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两句话的结构也相同。 ③通过肢体演示理解“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交流拟人手法的好处。 

(3)仿照文中的句子,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自己试着写几句。 

(4)交流自己的小练笔,并进行修改。 

3.按照学习前一段的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

(1)带着思考题自读课文,圈画词句。 

(2)交流学习第3自然段的感受,交流对“勾住”一词的理解。  

(3)交流学习第4自然段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4.自由说自己的看法,并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5自然段。

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一些优美句子的理解,理解这些句子时,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2.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课件把课文中的文字用图像表现出来,合理运用多媒体,利用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3.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仿写,注意要运用一定的表达方法,实现表达能力的增长。因为是小练笔,所以不要过高要 求学生。

4.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并汇报交流成果。  

5.学生交流体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练习巩固,总结全文(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3.总结全文。 

4.拓展延伸。 

(1)读秋天——《听听,秋的声音》。 

(2)画秋天,找秋天。

1.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抄写在本上,会背的部分还可以默写。 

3.谈一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 

4.完成布置的练习。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围绕秋天开展一些活动。

7*《听听,秋的声音》导学案

课题

听听,秋的声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课前准备

1.搜集秋天的声音及图片。(师生) 

2.预习生字,读懂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游戏导入,质疑引入(用时:5分钟)

小游戏:听音说画。 

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1.学生倾听。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听到的声音。 

3.学生闭目倾听、想象;全班交流、汇报。 

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通过猜声音的游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老师想请6位同学 朗读诗歌。猜猜看,为什么请6位同学?注意读准读通,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4.小游戏:找声音。

(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

1.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说画面,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其他学生倾听。评一评。3.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找秋的声音,全班交流,汇报:

(如,黄叶的道别声; 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声;田野的歌吟声。)

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习第1~3小节,提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可以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画面。 

2.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 

4.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出画面感。

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补充空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用时:8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第 4~6小节。 

2.指导学生仿写诗歌。 

3.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诗歌。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作诗,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 

3.小组选派代表诵读。

鼓励学生阅读积淀。

8《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

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挣、几、晃、喷”4个多音字,会写“柴、冷”等13个字, 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教师) 

2.搜集作者安徒生的相关资料和作品。(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

1.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启发质疑:看到这张图片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3.组织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安徒生的资料。

1.先谈自己观看图片后的感受,然后交流质疑:这个小女孩是谁?为什么会死?为什么死时嘴上带着微笑?为什么她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2.齐读课题。 

3.交流搜集的安徒生的生平资料和代表作品。

1.学生在质疑时,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其次要加以引导和梳理,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一角。 

2.指名汇报搜集的安徒生的资料,如果学生搜集得不全面,教师要做适当补充。

二、自主读文,合作探究(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有拿不准的字词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1)重点指导:“饿、燃、烛”这3个字的读音及“挣、几、晃、喷”4个多音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焰、裙”的字形。3.师生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划分课文的段落。

1.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汇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认读会认字及多音字,并组词,再回读文中的新词。 

(2)正确书写生字。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写大年夜的晚上,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种种幻象;最后写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1.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平舌音“诉”及4个多音字,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读音组词。指导对比识记 (可以范写)“冷——怜”。 2.在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为降低要求,可以出示下面的提示:“先写大年夜的晚上,__________

_______;再写小女孩 _______;最后写小女孩_____。”然后提示学生根据刚刚概括出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探究文本,品味“可怜”(用时:16分钟)

1.出示提示,引导读文自学。

(1)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边读边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写写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从这几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结合相关的语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4自然段。

1.自读第1~4自然段,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画出相关语句,写写批注,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 流。 

2.结合具体语句汇报,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开头强调“大年夜”是为小女孩的死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2)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一向是她妈妈穿的。(特别提到了小女孩穿的那双大拖鞋,意在为小女孩的可怜奠定感情基础。) 

(3)雪花落在……没注意这些。(这段外貌描写意在激起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喜爱。) 

(4)她不敢回家……可以灌进来。(从这段描写中能感受到小女孩家的贫困,突出小女孩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1.品读第1~4自然段时,要注意大年夜这个特定的时间,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与大年夜的鲜明对比。  2.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汇报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作必要的引导。引导时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谈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想象,以达到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刻理解。

3.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提示学生要用低沉的语气去读。

四、对比交流,深化理解(用时:4分钟)

1.启发回忆:我们在大年夜是怎样度过的?  2.对比表达:过新年时,同学们是幸福的、幸运的。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有哪些感受?

3.谈感受: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

1.谈谈自己在大年夜度过了怎样美好的时光。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根据上面的理解谈自己的想法。

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冷酷这两方面去谈。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旧知,引入问题(用时:3分钟)

回顾问题,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没解决?

在教师组织下复习回顾:解决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谁?为什么会冻死?没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为什么她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回顾问题后要让学生明确最后没解决的两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紧扣重点,感悟五次擦燃火柴(用时:2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研读课文第5~9自然段。 

(1)带着问题快速默读,思考: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什么? 

(2)画一画描写小女孩想象的句子,分析小女孩看到这些事物的原因。 

2.引导体会“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的含义。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1.根据提示边读文边寻找答案,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填写学生活动卡。   

2.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对小女孩来说,“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说明小女孩在那个现实世界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  

3.自由选择,练习朗读。

1.在学生自学时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圈圈画画、联系上下文思考等。学生合作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活动卡。 2.品读句子含义时,教师要加以引导:为什么死后的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从中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与悲惨,可见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三、挖掘两个“幸福”,深化理解(用时:10分钟)

1.出示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 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理解两个“幸福”分别指的是什么。    

2.透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1.讨论明确:第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之前,幻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美好的东西;第二个“幸福”指小女孩活在世上遭受饥饿、寒冷、他人的欺负,得不到亲人的疼爱,没有快乐和幸福,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她这样痛苦地活着不如死了幸福,死了可以摆脱痛苦。 

2.交流后汇报:作者对穷苦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

对第二个“幸福”的理解,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不说“她曾经多么痛苦,她是在大年夜被冻死了”,是“以喜写悲”。

四、拓展延伸,提升幸福(用时:7分钟)

1.出示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2.指导练笔: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关心、帮助她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1.师生合作读,体会诗歌中对小女孩的同情。 

2.动笔写话,然后把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出示:大年夜那天、六一儿童节那天、过生日那天。让学生自主选择情境,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9*《那一定会很好》导学案

课题

那一定会很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根据生字特点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 

3.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所说的“那一定会很好”所体现的服务精神和种子对价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历程,感受其中的情感。 

2.体会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所说的“那一定会很好”所体现的服务精神和种子对价值的追求。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2.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激趣揭题,引导质疑(用时:6分钟)

1.课件出示,了解童话。出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的图片,了解童话。 

2.课件出示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并猜想种子的理想。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你什么时候会感觉到“会很好”? 

4.引导学生再次读题,学会设疑: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看图片,由认识童话主人公开始了解童话,能叫出人物的名字。  

2.看图片认识种子,猜一猜种子的理想是什么。

3.联系生活交流: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时候,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的时候,渴了喝到清凉的水的时候,饿了吃到美食的时候…… 

4.思考,提出问题:“那”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很好”?谁“会很好”?

1.可以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童话故事,以脍炙人口的童话人物入手,感知童话的趣味。 

2.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想象生活中“会很好”的场景,如果交流困难可以出示一些生活图片,例如“吃饱了拍拍肚子,很美的样子”。 

3.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朗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6分钟)

1.引导学生展开默读活动(1)默读课文并圈画生字及不理解的词句,再借助工具书或同桌交流来理解。 

(2)把含有“会很好”一词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思考针对题目提出的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汇报,理清文章的脉络:种子有哪些奇特的经历? 

3.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认读生字和生词。 

(2)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相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学生思考:种子追求的“会很好”是什么? 

(2)课件出示小草芽,小草芽上出现生词:缩成、努力、细茎。组织学生认读词语。(3)课件中去掉辅助的生字,只剩下“茎”等生字,组织学生读,并商议识字的方法。 

(4)课件将“缩、努、茎”补充成词语“缩小、努嘴、球茎”,再将生字回文,指名朗读,巩固字音。 

(5)引导学生结合小种子的成长体会小种子的愉悦的心情,想象画面,朗读第1自然段。 

5.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3、4自然段。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种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追求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2)教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5~8自然段。 

(1)引导学生默读第5~8自然段,注意圈画树的变化和它新的追求。 

(2)引导学生识记 “推”“吱”等字,并交流识字方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7.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9、10自然段。 

8.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11、12自然段。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种子最后的变化。 

(2)引导学生交流种子是怎样变成木地板的,随机学习“拆”这个字。

1.展开默读: 

(1)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圈一圈,可以记一记,查一查,问一问。 

(2)读一读画好的含有“会很好”的句子,再想一想课前质疑时产生的问题。   

2.小组交流:

由种子(1~2)→大树(3~4)→手推车(5~8)→椅子(9~10)→木地板(11~12)的奇特的经历。3.展开小组识字活动: 

(1)读一读圈出的生字和带有生字的词语。 

(2)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轮流认读生字,针对错误读音提出自己的建议。 

4.朗读并交流: 

(1)读第1、2自然段,种子追求的“会很好”是站起来,并画出相应的语句。  

(2)准确认读词语,先自由认读,读准字音,再指名认读,及时纠正同伴读错的字音。 

(3)逐一认读生字,针对认不准的生字,商议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4)朗读: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种 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 

(5)带着好奇、渴望的心情朗读第1自然段。    

5.学习第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树的追求的语句。了解树的追求是会跑。 

(2)要读出大树的渴望,“那一定会很好”,要“重音轻读”,还要读得慢一点。“一定”读重一点。 

6.学习第5~8自然段。(1)逐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并大声读一读。 

(2)交流识字方法:换部首,“堆”的提土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推”。记字串,带有口字旁的字都和“口”有关,像“啊、呀、哼、吐”等。“吱嘎”的“吱”是模拟事物 的声音,所以带口字旁。

7.指名朗读,说出种子变成椅子的过程。  

8.朗读并学习第11、12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1、12自然段,重点读描写种子变成木地板的句子。 

(2)学生可以用做动作的方法识记“拆”。

1.引导学生由生活实际出发,了解“会很好”是一种满足的体验,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并充分交流。  

2.既要让学生找到种子的不同经历,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经历对应的段落,让学生学会在默读中抓住文章的主干,了解文章的线索。

三、对比朗读,总结提升(用时:8分钟)

1.对比朗读:学生先自由朗读《去年的树》,再指名读一读《那一定会很好》,想一想: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2.引导学生回忆课题,再齐读带有“会很好”的句子,说一说种子所说的“会很好”指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种子变成地板后的变化。

1.分别朗读《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了解大致内容,并针对相同点和不同点展开思考与交流。 

2.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并交流:有价值,有作用就能“会很好”。  

3.想象并围绕“为别人做事”自由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1.对比阅读两篇课文时,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比。 

2.学生由于受到年纪的限制,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说得准确到位,只要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

10《在牛肚子里旅行》导学案

课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根据具体生字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掌握4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 

3.朗读与交流中体会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情谊,了解红头的旅行路线。

教学重难点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了解红头的旅行路线,了解牛有四个胃的科学知识。 体会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学生) 

2.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朗读课题,解题质疑(用时:4分钟)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齐读课题,说一说“旅行”的意思: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 

2.再次朗读课题,质疑:牛肚子里是什么样的?谁在旅行?为什么能在牛肚子里旅行呢?最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中的经历体会“旅行”的意思,也可以采用近义词替换法理解词义,在理解词义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用时:16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组织学生展开小组互学,集中识记本课生字。(1)引导小组长检测学生认读情况,巡视过程中将学生认读困难的字板书在黑板上。 

(2)组织学生针对黑板上的生字展开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 

(3)引导学生展开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针对识记困难的字交流识字方法。 

3.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读通句子。4.组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识字表读准字音。  

2.小组互学:

(1)组长利用字卡逐一检查小组成员识字情况,将识记不准的生字单独列出来。 

(2)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怜”是三拼音节;“嚼”比较拗口,要反复多读几次;“应”“骨”“答”“几”是多音字。 

(3)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咱”“救”“拼”“刚”,运用对比识字的方法比较“旅”和“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流”“泪”。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 

4.分自然段轮读课文,注意语气。

1.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略难,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借助词语和句子反复再现,强化字音。  

2.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抓住形声字部首表义的特点强化识记。“眯”在动作体验中知 道是“闭眼”的意思,与“咪”区分开。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在倾听中巩固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前质疑提出的问题:牛肚子里是什么样的?谁在旅行?最后结果怎么样? 

