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0-04-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4 技术创新过程
4.1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解释
技术创新概念主要是由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熊彼特(Schumpeter)首先系统地定义了技术创新的概念(1911年)。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释。他确认创新能够引发经济增长,并根据创新理论,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现象都进行了一番重新定义。熊彼特从创新的内在机理出发,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段循环的原因,说明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会导致长短不等的三种经济周期。
熊彼特所描绘的五种创新,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供给来源的获得,以及新原材料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包括扩大原有市场的份额及开拓新的市场;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组织形式及建立新的经营组织。随后研究者对创新理论进行分解,并发展出二个独立的分支:一是技术创新理论,主要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二是组织创新理论,主要以组织变革和组织形成为研究对象。
熊彼特等人对技术创新的定义,突出之处是强调了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即技术创新应是信息、人才、物质材料与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要素的有机配合,形成独特的效用。这是一种强调“投入”的观点。
4.2技术创新的管理学解释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从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就是发明+发展+商业化。因此,技术创新的管理学解释强调了“过程”“结果”(将设想做到市场)。在这一复杂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短缺,均不能形成最终的市场价值,见图。任何一个环节的低效连接,均将导致创新的滞后。


技术创新的管理学解释
1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新设想 进入市场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4.3技术创新与其他科学研究和技术经济概念的关系
由于我们已熟知了其他诸如研究、发明、技术改造等概念,它们与技术创新的本质区别如何,为什么要用技术创新概念来取而代之?这可用表来总结。
技术创新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概念名称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技术引进 技术改造 技术变革 技术进步
简要定义
第一次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原理 认识世界,为推动科技进步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
为增加科技知识并为某一特定实际目标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
运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知识来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
主要是对生产设备进行系统或部分地更
严格意义上是从发明到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全过程
若干年内技术创新的累积与综合性过程
与技术创新的显著区别 缺少大量生产与市场化的活动 缺乏深入的试制、生产与市场化活动
与生产与市场化联系不足 仍未考虑市场化的工作
引进新设备、人才、提高生产与市场能力 能否进入市场不能保证
可以完善生产能力,但能否市场化尚不得知
比技术创新的过程更长,属于经济学概念,现实中操作较难 对技术创新的后期总结
从上述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技术变革、技术进步等概念往往是综合性的经济学概念,在实际中操作性不强。而技术发明、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概念与技术创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市场化工作,因此,这些概念不能很好地解决先进的思想如何获得商业利润这一重大问,以技术创新概念来逐步取代原有的技术经济概念,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这是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重要理论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概念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如: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产生高质量设想与产品、工艺设计的主要源泉之一,特别是开展重大的、突破型的创新,研究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技术引进可以带来新的设想,针对我国企业现阶段发展特点,它又可以显著地提高设备能力以及相应的生产制造能力;
◆技术改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生产能力。 4.4技术创新的类型划分
1技术创新按其内容划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组织创新等等。
2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产品创新是向市场推出新的有独特性能产品,是面向用户的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以及设备所进行的创新。
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设计与性能的独特性;工艺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消耗与改善工作环境。
2技术创新还可以按创新的规模分为如下二类:
突破型创新。这类创新需要全新的概念与重大的技术突破,往往需要优秀的科学家或工程师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实现,经历的时间更长。这些创新常伴有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以及企业组织创新,甚至导致产业结构的变革。由于这种项目规模大,往往由实力强大的公司或政府承担。
积累型或渐进型创新。国外有人称为“螺钉螺母式创新”。这类小创新的作用虽不能和重大技术创新相比,但却起着突破型创新无法代替的作用,其内容遍及发展品种、提高质量、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改善生产组织与改进管理等各个方面。这类创新的特点是广泛的群众性,技术人员可以搞,企业一般的非技术型员工也可以搞。
在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之间,还可以细分两类创新:系统创新和构架创新。这里的系统指产品或工艺的组成体系,是偏重“硬”的创新;而构架创新是指关键的产品或工艺的部件革新,是系统创新中的关键。系统创新和构架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产品或工艺创新的“平台”,利用该平台,企业可以进行一系列渐进的技术改良,

