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义乌小商品市场分析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
一、义乌商品市场的现状

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的商贸业持续繁荣,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这是义乌最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作为全国批发市场发育最早、交易规模最大的中国小商品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业已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配送中心。 <>义乌商品市场发展的优势
l、价格优势。
由于义乌市场起步早,拥有一支走南闯北的经商大军。“买全国货、卖全国货”,一度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响亮口号。近年来,通过引导和扶持经营大户以总经销、总代理的新型营销方式取代传统购销、代销方式,价格优势更趋明显,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的不断深入,以“质优价廉”为主要特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凸显,小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日渐成熟。到目前为止,共吸引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省市的2000余家名优企业到义乌设立厂家直销处,包括宝洁、飞利浦、松下等海内外知名品牌3000多种,形成了对全国小商品生产、销售具有指导或参考性作用的“义乌价格”。厂商挂钩、货比三家、优胜劣汰,实现了货源配置及价格机制的效率优势。由于义乌市场门类齐全,加之联托运线点遍布全国,货物运输优势明显,物畅其流,成本降低,有力地支撑了小商品集散地的功能发挥,进而降低商品价格。

2、流通优势。
义乌市场以规模宏大、商品丰富而闻名。全市现有各类市场52个,市场总面积114平方米,拥有市场摊店38万个。其中,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中国小商品城年成交额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十大贸易市场榜首。中国小商品城营业面积82余万平方米,商位近3万个,从业人员7万余人,日客流量10万多人次,市场汇集了28大类10万余种商品,日货物吞吐量近万吨。市场汇聚了国内外50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代理、总经销、厂家直销。美国、日本、瑞典、韩国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商人经批准在义乌设立了商务代表<办事处>。不管是在市场大街上还是在我们住的酒店,到处都是来自世界上各大洲的商人,目前,义乌小商品已出口到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看了个数据:截止2002
8月,义乌小商品出口交易值超过10亿美元。一级批发市场的定位、发达的市场链、强劲的辐射能力,赋予了中国小商品城流通信息中心地位。

3、会展优势。
会展业是义乌市场延伸与工业提升的结果。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主办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是国内市场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小商品博览会。其中2001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吸引了美国、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个省<市、>1000多家企业参展,成交额达4368亿元。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全国性、经贸性、外向性、实效性明显增强。投资5亿元兴建的集国际、国内展览和会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体育会展中心,将为义乌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硬件设施条件,由外经贸部参与举办的2002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召开,更是确立了国际性展会的地位。

4、网络优势。
在精心培育有形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建立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化流通网络体系。一是依托中国小商品城的品牌优势,自建了直接的国内外分支物流网络。目前,已建成的在甘肃、四川、陕西、新疆、河北、江苏、南非、乌克兰等30多座分市场和四川、辽宁、广西等地小商品配送中心,形成了遍布全球的批发网络。二是创新交易手段,营造“网上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义乌在信息化方面已投入近10亿巨资,建立了“中华商埠”“易舟”等7个网站和服务点。全市已有3000余家企业入驻网站,因特网用户达9000余户,“中华商埠”已吸收国内外注册会员5000余人,日发商品信息10万余条,汇集了20大类700余小类商品,网上交易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商贸业的发展。

<>义乌商品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1、商品市场培育不够健全,布局不尽合理。
首先,商品市场的发展结构不够平衡,商品市场总体水平不高。除中国小商品城之外,其它专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量的扩张受到制约,商品辐射面不广,同时,各市场之间、场街之间的行业布局不够合理,市场与市场、市场与周边专业街之间的经营范围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专业街房租大幅度上涨势头仍然难以遏制,上升行业由于缺少发展空间难以做大等。其次,大多商品质量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商品的包装、装潢亟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在日常的商贸往来中,制假售假现象屡禁不止,要彻底根治“假、
劣”现象,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商品质量的提高方面,任重道远。第三,小商品国内外配送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国小商品城国内分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义乌市场的知名度,也有利于义乌商品的输放和配置,对分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体现了母市场和分市场间的纽带和依存关系,但国外分市场的拓展工作相对滞后,配送网络仍比较欠缺,还有待于完善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2“先发效应”逐步弱化。
义乌商品市场的发展,从外部环境来看,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地纷纷兴办市场,也一定程度削弱了义乌市场的先发优势,如服装、副食、鞋类等大类商品,由于本地产业支撑能力小,市场份额日渐被区域市场分割截流;一些省份的市场政策比义乌市场更到位、更宽松,劳务资源价格低廉: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产销直接见面越来越多,商品信息互通更快;集散型市场的优势难免有所弱化,作为批发市场的转手经销商的可获利润相对下降,因而“先发效应”逐步弱化。

3、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仍显传统且单一。
义乌市场运行方式主要体现为批发和零售,作为批发市场,批零兼营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也增添了市场的竞争力,但批零交易手段大多呈现为现场看货,即期交货,钱货两清的交易手段,虽然也有利用合同条款择期交货或组织生产与供货,但要想改变小摊小贩的角色,高市场竞争力,必然要利用代理制取得产品销售权,从而实现由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替代有形市场偶然的、无计划的交易活动,建立起信赖、互惠、稳固的业务关系,利用传真、网络等现代手段洽谈生意、完成交易、节省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取代传统且单一的交易方式,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方面还需较大的努力。

4、商品市场主体素质整体不高。
市场主体是市场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虽然义乌市场经历20年的发展,已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善于生产经营小商品的庞大队伍,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趋势。据资料显示,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经营者中,40岁以下占大多数,许多商人文化程度且较高,但从总体上看,市场主体的发育还处于较低层次,相当一部分还属于自给
半自给经济过渡而来的小生产经营者,其文化素质偏低,经营水平不高,交易方式较为原始,交易手段也较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以家庭式经营组织方式为主,缺乏现代批发商的经营意识,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很难适应现代交易手段和交易环境的发展。