2.组织学生围绕“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什么事”展开交流,并尝试着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交流: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最后侥幸逃脱。

2.交流明确:课文讲的是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

引导学生抓住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进行充分交流,了解抓人物、抓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前6个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 

3.利用课件逐一展示“旅、咱、怜、救、命、拼”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并圈出来。 

2.注意:“旅”的右半部分是“”;“怜”的右半部分是“令”,不是“今”;“救”左半部分最后一笔是点。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和笔画书写特点。  

4.逐一练写,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5.仔细观察同伴的书写,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

生字的书写要以学生自主练写为主,教师范写强调重点。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2.布置作业:查找牛的消化系统相关知识,了解牛的反刍现象。

1.针对老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运用网络等资源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时可以请家长帮忙。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利用课文资源丰富课外知识,扩充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直接入课,巩固字词(用时:6分钟)

1.利用课件出示词语,组织学生展开“摘苹果”游戏,巩固生词。 

2.利用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快速认读生字。  

3.组织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巩固字音,读通句子。

1.认读词语:

咱们 答应 可怜

牙齿 嚼几下 吞下去

咽下去 悲哀 笑眯眯

蹭来蹭去

2.认读生字:咱、偷、答、应、卷、骨、齿、嚼、吞、胃、悲、咽、几、泪、眯。3.逐段朗读课文,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针对有问题之处进行示范朗读。

虽然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需要逐步巩固和提升。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对识字效果的巩固,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二、朗读课文,感悟体会(用时:22分钟)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句子。 

2.在黑板上画出“牛的消化器官”的简笔画,组织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3.组织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反刍”现象。 

4.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体会青头和红头不同的心情。 

(1)组织学生浏览课文,画出青头和红头的对话。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 

(3)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青头和红头当时的心情怎样。 

5.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1~7自然段,学生思考并了解事情的起因。 

(2)围绕“红头为什么会被吃掉”的问题研读第7自然段。 

(3)引导学生想象蟋蟀玩耍的心情和红头进入牛嘴中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8~18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8~12自然段,组织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思考青头是怎样做的,并从青头的语言、动作中体会它对红头的关心。 

(2)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读出红头的情绪变化。 

(3)组织学生默读第13~18自然段,围绕“青头是怎样关心红头的”展开交流,并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的句子。   

(4)浏览课文,说说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青头的关心。 

7.指名读第19、20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故事的结局: 

(1)组织学生讨论“红头为什么会得救”。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历想象红头此时的心情,了解红头为什么得救了还流泪。 

8.引导学生表达交流:你想对青头或者红头说什么?

1.默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圈画相关的语句。 

2.画出相关路线:

牛嘴里——牛肚子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 

3.交流明确:反刍是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4.小组合作学习: 

(1)一边浏览课文,一边圈画相关的语句。  

(2)同桌相互配合,把每一个人物的语言读准确。(3)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5.朗读并交流。 

(1)读第1~7自然段,交流:事情的起因是青头和红头是好朋友,在玩捉迷藏时红头被黄牛卷到嘴里了。  

(2)细读第7自然段,明白红头被卷的原因是藏在草堆里。 

(3)联想自己和小朋友们捉迷藏时的心情朗读第1~6自然段,想象红头进入牛嘴时的恐惧心情读第7自然段。 

6.学习第8~18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拼命、急忙、大吃一惊、蹦、摔、爬、喊”感受事情的紧急、惊险。并画出第11自然段中描写青头的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青头的奋不顾身。 

(2)在分角色朗读中要读出红头的着急、惊慌失措、惶恐不安。 

(3)默读课文,并交流:“红头!不要怕……”“你是勇敢的蟋蟀……”是青头在鼓励红头;“我听说牛肚子里……”“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是青头在给红头讲解逃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浏览课文,朗读相关语句,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7.指名朗读,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故事结局。 

(1)结合板书上的红头旅行线路图,了解 牛反刍的现象和青头的帮助让红头得救。 

(2)交流明确:红头因为激动和感激青头,才流下了眼泪。

8.围绕“深厚的友谊”展开自由交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1.学生在圈画文字的过程中,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使用直尺等工具,保持书面的整洁。   

2.在学生交流反刍现象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做什么,带着明确的目的展开学习。  

4.学生讨论青头和红头心情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即可,不要有过高的要求。5.学生在品读课文蕴含的情感时,既可以想象文字中蕴含的画面,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有“感”而发。

6.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例如,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读出红头的害怕、无助、惊恐,读出青头的担心、机智、冷静。 7.青头对红头说的话中,既有对朋友的鼓励,又有对朋友的帮助,教师在组织学生读书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两方面内容都找出来,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8.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红头得救的原因:一是青头和红头情谊深厚,青头奋力相救;二是青 头博学多识;三是青头的沉着冷静。 

9.理解“红头的泪水”时要注重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有激动、有感激、有真诚、有恐惧……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后7个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组织学生针对容易写错的笔画进行书空练写,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交流。 

3.利用课件逐一展示“扫、胃、管、刚、流、泪、算”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要注意“泪”在书写过程中属于“左窄右宽”。“胃”上部分宽而短,下部分窄而长,而且下部分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算”中间窄,最下部分的横宽,笔画舒展,支撑住整个字的重心。 

4.组织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5.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并圈出来。  2.交流明确:书写“扫”的时候,别忘记右部中间的横不出头,“算”中间是“目”,不是“日”。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笔画书写特点,看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多 看几次。     4.逐一练写,针对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5.仔细观察同伴的书写,看一看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写得不够好。

学生书写的时候,教师要给他们预留充分的时间,并适时点拨。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说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进行总结交流。

2.布置作业: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讲一讲你们之间的故事。

1.学生围绕“只有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才是真正要好的朋友”进行交流和表达。  

2.回忆,找出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你们的故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非常要好的朋友必须是相互关心的朋友”这一中心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在表达时应该有观点,有条理。

11*《一块奶酪》导学案

课题

一块奶酪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以前学过的方法阅读文章。 

2.认识9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能针对生字中的难点思考识记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3.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渣的诱惑的自律和对小蚂蚁的关心,体会蚂蚁队长率先垂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文章的重点句体会蚂蚁队长战胜诱惑的心路历程。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找关于蚂蚁的资料。(学生) 

2.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4分钟)

1.课件出示谜语,组织学生展开猜谜活动:远看像芝麻撒地,近看像 黑驴运米,不怕山高路陡,只怕跌入锅里。 

2.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 

3.引导质疑交流:蚂蚁和奶酪有什么联系?因为一块奶酪在蚂蚁群中引发了什么故事?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读谜语,根据谜面猜出谜底:蚂蚁。    

2.读课题。 

3.表达交流,注意带着自己的疑问读文,并做到有理有据地表达。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清楚表达、有序表达,抓住问题的关键处表达。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用时:16分钟)

1.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识字活动。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生字及不理解的词句,再借助工具书等解决这些问题。 

(2)引导小组长展开难字难词整理活动。 

2.利用投影仪展示小组长整理的难字表,组织学生共同商议解决方法。教师相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指导:  (1)形近字对比识字: 诱—绣 处—外 稍—梢(2)做动作识字:舔、跺、稍(息) 

(3)拆部件识字:豫=予+象 

3.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巩固每个字的读音。4.利用投影仪展示小组长整理的生词表,组织学生交流生词的意思。  (1)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生词,说出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到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大声朗读。

1.展开识字学词活动。 

(1)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一查字典,也可以问一问同学。 

(2)将自己不能理解的生词或读不准的生字提供给小组长,记录下来。 

2.根据屏幕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自己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 

(1)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字的字形,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舔、跺、稍(息)”的动作, 并想一想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3)用部件组合识字。 

3.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4.大声朗读投影仪中的词语,并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1)想一想在哪里遇到过这个词,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词义,遇到困难时可以查词典。

(2)大声朗读句子,一边读一边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本课生字识记困难较大,“豫、舔”等字都不太常见,因此,教师要注意识字时间和内容的有效分配,“强、禁”等容易识记的字,以学生自主识记为主,将更多精力放在难 字上。  

2.识字方法是多元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类识字。例如,形声字有:诱、舔、稍、跺。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识字,例如,“禁”,公共场合有禁烟标志,上面有这个字。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常喊“稍息”,就有“稍”这个字。

3.“诱人”是理解的难点,结合课文可以发现诱人是说奶酪太吸引人了。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用时:16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第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学生思考:蚂蚁队长有什么命令? 

(2)组织学生扮演蚂蚁,演出蚂蚁听到蚂蚁队长下令后的反应。 

(3)组织学生运用一个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刚才表演的场面,进而理解“争先恐后”一词。  (4)组织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用“争先恐后”练习说话。 

2.学生交流学习第4~10自然段。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奶酪的诱人?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2)课件出示学生圈画的句子,引导学生扮演小蚂蚁,运用动作、神态表演出小蚂蚁见到奶酪时的样子。 

(3)相机采访表演的“小蚂蚁”:奶酪这么美味,你会偷嘴吗? 

(4)引导学生围绕“面对着奶酪的诱惑”,蚂蚁队长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句。 

(5)课件出示描写蚂蚁队长心理活动的句子,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课件出示蚂蚁队长的两次命令,引导学生读一读,并想一想蚂蚁队长两次喊口令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默读第11~13自然段,了解蚂蚁队长最后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4.教师扮演蚂蚁队长,学生扮演小蚂蚁,组织学生情境表演,说一说自己对蚂蚁队长的评价。

1.朗读并交流。  

(1)朗读,交流:为了搬运粮食,蚂蚁队长下令“只许出力,不许偷嘴”。 

(2)根据第3自然段,演出蚂蚁们“争先恐后”搬东西的状态。 

(3)在表演和观察中明白“争先恐后”是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的意思。 

(4)说话练习:赛场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前跑去。场外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呐喊、助威。 

2.研读第4~10自然段,并展开交流。 

(1)朗读后交流: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2)展开表演活动。  

(3)回答老师的提问,如果说偷嘴,说出为什么偷嘴,如果说不偷嘴,说清楚为什么。

(4)逐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并大声交流所想(5)朗读:“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 

(6)朗读并交流:蚂蚁队长第一次命令是小蚂蚁们馋而生气,他心里也想吃,第二次命令是下定决心不吃,留给小蚂蚁。 

3.默读并交流明确:蚂蚁队长把奶酪分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

4.想象小蚂蚁们是怎样议论蚂蚁队长的决定的。可以是赞扬蚂蚁队长的立场坚定,可以是夸赞蚂蚁队长的关心下属,可以是表达向蚂蚁队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进行表演。

1.教师要努力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借助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争先恐后”一词,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表演蚂蚁们来劲了,急着搬东西的场面,进而轻松而有趣地理解这个词语。  

2.理解方法是多元的,教师要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用词说话中感受词语的意思。 

3.教师组织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要通过心里猜想,引导学生明白蚂蚁们面临着巨大的诱惑,不吃仅仅是因为纪律约束,其实心里都惦记着呢。  

4.抓住心理活动体会蚂蚁队长内心的强大,纪律意识的强烈,感知蚂蚁队长内心的挣扎。读时读出蚂蚁队长的左右为难,结尾的“怎么办呢”要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  

5.学生大声朗读蚂蚁队长下达命令的句子,感受蚂蚁队长内心强烈的想得到的欲望和下定决心的果断。

四、学会辨析,拓展提升(用时:4分钟)

1.读了课文,你觉得蚂蚁队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的语句 说明理由。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中汇报交流。 

2.布置作业:略读《木偶奇遇记》的第12章,说说匹诺曹为什么会跟狐狸走?生活中你面对过哪些诱惑?你是如何处理的?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1.交流明确:

(1)有纪律观念,面对着诱人的奶酪,没有违反约定,起了表率作用。

(2)自制力强,面对诱人的奶酪能果断地作出决定。

(3)善于解决问题,把奶酪送给了最小的蚂蚁,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2.完成作业,重点围绕“为别人做事”自由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1.学生由于受到年纪的限制,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说得准确到位,只要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面对诱惑,要冷静处理,要禁得住诱惑。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导学案

课题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暴、凑”等7个生字,会写“洞、准”等13个字,会写“变成、门板”等13个词语。 

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中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能说出预测的依据,学习预测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交流故事, 激发兴趣(用 时:5分钟)

1.请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2.揭示课题。 

3.看到课题,你来猜猜故事可能讲了什么。

1.交流读过的童话故事。2.齐读课题,读准多音字:倒。 

3.猜想故事内容。 

预设:老屋一定生活了很多年了,快要倒了。老屋经历了一些事,因为课文题目中说“总”。老屋最终没有倒下。

1.在学生介绍故事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按一定语式说简单,说重点,说完整的话。  

2.在学生猜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学生的猜想,要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抓住课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初读课文,尝试预测(用时:15分钟)

1.自学生字新词。出示文中生字词: 

暴风雨  往前凑  喵喵 孵小鸡  叽叽叫  偶尔 重点指导“偶尔”的读音。2.预测老屋的样子。

3.学生轮流读故事。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老屋碰到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为什么最后总也倒不了?和你读文之前预测的一样吗?

