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贝尔》的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0-04-09 00:35: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安娜贝尔》的读后感十篇

  《安娜贝尔》是一本由(加拿大)凯瑟琳·温特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贝尔》读后感(一):与安娜贝尔的邂逅

  关于成长的小说很多,"安娜贝尔"却因为双性人而不同寻常,能够想象的到这中间的痛苦纠结与羁绊,但是无论如何,温暖的感情却总能带领我们走过成长的苦涩与迷茫。相信一定很好看哦。

  另外,好喜欢这个封面哦!!!

  《安娜贝尔》读后感(二):第一章就把我给震惊了

  极寒地带的一个小村子,四处冰天雪地,男人出去打猎,女人在家不出门,也没处可去。夫妻间话很少,但交流不少,用身体语言。女人在家生孩子时,男人从外面打猎回来了,是回来吃饭的,那屋生着孩子,这屋吃着饭,生下孩子看也不看,吃完了赶紧走,要赶着去打猎。完全不知道孩子已经生下来,更不知道这孩子是个双性人。wow

  《安娜贝尔》读后感(三):看过精装本的英文版

  在英国卫报上有专门介绍,这本小说触及了一个以前没人接触过的主题,双性人。书中随处可见的纽芬兰极地风光和民俗,对于这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也是陌生而新奇的。冰天雪地的拉布拉多,因纽特人世世代代以打猎为生,如果你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就明白他们为什么杀海豹了。这本书写得很美,是近年不多的佳作,也是加拿大文坛在未来有可能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一本力作。

  《安娜贝尔》读后感(四):bazinga

  总算见到一本这样的书了,找了好久总算找到了,有没有中国人写的这样的书呢?为什么最新潮的都是外国人写的,郁闷。雌雄同体是不是意味着具备两方面的性需求和性功能?

  作者: (加拿大)凯瑟琳·温特

  isbn: 7510422795

  书名: 安娜贝尔

  页数: 328

  译者: 葛 甲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1-11

  《安娜贝尔》读后感(五):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永远都不想再体验这种难熬的阅读经历。

  缓慢的节奏、细腻的描写让我抓狂,即便最后一章的脚步逐渐加快。

  中间睡过去好几次。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好书。

  冰天雪地拉布拉多历历在目。

  韦恩。特莱德韦。简辛塔。托马辛娜。

  平凡且真切地存在着。

  平淡的史诗。属于所有人。

  有一种当初看《简•爱》的恍惚感:

  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自由与美并行;

  琐碎,但真实。

  在这个故事中,

  你可能找不到你想要的,

  但你会发现你意想不到的。

  《安娜贝尔》读后感(六):这个世界,其实也许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个人意志

  我不知道这是作者的故意,还是其他别的什么原因,关于韦恩的内心情绪,大块大块地缺失。以至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像个一知半解的路人,去揣测韦恩在面对自己是雌雄同体这个事实时,内心到底怀着什么样的难言之痛与迷茫态度。作者把弄得他更像个局外人。

  轻描淡写的段落总是出现在韦恩最需要表达情绪的那刻。他平静,平静到可以在一个人面对世界时仍然可以安之若素。可以看到“美”。

  实际上,韦恩几乎从来都是一个人在和这个世界抗衡,或者说和解?童年时最珍贵一份的友情,被父亲的独断扼杀,少年时最信任的人生导师,被学校和父亲禁制,他那个压抑的生命越到后来越让人手足无措。

  在最后,特来德韦用行动来修补韦恩孤独的生命体,终于,亲情之光、友谊之光,人性之光大爆发……

  作为读者,个人感受是,这样的阅读经验,一次刚好,再次蛋疼。

  《安娜贝尔》读后感(七):能系住昴星的结,还是能解开参星的带

  读书;冥想;狩猎。其实,那正是我想要的一种生活:在狩猎点沿线盖一所小房子,里面存上硬面包、面粉、豌豆、茶叶,安置一张有两百年树龄的云杉树桩制成的桌子,再配上一把海豹皮制成的长椅,摆上锡制炉子……归家,就围坐在火炉旁读《思想录》。出门,便带上猎鸟犬,去邂逅最大的麋鹿群,去采摘美味的覆盆子和云莓。甚至,很好奇,像特莱德韦那样穿上羊毛内裤会是什么感觉……哈哈O(∩_∩)O~ 我已经被作者所描述的场景所深深吸引,对那个荒凉而又纯净的拉布拉多心生向往。