5、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需加强。
义乌市商品市场的经营主体是众多小规模的个私经营户,文化素质低,经营方式单一,以经验型面对面交易为主要手段,法制意识淡薄;小商品生产加工以粗放型为主,由于传统家庭作坊式组织生产经营多处于仿制阶段,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造意识十分淡薄,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并一度成为众矢之的,欲使市场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必须诚信经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义乌小商品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形成了生产规模和低成本优势,树立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其外向国际化发展尚受标准、品牌、企业规模和人才的制约。为推进其外向国际化发展,文章提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重组、研究和制定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支援体系、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等战略构想。 关键词:义乌小商品;国际竞争力;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发展研究回顾
2000年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广大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义乌小商品国际化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义乌小商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0%。义乌市场对外延伸对接功能不断加强,12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商务代表处,10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一年一度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博览会成为世界小商品展示、交易、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韩国馆、香港馆的设立以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参展更增加了义博会的国际元素。与此同时,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也开始走向国外,在南非、俄罗斯、乌克兰、瑞典、阿联酋、巴西、尼日
利亚等创办了分市场。可以说,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交易市场,内向国际化日益扩展和深化,并迈出了外向国际化的步伐。
在义乌小商品国际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关于义乌小商品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展开。徐锋利用国际竞争力强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两维指标把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分为4种模式,即本地经营模式、全国经营模式、内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和外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并根据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实践,判定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处于内向国际化经营阶段,即在国内建立专业市场,吸引国内外客商来采购。徐锋认为内向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外向国际化发展。专业市场经营公司直接“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投资,创办专业市场,开展外向国际化经营。冯拾松指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经营的广度表现在出口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欧美市场呈现增加趋势。深度包括直采直销、自营出口和外贸代理3种方式,其中直采直销和外贸代理占较大比例。说明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经营仍处于以内向国际化为主并向外向国际化发展阶段。骆小俊认为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面临的矛盾在于:小商品国际交易规模及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国际化经营商务主体素质较低;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档次结构不够合理。于友伟等对156家浙江专业市场经营户的调查结果表明,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困难因素依次是:海外经营风险52%)国际经营人才缺乏36%)国际文化差异30%)运营成本高(16%)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义乌小商品的国际化处于内向国际化阶段,即在国内建立的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小商品国际交易市场。外向国际化有所尝试,但存在较大的发展障碍。内向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厂商利润极低。从理论上讲,内向国际化属于国际贸易中的EXW(Ex Works 工厂交货合同的基本特征,其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费用是《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3种贸易术语中最小的,当然价格也是最低的。从实践上看,一件高档饰品在义乌市场卖20元人民币,但远渡重洋到达美国后可以卖到30美元,大部分利润进入“国际倒爷”囊中。在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积极探讨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即通过到国外建立贸易公司、分市场等方式开展国际经营活动,不仅拓展了国际生存空间,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贸易利益。 二、义乌小商品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为分析一国或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开辟了竞争力分析的新视野。 (一)生产要素
义乌小商品的生产在初级市场要素中占有明显优势。工贸结合战略的实施使小商品具备
了规模生产优势、低成本优势。义乌人有经商的传统和天赋,拥有大量的企业家人才。人均存款余额居浙江首位,具有资本优势。在基础设施方面,拥有便利的交通,可以直接将货物运达港口。义乌外来人口超过当地人口,为义乌商业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但在高级生产要素上表现为义乌小商品大部分缺乏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2007年,欧盟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公告33项,包括以法律法规形式实施的第三道环保指令——EUP。受该指令影响的产品有机电、玩具、化妆品、农产品、塑料皮革、纺织和鞋帽等。若想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解决产品的标准问题。必须加大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使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为外向国际化经营取得通行证。

(二)需求条件
国际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重要特点,始自1995年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博览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客商采购,而且也成为外商展销小商品的重要平台。义乌市场已是国际性小商品市场。2007年,义乌市场成交额达到460亿元,60%出口到欧美、中东、非洲、拉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义乌小商品是靠品种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而迎合国际需求,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仍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虽然义乌小商品有中国名牌7个、家免检产品19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0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但相对义乌企业的总数尤其是出口产品而言,其比例是极低的。企业缺乏品牌,即使有了自主产品,也很难在价格上进行竞争。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创造品牌效应是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占领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相关及其支撑产业
义乌小商品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集群,不仅商品交易在市场集中,而且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中介组织也密切合作,协调经营,构筑了产业集群优势。目前形成了针织、服装、玩具、饰品、拉链、彩印等八大优势产业。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已经形成,仓储、金融、外贸等支撑产业初具规模。但这些中介机构尤其是外语、外贸、金融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匮乏,同时,企业自身也缺少国际化经营人才,这是制约其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经营人才包括高级决策人才、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外贸业务人才、国际金融人才、国际货代人才、国际保险人才、国际法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国际经营人才是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当务之急。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虽然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开拓了国际市场,但以内向国际化为主的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明确的外向国际化战略思路。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原子化,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规模实力。同业竞争激烈使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竞争,损失了贸易利益。虽然小企业具有经营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等特点,但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就显得力不从心。规模巨大企业一般具有研发能力强、品牌效应显著、生产体系齐全、营销网络完整、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这是国际性企业必备的条件。整合现有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是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任务。

(五)政府推动
义乌当地政府对推动小商品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建立市场、推动工贸结合、制定发展战略及支持政策,到投资公共设施,维护市场秩序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化发展中,组织各种“商品博览会”,树立国际影响。积极支持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8年义乌工作重点之一是实施全方位开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支持有实力企业赴境外开展实业投资和资本投资,积极拓展国内、国外发展空间,提高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六)赢得机会
义乌小商品的规模优势及国际影响使其奠定了国内小商品的龙头地位,其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赢得了国内、国际市场机会。人民币升值、世界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都为外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人民币升值使得本币购买力提高,对外投资能力增强;世界金融危机可以使企业以相对小的代价并购国外企业;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改善了当地投资条件,扩大了义乌企业走出去的空间。

三、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义乌小商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低成本优势,树立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国内优势产业和支撑产业的支持,得到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在人民币升值、世界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吸引下,义乌小商品必将走向外向国际化经营之路。
(一)加大支持力度,扶持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现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建立技术开发联盟,实现联合创新。实行倾斜政策,将科技三项资金、技改资金、创新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一部分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品牌,实现技术、产品、品牌国际化,培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鼓励企业优化重组,扩大企业规模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合并,形成大型企业,增强产品品种、产品系列的拓展能力。鼓励生产、贸易、流通、金融等不同行业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国际化经营的综合运营能力。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加入当地企业,实现联合国际化经营。积极推动当地企业与国际企业建立国际合作联盟,嵌入国际价值链。

(三)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研究和制定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权威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制订和完善产品的国际标准。及时预警国际贸易中可能产生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指导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准入标准认证。

(四)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支援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技术、资金、人才、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完整的支援体系,为企业外向国际化经营提供全面支持。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关系,与国外友好省市签定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取在当地建立国际商贸中心。继续发挥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影响,扩大义乌小商品国际影响力。争取利用商务部、商业厅、商务局(对外经贸合作局)的对外贸易专项资金,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国外设立贸易公司,开展直接对外贸易。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指定专门机构,针对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培养方案,进行有特色的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借助地方高校,培养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商务能力。依托针对性、实用性强、适合专业市场经营的培训机构培养实战能力。利用国际培训机构,培养国际市场管理规则、国际市场行情分析、国际机构交流能力。


中国浙江义乌小商品进货批发市场最大的优势在于: 1)产品更新速度快,每个星期最少更新3次新产品。
2)中国浙江义乌小商品进货批发市场分有四个批发价格(小批价、大批价1、大批价2大批价3,针对不同的采购商同时也适合采购商的需求,单款产品采购数量越大价格越低,总批额达到800元以上有9.5折的优惠,总批额达到1500元以上有9折以上的优惠。不仅单款产品便宜同时再享受总批额的折扣,折扣再折扣。尊敬的客户,中国浙江义乌小商品进货批发市场才是您的财富地带。
3)中国浙江义乌小商品进货批发市场的65%以上的饰品属于自己生产,其他产品都是跟同行厂家合作。在价格上占有优势。
4)完善的售后服务。“产品质量问题三天内无条件退货”,让顾客买得放心、用得开心。 5)第一次批发300元起,第二次批发可200元起,一次批发满800元享有9.5折, 一次批发满1500元享有9折,累积到3900元终身9折,数量无限制,让顾客解除货存之优。 6)正规政府注册公司经营,信誉保证。 7)到款后,通常24小时内发货。