1.学习生字 

(1)拼读生字。 

(2)自由朗读词语。 

(3)拿出生字卡,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4)遇到困难,查找资料或者寻求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

(5)齐读生字词。 

2.小组内轮流猜猜老屋是怎么破旧的,老屋可能经历了哪些事。 

3.轮流朗读课文。读完后相互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集体交流,理清故事情节。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故事的大概内容,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比较自己的预测和课文有没有类似的地方。

1.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2.整体感知时,提示学生先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

三、认识老屋,懂得道理(用时:12分钟)

1.默读课文,想一想老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相关的句子。 

2.组织交流,引导体会老屋的老旧、破败和乐于助人。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屋的重点句子。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4.提问:你喜欢这样的老屋吗?为什么?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1.(1)边默读课文边体会,找出描写老屋的重点句子,用“____”画出来。(2)交流对老屋的印象。  2.预设:老屋老。 

老屋一次次帮助人,很善良。

3.朗读相关句子,读出老屋的老及老屋的和善。 

4.互相交流,能说出老屋带给自己的启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5.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记故事内容。

1.教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读后的想法,能认识老屋的善良与乐于助人的精神,说出自己得到的启发。

2.在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前,可以简单地提示学生关注人物当时的心情,说话的语气。

四、练写生字,布置作业(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生字的书写方法。重点指导“暴”的写法。   

2.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练写生字词。

1.(1)集体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及书写方法。 

(2)随教师书空“暴”,说说易错点。“暴”可以用“日共水”来记忆,但要提示注意下部不是“水”,要与“水”“木”区分开。2.练习书写。课后练习读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识字能力,互教互学,教师只要重点关注难写字即可。课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练写,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回顾情节(用时:5分钟)

1.听写文中生字词:

暴风雨  破洞  墙壁 

准备  蜘蛛 

2.集体校对。 

3.请学生说说故事内容。

1.推举两位学生上黑板默写。 

2.根据黑板上教师的批阅,自主检查,错误的在旁边订正。 

3.简单说说故事内容。

在集体校对时不仅要关注字形是否正确,还应提醒学生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二、尝试预测,交流猜想到的内容(用时:15分钟)

1.请学生默读,思考: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在你有猜想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猜想? 

2.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猜想,并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猜想。 

3.组织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4.小结猜测的方法。出示课后第2题的表格,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预测的方法。

1.(1)读课文,圈画,做记号。

(2)同桌交流。 

2.两人互相交流猜想的内容,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想。 

3.(1)互相评一评,这样猜想有没有道理。 

(2)互相对话、分享、补充,了解各自预测的方法。 

4.齐读大家提炼总结出的预测方法。

再次阅读,既是对故事内容的细读,也是学习预测的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激发他们边读边猜的兴趣。在同桌间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交流。

三、阅读批注,掌握方法(用时:12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方法: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得出了这样 的预测结果。 

2.请学生读文中的旁批,说一说这些预测是怎么得出来的。 

3.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要求不交流别人说过的相同旁批,对于。同一旁批的不同想法可以补充。 

4.组织展示,教师评价,其他小组补充。

1.小组交流。 

(1)说说故事里的内容和自己预测的内容。 

(2)说说这样预测的原因。 

2.读旁批,自由练习说一说。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1)每人选择一处旁批说一说。

(2)注意倾听,有不同想法的可以互相补充。 

4.一个四人小组上台交流,其余小组仔细倾听。听后可以补充。

1.鼓励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合作能力,但必须要让学生在自学思考、自主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交流前,仍旧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

2.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融入小组,随时指导、调控。最后展示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培养学生当众表达的勇气,也要关注下面学生倾听的情况。

四、运用方法,拓展阅读(用时:8分钟)

1.请学生回顾读故事时预测的方法。 

2.补充阅读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 请学生预测后面的内容,做好记录。3.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预测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预测。 

4.总结学法。

1.交流预测的方法。 

2.自主阅读。 

(1)边读边顺着情节预测,用旁批的方式写在旁边。 

(2)读完后,在自己预测得比较合理的地方做标记。 

3.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预测的和故事实 际一样的地方交流一下。

童话故事的选择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要太长,确保课堂预测时间的充裕。鼓励学生像课本上一样,用旁批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导学案

课题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萝、卜”等5个生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内容,感受边读边预测的好处和乐趣;预测能有一定的依据,并能根据故事的实际内容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3.能尝试根据文章或书的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对预测的故事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合理想象,对故事做出预测。结合生活常识进行预测。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生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据题猜想,揭示课题(用时:8分钟)

1.出示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文章或书的题目,请学生朗读。 

2.请学生猜一猜:里面可能会写些什么? 

3.揭示课题。请生齐读。4.看到课题,让学生来猜猜故事可能讲了什么。

1.朗读题目名称。 

2.猜想里面可能写的内容。 

3.齐读课题。认识“胡萝卜”,读准“萝卜”,强调“卜”是轻声。 

4.猜想课文可能写了什么。预设: 

胡萝卜长胡子了。胡萝卜的胡子长得很长很长。胡子长长了,可能会派上一些用场。 胡子后来剪掉了。

1.在学生介绍故事时,教师要提示学生说重点,说完整的话,肯定学生喜爱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生在猜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学生的猜想,要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一读课文:小组内学生逐段轮读故事,一人读文,其他人猜想。 

2.二读课文:读通课文,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3.让学生轮流读故事,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4.四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后面的情节,读完后,想一想:刚才的预测哪些是和课文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5.说一说: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派上了什么用场?

1.轮读课文,自由猜想。2.自由读课文: 

(1)边读边画出生字,再拼读生字,标出自然段号。 

(2)把课文多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 

(3)学生自由朗读词语。(4)拿出生字卡,同桌两人互相认读生字,并齐读生字词。 

3.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读完后相互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通顺。 

4.默读课文,练习预测,思考预测与课文相同的地方。 

5.(1)集体交流,大概了解故事的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大概内容,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

1.这一课生字词不多,故事也不长,因此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自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予以指导和强化即可。  

2.交流预测内容时,要让多名学生发言,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3.指导学生说故事内容时,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与情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

三、练习预测,学会方法(用时:15分钟)

1.引导交流:刚才在阅读过程中,你在哪些地方的预测与课文是不同的?当你发现不一样时,你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学生猜想。 

故事还没有讲完,你来猜想一下,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组织四人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猜想的故事情节,互相启发,续编故事。

4.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 

5.教师读故事结局。 

6.引导交流:你的预测和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7.讨论:你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为什么?

1.自由交流预测与故事的不同,能说出自己发现不同时,及时调整的方法。 

2.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故事接下来的猜想。然后在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预测及这样猜想的理由。 

3.讨论交流续编故事。4.先同桌间交流,能说出自己的预测与故事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5.听老师读故事结局,从多个角度谈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 

6.思考自己的预测与故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7.小组交流自己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

1.教师要适时根据学生课堂上对预测的调整,教给学生一些预测的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插图等。 

2.交流时,多给学生发言的时间与机会,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表达,激发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   

3.在交流故事给自己的印象的时候,不要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但要注意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总结方法,小试身手(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预测的好办法? 

2.小试身手:课后找其他没读过的故事边读边预测,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1.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预测时可以结合课题,可以观察插画,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当发现自己的预测与后面的内容相差太远时,要调整自己的想法,重新预测。 

2.课后找故事书读一读。

指导学生回顾两课的学习,把学到的方法归纳一下,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14*《小狗学叫》导学案

课题

小狗学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讨、厌”等11个生字,读准“吗、担”等5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做到预测有一定的依据。 

3.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边阅读边预测的乐趣。 

4.能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预测。能说出预测的理由。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找一个大家不熟悉的故事书,朗读,并练习预测。(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揭示课题,交流猜想(用时:5分钟)

1.揭示课题。 

2.看到课题,你对故事内容做了哪些猜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3.出示问题:小狗长什么样?小狗都向谁学叫?  

4.快速朗读第1~9自然段。对比课文,你预测的和课文一致吗?

1.齐读课题。 

2.交流猜想的故事内容。  预设: 

(1)小狗不会叫,一定会有人教它叫。 

(2)小狗学会了叫,叫声很好听。 

(3)小狗学会了很多种叫声,就是没有学会狗叫。 

(4)小狗一直没有学会叫,但依然生活得很快乐……3.快速读文,画出相关词句。

4.交流猜测比较满意的地方。

学生根据题目猜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大胆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想,不作好坏对错的评价,保护孩子阅读时的想象力与积极性。

二、初读预测,品味不同(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 

讨厌  发怒  批评  来访 

搞不清  差不多  忍着  模仿 发疯 

2.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名认读,齐读,让学生说说这些多音字的其他读音。 干 根  保  中 3.出示文中的拟声词,朗读,说说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喔喔  咕咕  哞哞  汪汪  4.默读课文结局前的内容,用我们掌握的方法边读边预测。 

5.读完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进行了预测。

1.(1)先拼读生字,再与同桌互读,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然后标出自然段序号。(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4)齐读生字词。 

2.朗读多音字,交流用多音字的其他读音组成的词语。

(好吗  吗啡  压力 

重担  中国  弹琴)  

3.朗读拟声词,了解动物的叫声。  

4.轮流朗读课文的一个自然段。读完后相互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通顺。 

5.默读课文结局前的内容,小组内轮流说说在什么地方预测了,是怎样猜测的。

1.朗读课文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长文特点,选择快速朗读,留出足够的时间训练学生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时,学生只要能大概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就可以了。    

3.组内交流时引导学生辨析预测的依据。

三、练习预测,懂得道理(用时:12分钟)

1.默读故事的几种结局,猜想一下,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想? 

2.组织四人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猜想的故事结局及这样猜想的理由。并注意听同学的预测是否有道理。 

3.组织一个小组上台交流,先各自说说自己的猜想及理由,再说说组内同学有依据的猜想。 

4.老师读故事结局。 

5.交流:你的预测和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6.小结:预测故事结局要循着故事原有思路,想象要合理。有时也可以创造性地结尾,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7.提问:如果你是这只小狗的朋友,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它说呢?