  然而,再纯净的地方也会有人世的纷扰,冰雪下的拉布拉多也无法例外。想必,上帝也有开小差的时候吧。安娜贝尔就是这样的一个“错误”。上帝他老人家在造人的时候一定是开了小差,才会有这样的疏忽,让安娜贝尔与韦恩合二为一。不是任何时候的加法都更有成绩和意义,男加女的身份重叠给安娜贝尔带来的是许多的煎熬和更多的煎熬。或许,作者有意把拉布拉多写得那么美,只有这样,才更能显现故事的悲伤无奈和啼笑皆非。

  故事中,对于主人公来说,与其生命至关重要的三个人物,各有态度。但,无疑都是爱。父亲特莱德韦想要用男性的力量给予韦恩从容和坦荡;而母亲简辛塔却坚忍沉默地守护在身旁;既是接生婆又类似保姆的托马辛娜却一直在等待和观望,想尽用自己的方式帮韦恩找到自己。

  能系住昴星的结,还是能解开参星的带?——特莱德韦在“猎人图书馆”阅读《圣经》时联想到的这句话,仿佛成了一句谶语,贯穿始末。就像这句话所述,故事的结局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取向,但也不是完全开放式的,结果只在不言之中。

  一个人之于世界,就如同一颗星星之于浩渺的夜空。夜空不会因为光亮的强弱而对星辰厚此薄彼,只要你还在发光,就会有你的位置。世界也会如此,只要自己不卑微,再“另类”的人也会有容身之地。况且,错原本就不在自己;况且有那么多的爱保驾护航,尽管它们各有各的方式。

  《安娜贝尔》读后感(八):从韦恩到安娜贝尔

  《安娜贝尔》这部小说成功之处在于它向读者描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双性人在生活中确实存在,但通过小说的形式来讲述一个双性人的成长故事,却还是头一遭,这是其一;其二,在这部小说中,凯瑟琳.温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了降生于拉布拉多小镇上的一个双性人的成长历程,孩子生下来,就在父亲特莱德韦和母亲简辛塔,以及邻居托马辛娜的关爱下成长着,在父母的眼里,他是儿子韦恩,而对无私的邻居托马辛娜来说,韦恩就是自己死去的女儿“安娜贝尔”。

  在世界文坛上,凯瑟琳.温特名不见经传,但其对这部小说的立意和叙述的文笔都很新颖细腻,特别是在这部小说中,她像对待一件工艺品一样,对韦恩进行精雕细琢,使读者不得不对韦恩的命运起同情关注之心,会跟着故事中韦恩的成长历程一步步走下去。如此塑造出来的角色自然不同凡响,任谁都会被情不自禁地带进去,关心和同情角色的命运。当韦恩在男性和女性两个身份中间苦苦挣扎而不知所措时,读者也会为其感觉到不安。韦恩或安娜贝尔无论在哪个性别中生活,都必然要面对一个现实,要么是男,要么是女,没有同时选择的权利,因此,即便他暂时走出选择的烦恼,终究还需做最后的抉择。好在,现在医学不致于让他无所适从。

  这部作品仍有明显的缺陷,就是在整部作品中,几乎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冲突,韦恩作为“安娜贝尔”,有了头一回初潮,却因此腹痛如绞,托马辛娜把他送到医院做手术并因此失掉了工作。通览整部作品,这就算是最大的矛盾冲突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鲜明的矛盾冲突,任它题裁再新颖、角度再不同,也很难说是一部上乘之作。作者凯瑟琳.温特凭借这本处女作小说一举获得加拿大的六项主要文学奖,分别是托马斯.海德.拉德尔文学奖、《纸与笔》年度最高奖、丰业吉勒文学奖、GLBTQ独立文学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以及罗杰斯作家信托小说奖,说明在这个文学事业并不发达的国度,这部小说已是翘楚之作。

  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在加拿大偏僻的小镇里,人们就已经与电视为伴,并钟情于电视购物了?