义乌模式初探
义乌,一个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昔日穷得叮当响,没有资源,不靠海边,更没有资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小商品贸易至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经拥有6.2万个商铺,20多万从业人员,日客流量达到20多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多家生产企业包括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义乌常年展示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饰品、玩具、工艺品、日用五金、袜子、拉链等优势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到2006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15亿元人民币,外汇结汇金额将近60亿美元,交易着40多万种商品。如今你很难把满身名牌珠光宝气开奔驰车的义乌人与昔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走街串巷的义乌人联想到一起。经济学家在探寻“义乌模式”,官员们在总结推广“义乌经验”。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义乌人的“第一桶”金! 一、何谓“义乌模式”
义乌素有“中国小商品城”之称,已形成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三大主要市场群。义乌的城市发展,就是建立在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上,义乌也被外界称为“商城”2007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总成交额348亿元,连续17次蝉联中国专业市场榜首。其中,外贸出口
占总成交额的60%,商品辐射215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长驻采购商达1万余人,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外交部、家乐福等政府和商业机构都相继在市场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市”它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市场的运作模式,被各地所效仿。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市场的空间扩张与形态升级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义乌模式”利用市场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从义乌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其创新能力和运作优势是义乌模式的成功之处。
1、市场组织与功能的创新。一是市场经营主体趋向企业化。商城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商品专业市场走上自主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传统商品专业市场组织的重大创新。二是市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依托,借鉴现代商业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稳定的地区及贸易较为集中的地区创办分市场,从而形成相互分工、相互依赖的一体化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市场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内一些业主为了做大生意,更多地占有市场分额,自发地实行横向联合,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划行归市”优化市场结构。“划行归市”就是要合理调节新商户与原有商户、本地经商户与外地客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划行归市”在短期内可能对个别经商户不利,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个小商品市场,也有利于所有的经商户集中竞争。
2、市场形态与交易方式的创新。一是小商品市场不但为市场经商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易设施等外部环境,而且为他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场外交易的特殊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二是小商品市场具有卓越的信息集散渠道和处理机制,呈现出向无形市场和多种形式市场过渡的趋势。三是小商品市场还具有强大的信息集聚功能。有了信息集聚的功能,小商品市场才能有更大的容量。
3、产业创新与体系的完善。以强大的产业为支撑,进行市场运作,走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要素市场(运输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而展开,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商业等配套设施以及城市化发展,实现多方的联动。市场体系的完善是现代市场的重要特征。 二、义乌模式的精髓
义乌模式的精髓是产业间联动发展的结果。在创新市场机制引导下,由地方政府协调各方关
系,形成义乌市的商贸业、制造业及物流业等多产业的有机联动。
义乌模式的成功是坚持地方特色优势的结果。坚持“兴商建市”,通过不断壮大市场,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义乌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缺乏,历史以来义乌人深知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发展地方经济。
义乌模式的发展是物流业在其商贸业和制造业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结果。义乌的物流业从先前的联托运市场发展到区域性物流中心,它的发展经历是伴随着小商品市场的不断壮大的过程。小商品市场的价格优势主要在于制造成本、创新成本、信息成本和运输成本等一些成本优势。这些成本的降低都与物流有关。
义乌模式的产生是“三创”精神得以体现的结果。在历史上,义乌人的商品交换意识和手工业生产能力就非同一般,这种意识和能力在义乌人的脑子里逐渐根深蒂固和不断发展,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义乌人有种敢为人先、永不言败、不断创新、勇于吃苦的精神。这种义乌精神是义乌模式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义乌人中有这样一个共识,发展市场,以商兴市是发展义乌地方经济的硬道理。小商品市场从起初无组织的商品交易到后来的国际小商品城,经历了五代市场蜕变的发展过程,是义乌人文环境的内涵发展的延续,是义乌人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的结果,更是义乌人“创业、创新、创优”的结果。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地点、运作模式及相关政策都在不断变化,小商品市场始终在健康中发展壮大,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义乌人深知市场的运作无论采用那种模式,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市场交易,繁荣市场,适者才能生存,关键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不追求市场表面形式;二是义乌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既不能过多的干预市场的运作,同时也要协调多方面工作;在起初国家宏观政策对市场发展还不十分明朗的时候,地方政府针对小商品市场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出台地方性优惠政(对小商品市场统筹规划、创建新的市场建设与管理、重新定位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土地、税收等);久而久之,从不断量变到最终的质变,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才有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今天的成功。 三、义乌地方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在其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和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相对滞后,地方政策对于市场的发展就起到先导作用,地方政策又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意志的体现,义乌地方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起到引导作用,在税收、土地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起到了放水养鱼的作用。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建,义乌地方逐渐认识到市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加强牵头领导,统筹规划,有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特别在对新一代的市场
建设中,对市场物业经营管理主体的产权制度进行创新,即由政府所有、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市场物业管理主体,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政府控股下产权结构多元化、开发管理小商品市场的企业法人主体。这种制度创新和地方政策的扶持,有力地推进了义乌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个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大小通常取决三方面因素,一是成本优势。只有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才能占有市场,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但总体的低成本不只是有某一种要素的相对低价决定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繁荣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其低廉的交易价格,形成的原因:⑴市场的先发优势;⑵小商品的集聚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⑶本地相关产业为市场提供了产业支撑;⑷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和新型流通业态;⑸覆盖本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较为完备的营销网络。二是市场空间。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掩盖了大量商品短缺的现象,市场经济体制则是自发引导资源配置,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必然带动当地的制造业的发展。三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各地的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硬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制度因素、伦理因素等软环境却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初期,它能够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顽强地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得到了义乌各级政府重视,义乌各级政府在不断创新的市场制度下,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当时市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义乌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是金华市下辖的县级市之一。金华市包括义乌、东阳、永康、兰溪4个县。“浙中”是对这一区域约定俗成的惯称。浙中区域经济具有两个显著的亮点:一是遍布城乡的专业市场体系;二是生机勃勃的区域特色经济。浙中地区通常是浙江省欠发达县市较为集中的地区,但出现了以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永康的科技五金市场等,浙中地区各县(市)依托市场提供的销售渠道和商品信息,以商促工,以工强商,工商联动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向国内外延伸扩张的销售网络构筑了义乌经济发展的“洼地”,义东北、义西南两个新兴产业带形成了提升义乌产业层次的“高地”。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义乌在浙中经济圈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成为该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 四、义乌模式带来的三重突破
义乌是浙江内陆地区的一个县级市,伴随着小商品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外来人口集聚,义乌由一座普通的县级市迅速变为一座国际性的商贸城市,并使义乌在浙江的县域中创下了综合竞争力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第一、城市建成区面积第一、城市人口规模第一、外来人口数量第一、居民人均银行存款数量第一等多项全省之最,这相对于一个建置历史仅有17
的县级市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大突破。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在当代浙江块状产业刺激下新兴城市不断崛起的模式,是城市发展对传统行政关系和经济形态的解构、并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传统中小城市发展途径实现爆炸式大发展的结果。 1、义乌模式对户籍人口标准的大突破
义乌城市的爆炸式发展,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口的爆炸性发展。由于义乌小商品经济的强势发展态势,使义乌这座内陆县级市出现了一些大都市才能出现的人口集聚态势,2004年,义乌小商品产业的交易额已达324.9亿,比当年全市的GDP高出了40%,市区日客流量达20多万,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在地域经济的带动下,义乌的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这不仅导致义乌本地常住人口的大幅上升,同时也直接促成了义乌城市人口规模的壮大。由于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与城市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展,使义乌城市规模实现爆炸式发展。