1.边默读课文边猜想故事的结局,能在座位上自己说一说。  

2.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3.一个小组上台交流,能说出自己的预测及对同学预测的看法。  

4.听老师读故事结局,思考自己的预测与故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5.同桌间交流,能说出自己预测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说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悟,要懂得学会做真正的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道理。 

7.对小狗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1.教师要多给学生猜想、表达的时间,在四人小组交流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预测。 2.在四人小组上台展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同学的预测是否有道理,既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也要让他们学会客观评价,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交流故事给自己启发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把自己当成狗的朋友,给出最真诚的建议。

四、运用方法,拓展阅读(用时:8分钟)

1.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朗读自己找到的故事,让组员预测后面的内容。然后把故事读完,再互相评一评预测得有道理的同学。 

2.各组夸夸组内故事读得好的同学。 

3.总结。

1.在组内读故事,学习预测。

(1)一人读,在有些地方停下来,其他同学猜一猜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再接着读故事。 

(2)四人轮流朗读预测。  2.互相赞一赞故事读得好的同学。 

3.听教师总结。

让学生完全自主朗读,带同学预测,分享预测的内容。教师不作过多评价,只需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引导学生在倾听时学会思考,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

15《搭船的鸟》导学案

课题

搭船的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父、鹦”等4个生字和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词语。 

3.抓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及捕鱼动作的词句,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4.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词语。 

2.抓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及捕鱼动作的词句,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学生) 

2.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鸟。 

2.板书课题。

1.说说自己喜欢的鸟,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2.齐读课题。

在学生进行表述时,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点拨重点生字的识记。 

(1)课件出示词语: 

外祖父  沙啦 

鹦鹉  静悄悄 

(2)检查会写字的认读情况。出示会写字:

搭 亲 父 沙 啦 响 

羽 翠 嘴 悄 吞 哦 捕3.检查读文情况。

1.练习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出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圈画本课的生字。

(2)同桌互相读一读,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要互相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1)开火车读词语,读准生字的读音。 

(2)说一说哪些生字比较难记,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3)“鹦、鹉”与鸟有关,都是鸟字旁。 

(4)口头给生字组词。  3.分自然段读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1.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必要时给予方法的指导。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翠、嘴”是平舌音,“沙”是翘舌音。 

3.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使其在语境中识记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 

(1)引导学生说一 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①出示图片,理解“船舱、船篷、蓑衣、橹”。②积累拟声词。 

2.学习第2自然段。 

(1)多种形式朗读。 

(2)积累词语。 

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读好问句的语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1)了解翠鸟是怎么捕鱼的。 

(2)练习朗读。 

5.引导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把握主要内容。

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第1自然段,抓住“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这句话,了解事情的起因。 

(2)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积累“沙啦”这样的拟声词,再说一说还有哪些表示声音的词语。(沙沙、哗啦、啪啪)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汇报读。  (2)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如“翠绿、蓝色、红色”。 

3.个别读,齐读,读好问句。 

4.(1)反复诵读,了解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翠鸟捕鱼的过程。 

(2)齐读第4自然段。  5.齐读第5自然段,“我”通过母亲的话知道了这是一只翠鸟,它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1.在理解词语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直观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2.引导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

四、巩固认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搭、亲、父、沙、啦、响、羽、 翠、嘴、悄、吞、哦、捕。 

2.课件演示书写动漫。 

3.教师示范。 

4.组织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交流、评议。

1.识记生字,交流写法。(1)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左窄右宽:搭、沙、啦、响、嘴、悄、哦、捕。上下结构:亲、翠、吞。独体字:父。 

(2)说一说哪些字比较难写。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写好生字的方法。 

2.仔细观察书写动漫,进行书空。 

3.观察老师范写,注意运笔方法。 

4.认真临写。 

5.同桌互相评一评,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

1.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书写,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指导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书写要点,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3.重点指导“翠、嘴”等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摘苹果”认字游戏。2.听写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 

搭船  翠鸟  静悄悄 

沙啦  外祖父 

3.集体订正。

1.进行“摘苹果”认字游戏,读准生字。比一比,谁摘的苹果多。 

2.在田字格中书写词语,把字写得规范、正确。   

3.对照大屏幕中的词语进行检查,改正书写中出现的错误。

听写结束后,可以通过同桌互相检查来订正词语。引导学生注意“翠”的书写。

二、品析词语,理解内容(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1)说一说:在“我”眼中,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 

(2)圈一圈,画一画。一边读一边圈画相关词句。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1)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 

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②指导朗读。 

(2)这是一只捕鱼本领高强的翠鸟。 

①引导学生找出恰当的动词。 

②指导朗读。 

(3)这是一只胆大的翠鸟。 

①抓住相关语句来体会。 

②指导朗读。 

4.整体回顾,体会作者的感情。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勾画出相关词句。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句?从中感受到了翠鸟 的哪些特点? 

3.交流汇报。 

(1)体会: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 

①抓住“翠绿”“蓝色”“比鹦鹉还漂亮”“红色的长嘴”来体会翠鸟的美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体会:这是一只捕鱼本领高的翠鸟。 

①抓住“冲、飞、衔、站、吞”来体会翠鸟捕鱼时动作快、本领高的特点。  ②用轻快的语气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3)体会:这是一只胆大的翠鸟。 

①抓住关键语句谈体会: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翠鸟敢站在船头,而且在船头不知道多长时间了。也许下雨的时候,它就站在船头了。)  

②“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翠鸟与人类相处和谐,所以翠鸟就可以大胆地搭船捕鱼吃。)

4.分段读课文,整体感受翠鸟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在学生感悟“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引导学生勾画出关键词句,结合关键词句来谈自己的体会,提高表达能力。 

2.在抓住了描写翠鸟颜色、动作的词语后,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些词语的好处。如表示颜色的词语突出了翠鸟的颜色之美,对动词的准确运用,突出了翠鸟捕鱼动作的迅速。 

3.在体会作者喜爱翠鸟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

三、自主赏析,积累背诵(用时:10分钟)

1.再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多种形式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1.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标注出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3.自由地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进行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的理由,如运用了恰当的拟声词,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抓住了翠鸟的外形、捕鱼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四、资料拓展,练笔运用(用时:10分钟)

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鸟的知识介绍给周围的伙伴。 

2.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资料,为翠鸟写一段介绍词。

1.将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全班同 学听。 

2.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可以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翠鸟的外形、本领、生活习性等。书写时,注意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鼓励学生积极去写,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6《金色的草地》导学案

课题

金色的草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搜集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

1.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享受过哪些大自然的快乐。 

2.板书课文题目,设疑引读。引导学生思考: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1.交流汇报自己享受过的大自然的乐趣:

(1)下雪的时候观赏雪景,打雪仗。

(2)雨天听雨敲打窗户的声音。 

2.根据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了解“金色的草地”的由来。

在学生畅谈自己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快乐时,要引导学 生说清“快乐”之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教师强调“耍、盛、察、睡”的读音。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笔画下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分段朗读,读好长句子。3.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和理解新词。如:采用谜语识字法识记“蒲”耍”“钓”等字的字形。 

4.读文思考,总结汇报。

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 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 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指生汇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1.按自然段读文,读懂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乡下的窗前有一片金色的草地→蒲公英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发现草地变色的秘密→对蒲公英的喜爱。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训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清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概括性要强。

四、巩固认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蒲、英、盛、耍、察。 2.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相机进行示范,强调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要点。重点指导“蒲、耍、察”这几个难写的字。 

4.引导学生书写评议。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了解这些生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说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自己认为哪些字较难写。 

3.观察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5.同桌互相评议,说一说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提出恰当的建议。

1.“蒲”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2.“耍”上面是“而”,不要写成“西”,并注意和“要”区分。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教师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延伸。

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的收获。 

2.寻找蒲公英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要寻找蒲公英进行仔细观察。

教师要预设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做好资料的补充。特别是补充一些其他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独特之处。例如:夜来香、向日葵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内容,问题引领(用时:6分钟)

1.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感受金色的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及草地的神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的两件事。 

2.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体验乐趣(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理解“金色”的由来。 

2.引导学生体会兄弟俩玩耍时的快乐。 

3.指导朗读。

1.学生读文,找到相关语句,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蒲公英的资料。理解作者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 草地”。 

2.自由读文,研读描写兄弟俩玩耍的句子。小组内互动交流,进行情境表演,体会兄弟俩在一起玩耍时蒲公英带给他们的快乐。 

3.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快乐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时,要把课文读熟,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三、读悟结合,感受神奇(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发现草地的秘密的。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与时间有关。 

3.对比两次发现的不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启示。 

4.指导朗读。

1.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先发现了什么?接着又发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勾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如“起得很早”“中午回家的时候”“傍晚的时候”等,了解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3.结合相关资料,自主交流蒲公英花的特征与形态,畅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个人读,同桌互读。

第3自然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 

1.为什么强调“起得很早”呢?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来理解。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那片草地是金色的。 

2.“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不是”在这里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用时:6分钟)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1.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体会其发现奥秘的自豪喜悦之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自 由读,齐读。 

2.讨论交流: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的起居或昼夜的变化相似或相关。  3.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1.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知识不必讲解过多,重点放在语文教育上。 

2.注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巩固所学,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喊、欠、钓、趣、睡、而、拢、喜。 

2.指导学生观察、交流。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4.投影评议。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教师可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酌情指导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趣”是半包围结构,先写“走”,后写“取”,“走”的最后一笔捺要长一些,托住上面的“取”。

17《古诗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 

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长江、西湖、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相关经典诗句,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师生) 

3.朗读古诗,自学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回忆诗文,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 

2.了解诗人李白。 

3.揭示诗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1.结合课前搜集的诗句进行背诵展示。 

2.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诗人李白,并互相补充。 

3.齐读诗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

在介绍诗人时,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给予肯定或者适当补充,古诗背景以课件的形式出示给学生。

二、合作探究,学习古诗(用时:13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相机纠正字音,提示:“中”是多音字,在诗中读zhōnɡ。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说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引导学生结合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试着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景物。 

(3)想一想: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哪里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引导学生交流:“相对出”是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5)朗读感悟:诗人用字多么精妙哇!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这青山仿佛是在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1.自由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一读。重点读好“中”的字音。 

(3)认真听教师范读,听清节奏。 

(4)朗读诗句: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5)大声朗读诗句。 

2.先小组交流理解: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在组内交流诗意,最后在全班交流诗意。 

(1)小组里交流、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2)结合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全班同学听,再动笔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景物。

(3)交流:从“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看出诗人是在船上看到这壮观的景色的。 

(4)交流: 

①在语境中理解“相对出”的意思。 

②理解: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③交流自己坐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看到眼前的景物向后移的情景。 

(6)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1.理解诗句时,不要求学生字字对译,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2.学生在想象画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古诗插图来进行想象。       

3.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想象画面,读出天门山的壮观景象,在朗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4.指导学生背诵时,也可播放视频或音乐,增强气势,学生可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 背诵积累。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在活动中背诵积累。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用时:12分钟)

1.揭示诗题。 

2.解释诗题。 

3.课件出示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4.自由诵读,初读感悟。5.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多音字“抹”,读出节奏和停顿。 

6.理解诗意。 

(1)自学。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指导朗读。

1.齐读诗题。 

2.说说诗题的意思。 

3.交流并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4.自由读,再读给同桌听。

5.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6.(1)结合注释自学古诗。

(2)小组里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西湖的美,读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在解释诗题时,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适当提示每个字、词的意思,再连起来理解。2.学生介绍相关资料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 

3.理解诗句意思时,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4.想象画面时,可以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景。

四、趣味背诵,丰富积累(用时:3分钟)

1.引导背诵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吟诵这两首古诗。 

(1)教师示范,模仿古人吟诵古诗。 

(2)播放这两首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唱读古诗。

1.(1)独立背诵。 

(2)小组合作背。 

(3)小组里的成员采用接龙的形式进行比赛。 

2.(1)模仿教师吟诵古诗。(2)和教师学唱古诗。

1.背诵时注意梯度训练,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模仿老师吟诵或唱读古诗时,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了解古诗的诵读方法即可。

五、巩固认字,提高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进行检查。 

断、楚、至、孤、帆、饮、初。

2.指导学生观察,总结书写要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断、楚。 

4.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5.投影展示进行评价。

1.认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观察字形,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书写要点。 

4.练习书写生字,把字写正确、美观。 

5.对同学写的生字进行合理的评价,进一步掌握书写方法。

1.教师要强调生字的书写要点,根据实际情况示范学生认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  

2.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出示词语,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描写湖面的词语: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朦朦胧胧  清波荡漾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望”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诗人刘禹锡的资料。

1.读词语,积累词语。(个人读,齐读)   

2.齐读课题,自由说说“望”的意思。(看、欣赏)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

1.在齐读课题时,引导学生注意“望”与“洞庭”中间的停顿,体会古诗的韵味。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的资料做适当的补充。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3.教师范读。必要时可领读难句。 

4.指导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或老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生字,读准“庭、未、盘”的字音,识记“镜、未、磨、遥、银、盘”的字形。汇报学习生字的好方法。读好多音字“磨”。3.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 

4.同桌合作读,个人汇报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1.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把古诗读熟,读出节奏和韵律,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检查预习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的区分法:如,未——末;

遥——摇;

盘——盆。

三、精读诗句,体会诗境(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引导学生交流: 

①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再说说你是怎么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的。 ②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吗? 

