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苏轼

发布时间:2010-06-04 22:19: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白与苏轼

一座山,如果没有水,就如同人没有眼睛,那么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气息,又会怎样呢?从近几年的高分、满分作文来看,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的比例,其中,李白、苏轼以在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地位成为关注的重点,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并将他们的事迹和篇名句加以运用,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品味?
  

实例借鉴
  李白和苏轼,两位的人生如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诗幻化成了他们的精神与魂灵。如能巧妙地将二入的诗歌及人生融入我们的高考作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作文内容,而且能使我们的作文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请看有关李白”“苏轼的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实例:
  唐代人们对李太白的认识,或许只是一个为宫廷荒淫生活强赋诗词的御用文人,然而他偏偏要得罪缙绅,再得仕途极不得志,这让世人大感意外,他跃出了官场,伴着青衣、清酒,长剑,流连于名山丽川。他的一跃,让大唐山水多了几分生气,也撑起了盛唐诗文的半壁江山……
  ——河北考生《百味人生》
  是你么,高举酒杯,呐喊着明月几时有是你么,满怀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思念之情?是你么,长江边上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迁客?是的,就是你,把酒问青天的东坡居士,你穿上官靴,以为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情理之中的你应在官位上安心地度过余年,你却因不满黑暗的政治,坚定地穿上芒鞋,出人意料地走了,走进了百姓中间,过起了平民生活。你的才华并未因此而消逝,你开创了豪放派,口一张就是气势如虹的词句,可谁又能真正去采撷那弥散在山水中的慨叹。
  ——山西考生《历史的诉说》
  

核心素材
  1.李白抱负远大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李白狂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终南捷径。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的形式记叙这次会晤。此赋通过激三干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2.李白应召长安
  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临行前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谪仙人。一日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鞋。于是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说: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3.李白借诗抒怀
  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大权后,大冤狱,打击迫害正直贤能的官员。目睹国是日非,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他还写了许多揭露和鞭挞黑暗现实的诗篇。《远别离》对玄宗宠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权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后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例如对黄河的描写,就有不少名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4.李白侠义心肠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侠——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他羡慕占代的侠义之士,在其《白马篇》中有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的诗句。剧孟是古代的英雄,李白渴望能与其一样成为为民除害的大侠,李白一生还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抱负和理想。
  5.苏轼不合时宜
  有一次与家人出门散步,东坡忽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众人,你们说说,这里面装着些什么东西?众人一听,都吃了一惊,不知如何说是好,唯有他的侍妾朝云最善解人意: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东坡听后,哈哈大笑。不合时宜,可谓一针见血。以东坡的雄才大略,只要稍合些时宜,下点韬晦的工夫,绝不至于落得一次次的南迁北徙,但他终究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不合时宜
  6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读书法。
  7.苏轼适时放弃
  苏轼《记游松风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说在贬居惠州的时候,有一次,去游松风亭,这个亭子在山的顶端,他爬山爬了好长时间,累得腰酸背疼,就想在这林子里歇会儿。抬头向高出望时,发现松风亭好像高高地挂在树梢上,还远着呢,苏轼想这么高地亭子,什么时候才爬得上去呀?过了一会儿,他好像恍然大悟,说道:这里又为什么歇不得、玩不得呢?这么一想,他有如脱了钩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浑身一下子舒坦了许多,轻松了许多。
  8.苏轼随遇自适
  苏轼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从容,他在黄州时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间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准得的。