义乌在地域经济快速发展中所吸引的大量外来人口,由于大部分直接转化为城市的常住人口,所以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上十分突出,其中一个明显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壮大。在全市总人口规模壮大的同时,义乌建成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已远远突破了户籍人口口径的标准。可以说,义乌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在人口发展模式的突破性——使传统的户籍人口口径对它失去实际的衡量意义,其突出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常住总人口对户籍人口口径的突破。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义乌不同口径下的总人口数据有着实质性的差异。按户籍人口的标准,义乌1998年的总人口数为65.76万,到2004年也仅增至68.83万,6年间仅仅增长了4.7%,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状态。而义乌暂住一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却由1999年的10.09万猛增到2004年的57.49万,5年内就增加了470%完全是一种爆炸性的发展态势。到2004年底,义乌全部的外来人口已经达到75.4万,成为浙江县域中唯一一个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而义乌在短短几年内这种外来人口高速集聚的模式,在国内的中小城市中极为罕见。而这种爆炸性的增长态势正是与义乌经济膨胀、市扩张的强势发展态势相适应的,与户籍人口口径相比,常住人口口径对义乌人口规模的衡量显行更加妥贴、恰当。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户籍人口口径,对于中国当前的城市尤其是义乌这一类的城市的人口衡量可以说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因而,义乌城市人口的发展首先对传统户籍人口的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是城市人口规模衡量上对非农业人口口径的突破。由于多数外来人口集聚在义乌城区,所以就导致了义乌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从1998年到2004年,义乌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猛增到5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由20万猛增至52万,短短6年即由一个中小城
市变为一个大城市。这种发展速度,是国内极为罕见的,但却也是与近年义乌的工业园区建设、外来人口集聚、建设用地扩张、行政区划改革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而按户籍人非农业人口的标准,1998年义乌全市的非农人口为9.39万,2004年也仅增至19.73万,虽然增速也很快,但却远远不能衡量义乌近年城市人口高速发展的实际。而用常住人口的口径衡量义乌的城市规模时,不仅更具科学性,同时也非常符合义乌近年城市的爆炸性的发展态势,所以说,在城市人口规模衡量上,义乌模式已对原有的户籍人口非农业口径有了重大突破。
第三是大量外来人口严重冲击着户籍人口的统计标准。随着近年的外来人口的大量集聚,籍人口不到70万的义乌,却拥有外来人口达75.4万,是全省各县市区中外来人口最多的县域,在这种外来人口大量集结的态势下,实际上已对传统户籍人口的统计标准产生了重大的冲击。2000年人口普查标准,义乌2000年的常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已达91.27万,2000年和户籍人口多出了36.5%,至2003年,义乌的常住人口已有104.19万,比2003年的户籍多出了53.1%由于数量巨大的外来人口不断转化为义乌的常住人口,使义乌的户籍人口统计标准已经缺乏基本的真实性。故而,义乌外来人口的集聚对于户籍人口标准的冲击也是相当大的。
正是义乌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与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户籍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统计标准已远远不能准确估计义乌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实际。国家统计局正式规定从2004年起统计时一律采用常住人口的口径,将会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发达的城市地区对传统的户籍人口口径产生历史性的大冲击,对于义乌而言,常住人口口径的确立更能衡量义乌发展的实际,因而也可以说,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已对户籍人口标准有了历史性的大突破。 2、义乌模式对城市行政级别制度的大突破
由于近年城市的爆炸式发展当前,义乌2004年的城市人口已有52万,其城市人口规模不仅超过省内其它所有县级市,也超过了衢州、舟山、丽水等一批地级市。由于义乌城市发展中经济和人口的多项指标都已经超过了它所属的地级市金华,使县级市的发展够超过所在地级市有了现实的可能,从而也使得义乌城市的发展模式对当前国内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这种城市行政级别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首先是义乌在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优势远胜于金华市区。作为一个被金华所代管的县级市,乌在近年经济与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远胜于金华市区的发展优势。义乌在行政辖区面积仅相当于金华市区的54%、户籍总人口仅相当于金华市区的74%的情况下,在经济规模、人口集聚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优势。1990年时,义乌的GDP还低于金华市区,
但到2004年时,义乌的GDP已经超出了金华市区31.8%1990年时,义乌的常住人口还不到金华市区的四分之三,但到2000年,义乌的常住人口已经明显地超过了金华市区,并在近年远远高于金华市区。而从外来人口的发展上看,义乌的人口集聚优势则是金华市区远不能及的。这些情况,都可以说明义乌在近年的爆炸性发展过程中已不断地实现对金华市区的超越,从而使义乌这个县级市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当前我国的城市行政级别制度有了实质性的大突破。
其次是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的发展距离被拉大。1999年到2004年,义乌的暂住人口数量与金华市区之比由1.24倍扩至4.54倍,GDP之比由2000年的1.24倍扩至2004年的1.32倍,随着义乌强势发展态势的持续,金华市区与义乌之间的差距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4年,义乌全市GDP已达232.30亿,工业总产值达492.53亿,都在金华全市占着约1/4的比例,义乌在经济上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金华市区,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前,金华地区唯一的机场在义乌,义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辐射力都已远远大于金华市区,它一定程度上已脱离金华市区的辐射,并形成了一种反辐射的态势,因而可以说,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对当前我国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的行政级别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第三是义乌的发展优势远胜于金华其它各县市。当前地级金华市在行政上除了市区和义乌市外,还有东阳、永康、兰溪3县级市和浦江、武义、磐安3县。浦江、武义、磐安3县都是人口不足40万的山区小县,与义乌最具可比性的就是东阳、永康、兰溪这3个县级市。2004年,3个县级市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城市规模,都与义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在义乌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都实现爆炸性发展时,义乌周边的城市的常住人口基本上都只有小幅增长,有的甚至是负增长。因而可以说,义乌的发展模式不仅使义乌在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上超赶了金华市区,也远远超过了各个兄弟县市,使义乌成为金华整个地级内的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这对当前地级市与县级市之间的城市行政级别制度,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在目前浙中城市群的规划中,金华被作为绝对的中心是并不科学的,假如浙中城市群能在未来形成很好的一体化,那么它的经济中心只能是义乌。在当代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行政区经济的模式正被不断打破,一些缺乏活力的行政中心城市不应再作为经济中心来发展,而以义乌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城市则应被当作经济中心来发展。义乌的城市发展已经冲破行政级别制度的藩篱而超越金华市区,实质上就是浙江中小城市在实现爆炸性发展后,对传统城市间的行政级别差异产生的重大冲击,它说明了义乌将超过所在的地级市金华率先实现城市规模和经济地位的跨越式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对义乌城市行政地位的重新定位,并对当前我国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的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3、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对中小城市发展途径的突破
2005年的中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义乌居第15位,已经超过慈溪,在全省县级市中位居第一,虽然义乌的综合实力在浙江还次于萧山区、鄞州区、绍兴县3个县区,但这三个县区都已经是都市的郊区,不再具备县域的一般特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义乌应是浙江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域。而义乌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重大成功之处,就是造就了一种县级市在远离都市辐射的情况下而获得城镇化与地域经济飞速发展的模式,就义乌所处的丘陵环境及其宏观上的区位环境而言,要使一个小县城在十几年内实现向大城市转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义乌在取得这种巨大发展时也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义乌模式,它突出的表现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远离都市辐射下取得重大发展。浙江省的萧山区、鄞州区、绍兴县这县域经济三强,由于地处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的郊区,在历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评比中位次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基本上都在前20名。而义乌在前两届评比中与百强无缘,1994年起才首次进入全国百强,此后位次一直向前移,与浙江的三个强县区相比,义乌的发展活力更为充分。而我们将义乌和国内其它的强县强市想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近二十年来所出现的著名的经济强县和强市,如广东的顺德、南海、番禺,江苏的武进、锡山、吴县,浙江的萧山、鄞县,它们的发展无不是依赖于大都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最终它们也都是并入都市而成为市辖区。在目前全国百强县市中居前列的江阴、常熟、昆山、宜兴、慈溪、余姚、诸暨、瑞安、海宁、龙口、即墨、胶南、晋江、南安、海城等,它们无一不是处于各个都市经济圈的辐射之中,其都郊经济的特征都极为明显。唯有义乌,不仅在地理上远离杭州、宁波等都市的辐射,而且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日用小商品基地,经济上自成一个体系,并没有其它县域那种的都郊经济特征,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全国性的工商贸城市。它不仅脱离了地级市金华对之的带动和辐射,而且也形成了对金华市区与周边县市的一种反辐射作用,这些,无疑都是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对传统中小城市发展途径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次是在缺乏地理优势下构建了大市区。义乌城市发展中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在山区和丘陵遍布的环境下实现了中心城区的持续扩张,20012月义乌新成立的稠城、稠江、江东、北苑、后宅5街道,市区面积达2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4.132001年,下同)200311月,义乌进而将城西、廿三里2镇并入市区改为街道,使市区面积扩至419公里2占了全市的38%,常住人口达63.31万,占了全市的的65%。义乌市区常住人口之多,占县域比重之大,在国内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而相对于其丘陵和山地遍布的辖境而言,则堪称一大奇迹。义乌城市化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传统的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模式首先是一
个重大突破,而同时,义乌在远离都市辐射之下和并不优越的地理环境下,能构建起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大人口集聚力的大市区,实现城市多中心、多元化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大市区内的城乡一体化,可以说是对于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模式另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是在较小的人口规模上打造出“移民城市”。当前浙江省内的许多中小城市,如临海、上虞、嵊州、富阳等,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人口集聚上都大致是一种“内聚外迁”的发展模式。而同样是由中小城市发展而来的义乌,却并不仅仅是一种“内聚外迁”的模式,而是一种本地人口集聚与外来人口集聚相结合的模式。作为一个本地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全市户籍人口仅68万的义乌,以一个中小城市起步,吸引70多万的外来人口,使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数,其移民城市的特征极为显著。尤其是义乌在中心城区打造出了一个具有50多万常住人口的“移民城市”,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小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也说明,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中小城市发展途径是一种重大突破。
总之,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小商品产业上取得重大发展并促成了义乌城市实现爆炸性发展,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中小城市在创新性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独特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对当前城市人口规模衡量上的传统户籍人口统计标准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对城市间的行政级别制度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冲击,而相对于中国中小城市的传统发展途径而言,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则是另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从而形成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对于当代中国市制的三重突破。而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成功,是当前浙江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实现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市制、以及在这种制度上确立的城市间的行政关系和经济关系,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瓦解,它对于当前国内的中小城市能实现创新性发展并适度冲破突破传统体制的局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所以,对义乌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及启示
摘要:义乌地处浙江省中部的内陆丘陵地带, 却孕育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5.8万个商位, 每天有1000多只集装箱的货品发往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 小商品海洋”“国际购物天堂” “全球... 标签:义乌


