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5 00:21: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雨巷》教学课例研究

 

【研究背景】职高诗歌教学中的困惑

职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差,对于诗歌的学习似乎更是鉴赏无门,而我们老师往往也疏于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引导启发,诗歌教学无鉴赏可言,往往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讲解诗歌”,学生被动听讲,忽视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自主体验。

【教学背景】

戴望舒的《雨巷》一课是高一第二学期的一首诗歌,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曾接触过诗歌的学习,譬如《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学习,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但是由于职高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仅仅是这两首诗歌的学习还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加上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这首诗写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这给学生感知、体验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教学片段描述】

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和一些优秀的教案,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很多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去欣赏诗歌中的情境美,从理解意向入手到把握意境再到领会情感。我也尝试顺着这条教学思路设计了教案,用“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很生涩,学生的反应没我想象的积极,相反,我设置的一些问题,学生回答的很吃力。一节课学生似乎都是在忙于艰难的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我也着实感觉不到他们在“享受”诗歌之美。

教学片段一】

整体感知、分析意象环节中

听配乐朗诵,学生谈感受:

听完配乐朗诵后,师:同学们,你觉得这首诗歌美吗?

生:(少数)美!

师:那听完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茫然......少数同学依然是一个字:美。

大多数学生不敢回答,不说话。

师:有的同学觉得美,美在什么地方呢?

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答案。

师:这首诗歌美在它的情境。为了能感受到它的情境之美,我们先找找诗歌中的意象。

师: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生找并回答: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巷,那作者为什么把地点选择在雨巷呢?

生大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说因为下雨天浪漫,有的说下雨天凄惨,说明作者的爱情是悲剧......

师:大家说的都跟雨相关,为什么在巷子里呢?

生不知道如何回答。

师:因为巷子很狭窄,会给人阴暗、压抑的感觉。是不是这样的啊?

生点头。

师:你们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

【教学片段二】

诗歌音乐美的赏析环节

师:这首首歌的美还体现在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富有音乐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其中的美了吗?它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讨论并回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师:哪些地方运用了反复呢?

生找例子......

师:这种音乐美除了由词句的复沓造成的,还与有规律的韵脚的运用有关,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句中押韵的词语呢?

生努力的找答案......过程很困难,最后还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到了答案。

......

整堂课在我的提问、学生艰难的思考、最终我的总结中艰涩的结束,虽然我之前考虑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设计了很多问题去引导学生,但是似乎学生很难去回答一些问题,课堂上显得木然,课后思考原因,我觉得我一味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提问,丝毫没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学情,更没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整首诗歌的学习,学生似乎都是被我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无法很好的融入到对诗歌的体验中,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我就取而代之的去总结归纳,没有调动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被动的接受我对诗歌的讲解。

于是,我思考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我怎么做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体验,只有学生自己去体验了,才能谈得上去赏析诗歌,而不是听讲诗歌。经过反思,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

【教学片段三】

整体感知、意象赏析环节

一、初听——感知诗的基调(请同学们合上书,静静聆听)

二、再听——整体初步感知(打开书,边听边看,整理初听的感觉)

三、配乐自由读——自我感知体验

在感知这一环节,我并不是像上次那样让学生听一遍就急于谈感受,而且提出 “美不美?”那么笼统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自我体验,自己跟着音乐自由朗诵,目的是让他们自我对文本进行一个大致的感知,尽管这种感知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是它唤起的学生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分析意象时:

师: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生找并回答: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

师:雨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想想雨天给人什么感觉?

生:阴冷、潮湿的感觉。

师:小巷给人什么感觉呢?可以与宽敞的大马路进行对比下,谈谈小巷给人的感觉。

生:与马路相比,小巷狭窄,而且小巷里的行人比马路上的人感觉要少,给人安静的感觉。

......

在这个地方,我也并没有像上次那样,用诸多的“为什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我更注重的是唤起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去谈自己对文中意象的感受,在学生自己的感受基础上总结意象的特点。

【教学片段四】

诗歌音乐美的赏析环节

师请一生读:“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一句。

一生读。

师:你刚才读的那句,如去掉前一个“像梦一般地”只保留后面的,你能试着再读一次吗?

生按要求读:“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师:你读了删了后的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味道不一样了。好像原文的味道更有味道。

师:你说的味道应该就是抒情意味了,感觉了更重的抒情意外,对吧?

生:是的。

师:这种意味加重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因为运用了反复。

师:对了,反复申说,就是细腻地倾诉诗人低回的心声和迷茫的心境,读起来也有一种流淌、深沉而优美的旋律。

师:我在诗中每段的结尾找出了一些这样的词:(板书)“巷、娘、徨、怅、茫、巷、怅、娘”,同学们大声读读这些词,看看这些词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读并回答:韵母都是ang

师:这叫押韵,你们再读读押韵的句子,看有什么效果?

生:朗朗上口的感觉。

师:对了,这次词语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具有音乐感,所以叶圣陶先生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体现了现代诗的美韵。

生点头。

......

在这个环节,我是引导学生去朗读重点的字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在感知基础上总结规律,而不是像第一次那样,自己先把规律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答案找例子,那样做就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主动体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完全是在被动的接受。

【我的反思】

通过两次教学的对比,最直观明显的感觉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第一次上课,学生就似旁观者一样在“配合”我的教学,对于诗歌的学习完全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地步,何谈鉴赏?诗歌这种文体对于职高生而言本来就显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诗歌,不仅仅是听老师赏析,而是需要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也许过程比较艰难,可是这个过程有时比最后的结果可能还要重要。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了诗歌的优美,他才会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去赏析诗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225ed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1.html

《中职语文课例研究报告:《雨巷》教学课例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