苏轼素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重在写"",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乾隆皇帝对苏轼的才华极为钦佩对他的遭际十分同情与怜惜,后人对苏轼的纪念与敬仰,乾隆亦很称颂和赞成.因此,乾隆在画卷题诗第一句就唱出:「玉局信风流」——苏轼确实是一位风流人物.他在常州「溪亭佳话留」,在苏州「更有仰苏楼」.乾隆还把苏轼比喻为傲寒的梅花,在逆境中自珍自爱:「蛮江漳岭何人问,冷骨幽香各自怜.
1、苏轼在哪些领域有作为
绘画
书法
文学(诗词文)
2.苏东坡在国画一方面有何作为
苏东坡天才横溢,神完气足,在中国艺术上,尤其是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他能独创一派,这是不足为奇的.苏东坡最重要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因为他的创造注的艺术冲动非此不足以得到自由发挥而给中国艺术留下不朽的影响.苏东坡不仅创了他有名的墨竹,他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中国绘画的南派重视一气呵成快速运笔的节奏感,这一派诚然是在唐朝吴道子和王维的笔下所建立,与北派李思训之金碧朱红工笔细描是显然有别.可是,在宋朝,印象派的文人画终于奠定了基础.这一派,重点在于气韵的生动与艺术家坚强的主观性,其中含有的艺术原理与技巧对现代艺术自有其重要性.
3.苏轼籍贯,家境,四川居民有何特点
四川眉州;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一般中产之家还较为富有.家中至少有两个使女,并且家里还能给苏东坡和他以前姐姐各雇用一个奶妈.等弟弟辙生下时,家中还能再雇一个奶妈.奶这兄弟二人的两个奶妈,按照中国的习惯,要一直跟她们照顾到成年的孩子过活一辈子.四川的居民都耽溺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甚至在中等社会,谈话之时都引经据典,富有妙语佳趣,外省人看来,都觉得充满古雅精美的味道.苏东坡生而辩才无碍,口舌之争,决不甘拜下风.他的政论文章,清晰而有力,非常人可望其项背,数度与邪魔鬼怪的争辩,自然更不用提了.东坡和他父亲,被敌人攻击时,都比之为战国诡辩游说之士,而友人则誉之为有孟阿文章的雄辩之风,巧于引喻取譬,四川人为律师,必然杰出不凡.
4.纵观苏轼一生,他为各地百姓做了哪些实事
在凤翔,改革"衙前"役法;在密州,拿出库粮弃儿;在扬州,废除生事扰民的"万花会",在定州,惩置贪污吏胥,整治边防部分;贬到惠州后,还捐钱为当地修桥,解决食用淡水的困难;在徐州,领导人民防洪,作到"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灌溉农田千顷,至今苏堤尚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始终对人生采取执着的态度的人,他爱国爱民,无论在各地,都将自己与当地人民连系在一起,为了人民的生活,做实事,不惧任何力量,独立洒脱自适的生活态度,使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为人民作贡献.
5.有人说苏轼福气不小,一群贤妻孝子与他风雨同在,你能介绍一下"苏轼家庭"
:苏东坡年十八岁时,娶了王弗小姐.王弗小姐那时十五岁.婚后两人生活幸福,在英宗治国的时候,妻子以二十六岁病逝,遗有一子.几年以后,苏东坡又娶了一新娘,她是前妻的堂妹,王杰的女儿,叫王润之,与苏东坡同甘共苦,抚养堂姐的遗孤及自己的儿子,可谓是贤妻良母.
6.东坡肉的由来
当时苏东坡在杭州做官,为了百姓而修筑堤,疏浚西湖,是四周的田地不怕涝,不愁旱.老百姓感谢他,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东坡叫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按家按湖把肉送给他们过年,大家都觉得味道鲜美可口.一个大菜馆的老板便利用"东坡肉"招览生意,没想到生意兴隆,于是其他菜馆也学样,几乎杭州的所有菜馆都有"东坡肉","东坡肉"就此成为杭州第一道名菜.由于苏东坡伟官清廉,朝中有许多人都看他不顺眼,于是其中一个御使便装扮成普通百姓到了杭州的一家菜馆,菜谱的第一道菜就是"东坡肉",在他得知"东坡肉"为杭州的一道名菜时,便收集了许多菜谱,回京禀告皇帝说杭州百姓都很恨苏东坡,恨不得吃他的肉,皇帝一开始不信,但当御使拿出那些油腻腻的菜谱时,皇帝本就糊涂,便把苏东坡贬官到了海南.
7."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在神宗熙宁元丰二年(七九),他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在他到任谢恩奏章上,他说了几句朝廷当权派觉得有点儿过分的话.触怒了在王安石势力下蹿升起来的李定和舒禀.数日之后,舒禀,当时尚在御史台,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内容关于农人青苗贷款等,说他不但考虑欠周,而且不忠于君.李定,已升为御史中丞,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有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这件案子就交由御史台处理."乌台"所指也正是"御史台".李定现担任检察官,他挑选了一个极其能干的官吏派到湖州去,免去苏东坡的官职,再押解入京.途中苏东坡曾想自杀,但顾及连累家人才就以作罢.审问在八月二十日举行,苏轼有的指控十分牵强,如《菊赋》的序言里曾提到妃菊的苦种籽,御史认为作者是在直接讽刺全境百姓的贫穷,尤其是指朝廷对官吏薪俸的微薄.由于皇后驾崩,可大赦则把苏轼贬去黄州,官位降低,充团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区,无权签署公文,在受到牵连的人之中,三人处罚较重,驸马王洗,子由,王巩,而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范缜和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各罚二十红铜.
8、为什么苏轼总能在逆境中潇洒旷达起来 他的这种精神基于什么
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论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 何者为富 何者为美 何者为陋 ""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用《庄子》的哲理思想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天尤人.
9.苏轼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其政治诗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
其讽谕诗托物以讽,针砭时弊;其山水诗和风俗诗,情趣盎然,生动传神;
其理趣诗别具一格,发人深思;其抒情诗忠实,坦诚.
研究结果
苏轼是中国第一位提出"文人画"的先师.他敢于创新,追求自然之美,不拘于形的"枯木,竹石"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激励.
首先,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
其次,苏词风格多样,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风尚,开创了豪放词风,也有一些词表现出清旷高逸,婉约缠绵的风格;
第三,苏轼将词从狭小的抒情范围中解放出来,促成了词的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读
悼亡词
对妻子的怀念
现实,梦幻
悲中有喜,以喜衬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纪念

《圆形与星形》 [例文]圆满与心

用线围一个圆,无论在哪一个点上,轻轻的向圆心方向按下去,你会发现,少占了一些面积,却成就了一颗心。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的圆变得残缺了。

被贬黄州的苏轼以自己的灵魂为圆心,向内退守,成就了一颗追求精神的解放的心。

用线围一颗心,在最低落的那个点上,轻轻的挑起来,你会发现,你将要成就一个圆。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苏轼在人生的波折中,用内心的低谷成就了近乎圆满的的人生。

历史的画卷合上了,在人生中,我们用心追求圆满。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383c6ec4afe04a1b071ded5.html

《李白与苏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