义乌地处浙江省中部的内陆丘陵地带, 却孕育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5.8万个商位, 每天有1000多只集装箱的货品发往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 小商品海洋”“国际购物天堂” “全球最大超市”2006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15.03亿元, 其中外贸出口占60% 自年始连续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特点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传统集市阶段(建国后至年以前)
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条件下, 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小商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这成全了义乌敲糖帮的生存空间, 人们对小商品的需求则成了小商品市场自发形成的需求基础。
2、马路市场阶段一年, 义乌市提出了“ 以商兴市” 的发展战略。政府当局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 与其阻挠, 不如引导, 于是推出了“ 四个允许”的政策—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农民经销工业品、允许长途贩运, 这种默认的态度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起步与发展阶段一年以后, 政府改变以前的驱赶关闭的老路, 从默认转变为管办结合, 资建设了第二代市场, 当时市场摊位为。, 从此义乌的市场有了固定的场所和空间, 办市场由群众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政府直接介人办市场, 并进入市场微观管理。 4市场化阶段〔一随着市场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政府办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信息方面的不足和滞后, 市场制假售假, 于是当地政府实行了管办分离, 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 使市场企业化经营管理。与此同时, 政府提出了 以商促工、工商联动” 和“ 强化产业支撑”的战略决策, 引导商业资源和资本向制造业转移, 以期达到市场与产业互促共荣的效果
5国际化阶段一九十年代后期, , 国家放开了对私营企业的进出口权的管制,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 义乌政府开始实施 外贸带动”策略, 进外贸经营主体、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多元化,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始终伴随着制度建设与政府政策的引导, 比如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运输市场要素市场的培育及建设上。
1产权交易市场943月在义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下, 义乌产权交易所成立。它从小商品市场摊位使用权转让人手开展产权交易业务, 至现在已逐步发展到产权交易、
卖、股权托管、转让、分红派息、企业改制与并购、资本运营、项目包装、咨询策划等各类产权信息中介, 构筑起义乌市的产权交易体系。
2、劳动力市场小商品生产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为小商品市场配套的饮食、运输、建筑、通迅等多种行业也需要很多劳动力。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规范管理促进了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早在19885, 义乌市劳动人事局创办了劳务市场, 制定了市场章程和交易规则, 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 提出了“ 招工到市场, 求才到市场”
3联托运市场义乌货运市场历经多次整顿, 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先后建成了北方联、南方联、江东货运场、东方停车场四个专业货运场地。托运市场的形成, 对整个义乌市的经济发展, 其是对小商品市场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 义乌联托运市场, 以其规模大、速度快、安全好、价格低、服务优的特点, 增强了义乌小商品的辐射功能和竞争力, 进一步拓宽了流通领域。
4、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而竞争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对广大经营户来说, 小商品市场是一种“ 准公共产品” , 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在协调公众利益上的不足, 义乌市政府坚持 质量立市、信誉兴市”积极打造 信用义乌”这张 金名片” 认真挖掘总结深厚的商业文化, 以“ 亲商让利, 诚实可信” 的经商传统, 在经营户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 营造遵纪守法、明礼守信、客户至上的良好道德氛围。

