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1-23 14:37: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涅杰斯:中王国时期的奴隶主阶级,除贵族奴隶主外,还有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即强有力的涅杰斯。涅杰斯起源于古王国时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止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度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

红白玫瑰战争:通常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母系氏族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长。妇女在生产起重要作用。

圣德太子:日本古代著名政治家。在任期间他派出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行改革,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加强中央集权。这次改革虽然由于大贵族反对而失败,但他却为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基本的婚姻形态,前期实行望门居,后期实行从妇居,本质上属于群婚时期.

婆罗门教:印度国家形成过程中于公元前7世纪产生的唯心主义宗教思想.梵天为宇宙主宰,信仰三大主神,主张业力轮回,是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工具.

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前期,第一阶段为波斯对希腊的侵略战争,经过马拉松等战役波斯被打败,第二阶段为雅典与波斯争夺东地中海霸权而战。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使波斯帝国走向衰落,但成为希腊奴隶制发展的转折点,促进了希腊奴隶制度的繁荣。

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创立于7世纪;政教合一;伊斯兰政权雏形。

田柴科制度:十世纪朝鲜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政府登记耕地山林,即文武百官按等受田;终身使用,不得世袭。田柴科制度是高丽王朝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

斯帕特: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1分),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人称之为州(1分),范围不大 人口不多,有自己的最高首长,兼并征战不止(2分)。

种姓制:公元前7世纪古印度形成的等级制度(2分),包括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四个等级(2分)。

腓尼基字母:公元前14---13世纪, 腓尼基人利用埃及文字创造的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文字(2分),后经希腊人加工而完善,对世界东西方字母文字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2分)。

英法百年战争:争夺英国国王在法国的领地、借口是王位继承(2分),1337-1453;性质分为两阶段;结果是法国完成了统一;影响是王权加强和统一民族国家形成(2分)。

血缘家族: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社会组织(1分)。这是人类社会第一种组织形式(1分)。实行族内群婚(班辈婚)(1分)。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生产生活集团(1分)。族内平等,实行原始共产主义(1分)。

《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1分)。法典竭力宣扬君权神授,极力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1分)。法典结构完整,文字条理,内容完备(1分)。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1分)。也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1分)。

印度教:是在印度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于四世纪形成的宗教思想,是印度历史文化的综合产物(2分)。主要经典是吠陀、奥义书等,印度教宣扬业报轮回思想。印度教崇拜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主神(2分)。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具有明显的二重性。(1分)

查士丁尼: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1分)。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1分)。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2分)。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1分)。

《罗马民法大全》: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1)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组织人员先后编定并颁布《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即《罗马法大全》,(2)基本原则是保护私有财产和规定财产契约关系,对于欧洲法律影响深远。(2

金字塔:古埃及人信仰灵魂不死,古王国时期历代国王均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因外形似汉字金字故名(2分)代表是胡夫的金字塔,1分)是专制统治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分)

希腊大殖民运动:公元前86世纪,由于人口过剩的压力、自然灾害以及城邦矛盾的尖锐化。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黑海沿岸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海外殖民活动。(2分)大殖民运动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缓解了希腊本土的社会矛盾。(2分)但另一方面,殖民也伴随着侵略和暴力给当地居民带来痛苦。(1分)

贝希斯敦铭文: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上台后,严厉地镇压各地起义(1),并将镇压高墨塔暴动和两次人民起义的情况用波斯语、埃兰语、巴比伦语等三种语言(均为楔形文字)刻在贝希斯吞山崖上,此即著名的贝希斯吞铭文(3)。铭文反映了当时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1)。

希波战争:公元前6世纪中叶,为掠夺财富,波斯大流士向希腊发动侵略战争(1分)。其间经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等波斯军队战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分)。以雅典为首的部分国家组成提洛同盟,双方为争夺爱琴海霸权而战(1分)。公元前449年,战争以希腊、尤其是雅典的胜利而告结束(1)。长达半个世界的战争使波斯走向衰落,希波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希腊民主制的繁荣(1分)。

十字军东侵:是中世纪罗马教廷、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于十一到十三世纪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们借口反对异教徒,打着圣战的旗号,对东部地中海各国进行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侵略战争。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出征者佩有字标记,故称十字军。(2分) 东侵者先后进行了八次,对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杀掠,最后以失败而告结束。(1分)东侵造成了劳动力的巨大损失,阻碍了近东各国历史发展进程。对西欧各国人民同样是一场浩劫。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2分)

破坏圣像运动89世纪拜占廷帝国为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针对教会展开的的政治斗争。(1分)禁止崇拜圣像,封闭修道院,强令教士还俗,财产一律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2分)。运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帝国统治。 1分)

涅木虎:涅木虎是指古埃及中王国后期的社会阶层,到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兴起并登上政治舞台,逐渐发展为中小奴隶主阶层,成分复杂。属于该阶层的人

可以经营王室土地,称为王室土地的涅木虎,他们享有世袭租佃权,向法律缴纳税租,也服务于军队,或者为法老提供其他服务、他们可以占有奴隶、担任官职、逐渐成为王权的社会支柱。

普罗尼亚制度: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时实行的一项改革政策,拜占庭帝国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小农经济破产,政府下令禁止土地兼并,结果遭到各地军长与当地大地主的联合反抗,科穆宁王朝面对这种局面,开始推行普罗尼亚制度。这一制度类似于西欧的采邑制,即把国家土地和农村公社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公职贵族,终身享用领地的税租,不得世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45d4856ca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9.html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