③“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和”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3.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 

4.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1.(1)自读古诗,借助书中注释、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句。 

(2)同桌交流: 

①小组交流,说说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诗中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将洞庭湖、君山分别比喻成白银盘、青螺,体现了洞庭湖的色彩美。 

②交流:从第一句的“秋月”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时间——秋天的夜晚。 ③“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和”的意思是“和谐”。

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3.朗读古诗,个别读,男女生轮流读,根据教师的引导接读古诗。 

4.背诵古诗。

1.品味作者把“潭面”比喻成“镜未磨”时,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无风时的平静。    

2.学生讲述自己联想的画面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课前积累的词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用时:15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镜、未、磨、遥、银、盘。

2.观察生字的特点及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遥、磨”。 

4.组织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出示拓展要求:搜集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文并背诵积累。

1.认读生字,用扩词法识记。  

2.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交流书写要领。 

3.结合教师范写,掌握每个字的运笔方法。 

4.遵循“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原则练习书写,根据老师的指导,订正错误。 

5.积累背诵自己喜爱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文。

1.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书写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可以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对书写练习进行总结,促进书写能力的提高。 

3.教师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学生丰富课外阅读积累。

18《富饶的西沙群岛》导学案

课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富、饶”等11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参”,会写12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文字资料及图片。(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西沙群岛景色优美的语句。(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激趣导入,揭示文题(用时:5分钟)

1.出示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和中国地图。教师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2.揭示文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审题:文题的中心词是什么?从文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质疑问难:你想知道什么?

1.(1)学生欣赏图片,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观看地图,听老师讲解。 

2.学生读文题,审题,回答:课题的中心词是西沙群岛,从文题中我们知道了西沙群岛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3.根据文题提出问题。

1.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让学生交流。 

2.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进行介绍,西沙群岛是我国四大群岛之一,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本课会认字,重点词语,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4.通过读文,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的。 

5.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1.采用朗读和自由读的形式,熟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运用巧记来辅助记忆“瑰、岩、划、粪、辈”这几个字的字形;运用形声字识字法来记忆“饶、优”。强化记忆“划、瑰、饶”的读音。(2)学习多音字“参”。(3)同桌之间互认互考,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 

3.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西沙群岛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丽、富饶、物产丰富、鸟多……) 

4.小组合作交流,概括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海水、海底、海滩、海岛) 

5.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1.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2.教师重点指导“海参”的“参”是多音字,在文中读shēn,不要读成cān;“划动”的“划”在文中应读huá,不要读成huà;“瑰丽”的“瑰”读ɡuī,不要读成ɡuì;“富饶”的“饶”读ráo,不要读成náo。

三、细读课文,体验情感(用时:7分钟)

1.教师指名读第2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海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来感受海水的美。再启发学生说出一些形容颜色多的词语。 

3.让学生通过读文,设疑:这么美的海水是怎样形成的?

1.学生读第2自然段,欣赏海水图片,交流自己的感受,感受海水的美。 

2.学生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海水的美。说一说形容颜色多的词语。 

3.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的句子。(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教师可以尝试请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海水,并讲解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优、浅、错、虾、挺、鼓、数”。2.指导学生观察以上要求会写的字,发现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描红、临写。 

3.重点指导“挺、鼓”的写法。 

4.展示、反馈、纠正。

1.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扩充词汇。 

2.观察并交流写左右结构的字的注意事项。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描红并临写生字。 

4.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1.要注意个别生字的书写笔顺,如“挺”的笔顺。 

2.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书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要注重展示反馈,在不断修正中提高书写能力。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1.教师概括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背诵第2自然段。

1.学生畅谈本课所得。 2.完成背诵内容。

在总结时,教师要有意识 地引导学生交流学法:先默读;再讨论,画出语句;最后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能说说西沙群岛的海面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2.引导学生在文中发现:西沙群岛不但美丽,而且富饶。引入新课: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回味海水的美丽。 

2.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

上课伊始,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用时:20分钟)

1.学习第3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2)组织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海底有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 

(3)课件出示海底动物视频。 

(4)指导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文,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鱼多的? 

(2)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数量多?又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种类多?结合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3)再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哪句话概括了整段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3.学习第5自然段。 

(1)组织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写出了西沙群岛的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栖息”“堆积”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读文,引导讨论:课文是怎样介绍“鸟的天下”的? 

4.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并知道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5.回顾感悟。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领悟作者的情感。6.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把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或丰富的物产介绍给别人。。

1.(1)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结合自学提示,学生在小 组内交流学习。然后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动作、形态等特点。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2.(1)学生读文,概括出课文是从鱼的数量和种类两方面来介绍鱼多的。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从“成群结队”,四个“有的”,“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可以体会到鱼的数量、种类多。

(3)学生找中心句,说理由。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读出鱼的数量之多。 

3.(1)学生自学课文,回答问题。第5自然段写了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此段写出了西沙群岛鸟多的特点。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讨论学习。(第5自然段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后写了树多——鸟多——蛋多——粪多。) 

4.学生读文,找关键句子,体会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及“首尾呼应”的写法。 

5.学生回顾全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和赞美。 

6.小组合作,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把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或丰富的物产介绍给小组成员。

1.本课有许多需要理解的词语,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绽开”和“蠕动”两个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珊瑚”“海参”“大龙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  

2.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讲一讲自己眼中的海底世界。  

3.学习第4自然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并思考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4.“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要侧重训练相关内容来突出重点。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富、岩、厚、宝、贵”,演示笔顺。 

2.引导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相机检查书写,强调易错点。 

4.书写展示。

1.观察写法,随演示书空。 

2.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临写。 

4.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要引导学生写好关键笔画,如“贵”中间的横要长而直,上面“中”的竖要短一些。

四、自主积累,仿写练笔(用时:7分钟)

1.组织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后小练笔内容及图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2~4自然段。  2.学生小组交流,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练习写一段话。

写小练笔时,教师可提示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

19《海滨小城》导学案

课题

海滨小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方法和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滨和小城各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观看录像,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播放海滨小城的录像片段。 

2.板书课题,理解“滨”。

1.观看录像,谈一谈海滨小城留给自己的印象。  2.齐读课题,结合预习或查字典理解“滨”。

可引导学生结合预习或查字典来理解“滨”,“滨”本意指水边,海滨就是海边。指导学生读准“滨”的字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9分钟)

1.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

滨、鸥、胳、睬、载、凰、亚、榕、凳、逢、除。 

(2)指导学习多音字“臂”。 

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4.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试着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1.自读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把难认的字多读两遍。 

2.(1)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掌握这些生字词的。

(2)用“臂”的不同读音来组词。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填字。 

4.通读全文,找到课文的中心句: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根据课文内容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1.检查生字读音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滨”是前鼻音,“睬”是平舌音,“载”在本课读四声,“亚”读四声,“除”是翘舌音。 

2.学生在把文章分成三部分时,如果遇到困难,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

三、导游介绍,导学海滨(用时:18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第一部分描写的景物。 

(2)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体会大海、沙滩之美。(2)出示词语填空,梳理主要内容。

(  )的大海

(  )的天 

(  )的机帆船 

(  )的虾和蟹  

(  )的军舰 

(  )的海螺  

(  )的海鸥和云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海滨的热闹场面。 

4.指导朗读。 

5.小结写法。

1.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的景物,圈出表示景物特点的词语。  

2.在小组中交流,结合重点词语谈感受。 

3.(1)汇报自己找到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来体会海滨的绚丽多彩。 

(2)从文中找到恰当的词语填空。 

(3)抓住“响起了汽笛声”“船上满载着”“喧闹起来”这些关键语句,想象渔船满载而归的热闹场面。

4.有感情朗读,读出海滨之美,读出海滨的热闹场面。 

5.(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 

(2)总结学法:

①读,找地点,标景物。②读,抓特点,体会美。③读,有感情,读出美。

1.教师在学生谈体会的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海滨的绚丽色彩,以此帮助学生体会色彩之美。其间,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散句,随时评议。 

2.可在小结写法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要确定观察点;要按一定顺序;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滨、灰、渔、遍、躺、载、靠、栽、亚、夏、除、踩、洁。 

2.交流汇报。 

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示范。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1.认读生字,观察生字的写法。  

2.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观察教师示范,进行书空。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需要示范的生字,重点点拨“遍”“躺”“靠”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忆学法,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课文内容,课文主要是从海滨、小城两方面来介绍的。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读,找地点,标景物。(2)读,抓特点,体会美。(3)读,有感情,读出美。

学生如果对学法不是很 明确,教师可以进行恰当的解释、说明。

二、游客拍照,导学小城(用时:20分钟)

1.自学第4~6自然段,找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中心句。 

3.用你的眼睛“拍照”,把你认为最美的景物介绍给大家。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欣赏庭院树多。 

(2)欣赏公园榕树大。 (3)欣赏街道美。 

5.指导朗读。

1.自读第4~6自然段,勾画出每一自然段概括小城景物特点的句子。 

2.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3.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抓住景物特点,想象画面,就像拍照一样印在脑中。小组内交流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 

4.介绍自己认为比较美的景物。 

(1)找出第4自然段中描写的树木,抓住“飘得满街满院”体会桉树叶子的香味很浓,从“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体会凤凰树开花时的美。

(2)读第5自然段,抓住“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体会榕树的大,抓住“树叶密不透风”体会树叶密的特点。(3)抓住“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来体会街道的干净。 

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在介绍每一处景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谈景物的特点。同时,可以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2.在学习庭院树多的特点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不仅用眼看,看到了庭院里“树多”、花“热闹”的特点;还用鼻闻,闻到了庭院里桉树“叶香”的特点;在看花“热闹”时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热闹而又美丽的凤凰花想象成“一片片红云”,写出了“花美”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欣赏体会(用时:7分钟)

1.再现迷人的海滨小城数幅美景图。 

2.配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结合课文内容欣赏美景图。 

2.伴随音乐读课文,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

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画面中的小城的特点。

四、积累运用,动笔实践(用时:10分钟)

1.摘抄好词好句。 

2.学习本课观察景物的方法,选择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进行观察。 

3.交流评议。

1.找出描写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词句,读一读,把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词句抄写下来。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采用多种观察方法进行描写。 

3.把自己描写的内容介绍给同学们听,听一听他人的建议。

可以对一些方法进行提示:

如看、闻、联想,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总起句的运用。

20《美丽的小兴安岭》导学案

课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厕、欣”等11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兴、舍”;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4.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课前准备

1.查找小兴安岭的相关文字、视频及图片资料。(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教师导入,引出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看地图,感知方位。课件出示地图:找找小兴安岭的位置。 

3.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对小兴安岭进行介绍。 

4.观看录像,感知美丽。(播放课件: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风光。)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小兴安岭的位置。 

3.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资料。(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它是黑龙江与松花江的分水岭。) 

4.学生观赏画面,初步领略小兴安岭的美丽。谈自己的感受。

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向往。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读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3.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 别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侧着、乳白、树梢、药材等。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组织学生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5.组织学生互相检测生字的识记情况。 

6.指导学习多音字“舍、兴”。 

7.指导学生再次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开火车认读卡片上的词语。 

4.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认读词语,小组讨论怎样识记生字、新词。如:运用巧记来辅助记忆“梢、显”;运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来识记“材、侧”;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浸、膝”等。 

5.同桌互考生字,并互相检查订正。 

6.能用“舍、兴”的不同的读音组词语。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词语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过的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数不清”可 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抽出”可以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使学生在语境中巩固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读文回答: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景色诱人”“巨大的宝库”等词语的意思。 

3.再次读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下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说出小兴安岭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2.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边读文边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课文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来介绍小兴安岭的。

1.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形象地说明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2.课文的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物产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个自然段的结构、写法相似。

四、练写生字,布置作业(用时:12分钟)

1.课件演示生字的笔顺。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的书写方法。重点指导“脑、严”的写法。 

3.教师相机检查书写情况。 

4.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并且谈谈收获。 

5.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1.学生认真观看笔顺演示,随演示书空。 

2.随老师书空“脑、严”,说说易错点。 

3.学生练习书写。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并畅谈本课所得。  5.根据要求完成作业。