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特色
服务业的发展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也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必由之路。义乌服务业以商贸业为基础, 坚持商贸业引领, 充分发挥优势行业的带动作用坚持行政力推动, 精心打造服务业发展平台坚持市场化趋向, 创新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国际化视野, 全面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征程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义乌从1995年开始, 义乌已经是连续举办13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从2002年到2007, 展企业从1026家发展到2560。家标准展位从1500个发展到4500个。展会成交额和出口成交额也实现了同步增长, 200251亿美元、2.8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4.5亿美元、7.8亿美元, 大量专业客商和境外客商走进义乌, 会展业加速开启了市场通向世界的窗口, 现代物流业则成为市场货畅其流的动脉。
随着会展、物流、金融、旅游、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围绕小商品城这个世界最大的日用商品交易中心, 义乌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商务效率大大提高。

一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
从有形市场角度看, 义乌已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 义乌国际物流中心投人使用, 与宁波港合作实现了“异地报关, 口岸放行“的跨关区一站式通关从无形市场的角度看, 传统交易方式同网络技术、现代物流相结合, 不断推动交易方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建设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多、专业市场多、对外贸易发达的实际情况, 浙江电信全面启动“ 百万企业上网” 工程, 建立了“ 企业通”大型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商盟网, 捆绑宽带接人服务, 整合、新视通、企业邮箱、企业呼叫中心、域名注册、电子传真等业务, 为企业提供整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金华电信参与建设的中华商埠, 立足义乌中国小商品城, 建立起有形市场和网上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中华商埠与。家生产企业结成战略同盟, 汇聚了大类万种小商品信息, 构筑起全球性的小商品贸易网, 创造了中小企业生产竞争的低成本优势。义乌· 中国小商品指数在薄熙来的倡议下, 由国家商务部编制的义乌· 中国小商品指数简称“ 义乌指数” 于年月正式发布。 义乌指数” 主要由小商品价格指数、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小商品市场单独检测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该指数不仅关注市场价格态势, 也关注市场整体的景气状态。 义乌指数”利用指数规避同行业无序竞争的市场干预能力, 在提高贸易效率、减少贸易风险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尤其在国际贸易方面, 义乌指数的市场导向作用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 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为美国带来了十年持续高速增长, 这是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亮点。杰佛里· 萨克斯利用统计研究证明, 美国经济增长有大约源于技术创新, 仅左右源于资本积累。从中小企业角度来讲,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之际, 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中小企业毕竟规模较小,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种种不因素, 有内部也有外的部原因, 而为了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不断技术创新的活力, 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在义乌市场发展历程, 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义乌成立全国首家保护名牌产品联合会, 充分发挥工商与名牌企业联手打假维权协作机制, 打假维权、扶优护牌”为宗旨, 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维权的积极性和快速鉴别优势, 构建强强联合执法大平台, 形成快速、高效打击新局面。2006, 义乌发展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义乌市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列人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年义乌市委市府积极向国家争取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进一步整合全市执法资源, 营造有序竞争环境, 提升全市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城市经济
发展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
三、义乌小商品市场竞争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及启示
在义乌商贸业持续增长的背后, 危机也逐渐显现出。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低成本扩张, 既形成了义乌模式的竞争优势, 但同时又是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传统的商品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随着要素价格的上涨, 其发展将放缓甚至衰退。停留在传统制造业上的义乌工业也因加工技术简单而容易被其他区域模仿, 再加上规模经济的低成本优势逐步被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所抵消, 产业竞争优势也会逐渐丧失。因此, 要实现持续性发展, 必须向深度拓展重新思考竞争定位, 通过模式升级和提升, 创造出难以被其他市场所模仿的显著差异性优势, 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环境各异, 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上, 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义乌的经验表明, 当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阶段时,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制度创新, 以便尽快完成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市场经济发育成长起来后,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纠正“ 市场失灵” , 以便让市场能有效地运转。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 中西部地区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不缺乏市场意识, 而且由于各种示范和学习效应, 中西部地区群众的经商才能将不断提高。首先, 从实际条件看, 义乌模式”从第三产业开始人手, 在低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积累了足够的资本, 能够跨过发展工业的门槛, 工业和较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其次, 由于市场不发达、群众消费水平低, 以及地处偏远, 远离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开发中西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 因此, 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不少市场缝隙和空白, 这就为发展本地的小商品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最后, 现在的中西部地区要走“ 乌模式”之路, 可以从较高的起点开始, 而不必经过义乌那么艰难漫长的探索过程, 可以节省很大的“ 学习成
本” , 并且获得很大的后发展优势。

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的考察报告
(赴浙江义乌、台州经贸考察组)
为了更好地学习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1018日,由副区长徐平、区经贸局局长区社凯同志带领各镇(街道)分管经济工作
领导一行14人,前往浙江义乌市考察专业市场建设情况。考察组听取了义乌市政府关于以市场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介绍,并参观考察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国际商贸城等多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市场。此次参观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大,学到了先进经验,找出了差距,得到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现将这次考察情况综述如下: 一、义乌市概况
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东与东阳市相邻,南和永康市、武义县相连,西与金华、兰溪市接壤,北同浦江县、诸暨市交界。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秦嬴政25(公元前222置乌伤县,唐武德7(公元624改称义乌,1988年撤县建市(县级)全市辖85街道,本地户籍人6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60余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确立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商贸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从传统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41.8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31.32亿元),三大产业发展比重:4.8951.0744.04市级财政总收入16.6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2001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居全国县(市)第19位。 二、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历程和现状概况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历史20余年,大体分五个阶段:
1“马路市场”阶段(70年代未-1984年)。义乌的集市贸易,最早有文字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共有16处集市。而现代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稠城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外出经商的人员从外地带回了多种小商品,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19829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为392万元。 1983年湖清门市场摊位数增加1050个,成交额1444万元。 2“草帽市场”阶段(19841986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进场经营的需求,县政府于是投入57万元,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个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由于新一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故被称为“草帽市场”。同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321万元。
3、高速发展阶段(19861992。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场于198511月动工兴建,总投440万元,1986年竣工开业,设有固定摊位4096个,占地44000平方米,市场内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税务、邮电、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
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建设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0.3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
4、规模化发展阶段(19922002。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于1991年动工兴建,1992投入使用,共有摊位7100个。3月在国家工商局首次公布的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3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股份制的发展路子,创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199464日,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1995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到152亿元。
5、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至今)。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第五代的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国际商贸城的建设秉承“科学的规划、一流的设计、现代化的建筑”的理念,致力引领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飞跃。一期工程占地24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工程投资7亿元,分为主体市场、生产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商位7000余个,从业人员50000多人,汇集了国内外250余家生产企业、220余家商品采购和8600余户经营户,是我国最大的饰品、工艺、玩具、花类集散中心。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商贸业已成为义乌市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义乌有各类小商品市场52个,营业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4万余个,汇集了28个大类20余万种商品,2001年市场成交额突破212亿元,日货物吞吐量近万吨。市场汇聚了国内外50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代理、总经销、厂家直销,市场成交额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小商品外贸出口成为义乌市场的一大亮点,市场外向度已接近50%,2002年出口总值15亿美元,市场内60%以上的经商户从事外贸生意,年出口20万只标准集装箱商品,远销189国家和地区,3800多名外商常住义乌采购小商品,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商人在义乌设立了商务代表处(办事处),已成为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和外商采购小商品重要基地。 目前义乌市正通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进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把建设国际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商贸城市作为义乌市今后经济发展重要目标,逐步把义乌建设成为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市政府规划在未来20年投资150亿元,建设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计划容纳4万名经营户,年出口商品超100亿美元,并打出了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口号。


三、义乌市市场建设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从街巷小市到“华厦第一市”,从传统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义乌发展专业市场二十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区在经济建设中借鉴。 (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并不断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
义乌原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为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从明末清初开始,义乌人就从事“鸡毛换糖”的小商品交换活动,形成了义乌人肯吃苦、善经营的民性和务商意识,积淀了义乌的儒商文化。改革开放之初,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义乌农民,发扬经商传统,自发地在县城和一些集镇形成了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冲破“左”的束缚,顶着种种压力,排除各种非议,实行了“四个允许”的政策(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在全国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从而赢得了市场的先行之利,产生了先发效应。因此,完全可以说义乌市场能有今天的发展,是义乌人强烈的经商意识的结果,是政府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的结果。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又根据义乌发展实际提出了“兴商建县(”发展战略,从而使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二十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不懈地把市场培育作为义乌发展的头等大事紧抓不放。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新的内涵,先后提出了“以商促工”“以商强农”“以商兴城”“以商富民”“强商强市”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丰富和发展了“兴商建市”战略,极大地增强了“兴商建市”战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持续繁荣,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遵循市场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推进市场创新
二十年来,义乌各级政府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精心培育和建设市场,推进市场创新,保持了市场持续旺盛的生命力。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市场创建之初,义乌把商品销售对象定位于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把市场拓展重点放在广大中西部地区。这一定位抓住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短缺这一历史机遇,填补了我国农村大型商品集散中心的空白。后来,义乌市场又紧紧抓住城市经济发展的机遇,在巩固农村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城市市场,把城市工薪阶层作为商品销售的重要对象。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义乌又努力开辟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小商品出口,使义乌成为全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平台。目前,义乌市场外贸成交已占市场成交总额的
50%左右,出口贸易已成为义乌市场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力。正是因为面向大众消费,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市场的定位,才大大拓展了义乌市场的发展空间。二是遵循先“市”后“场”的市场建设规律,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义乌市场建设从“马路市场”“草帽市场”开始,先后经历了五次搬迁、八次扩建,逐步发展壮大。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每次搬迁和扩建,都是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经营商位相对紧张、优势行业扩张趋势明显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出现“空壳”市场,确保市场建成一个,繁荣一个。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小商品城这一母体市场培育新兴行业的功能,逐步将母体市场中趋于成熟的行业分离出来,建立新的专业市场和专业街,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市场发展活力。三是坚持“划行归市、分类经营”原则,提高市场集聚效应。市场建设二十年来,义乌市政府始终对市场规划布局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对市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分工,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将商品进行分类,同类商品集中在一个交易区经营。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市场的集聚效应,营造了充分竞争的经营环境,也为广大客商采购提供了方便。四是推进市场形态和功能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素质。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二十年来,义乌始终顺应市场发展新趋势,推进市场形态和功能创新。在加大专业市场硬件建设、提高市场档次的同时,发展了各类专业街,建立了市场信息网络和“中华商埠”等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实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发展了以外经贸部、浙江省政府参与主办的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为龙头的会展经济,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引进了连锁、代理、配送及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市场功能和交易方式得到进一步创新;加大了义乌市场输出力度,在国内外建立了30多个分市场和商品配送中心,拓展了市场辐射范围。义乌市场发展形态和功能的不断创新,有力地提升了市场素质,促进市场从传统的商品集散单一功能,向信息汇集、精品展示、价格形成、产品研发、产业带动等多功能方向转变。