  《安娜贝尔》读后感(九):寻找

  《安娜贝尔》,很美的名字,她是这本获得加拿大所有文学大奖青睐的小说的书名,也是这个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但,却不是唯一的名字。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韦恩。韦恩出生在拉布拉多东南海岸一个叫做克洛伊登港的小村庄,正如这个村庄普通的地点和普通的风景一样,韦恩的父母也是极其普通的村民,但当他们满心期盼的孩子降临人世的时候,不普通的事情发生了,同一个孩子身上拥有男性和女性的双重器官,如何面对这个孩子和将来让这个孩子面对自己和世界,成为摆在特赖德韦和简辛塔面前的大问题。丈夫的意见成为最高指示,韦恩成为了“韦恩”,阴道被缝合,女性特征被隐藏,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被当做普通男孩培养长大。

  韦恩生理上的不适一次次被迫让特赖德韦家庭正视孩子的问题,但更可怕的是韦恩的心理变化。他喜欢花样游泳,做梦都想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泳衣,他不擅长篮球等竞技运动,在撑杆跳上却成绩斐然,他能细腻地感知好友沃利•米谢林的心情,并无限渴望融入到她的生活中。但他在父亲一次次“儿子”的称呼中迷茫,一次次咽下能让他肌肉结块,喉结突起的药物。还有被父亲粗暴破坏的小桥,使得韦恩在身与心的矛盾纠结中,迷失了自我,生活也变得晦暗无光。当他终于可以走出村庄,来到小镇开始自食其力,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儿时托马辛娜呼唤的“安娜贝尔”终于破茧化蝶,她也终于遂愿找到沃利•米谢林,完成了儿时的梦想。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关于“寻找”的故事,韦恩在寻找内心的自我实现,特赖德韦在寻找梦想中的生活,托马辛娜在寻找心灵的救赎,沃利•米谢林在寻找成为音乐家的“坦途”。虽然韦恩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肩负着父亲的厚望,桎梏于生理的特殊,一直在迷茫中徘徊,但终于找回了自己。“特赖德韦是个拉布拉多人,但他的儿子已经离开了家乡,像所有的儿子或女儿都会做的那样去追寻父辈所不需要融入的自由,因为那自由已经融入了父亲的身上。”在故事的最后,韦恩惊讶于父亲特赖德韦对于小镇每一砖每一瓦的熟悉,这才知道他实现了父辈久已梦想但未能成功的壮举,寻找、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安娜贝尔》读后感(十):漫长的明亮的沉默的安宁

  其实我最想说的还是书腰。

  加拿大有多少文学奖项不太清楚,但女作家还是颇有几个耳熟能详,尤其是打破女王认为加拿大没有作家想法的门罗老太,很让我心仪。总督文学奖听说过,但某一部作品将全国所有文学奖项一网打尽,这可是个小概率事件。后来仔细观瞧,原来书腰上的原话是:“获得加拿大所有文学大奖青睐”,“奖”字前有形容词“大”,后有小暧昧词语“青睐”,这就可以任意解释了。所以说认真阅读书腰有助于提升逻辑性,进城防诈骗。

  说点正经的。旁边爆炸头小圈圈里那个倾情推荐的奥普拉又是谁?……

  正式说点正经的。

  原先硬着头皮读阿特伍德时,就觉得这些文字的确是一个有才能的作家才能摆出的样子,但是实在有些过密,甚至细密到习惯利用路上车上饭桌上的琐碎时间阅读的我无法静心进入。也许正因此,它们才能获得那些拥有大块时间品评作品本身而非故事流畅性的评委们的青睐。

  《安娜贝尔》也是本细密之书,它不吝啬给任何一件物品,一帧景象或一簇想法加上大篇幅的描写,有各种颜色和光线,让我总是忘记主题,出神地回想起小时候那些再也找不回来的明亮绘本。明亮,是这个词,一本选择了敏感的忧郁主题的小说竟会让我感到明亮,不自觉地想起——普里什文?太混搭了。也许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双性人这个极具挑战性和官能刺激的话题可以做出极好或极差的文章,可以用色欲描写满足怪叔叔的需求,也可以很容易地牵连到对自我的终极追问。

  然而此书似乎志不在此二者。它是借助这一主题本身提供的话题性来弥补情节平缓的不足,从而放手描写生命触底前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所以这不是本想象中那样的猎奇之书,而更像是关乎情感的漫长诗卷。

  不过既有读《中性》的经历在前,这个题材所能挖掘出的思考空间于我已经不大,所以对于评论摘录中那些大词——“奇葩”、“天才”、“完美”,实在难以适应。

  我想这书大概适合某个与家人独处的假日午后,带到E.B.怀特的缅湖上去读。不要希冀任何可能到来的刺激,既然你和这世界相互接受,就该献身于沉默的安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4d9ffc5a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3.html

《《安娜贝尔》的读后感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