1.充分发挥学生识字能力,互教互学,教师重点关注难写的字即可。课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练写,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考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1.学生借助课件认读生字、新词。可全班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2.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和课文主要内容来回顾。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用时:30分钟)

(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的树多。 

1.默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小兴安岭的树多。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出示课件:林海图片。组织学生齐读这个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体会小兴安岭四季的美。 

1.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小兴安岭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动笔画出相关词语或句子。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

3.教师总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第3~5自然段。 

4.出示:学生活动卡设计。组织学生读文填写。

5.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的方法,体“封”“浸”

“飞舞”“刮”等字词的巧妙和准确。 

6.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选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季节,要求读出它的美,并试着背诵。

(一)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2.学生研读第1自然段,找出描写树多的相关语句,并谈自己的体会。 (1)“数不清”一词说明了树多。 

(2)省略号省略了其他没有列举的树种,说明了树的品种多。 

(3)“几百里连成一片”说明树林占地面积很大。3.学生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树多而绿,仿佛就是绿色的海洋。) 

2.学生欣赏林海图片,带着感情齐读这个自然段。

(二)1.学生自由读文,动笔画出能表现小兴安岭的“美”的词句,并交流汇报自己的体会。

2.学生想象春天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听老师总结,了解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4.学生读文填写活动卡。分别找出不同季节所描写的不同景物。 

5.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小组交流,体会词语运用得准确。如:“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了树木的勃勃生机。“刮”字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6.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诵。

1.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明确:“抽出”不可以换成“长出”,“抽出”比“长出”形象生动,“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2.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时,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理解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如“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再如“刮”字,表示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3.通过多媒体或录像把秋风吹来、树叶飞落的样子展示给学生,从而理解“飞舞”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想象落叶的样子,再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

三、布置作业,课外延伸(用时:7分钟)

教师布置小练笔,引导学生任选一题,进行写话训练。出示练笔内容:

1.写一写小鹿看到的美丽景色。 

2.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处家乡的景物。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练笔。然后进行交流。

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 写一段话。

21《大自然的声音》导学案

课题

大自然的声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妙、奏”等7个生字,会写“妙、演”等13个字。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2.感受中心句和总分的构段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声音美妙的具体表现。 

2.体会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准备生字卡片。(教师) 

2.搜集有关大自然声音的资料。(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听音谈话,激趣引入(用时:5分钟)

1.播放大自然的声音,提示学生倾 听并回答:这是什么声音?你觉得好听吗? 

2.质疑导入:“大自然的声音”怎么美妙?快去读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1.仔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然后逐一回答问题,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 

2.齐读课文题目,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阅读兴趣走进课文。

此环节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及相应的图片来导入课文学习。这样从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识字学词(用时:15分钟)

1.提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借助课后拼音读准字词音,个别可以借助词典理解意思。 

(2)把解决不了的词语圈出来。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情况。 

(1)先课件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用多种方式来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侧重纠正“奏、喳”的读音。然后课件出示去掉注音的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赛读、抢读等方式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好排比句并读后评议。 

3.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心句的作用。 

4.指导朗读课文

1.(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2)圈出不懂的词语后,和同桌或小 组同学交流,把已解决的词语划掉。 

(3)互相检查自然段序号标注得是否 正确。 

2.(1)认真读课件中的生字词。先借助拼音读,然后再独立认读。积极参加读生字词的游戏或竞赛。读准平舌音“奏”;翘舌音“喳”。 

(2)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试着从字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连贯、断句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3.认真默读全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大自然的风、水、动物等的美妙声音。)了解中心句在全文和段落中的作用。 

4.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

1.识字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识字,教师可以把精力放在读和认个别易错字上。如,提示“喳”是翘舌音,要注意其和渣、楂的区别。 

2.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弄清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借助文章中心句来辅助概括主要内容。 

3.注重指导朗读,可采用不同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为进 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受风声(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风声美妙在哪里?自读思考。 

2.朗读第一句话,交流读懂了什么。 

3.引导学生自读描写风的句子,挑选喜欢的一句话谈谈喜欢的理由。 4.小结段落主要内容并点明中心 句的作用、总分构段方式的作用。

1.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风声美妙在哪里。  2.朗读第一句话,明确中心句的作用。 

3.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感受微风和狂风不同声音的美妙,在对比中感知大自然的魅力。 

4.了解中心句和总分构段方式的作 用。

1.教师要重点指导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精读第2自然段时, 要重点了解中心句和总分的构段方式。 

3.可领读,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去感受风声的美妙,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中心句的总领作用。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用时:12分钟)

1.用字卡做游戏,巩固识记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字。 

2.引导学生给会写字组词并用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句子。 

3.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中撇捺为主笔的五个字:奏、琴、柔、受、器。 

(2)指导学生整体观察生字,发现撇捺为主笔的字的书写规律。 

(3)教师边范写“奏”字,边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领。 

(4)指导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班内展示书写作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

1.听老师说字的特点,学生找出相应的字并大声读出来。 

2.学生交流,给会写字扩词,并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3.写字练习。 

(1)准确认读这几个字。(2)先认真观察撇捺为主笔的五个字的特点,再观察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观看课件演示,注意书写变化规律。 

(3)用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体会书写时的运笔方法。 

(4)临写本课的13个生字,亲身感悟字的写法。4.学生展示书写作品并交流评价,然后针对评价改改自己的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字,撇捺为主笔的字比较多,建议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写好撇捺为主笔的字的特点上: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可以将“奏、琴、柔、受、器”等字通过课件放大,并将字的撇捺用不同颜色显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下面的书写规律:

(1)撇捺为主笔的字要写得舒展;

(2)每个字撇捺要放平。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3.引入本课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1.采用多种方式复习巩固生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再次梳理文章脉络。 

3.明确本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

回顾课文,梳理脉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美妙(用时:20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水声如何美妙?重点点拨以下语句。 

课件出示:

(1)“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2)“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2.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动物声音如何美妙。重点点拨关键词句: 课件出示。

(1)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2)让学生来当小动物演一演。 

(3)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的叫声,来学一学。 

(4)感受动物们的快乐,来读一读。

1.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1)朗读相关语句。 

①探讨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 

②找到文中的拟声词(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想象还会听到哪些不同的声音,感受水声的美妙。 

(3)朗读课件中的语句。

①交流句式特点。 

②抓住重点词语“淙淙、潺潺、哗啦啦”体会水声越来越响,体会变化的美,并朗读感悟。 

3.(1)朗读句子,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然后找出听到的描写小动物叫声的词语“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和全班同学交流想法;朗读感悟小动物的快乐。 

(2)学生扮演小动物来表演文中动物的叫声。  (3)想象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的叫声来学一学。

(4)朗读第4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动物们的快乐。

1.读课文时,先要求学生回顾上文学习的方法,总结概括:读,找,思,总结。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2.本文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对比描写,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梳理文章脉络,通过朗读感悟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感知内在的一种对比方式,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得。 

3.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感悟大自然中声音的美妙。  

4.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声音的短语。

三、明确主旨,指导背诵(用时:7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文眼“美妙”,采 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回顾第2~4自然段中总分的构段方式,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合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2.学生回顾第2~4自然段的写法,尝试背诵。

1.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乐。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的同时,感悟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情感。2.教师要渗透热爱大自然的理念,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四、引导练笔,拓展阅读(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2.多媒体出示阅读链接内容:配乐诵读叶圣陶的《瀑布》。

1.发挥想象,小组合作交流听到过的美妙的声音,然后试着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描述大自然其他美妙的声音。  

2.学生配乐诵读《瀑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指导小练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分交流,并仿 照总分的构段方式,选择交流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几句话。

23《父亲、树林和鸟》导学案

课题

父亲、树林和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正确读写“雾蒙蒙、抖动”等本课必会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 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产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4.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卡片。(教师) 

2.搜集有关鸟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看图谈话,激趣引入(用时:5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观察并回答:这是哪儿?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2.质疑导入:“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去读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然后逐一回答问题。最后完整地叙述图意。(在树林里,一对父子在快乐地谈论着鸟。) 

2.齐读课文题目,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阅读兴趣走进课文。

课文图片对于开展教学很有帮助,教师应善于利用课文插图。

二、自由朗读,识字学词(用时:15分钟)

1.提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借助课后拼音读准字词,个别可以借助词典理解意思。 

(2)把解决不了的词语圈出来。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侧重订正“凝、畅、瞬”的读音。然后课件出示去掉注音的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赛读、抢读等方式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并读后评议。 

(3)默读全文,引导思考并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心句的作用。

1.(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2)圈出不懂的词语后,和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

(3)互相检查自然段序号标注得是否正确。 

2.(1)认真读课件中的生字词。先借助拼音读,然后再独立认读。积极参加读生字词的游戏或竞赛。读准:后鼻音“凝、畅”;翘舌音“畅、瞬”。

(2)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试着从字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连贯、断句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3)认真默读全文,思考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了“我”童年时候的一天清晨,父亲带着“我”从一片树林经过,父亲通过看和闻,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并告诉“我”有关鸟的知识的事。)了解中心句的作用。

1.识字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随读文初步识字,着力点应放在检查学生是否认得准、记得熟上,并因“字”而异,进行重点提示与指导。(1)会认字,重点提示读音,再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反复认读。 

(2)会写字,重点放在识记字形上,通过扩词理解字义,与熟字比较,如“猎”与“惜”“借”的区别,并教给学生一些记字的方法,如“猎”为什么是反犬旁,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表义的特点。 

2.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弄清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归纳总结。有时候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朗读思考,提出问题(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从中选出几个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用课件记录下来。 

3.引导学生带着课件上的重点问题去读书。

1.默读课文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和老师、同学一起梳理问题。如: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么样? 

3.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并做上记号。

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已经解决的问题上,要挑选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去读课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用时:12分钟)

1.用字卡做游戏,巩固识字。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及词语,并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3.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左右结构的6个字,引导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整体观察生字,发现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教师边范写“抖、湿”,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使学生发现规律。 

(4)巡视指导学生书写练习。 

4.组织学生班内展示书写作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并针对评价改改自己的字。

1.听老师说字的特点,学生找出相应的字并大声读出来。 

2.先独立认读,再同桌互读,然后班内认读,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3.写字练习。 

(1)准确认读课件中的生字。 

(2)先认真观察左右结构的字,再观察书写上应注意什么。然后观看课件演示,注意书写变化规律。 

(3)用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发现书写的规律。 

(4)临写本课的13个生字,亲身感悟字的写法。 

4.班内展示书写成果,并积极参与评价,再针对评价改写自己的字。

1.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字,左右结构的字比较多,建议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上。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可以将“抖、湿、猎”等字通过课件放大,并将字的左右用不同颜色显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下面的书写规律: 

(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2)每个字左右上下齐平。 

2.其余要书写的字,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示书写动漫,使学生体会运笔方法,从而把字写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组织学生分自然段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3.课件出示上节课师生梳理的探究问题。

1.用开火车的方式每人认读一个生字词,其他同学跟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真听读的同时回顾课文内容。 

3.结合问题,到书中找到自己画出的相关语句。

在复习环节也可以听写字词,检测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自主合作,朗读感悟(用时:28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探究: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重点点拨以下语句: 

课件出示: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2)“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3)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2.课件出示:

(1)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2)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3.组织讨论: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你认为父亲会成为猎人吗?

1.自主合作,交流探究(1)朗读句子。 

①结合语句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意思。 ②边读边表演动作。 

③自由读课文第3~8自然段后,回答:父亲望见树枝在动,为什么会闻到了鸟味? 

(2)自由读这段话,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和“我”的心理。 

(3)读出父亲对鸟的了解,看出父亲对鸟的担心和爱。把自己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2.(1)先自己结合上文的理解独立思考,然后再和组内同学交流想法。 

(2)大胆猜测父亲是猎人的后果。 

3.结合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鸟的爱,明确:父亲爱鸟,不会成为猎人。”

1.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用“____”画出父亲说的话,用“  ”画出“我”说的话。 

2.本文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对话描写,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人读作者旁白,一人读父亲的话,一人读“我”的话,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

三、明确主旨,拓展实践(用时:7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我”仅仅高兴父亲一个人不是猎人吗?“我”心里还有更大的愿望,你知道吗? 