(三)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提高市场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市场主体是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年来,义乌高度重视市场主体的培育,在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激励、法律上保护,支持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在入场前,对商位进行公开招标,尽量让有经营能力的人进入市场;入场后,微观搞活,允许商位转让、出租,在商位和人员流动中吸纳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对本地和外地经营者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不断吸引更多的外地经营者入市,促进经营者、生产者、采购商“三位一体”,优化经营主体的结构。强化市场主体的教育培训,把提高经营者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经常性在广大经营者中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诚信教育,不断增强经营户依法经营和诚实守信意识;采用培
训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外贸、外语、经济、金融、法律、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培训活动,着力提高经营户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规范市场的管理和服务,着力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二十年义乌市场建设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强化市场管理服务,优化经营环境,保持市场低成本运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市场旺盛的生命力。为此,义乌市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中调控作用,逐步完善市场管理体制,建立了市场管委会,组建了商城集团,实行了市场管办分离。建立了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成立了个体劳协等自律组织,强化了服务和监督。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市场商位租赁价格,规范市场内的收费行为,实行“一个口子”收费,有效地禁止和预防了各种乱摊派、乱集资现象,最大程度地减轻经营者的负担。积极培育发展公路、铁路、航空等多形式货运市场,整顿规范联托运市场经营秩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大力培育劳动力、产权、资本、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优化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目前,在义乌市场已形成了一套组织严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和巩固了义乌市场低成本运行、商品低价格竞争的优势。确立“质量立市”策略,树立“大打大繁荣、小打小繁荣、不打不繁荣”的思路,坚持不懈地打击各类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深入开展创建“信用市场”活动,提高了市场美誉度。

(五)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促
缺乏产业支撑的市场是没有竞争力的市场。近年来,义乌适时提出“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发展策略,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发展中形成的销售、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大力发展本地工业,形成了前摊后厂、前店后企、前专业市场后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夯实了义乌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先后培育发展了衬衫、饰品、袜业、毛纺、拉链等优势行业和产品,形成一大批块状特色经济,涌现了“浪莎”袜业、“梦娜”袜业、“能达利”衬衫、“新光”饰品、“伟海”拉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全国驰名、全省著名商标,大大提高了本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义乌市场本地产品约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0%左右,本地产品为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实现了专业市场和工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四、义乌市市场建设经验对我区经济建设的几点启示
这次对义乌市市场建设情况的考察时间虽然短,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却非常多。从中我们不但
学到了市场建设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义乌“兴商建市”的发展历程,使我们看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浙江发达地区的差距,对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事业启示良多。

(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培育民众敏锐的商品意识和强烈的创业精神
在义乌市商品市场20年的过程中,义乌人极强的商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对促进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义乌在地域上地处浙江中部山区地带,交通没有优势可言;经济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没有产业优势为依托。但却在短短20年时间内成为“华厦第一市”,义乌人的商品意识和创业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其市场发展的历程可见,最初的小商品市场就是由当地民众自发经商而形成的,最终促使政府将其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对比之下,我区民众在这方面与之有较大的差距,高明与义乌相比,发展起点相近,地域优势我区更有优势,但高明人的商品意识和创业精神却远比不上义乌人。小富则安、得过且过的思想大有人在,从我区产业发展情况可窥一斑,由本地人投资创立的企业屈指可数,支撑起我区国民经济的大部分是外地投资。因此,要加快我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商品意识和创业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下,众多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引导他们走上创业的路子,具有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双重意义。培育民众的创业精神,可通过大张旗鼓地对对先进民营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宣传,树立创业家的先进形象,提高人的意识,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这将会对我区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和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义乌市场建设的成功与义乌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分不开。1982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吹拂到国内许多地区的时候,义乌就已经建立起了第一代马路市场。此后的20以来,义乌一直是全国小商品批发的中心。把握信稍纵即逝的商机,需要开放的思想和敏锐的意识。而在这一方面,义乌人无疑为全国人民做出了表率。他们将自己的经营传统很好地保持并加以发扬,最终获得了在小商品批发领域的“先发优势”。当前,我区正面临佛山大整合、大发展的机遇,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树立创新精神,大步发展、大胆发展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今年区委区政府根据佛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产业强市的新形势,在充分分析我区与珠三角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西江产业带理论的发展理念,已率先在发展理论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西江产业带理论不但是大珠三角发展理论的一个突破,也是
对我区发展定位的一大突破。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充分挖掘西江产业带理论的内涵,树立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将是今后我区实现跨越性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找准切入点,牢牢抓住发展中心不动摇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是当地政府一直推行兴商建市的发展方针分不开。义乌市政府把握住了义乌市的优势,20年来紧紧抓住“兴商建市”的发展方针不动摇,并根据发展进程不断赋予“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新的内涵,先后提出了“以商促工”“以商强农”“以商兴城”“以商富民”“强商强市”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丰富和发展了“兴商建市”战略,极大地增强了“兴商建市”战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造就了今天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区正面临佛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产业强市的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了坚定不移走工业化和园区化道路的发展方针,这是总结我区20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是今后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发展中心不动摇,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园区化的步伐,才能实现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正确引导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是政府的大力引导的结果,纵观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经历的5个阶段,在市场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政府都适时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了市场发展上新的台阶。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义乌小商品市场由群众自发性质,发展到“归行划市”的规范化发展、成立股份制集团公司进行规模发展和今天走向国际化的会展经济,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区走工业化和园区化道路同样需要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近期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一镇一主品”的产业政策,目的就是进一步使我区产业布局科学化,引导各镇(街道)结合沧江工业园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出具有区域性优势的知名品牌,以适应产业园区化的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是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个必要的措施。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启示

