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将相和课堂实录一、走进古典名著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生:《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师: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将相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将相和》师:同学们,咱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就来聊聊吧!看着屏幕上的小问题,谁来做一下?1“将”的读音有(jiāngjiàng。这里应读(jiàng“将”指的是(廉颇)2“相”的读音有(xiāngxiàng。这里应读(xiàng“相”指的是(蔺相如)3“和”的读音有(hé)huo。这里应读(hé)。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师: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谁再来重复一下?文章一共讲了几个小故事?1“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2: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二、学习新课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师:题目是《将相和》那他们肯定就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先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1: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门客,最后蔺相如的职位怎么比廉颇的还高。
2:我觉得这样对廉颇很不公平。
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谁来评价一下?
1:他读出了廉颇心中的不平。2:他读出了廉颇的不服气。师:很好,咱们大家一起不服气的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就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生:前文已经说了“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师:你知道“无价之宝”的意思吗?生: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1:蔺相如不是在说谎,他察觉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很巧妙地把璧就要回手中了。
2:可以看出蔺相如很聪明、他看透了秦王的心理,顺其心理,做法有合情合理,让秦王上了当。
师: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师: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出示第二句师: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理直气壮。师:他理“直”在哪里?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咱们齐读第二句话。生: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会真的撞吗?1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才是真的。
2: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3:他之后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生:齐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生: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师:从这里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1很聪明,很了解人的心理。2: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师: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些话中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生:他是一个很自信、胸有成竹的人。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生:“完”是完好无损的。还带回了赵国的尊严。师:板书“赵国尊严”

师: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生:不是。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请同学们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师:谁来读读你找的蔺相如的话?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是《史记》原文,老师给大家读读,咱们看看《史记》的原文是怎样描写的。“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生:勇敢,不畏强暴的蔺相如。他又一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师: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生表演“负荆请罪”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1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一个人。2: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师:板书“知错就改”
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师。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人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将相和》教学实录
设计思路: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改写的历史故事。其中包含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根据《将相和》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我给这堂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主要内容并叙述出来。第二,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第三,辨析原文与课文的区别,感受阅读原文的趣味。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且归纳出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归纳能力的练习应该贯穿在低中高三个阶段。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不能就此认为每个孩子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故事大意。对于尚未熟练掌握该项技能的孩子,还是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其得到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操练。为此,我设计了“归纳小标题——针对小标题提问——梳理规律——归纳故事大意”等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故事梗概的方法,并运用之。指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最忌泛泛而谈,我将比较句子当作切入口。先请学生比较描写廉颇和蔺相如的句子,利用关键词感受两人的特点。再通过比较蔺相如面对秦王和面对廉颇的句子,以及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深化对蔺相如的了解。最后让学生自主比较、分析描写廉颇的句子,巩固习得的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自然不能要求其读《史记》原文,但由于原文中有些内容优于课文,所以还是很值得推荐给学生,在其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一颗种子,待其长大也许就能开出花结出果。推荐原文时,我依然从体会人物形象这个点入手,用的方法还是句子比较,让学生对蔺相如更为了解。
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练习归纳能力和学会通过比较词句体会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有新授、巩固以及反馈等环节,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读懂故事的同时,掌握好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梳理文章练习归纳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将相和》。大家已经读过课文,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生: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板书“廉”和“蔺”,讲解容易写错的笔画。师:《将相和》是一个大故事,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什么?生:完璧归赵
师:第二个故事呢?生:渑池会上
师:你也用了四个字,很好。还有其他说法吗?生:渑池之会
师:你的说法更好,加上一个“之”字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什么?
生:负荆请罪
(教师依次板书小标题)

师: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题?生: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生:谁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生:和氏璧如何回到赵国?
生:和氏璧怎么会送到秦国去的?
(教师随机板书:谁如何做结果原因)师:我们学着刚才的样子再针对渑池之会提问。生:谁和谁相会?
生:相会时做了些什么?生:为什么会在渑池相会?生:渑池相会的结果是什么?师:针对第三个故事可以怎么问?生:谁负荆请罪?生:在哪里请罪?生:请什么罪?生:如何请罪?
生: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谁做了什么结果原因
如何请罪结果原因地点)师:请大家观察板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问题中都有人物,都有原因,都有结果。
师:是的。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句。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同桌合作将其大意写下来。(学生练习)
生:我写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所以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如果你能把廉颇怎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来,就更好了。
生: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自己不顾国家的利益是不对的,于是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面前请罪,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师: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话呢?
生:廉颇因为职位比蔺相如低所以不服气要和蔺相如作对。而蔺相如说,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国家利益。后来廉颇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师:请大家把掌声送个这位同学。(学生鼓掌)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为他鼓掌吗?
生:因为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还有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师:谁来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意。
生: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但是他看出秦王没有用璧换城的诚意,于是用自己的机智保住了和氏璧,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哪位同学来交流渑池之会的大意。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叫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挽回赵王的面子,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师: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都能利用我们讲过的方法,将故事大意归纳得非常好。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


