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发布时间:2022-11-11 17:43: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观刈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观刈麦》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反映农民疾苦而写的一首叙事诗。他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把叙事与心理描写融为一体,手法高妙。随之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作者触景生情,将农民的辛劳贫苦和自己对比,表达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实现了叙事与抒情高度统一。文章语言通俗生动,构思精巧缜密。编者将其安排在语文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词拔萃单元,主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才华,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其蕴含的情感。三、二、教学目标的设置四、《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的艺术。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应该从诗歌的音韵、所展现的画面、意境、情感等方面切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动听,动情,动心,达到欣赏的目的。基于此,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五、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六、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七、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八、4、过程和方法:初读赏音韵,再读品语言,三读悟情感。以读引领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九、其中把理解场面描写的妙处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农民复杂矛盾的心情定为本课的难点,以诗句的赏析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入点。十、5、教学课时:一课时三、学情分析1、学法分析: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虽然学生生活在农村,但大部分学生娇生惯养,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贫困,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去理解感悟(农民长时间弯腰低头割麦,虽已力尽却不愿休息,为了抢收,把疲劳和炎热置之度外,可即便这样,收来的粮食还不一定够交税,今日的拾麦者不就是昨日割麦的农民吗?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易于接受。于漪老师曾说: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因而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吟诵,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多层次阅读品味,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问题。2、教法分析: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的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为了传递这种美,我采用了互动式对话教学法,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品味本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教学中我设计了自主读悟,交流互动,拓展延伸,以读促悟等方法,并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53956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b.html

《观刈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