按:近日,商务部《商务参阅》刊发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启示》。市经贸委刘伟主任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区、市流通主管部门学习、借鉴,加快我市小商品市场发展。现予以
刊载,请各区、市在推进小商品市场建设工作中参考。根据《2006年青岛市商品市场发展导向性意见》 今年,在市区,拟利用闲置厂房、场地,规划发展一处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中山路周边,规划发展较高档次的旅游小商品市场(街)和女人用品市场。各市、区在发展和培育日用消费品市场中,要借鉴义乌市“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坚持‘放水养鱼’、实施贸工联动、注重名优特商品引进和规范市场管理”的经验,结合各自实际,加快市场建设。其中,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要积极推行仓单交易、网上交易,提高交易集约化和信息质量,实现从摊位、现金、现货小规模交易向大型批发交易的转变;提高市场的外向度,扩大市场商品出口份额;培育现代市场经营主体,吸引名牌企业、名牌产品进市场,提高名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推进贸工联动,以市场带动小商品加工业的发展。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启示
20年前的义乌,是浙江中部贫困山区一个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集镇,交通闭塞,经济落后。20年后,义乌已发展成为城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美元,闻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国际化商贸城市。义乌20年来的巨变,得益于义乌市场经济、特别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蓬勃发展。200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324.9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66.9亿元,产品辐射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4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市场内90%以上的商位有外贸业务,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位外商常驻,商品出口已达210个国家和地区。周边配套建设了海关、金融、物流、仓储、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是目前国内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市场。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特点
(一)经商的传统是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内因
义乌并不是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也没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但却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小商品流通基地,这与义乌人传统的经商意识密不可分。早在乾隆年间,义乌农民就开始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那时候的义乌人用红糖换来鸡毛做鸡毛掸子,每逢过年过节就走街串巷地去卖。这便是义乌小商品经营的开始。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基因使得义乌积蓄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巨大能量。改革开放初期,当全国各地还在抓“长途贩运”和“投机倒把”时,一批具有朦胧市场经济意识的义乌农民自发地在义乌城里的一条马路上摆起了摊位。这就是今天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外,义乌人还有一股令人赞叹的韧劲,他们“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有一大批特别能吃苦、非常能干的商人。


(二)政府大力扶持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政策上:改革开放之初,义乌当地政府领导就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群众的经商行为,作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决定,这对义乌商品市场取得先发优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82年,义乌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小商品市场在义乌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并坚持23年不动摇。引导资源向商贸业集聚,倾全市之力,促进了义乌市场的迅猛崛起。
在管理上:义乌政府首先是牢牢掌握对市场的控制权。通过合理规划,形成了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十多个专业市场、三十多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优化了布局结构,避免了盲目布局、恶性竞争。通过控股中国小商品城,使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每次升级换代都能“一气呵成、畅行无阻”,没有因为涉及大规模的征地、折迁、规划、建设而被耽误。义乌小商品市场每5年使用权的实际含金量可达100万元,而义乌市政府却有能力控制在5万元,有效控制了盲目的高价炒作。其次实行“放水养鱼”政策。对市场经营户的收费科目和标准由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工商局统一收取,严禁其他部门乱收费。一个摊位,15年以前的管理费是800元,现在仍然是800元。市场每年的税收增长低于全市税收的增长。三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义乌市政府积极发展运输、信息、餐饮、住宿、资金结算、外贸代理等服务行业,为商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推进“农民知识化”,提高经营队伍的素质。免费开办商务英语,外经贸知识,市场营销培训班,引导经营者礼貌待客、文明经商,大力开展诚信教育、道德教育、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三)不断升级的市场顺应了需求的变化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升级改造已经历了五代,从马路市场到室内市场,“商场式”“星级式”,逐步由传统集贸市场转向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商贸中心发展。市场经营面积由最初的4000多平方米扩大到260万平方米,经营商品种类从2200多种增加至32万多种,从业人员从800多人发展到18万人。市场功能已逐步由“现货、现金、现场”交易向展示、洽谈、接单、交易一体化的方式转变。总经销、总代理等跨区域代理成为集约化经营的主要方式,电子商务体系初步建立,贴牌生产、订单交易、来料加工等贸易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外贸代理等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义乌还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商品出口。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已举办了十届,现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
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2004年,小商品出口30多万个标箱,市场外向度已达60%左右。义乌市场已成功地实现了以国内销售为主向辐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变。

(四)贸工联动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义乌人用他们通过商业积累起来的资本,走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路。制造一把伞骨不到几分钱,一支发卡甚至一分利都不到,但义乌人不嫌少,拿定主意发展市场上好销、本地有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目前,义乌已集聚了1万多家企业,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文体制品和塑料制品等八大支柱产业。世界最大的袜厂,国内最大的易拉罐生产企业、圆珠笔芯生产企业、清洁球生产企业坐落其间;占世界总量40%的拉链、35%的袜子在这里生产。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现在,义乌绝大多数制造商都是早期的经营户,义乌市场所销售的商品40%在本地生产,有力地支撑了市场发展和繁荣。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近500亿元,同比增长20%。同时,企业技改投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了“浪莎”袜业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通过小商品市场获得的产品需求信息,带动了工业企业的生产;通过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又促进了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实现了互动和双赢。

二、几点启示
(一)关于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扶持出口名牌发展战略的启示
由于打开了国外市场,义乌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到国外建立分销网点,打造自己的销售体系。事实上,设在外国的分销网点也就是外国的“内贸市场”。这也启发了对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实施品牌战略具体设想:即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鼓励中国企业到国外设立分销网点,以外贸作为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桥梁,以多双边合作作为打开外国市场的钥匙,以此来带动中国商品的顺畅出口。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把我部内贸、外贸、外经和地区司局的职能紧紧结合起来,实现内外贸业务一体化,而且还对扶持出口名牌发展战略进行了延伸,使国内企业获得更多的好处:一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延长了产品价值链。工业企业通过我们自己的分销渠道向外输出自有品牌商品而获得更多、更高(避免被贴牌)的利润;商贸企业通过控制产品的外贸权和在外国的分销权也获得了更多、更高的利润。二是拓展了商品的进出口之路。一方面,为国内名牌商品开辟了更顺畅的出口道路;另一方面,境外的中国商业企业凭借对国内市场更熟悉的有利优势,可以进口更适合国内需求的商品,
化进口商品结构;同时,还可以将国外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反馈回国,引导国内工业企业的生产。建议可采取鼓励国内企业先批发再零售、先小商品再大宗商品以及生产资料、先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再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方式来发展。

(二)通过打造名牌商品,来提高加工设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启示
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商业企业的毛利率平均约为10%,其中,通过简单加工再出售的可高于这个比例。义乌许多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都已开始提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水平,有的还专门建立了自己的开发设计队伍。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技术含量。
反观我们的内贸和外贸情况,一方面是国内市场还存在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竞争优势开始降低。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持续扩大内需、继续保持外贸增长的要求,政府应出台鼓励企业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生产工艺、打造名牌商品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多出名牌、多出精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对企业专利的保护,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对内贸行业具体来讲,除了按照“品牌振兴”计划开展“中国畅销品牌”评定工作外,建议还可以商品销售额为标准,通过发布最畅销商品名单、最受欢迎商品名单等方式来打造名牌、宣传名牌,同时促进消费,引导生产。

(三)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启示
根据调查,义乌小商品市场一般商品的销售价格要比市面上的零售价格低二分之一左右,如箱包的批零价差可达到1.5倍,出口外销商品的批零价差可达到6-8倍。产生如此高的流通成本主要原因是流通环节不顺畅。因为义乌销售出去的商品基本都还要再经历一次批发环节,有的还更多;中间还有运输、损耗、库存、房租等成本。建议应对目前的商品流通成本和环节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提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政策措施,以实现扩大内需、带动生产的目的。

(四)关于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启示
义乌市政府对小商品市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规划来引导和规范,而不直接干预其经营行为,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这对各地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各地应学习义乌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处理好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宏观调控制的关系,要认识到制定和实施规划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商业网点
健康发展,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实现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社会的意图;是规范商业网点的发展,利用规划对商业网点发展进行必要干预,避免出现布局散乱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障社会公众利益。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启示
义乌小商品市场尽管已有数量众多的商品和商家,但行业协会还不多。建议应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形成价格自律机制,防止出现竞相压价、恶性竞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13371810a6f524ccbf85fc.html

《义乌小商品市场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