第二板块比较句子感受人物(学生朗读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廉颇是怎样的人?生:廉颇对自己很自信。生:廉颇争强好胜。生:廉颇有些小气
师: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
生:我从“很不服气”这个词中感受到廉颇好胜心强。师:你依据文中字词谈感受,真不错。
生:我从“战无不胜”这个词语中感觉到廉颇有些骄傲自大。
生:我从“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中的“他”感受到廉颇的争强好胜。师:你对语言真敏感。这句话中多一个“他”和小一个“他”,读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教师范读,学生比较。
师:类似的不起眼的字还有,请大家关注这个“爬”字。从这个字里,你们能感受到什么?生:可以感受到廉颇的不屑。
师:是啊,蔺相如出身卑微,廉颇很瞧不起他。让我们带着这些阅读体会再读句子。(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读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学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师:大家读这句话时,声音怎么变轻了?
生:因为廉颇的话要读出不服气,所以读得响。蔺相如不愿意和廉颇发生冲突,所以要读得轻一点。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些胆小,竟然为了不和廉颇见面而不上朝。
师:你的感觉很对。蔺相如不仅不敢上朝,他还怎么做?再读下面句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师:从句中找出描写蔺相如胆小的词语。
生:我从“远远”中感觉,两个人离得很远时,蔺相如就已经害怕了。我从“赶紧”中感受到蔺相如当时很紧张。
师:你分析得真清晰。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描写,因为它们能将人物特点表达出来。
蔺相如真的是一个胆小的人吗?请大家读句子——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话是对秦王说的,秦国当时是个大国,而蔺相如只是赵国一个小官。他居然敢这样对秦王说话,说明他的胆子并不小。再请大家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这句话中你能感觉到蔺相如胆小吗?生:不能。
师:非但不能,还能感觉他的胆子——生:很大。

师:甚至连——生:死都不怕。
师:再次读这些句子。(学生朗读)
师:作者先是写蔺相如胆子大,后来又写他胆子小。蔺相如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生:我觉得蔺相如胆子很大。
师:下面我来扮演蔺相如手下的小官,请同学来扮演蔺相如,解释一下胆大胆小的问题。(随机挑选学生)
师:蔺大人,你连秦王都不怕,怎么现在会这样怕廉颇呢?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你太厉害了,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答了疑问。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蔺相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请大家再找出一些前后对比的句子,分析一下廉颇的特点。(学生找句子)
生:我找到了“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前面一句写出了廉颇觉得自己错了,后面一句写廉颇高傲。师:如果能按照句子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来分析,会更好。生:“我廉颇攻无不克”这句话写出了廉颇一开始自大好胜的一面。而后面的句子则让我们感受到他知错能改。
师:你分析得真棒。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感受到一个人物身上存在着多种特点。再请大家读句子——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
能否用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接起来?
生: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课后有道习题问我们,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现在你们看得出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了吗?生:是因果关系。师:因为蔺相如立功被封赏,所以引起了廉颇的妒忌所以第一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形成了因果关系,正是有了这层关系,三个故事也就能合在一篇文章中。这些结论都是我们通过仔细品读句子得到的。可见,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板块比较原文拓展视野
我还找到了这三个故事的原文,选了一段给大家看看: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学生结合注释自学)
师:这段话与那段话相对应?(交流,出示相应课文)原文比课文多出了什么内容?生:多了“左右欲刃相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旁边的卫士要杀蔺相如。生:还多了“左右皆靡”师:请解释一下。
生:旁边的卫士都退下了。师:为什么会退下?
生:因为他们被蔺相如无畏的样子震慑住了。师:“相如张目叱之”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原文写得更为细致精彩。司马迁还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买王伯祥先生注译的《史记选》来读。
最后留两项作业给大家,同学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来完成。
作业:(二选一)
1、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智和勇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蔺相如,写出自己的感受。
2、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廉颇,写出自己的感受。
简洁而灵动巧妙而适度
——评朱煜老师《将相和》一课特级教师谢江峰《将相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它是根据《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改写的历史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故事环环相扣,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朱煜老师执教本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裁剪,教学设计充满新意,看后颇耐人寻味。
一、大道至简,教学明快、灵动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可以用“大道至简”四个字概括。首先,整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多,朱老师用三个板块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一梳理文章,练习归纳;二比较句子,感受人物;三比较原文,拓展视野。三个板块的教学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读懂课文内容,整体了解课文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并始终围绕“语言文字”,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很多老师教《将相和》一课,总是围绕三个故事逐一讲述,逐一分析,而朱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摒弃了这些繁琐的人物分析,没有就一事、一句、一词进行琐碎而概念化的讲解,也没有在人物形象上作标签式的解读,而是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抓住人物言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你觉得廉颇是怎样的人?”“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让学生从扁平式的认识中走出来,从课文中寻找依据,从语言文字中找到理由,从而近距离地感受人物的特点。二、寻找规律,引导学生习得学法
朱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善于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学法,让教学走进真正有意义的境地。比如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朱老师设计了“归纳小标题——针对小标题提问——梳理规律——归纳故事大意”等教学环节。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这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一般的教学也就此打住,以为学生都能概括课文的大意了,但朱老师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针对小标题提问,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板书“谁如何做结果原因”等词语,引导学生从泛泛的无意识的提问中寻找规律,最终得出归纳一个故事内容的大致方法。

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朱老师启发学生依据文中的字词谈感受,他或鼓励学生“你对语言真敏感”,或直接抛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即抓住关键词语,特别注意细节描写,是阅读的好方法。三、巧用对比,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在本课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朱老师用“对比”贯穿全课,在句子的比较中体会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特点。首先是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对比,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廉颇的“争强好胜”“骄傲自大”,而和廉颇相比,蔺相如颇有些“胆小”。其次是蔺相如和秦王的比较,看起来有些“胆小”的蔺相如却是连死都不怕。课堂上,学生通过读书、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句子的比较中体会人物形象,人物的特点也真正从字面上跳了出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朱老师安排学生运用“对比句子”的方法自己学习,找到前后对比的句子,分析描写廉颇的句子,巩固习得的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学生从“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些句子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廉颇之前的狭隘和之后的知错就改。四、适度拓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最后,朱老师出示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原文,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找出“原文比课文多出了什么内容?”,从而进一步体会了故事的生动性,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刻在学生的欣赏,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朱煜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学习通过比较句子体会人物形象作为核心内容,教学环节简洁,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明显,不失为阅读教学的又一成功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4457037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6.html

《将相和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