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16-11-29 20:24: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3071字)

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别处也没找到。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我想这不是巧合吧。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想想那个时候,

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老师讲解中国每年由于偷税漏税而损失大量的税收,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中国法律规定,年薪12万以上的实行个人所得税自动申报制。而现在不说别的,就大学的教授,除了正常的工资,所赚的外快超过12万很多很多,但是有几个傻了去申报啊。(老师的原话)。真是可笑。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了,而是老师自己在透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可尊重的东西。这样的教授能拿到诺贝尔奖,鬼才相信。拿到福布斯奖,我看到有可能的。

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是分不开的。我前面所说的,胡适随便一个讲义都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著作,那下面听课的人呢。在接受大师教导的学生,能不优秀吗?至少比现在只教怎么赚钱,怎么考试的优秀吧。人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们是恶性循环,会点算数的代数加减一下,就知道差距了。我在看邹韬奋的日记时,看到邹韬奋的一点小愤慨时我笑了。他在教授学生英语的时候抱怨说“现在很多老师,只知道照着课本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怎么能教好学生”。哈哈。他说这就话可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事了吧,可我们现在用的还是他所说的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在教。真他妈讽刺。中央刚刚承诺说,到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GDP的4%。我希望这些钱不只是让那些老师,学校多捞了些钱,而是真真正正的用到了学生和提高中国教学质量上来。

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就是在国民党逃到台湾后,有人请胡适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一个强大的反对党,来建立一个更民主的“国家”时,胡适也是说,我年轻是无心政治,也没有组织政党,现在更不会了。不知胡适先生是不想,还是“蒋总统”不同意。胡适虽然口口声声说着什么不热衷政治,可他的一生始终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胡适在学术上绝对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的,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绝对是里程碑的著作,即使在大陆被封杀,他的这部书依然在历史课本上有一席之地。可是他在国家政治的认识上,我怎么总感觉他是,不能说是后知后觉了,因为他到死都是不觉的。他在美国多年,推崇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可是当国民党镇压共产党的时候,他也没说什么啊。在他的意识里,国民党政府是正统的政府,那么政府说谁是贼,谁就是贼了。胡适认为,组织政党,你当然可以了。但是你不能有武装。可是你这有武装的政党实在是让人指望不上啊。我们和你合作,你却残酷的镇压。日本打进来了,你却“壤内必先安外”。胡适在政治上很有攀附蒋介石的嫌疑。蒋介石让你闭嘴,你就会“为了缓和压力”闭嘴。但当你的好朋友陈独秀被抓时,老蒋也没给你面子,放了他啊。最多就是让你探望探望。在政治上,我认为蒋介石比胡适强不知多少倍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而我们胡适先生这时的民族精神来了,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你张学良居然发动兵变,如果蒋委员长有什么闪失,你就是民族的罪人。当然,国民党高兴了,胡适是名人,是有影响力的人。他们不会错过这个好几会,于是他这篇文章就被国民党飞机空撒在西安上空。可是胡适先生,你过得是很舒服,但难道你没看到东北三省的人们是怎么在水生火热中挣扎的吗?而且张学良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每个正常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想法------打日本人,打侵略者。

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在大陆已被毛泽东定位蒋介石的头号帮凶。所以他肯定跟拥护蒋介石了。当然可能这只是他的政治策略,但就这在思想上,他已经和历史上那些大师相差甚远了。中国建国后,他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用我的道义支持“蒋总统”。我不知道他所说的道义是什么。胡适也应该算是历史学家了吧。他就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分析为什么日本刚投降时,共产党的人数不如国民党,武器不如国民党,威望不如国民党,可就在短短的三四年间打败了他。最近我在看中国的南北朝历史,那是一段朝代更迭频繁的历史,但是有一点相似,就是更善待人民的朝代,生存时间更长。而国民党就败在了这一点。当然,我所知道的共产党更爱民,都是从共产党人编的书中看到的。可能有一些虚假成分。但是历史反证了,共产党肯定比国民党表现得好。日本投降后,执政党应该是国民党,可战后,国民党不是积极建设国家,而是不顾国人反对发动内战,这在开头他已经输给了共产党。得人民者得天下!这是铁的定律。这在今天也是一样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中国这个人民有时可狭义的指农民。人们常说,民福国安。可中国现在是国富民穷,这样是很难安定的。现在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贫富差距也是在一个一个国家的赶超。当富二代在开着名车撞死一个又一个人的时候,农民工也是在由于经济的压力一个又一个的跳楼。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的爱国,可是当农民为没钱治病而绝望时,当大学生工作后,每月看着自己连一平方房子也买不到的工资时,我想他们很难在脑子中想到爱国两字。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我们也希望政府努力的步伐能不能再大些。每年借给美国让美国人享受高额福利的钱能不能抽一部分给自己的国人也享受一下,每年用纳税人的钱公款消费的钱能不能挪用一点让贫穷的纳税人生存一下。让胡适梦想的自由民主,能够真正在中国实现。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1956字)

孔子说:“修己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 “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 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 “青年人的苦闷” 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

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 “五四运动” 的话: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1191字)

最近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为了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写写自己的读后感悟,学习他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

一、胡适先生的文字。尽情感受中国文言文的魅力,他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他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太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

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

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能否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设(最满意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不言自明,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适合重复阅读,尤其是附录《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很有比较重复阅读,并拜读胡适先生所列出的文章,例如《问题和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等。

从我个人性格角度,更应该学习并学会运用他在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弥补自己在某一些处事方面的不足,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胡适散文选集》读后感

(772字)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同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着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654字)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 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 法。在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的重要性。正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 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为何如我,也算接受过中国的一流教育,九十年代初接受 了一流大学本科的教育,后又读过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但,在处理事情时,却往往是提出假设,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像我这样的人很多。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首先,原因可能还是在自己。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书。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 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 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或留下来但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右派、牛棚这些事情,留存下来的教育界人士或人云亦云,或有能力但不再发挥。当然,也可能是政治 上的原因,或许并不希望高校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学生,因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做事情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公司中有一同事,很优秀,从小在美国受教育,虽然很年轻,但是适应环境 能力很强,情商也很高,面对困境能够挣扎出一个新的局面。这位同 事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又岂能与他从小 所受的训练没有关系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b58e1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5.html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