2.引导汇报交流成果,点拨:这是“我”最美好的心愿,希望“我”身边所有的生灵都不要受到伤害,大自然中的生物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和谐相处。

1.学生说出发自内心的想法。(如:我希望世界上不要有猎人,我要让大家都来保护动物,我要让我的后代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2.明确大家美好的心愿,把这个心愿深藏在心底,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爱护大自然的卫士。

在明确主旨这一环节,教师要渗透人和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教育学生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24《司马光》导学案

课题

司马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司马光是一个聪慧大胆的孩子。 

2.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借助拼音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制作生字卡片。(学生)3.收集司马光简要的人物资料。准备好工具书。(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指导看图,揭示新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2.这个正在救人的小朋友就 是司马光。(板书课题:司马光) 

(1)介绍:“司马”是复姓。“司马光”姓“司马”,名“光”。 

(2)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司”。 

3.课件出示资料,简介司马光。

1.欣赏图片,自主交流。2.齐读课题。 

(1)了解复姓——司马。 

(2)识记“司”字,交流识记方法。“司”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组合法记生字: 横折钩里加横和“口”;和“同”字对比识记;交流书写“司”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并书写“司”字。 

3.借助课前搜集的关于司马光的资料有选择地进行介绍。

1.学生欣赏图片,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2.教师介绍复姓时,可引导学生再说几个复姓。  

3.教师要提示学生介绍资料要简练、浓缩。

二、初读感知,读通文言文(用时:23分钟)

1.出示课文,认识文言文。2.引导学生交流: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学过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练就是文言文最大的特点。 

4.引导学生交流有什么好方法学懂文言文。 

5.范读课文。

(1)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 

6.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注停顿,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7.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庭、登、瓮”是后鼻音;“众、持”是翘舌音;“没”在这里读mò。

(2)指导读好停顿。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8.引导学生试着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9.指导学生朗读。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 

2.交流: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学过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3.小组同学根据课前查找的有关文言文的资料,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 

4.小组合作交流怎样能学懂文言文。 

(1)学懂文言文靠读。(2)要学懂文言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个字的意思。 

5.跟老师读文,读流利。

6.读自学要求,自学并小组内交流。 

7.汇报自学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后鼻 音“庭、登、瓮”;翘舌音“众、持”;读准“没”在本课中的读音。(2)在教师指导下,画出停顿,读好停顿,读通句子。 

(3)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小组分句赛读课文、男女生对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8.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9.反复朗读课文,读好断句,把课文读熟。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篇文章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知道文言文的特点。 

2.教师要相机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学生在朗读生字词时,要注意强调多音字“没”在这里读mò;“得”在这里读dé。4.学生首次练习读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停顿。适时地范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5.本节课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的速度 放慢,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熟练,读出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指生开火车朗读并组词。 

司 庭 众 

2.指导学生按结构将生字分类。 

3.重点指导书写品字形结构的“众”字。 

(1)观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写字动漫演示书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1.开火车朗读生字并组词。 

2.将生字按结构分类。半包围结构:司 庭 品字形结构:众 

3.在教师指导下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特点,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观看写字动漫演示书写,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1.在书写时,教师要强调 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规规矩矩写字,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2.教师要提示学生:“庭”字里面是“廴”,不是“辶”。3.观看书写动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运笔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体现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1.组织学生谈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课下阅读,拓展延伸。(1)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2)搜集有关司马光的小故事读一读。

1.自由谈收获。  

2.(1)熟读课文,完成书写作业。  

(2)查找有关司马光的小故事读给小伙伴或家人听。

引导学生谈谈收获,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生字词开火车朗读。 

2.指名朗读课文。 

3.想一想:课文讲述的是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

1.开火车朗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朗读课文。 

3.回顾课文讲述的故事。

朗读课文时,提示学生注意读准生字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二、解读故事,品味人物(用时:23分钟)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读读文言文,品品小故事。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或工 具书,交流:“群儿、一儿、众、光、儿”分别指的是谁? 

2.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小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词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 

庭:庭院。 戏:嬉戏玩耍。 

(2)其中一个小孩子怎么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图,引导学生认识“瓮”。瓮是一种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3)你觉得在这里“登”是什么意思?再猜猜,有没有合适的词来替换?哪个更贴切? 

(4)小结: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接近。

(5)引导学生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过渡:瓮里的水非常多。小孩子沉入了水中。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的表现怎样?引导理解“众皆弃去”这句话的意思。 

(7)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3.引导学生交流: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5.课件出示课文内容,请三位同学来合作分别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6.指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由交流:  “群儿”指在一起玩耍的一 群小孩子。“一儿”指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众”指除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光”指司马光。“儿”指跌入水中的那个小孩子。 

2.借助注释、插图,猜一猜,想一想。 然后组内交流: 

(1)“戏”是嬉戏玩耍的意思。从中可知,群儿在庭院里嬉戏玩耍。  (2)其中一个小孩子“登瓮”“足跌”,掉进了瓮里。 

(3)小组对照插图交流。预设: 

我觉得“登”是“登上”的意思。我觉得“登”是“爬”的意思。我觉得“爬”更贴切。因为从图中看那个瓮很高大,不容易登,应该是爬上瓮。 

(4)进行比较、发现。(5)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其中一个小孩子爬上瓮,失足掉了进去,淹没在水中。 

(6)交流理解:“众”指的是除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除司马光以外的孩子们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那里,都跑开了。 

(7)对照插图交流:司马光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进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并交流体会当时司马光这么做的原因。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性格特点。 

4.小组同学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5.合作说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6.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全文,并达到熟读成诵。

1.学生在预习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借助注释或查找工具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将自学所得记录下来。 

2.司马光破瓮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所以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3.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寻求更贴切的答案。“登”在这里用“爬”字来解释更准确。 

4.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并引导学生借着课文注释,采用猜一猜、想一想、悟一悟的方法去读懂文言文,把文字读透。

5.教师可通过“演一演”活动,引导学生演示一下司马光破瓮救人时的动作,在动作演示中理解“持、击、破之”的意思。6.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主表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出谋划策,商讨施救的方法。   

7.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 序来背诵课文。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开火车朗读并组词。 

登 跌 弃 持 

2.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3.重点指导书写。 

(1)指导“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 ①观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②出示书写动漫演示,指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③教师范写。 

④提醒写字姿势。 

⑤反馈交流,展示评议。(2)合作书写上下结构的字“弃”。 

①写字动漫演示书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②指导学生明确书写特点。 

③强调写字姿势。 

④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1.学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并组词。    

2.按生字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跌 持 上下结构:登 弃 

3.在教师指导下书写生字。 

(1)书写“登”。

 ①观察生字特点,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观看写字动漫演示书写,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③观看教师范写。 

④仿写,注意写字姿势。⑤反馈交流,展示评议。(2)书写上下结构的字“弃”。 

①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②明确书写特点。 

③仿写,注意写字姿势。④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1.在书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再书写,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正确的笔画、笔顺,注意间架结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注意“登”是上下结构;“弃”的第四笔是点,可与“异”进行比较。还可以把这两个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如:登山、放弃。    

3.教师要注重书写评价, 展示好的书写成果,激励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1.出示背诵要求。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熟练地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先自己讲讲,然后讲给好朋友、爸爸妈妈或 爷爷奶奶听。

25《掌声》导学案

课题

掌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2至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得到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

1.制作描写两次掌声的重点句子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根 据课题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读文,出示读文要求。

1.齐读课题,并根据课题 提问:掌声是谁发出的?掌声是送给谁的?为了什么事要鼓掌呢? 

2.按照读文要求自读课文。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激发学生对课文情节发展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12分钟)

1.指导读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 

2.引导学习生字新词。 3.教师重点指导:“落”和“调”这两个多音字在文中的读音,并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区别读 音;“姿势”的“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4.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5.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认读。 

6.用学习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1.自由读文,圈出生字新词。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方法。 

3.汇报学习成果,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给多音字组词。

4.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如,借助偏旁记忆“忧”。 

5.同桌之间互认互考,教师领读、开火车读词语等。 

6.侧重理解“姿势、骤然”等词语。

1.初读课文的读文要求主要是对课文中字音、生字、新词的关注。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注较难读的字音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多种渠道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再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下面的句子。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1)是什么原因让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呢? 

(2)英子的走路姿势一摇一晃,可她也想像正常孩子一样走出教室。想象一下:英子也想去干什么? 

3.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弄清文章大意,画出文中描写英子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并说一说英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自卑、残疾、可怜、孤单、自信、开朗……) 

2.将句子画出来。体会“默默地”一词的内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 

3.在小组内读文交流,弄清课文是按照“掌声前——两次掌声响起——掌声后”的顺序来记叙的。

1.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填空,引导学生想象英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如,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2.教师应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并将学习重点放在英子得到掌声前后的变化上。

四、指导书写,课外拓展(用时:13分钟)

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默、腿、轮、投、调、摇。(1)引导学生抓住字形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3)针对难点字进行范写:腿。指导学生临摹并书写。 

(4)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默、轮、投、调、摇”5个生字的书写。 

(5)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成果展示、师生点评等。 

2.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查找关于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

1.观察生字:默、腿、轮、投、调、摇。

(1)认真观察字形,牢记字形特点。

(2)观察后发现上述生字都是左右结构,这些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默”左边“黑”的四点底要写的紧凑一点。

(3)随教师书空“腿”,要写得紧凑。 

(4)在练习本上书写“默、轮、投、调、摇”。

(5)对书写内容进行互评,总结优缺点。 

2.完成拓展练习。 

(1)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

学生刚接触写钢笔字,兴趣很高,大部分学生对写字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能注意到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但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做得不够好,教师要多加指导,加强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课件出示字词,引导学生巩 固复习。 

2.指读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英子的变化,并提出疑问。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字词。  

2.对比英子的变化,并进行质疑。

在巩固复习环节教师可以考查一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精读课文,领悟掌声的内涵(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分别送给英子几次掌声?你是从哪里发现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两次掌声都在第3自然段中。引导学生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3.学习第一次掌声。 

(1)引导学生在第2、3自然段中找一找第一次掌声前有关英子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读一读,说一说英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说一说想对英子说的话,体会掌声 的含义。 

4.学习第二次掌声。 

(1)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次掌声时相同的方法进行小组内自学交流。 

(2)引导学生按照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随机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交流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5.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了解英子的变化。 

6.出示英子的话,体会英子从掌声中获得了什么。7.组织学生复述课文:由一位同学扮演英子,其他 同学扮演英子的新同学,让“英子”给大家讲讲让她微笑着面对生活的故事。

1.根据要求自由读课文后,指读回答问题。 

2.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掌声响起的句子。学生汇报: 

(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故事讲完了,教室 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学习第一次掌声。 

(1)自由读第2、3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英子表现的语句。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感受,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2)合作交流掌声所代表的意义。(鼓励和关心。) 

4.学习第二次掌声。 

(1)总结学习方法。 

①画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句子。 

②抓住重点词语想象英子此刻的心理变化。 

③体会此刻英子的同学想对英子说些什么。说一说掌声的含义。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3)汇报交流。 

5.读第5自然段和第1自 然段中描写英子的语句,读完对比英子前后的变化。 

6.联系前文,体会掌声的意义,总结英子从掌声中获得了什么。

(这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和赞赏,英子从中获得了自信,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 

7.一人示范复述后,其他学生选择第2、3、4自然段中任意一段复述课文。

1.在区分两次掌声时,教师应让学生圈画出“掌声”这个词语,然后在读文中区分哪些语句描写的是第一次掌声,哪些语句描写的是第二次掌声。  

2.在学习第一次掌声的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词句来谈英子的心理。联想英子此时此刻想到了什么。  

3.为了更好地体会第一次掌声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体会,假设自己就是英子,想想听到掌声后自己的内心是怎样的。  

4.学生总结的学习方法可能会表达不清,教师要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归纳整理。   5.在了解英子的变化这一环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导致英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6.在引导学生复述时着重注意复述的注意事项:人称的转换;适合“英子”的角度;适当加上“英子”的内心想法。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剩余的会写的生字。指生开火车朗读并组词。 

掌 班 晃 烈 勇 

2.重点指导“勇”。 

(1)观察字的结构,注意相同部件的占位。 

(2)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教师范写生字,强调易错点。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 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3.合作书写“掌、班、晃、烈”。 

(1)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这四个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 