4.5技术创新概念的本质
1)技术创新强调基于要素组合的市场化行为。技术创新必须使良好的设想获得商业承认,应面向市场,为满足市场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服务。
2技术创新强调技术与市场的整合。技术创新不能只考虑技术,必须将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市场的需要结合起来。
3)技术创新强调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有效整合。企业应当系统地建设好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并着重加强这三个关键部门的联结。绝大部分技术创新的失败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失败,而是由于在市场调查、销售和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缺点
必须将研究与开发、市场和生产三方面很好地协调和组织起来,这是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
3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研究与发展部门
生产制造部门
营销部门
技术创新的关键——连接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和营销

4)技术创新还必须强调企业与其用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的学习和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知识、技能资源。在保持自身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关系,


为什么许多企业至今仍无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这仍然要从技术创新的真实定义出发。技术创新的一般需要较强的研究与发展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研究与发展、生产制造和营销三个关键部门的联结,以及与用户的紧密联系。而许多企业是从计划经济过渡而来,带有很强的强调生产的痕迹,对市场的关注不足,特别是研究与发展能力不足,研究与发展的投入难以与世界先进企业匹敌,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部门分别割严重,而许多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发展能力有限,因此,目前较多的企业无法有效地联结研究与发展、生产与营销,这就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实现财富创造。这是许多企业在今后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4.6创新过程
1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对于多种不同活动的有效管理,实际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对组织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创新管理的总体框架可以用图表示。
一方面,企业内部职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也很重要。


4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外部条件: 宏观竞争因素 企业战略

外部条件:
知识基础 科技发展
竞争者 研发 供应商
顾客
大学
营销


外部条件: 社会需求 竞争者 供应商 顾客 分销商 战略联盟


1 创新过程管理框架

1中定义了企业的三大主要职能:营销、研究与发展、生产与企业计划。尽管不同企业内部有不同的职能设置结构,但上述三大职能对创新过程影响最大。企业应积极鼓励、支持上述职能与外部环境之间交换信息流,以获取新的知识。
将创新过程进行阶段划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见图2
技术、顾客、市场、经验、专利




发明(设想) 发明(设想) 市场渗透
经济能力

2 创新的三阶段过程

1)发明阶段,也即获得设想。
2)实施阶段,也即将设想在公司内进行转化。 3)市场渗透阶段。
5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要获取技术、占领市场和顾客,并形成企业的专长;另一方面,还需要良好的财务基础。一个公司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意味着对反馈过程的准确把握。
在这一基本的创新过程中,信息是创新的基本投入要素,是保持生产力增长的中心所在。
从信息角度看,创新也是一个创造信息的过程,而信息的创造来源于企业的内外沟通。在创新过程中,科技人员“技术诀窍”不易沟通,也很难掌握,同时可以通过诀窍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组织的创新活力。
第一,尽量使技术诀窍量化,使其操作程序规范化,以利于这种知识的传播;第二,给予组织中个人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条件接触技术诀窍,获得技术诀窍。
上述知识交流、分享过程体现于图1的总体框架中。在创新管理框架中特别强调不同部门、组织内外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交流网络的构建,能够激发工作创造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过程
由于对知识的管理对当今技术创新的成功影响很大,故需要做进一步的阐明。
甘德利(John Gundry)提出的知识管理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他认为该过程由知识的创造、捕获、编码、分类、交流和获益共六个阶段组成一个循环。知识的创造依赖于有知识的员工的实践活动;知识的捕获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捕获;知识编码指对有价值的知识的表述和结构化;知识的分类是把同类的知识放到一起,并给出知识的地图;知识的交流是指让员工能够得到所需的知识;最后一个阶段是知识的获益,主要是指知识的重复使用。
创造 捕获 编码