(3)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自主书写这五个生字。

1.开火车朗读词语并组词。

2.书写“勇”。 

(1)观察生字特点,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观看动漫演示,边看边书空,注意笔顺。 

(3)观看教师范写。 

(4)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注意写字姿势。 

(5)说说优缺点。 

3.合作书写“掌、班、晃、烈”。 

(1)明确这四个字的笔顺。

(2)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注意写字姿势。 

4.在练习本上书写“掌、班、晃、烈、勇”。

1.在书写时,教师要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正确的笔画、笔顺,注意间架结构,让学生规规矩矩写字,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好习惯。 

2.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同一部件在字中的不同位置所占的 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用时:7分钟)

1.引导回顾课文,思考:是什么让自卑的英子变得自信乐观?是什么让曾经失去自信的英子重新找回了自信?是什么化解了她心中的忧伤与孤寂?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掌声的意义。 

3.指导学生从第2至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1.齐声回答——掌声。 

2.联系生活谈掌声的含义。(掌声是爱、鼓励、夸奖、帮助、关心、关爱、支持……) 

3.练习转换人称复述。

教师可以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掌声,并引导学生一起完善。如:掌声是一段欢迎词, 讲述着我心里的热情。掌声是一段鼓励的话,它告诉我能战胜困难…………

26《灰雀》导学案

课题

灰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 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和男孩知错能改的品质。学习抓住人物心理,读出人物语气的朗读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有关列宁和灰雀的资料。(师生)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了解列宁,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列宁的挂图及 背景资料。 

2.课件出示灰雀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灰雀的样子。 

3.引出课文题目并质疑。

1.读一读课件中列宁的资料,互相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2.观察灰雀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灰雀的样子。

3.看到题目,想象一下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教师可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在生字新词的下面画“____”。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并识记词语。 

3.检查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情况。鼓励学生一字组多词。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雀、诚”的写法。5.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并按照灰雀的踪迹,划分段落,概括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2.逐个认读并识记生字新词,小组内互相评价识记情况。读准“列宁、胸脯、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诚实、惹人喜爱”等词,注意“宁、胸、仰、诚”等都是后鼻音。

3.交流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4.(1)观察“男”“或”的书写动漫及教师的范写。 

(2)独立书写其余11个字,然后集体评议。

5.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按自然段分别读课文,各自交流对课文的了解,根据“看见灰雀——不见灰雀——又见灰雀”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新词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巩固识记。    

2.如何划分段落?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抓手或者线索,以此来提高学生划分段落的能力,训练学生有依据地思考。

3.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人物——列宁和小男孩,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进行概括。

三、再读课文,品味可爱(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体会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课 件相机出示描写灰雀的相关句子。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漂亮、活泼。 

(2)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法,抓住“外形、声音、动作”三个方面来简要介绍一种熟悉的动物。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灰 雀的句子,同桌之间交流做标记的地方,对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讨论。 

2.结合相关句子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抓住“粉红”“深红”“婉转地歌唱”“惹人喜爱”,想象灰雀的样子,体会灰雀的可爱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 

(2)①了解课文是从外形、声音、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灰雀的。 

②运用写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口语表达。

1.在揣摩描写灰雀的语句时,可以通过课件出示灰雀的形象,播放灰雀婉转的歌声等,引导学生获取真切的感受,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学生口语表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再说说哪些是描写外形的,哪些是描写声音的,哪些是描写动作的,以巩固所学的,促进知识点有效迁移。

四、读写结合,拓展练写(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练笔:将刚才介绍的小动物写下来。2.组内交流小练笔。

1.学生进行书面表达。 

2.在老师的组织下交流自己的小练笔,并进行修改。

教师要注重学生习 作交流,在交流中多鼓励,增强表达的兴趣,并在交流中掌握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听写词语,巩固内容(用时:5分钟)

1.听写课文词语并组织学生自我检查订正。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听写词语,相互检查并订正。  

2.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听写词语时可以请几位学生上台板书,便于反馈。

二、品析词句,感受形象(用时:20分钟)

1.提出自读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2)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时,他们心里分别想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适当地在书上做批注。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体会列宁的人物形象(1)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①抓住“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并指导朗读。 ②抓住“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体会列宁心中的焦急、担心,进一步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指导朗读体会列宁的心情。 

③抓住“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体会列宁找不到灰雀时焦急的心情和对灰雀的喜爱。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 

④抓住“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它怕冷。’”体会列宁内心的难过和对灰雀的关心。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  ⑤抓住“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惋惜之情。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 

(2)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

①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昨天你到哪儿去了?’”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 

②抓住“列宁也没再问……男孩是诚实的”体会列宁对男孩的信任、尊重、关爱。 

◇体会男孩的知错就改。①抓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想象男孩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抓住“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揣摩男孩此刻说话的语气。 

③抓住“第二天,列宁来到……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体会男孩知错就改的诚实品质。4.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10自然段,加深体会。

1.根据自读要求自学。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画相关语句。 

(2)揣摩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时,他们心里分别想的是什么。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做批注。

3.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对列宁的感受。  (1)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①抓住“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朗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②设身处地地想象:列宁没有找到灰雀后,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好句子。 

③体会列宁找不到灰雀的焦急心情,用急切的语气读这句话。 

④用低沉缓慢的的语气读这句话,品出列宁内心的难过。 

⑤揣摩出列宁的惋惜之意,试着读出惋惜的语气。 

(2)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 

①联系全文内容想:男孩已经知道错了,在列宁的提示下把灰雀送了回来,说明他已经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所以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 

②自由交流:你喜欢列宁的这种教育方式吗?为什么? 朗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信任、尊重、关爱。 

◇体会男孩的知错就改。 ①交流男孩在说这句话时的心情,并试着用“吞吞吐吐”的语气来读带省略号的句子。

②交流:男孩为什么这么肯定灰雀会飞回来?从男孩的话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出男孩肯定的语气。 

③想象说话: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朗读体会男孩知错就改的诚实品质。 

4.先在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再分角色读第2~10自然段,再次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刚进入中学段,自主学习的习惯可能还没有养成,因此,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加强指导,如边读边想的习惯边读边批注的习惯等。 2.在学习列宁和男孩的对话部分时,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边读边静心体会人物的心理,同时想象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填写提示语,再分角色练习读对话内容。以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己读懂课文内容。    3.教学中要注重将课文主旨的揭示和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特别是可以抓住“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男孩此刻的心理,通过补白性的想象练习,在明白课文主旨的同时,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4.要在学生熟读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自我总结,练习讲解(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收获。 

2.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讲解故事。

1.自我总结学习收获。(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总结,也可以从表达方法的角度总结,还可以从怎样朗读的角度总结等。) 

2.小组内练习讲故事,也可以演一演。

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关注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表达的策略性知识的总结,如“要读好人物对话,就要了解人物当时的心里想法”等。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用时:5分钟)

1.向学生推荐图书《列宁童年的故事》。 

2.鼓励学生搜集列宁的其他故事。

1.读图书简介。  

2.课下搜集列宁的小故事并读一读,学习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师可以单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办一次“列宁故事交流会”。

27*《手术台就是阵地》导学案

课题

手术台就是阵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2.默读、朗读课文,借助填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体会“陆续、连续、继续”的不同意思,并练习正确运用;了解反问句加强语气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的语句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深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情境导入,简介白求恩(用时:3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激烈的炮火声。教师讲述:图中的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 员做手术。知道他是谁吗? 

2.对,他就是白求恩大夫。简介白求恩大夫。 

他说过一句话:“手术台就是阵地。”(板书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 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

1.学生边看图边听介绍并回答教师的问题。2.(1)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白求恩大夫。 

(2)学生齐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了?

1.学生在介绍画面内容时,教师要提示学生说重点,说完整的话,而且不管学生说得怎样,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 

2.介绍资料要有选择。 

3.学生在质疑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提问,并及时鼓励、肯定,最后提炼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反复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同学间相互探讨。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白求恩大夫的什么事情?2.出示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词语。重点指导:多音字“斗、弹”的读音,了解多音字“挨、血”在本课中的读音。(2)初步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写了白求恩大夫的什么事情?出示填空:课文讲了白求恩大夫在(     )的情况下,把(     )当作(    ),为(       )的事。

1.(1)读一读“自读要求”。根据自读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相互点评。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1)利用多媒体出示词语,小组长检查小组同学的认字情况。寻求方法区分多音字“斗、弹”的读音,了解多音字“挨、血”在本课中的读音。 

(2)小组合作理解词语意思。

当头一棒:迎头一棍子。比喻受到严重警告或突然的打击。 

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3)①学生读课文并思考所提问题。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小组内相互商量。 

②自学体验。小组内相互学习,根据预习单上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 白求恩大夫的什么事。完成填空。

1.学生认读词卡和字卡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在错处予以指导和强化即可。    2.逐步引导解决所提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根据提示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三、指导朗读,了解环境描写(用时:10分钟)

1.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四周环境的句子。 

(1)交流找到的描写四周环境的句子。 

(2)想想这三次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相机播放视频。

2.指导朗读。是呀,猛烈的炮火一步一步向小庙逼近,预示着死亡一步一步向白求恩大夫和同志们逼近。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白求恩大夫冒着生命危险坚守阵地,不顾疲劳地给伤员做手术。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表现当时环境的恶劣吧。指名分句朗读,齐读。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 

(1)交流理解下面的句子:①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②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③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 

(2)学生读读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并观看视频,感受战斗的激烈,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读句子,在情境中展开对话。

离学生现实的生活场景比较遥远,在引导学生品读句子的基础上,结合视频,或学生绘制的连环画,深刻体会战斗的激烈、情势的危险,衬托出白求恩大夫高尚的精神品质。

四、细节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用时:18分钟)

1.在形势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白求恩大夫是怎样给伤员做手术的?他是怎样表现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白求恩大夫做手术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1)交流句子: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①你知道“镇定”是什么意思吗? 

②“仍然镇定”是在讲什么呢? 

③从哪些地方看出白求恩大夫仍然镇定地给伤员做手术? 

(2)交流: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在形势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卫生部长传达了师长的决定,白求恩大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出示句子: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①“沉思”是什么意思?白求恩大夫在沉思些什么呢? 

②沉思后,白求恩大夫做了怎样的决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①白求恩大夫说的“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②白求恩大夫说:“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大夫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③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白求恩临危不惧的坚定语气,以及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语气。 

3.教师领读。 

(1)课件出示句子: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白求恩大夫——(接读)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2)集体讨论:这里的“仍然”告诉我们什么?这里的“争分夺秒”又告诉我们什么?

1.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白求恩大夫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相互间交流一下。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 

①理解“镇定”的意思: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②“仍然镇定”说明白求恩大夫仍然不慌不忙地给伤员做手术。 

③交流汇报:“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大夫仍然镇定地给伤员做手术,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弹片,丢在盘子里。

④学生自由练读句子,学生示范读,相互点评改进。

(2)交流“沉思”的意思,汇报白求恩大夫沉思什么。朗读描写白求恩大夫做出决定的语句。

(3)学生带着问题逐句读文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这几方面汇报讨论结果: 

①白求恩大夫说的“手术台”和“阵地”不是一回事,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他把“手术台”比作“阵地”,表明他要坚守自己的岗位。  

②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点1:白求恩大夫是加拿大人,他现在身在中国,为中国的伤员做手术,当然是我们的客人。 

观点2:白求恩大夫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他把自己和我们看成是一家人了,所以他不是客人。 

③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2.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3.(1)配合教师朗读课件中的句子。 

(2)小组讨论后,汇报:白求恩大夫不顾自己的安危,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在此期间他不下手术台,把手术台当作了自己的阵地。

1.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相关内容。  

2.学生理解词语时,可结合语境,在读中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3.在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意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战斗的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感悟。重点品读白求恩大夫的语言。  

4.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5.学生在交流白求恩的做法体现出什么精神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交流,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点拨。    6.教师领读时,可结合领读内容适时渗透情感教育。

五、感情升华,拓展延伸(用时:4分钟)

1.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吗? 

2.出示课文插图,播放符合第2~4自然段内容的炮弹爆炸等越来越紧张的场面的录音,学生同步朗读。

1.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畅谈自己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2.借助图文和音乐的视听效果,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促使白求恩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内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e1bc98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4.html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