分类 获益
交流3 约翰的知识管理过程

6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知识管理评估工具(KMAT)是由安德森(Arthur Andersen)和美国生产力与质量委员会(APQC)开发的一种调查工具,它集组织知识的实体、过程和组织性等于一体,如图4所示。这个模型将支持组织创造知识的因素表示为两个动态的轨道。外面的轨道包括关键的组织可行条件,即那些促进知识繁荣发展的技术、文化、领导和评价因素。里面的轨道包括知识管理的关键过程:创造、识别、收集、适应、组织、共享、运用。这些过程可以根据实体和过程的观点进行分类。识别、收集和组织过程适合于知识体的集聚和管理,创造、共享、运用和适应适合于对知识的创造和更新。
领导



运用 创造 评价 文化 组织的知识 组织 识别 适应 收集

技术
通过以上两个模型的阐述,对知识管理的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但上述模型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是这两种模型都是针对企业内部产生的知识,没有包括从企业以外的组织、渠道获取知识的部分,而获取外部知识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只有获取外部知识,企业才能随着社会进步同时成长,增强企业对快速变化环境的适应性;第二,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各阶段名称不致,阶段有多有少,内容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在借鉴上述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又可以得出新的知识管理过程模型(如图3-6所示)

7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获得外部知识 外部搜索
共享 应用 收获隐性知识

过滤


存贮 知识库 编码 捕获

对外部知识的处理过程是从外部搜索开始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眼前常被各种信息所包围,而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却没有接触到,所以有必要对外部知识作一个全面的搜索。在得到外部知识后,并不是直接存贮到企业知识库中去,而是要经过一个过滤系统,根据企业的战略方向或愿景,把对企业现在或未来发展真正有用的知识选择的出来。经过过滤以后有用知识被存贮到企业的知识库中。
知识的使用从知识的共享开始,让企业员工能真正方便地得到对他们工作有帮助的知识。员工应用这些知识与生产实践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知识获得了增值,得到了知识应用方面的经验知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的头脑当中,为了扩大隐性知识的作用范围,就要通过捕获和编码让其显性化,在企业的层次上应用这一成果。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过程
一个产品从其产生、发展到衰亡经历了四个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同其销售量密切相关。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的类型,创新的数量以及它的作用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是具有战略价值的。
1、引入阶段(可变阶段) 引入是指把新产品引进市场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开发和产品创新开始,一直延续到制造量到一定的(较高的)数量。所谓一定的(较高)数量是指销售曲线开始迅速上升之点。
促使新产品销售上升的因素是产品的性能,比现有的产品性能更优越、用户欢迎、市场接受,重大创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8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创新产品的首次应用,使得原有的技术不适应。同原有产品相比,创新产品成本高、可靠性差、性能不稳定等,初期引进的创新产品不完善,必须对其进行改进。研究与开发要瞄准市场需求与技术要求,要开发新知识和运用现有知识去改进产品的功能和特性
总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不求规模大,需要的是生气勃勃、富有创业精神的灵活的组织形式,依靠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进行着小批量的生产。当完成基型设计并向成批大量生产过渡时,这个阶段便告结束。基型设计集中过去很多型号的优点,这种综合后的优点又是过去任何一种型号产品所没有的
2、发展阶段(过渡阶段) 产品标准化和工艺过程合理化,是产品生命周期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发展阶段是从产品创新向工艺创新过渡的阶段。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企业要集中力量搞好产品的定型设计和变型工作。产品变革相对下降,而工艺过程的创新速度上升,组织有较大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同市场、研究开发、规划与生产有关的职能部门。企业要花很大力气来解决各职能部门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协调工作。
3、成熟阶段(特定阶段) 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销售量基本稳定,不再有大幅度增长,产品已经标准化,产量很高。如果说在上一阶段产品创新数量日益减少而工艺创新大量增加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数量已减少并趋于稳定。对畅销产品的竟相模仿以及同类产品的相继进入,价格成为竞争焦点。除了努力降低成本外,还应努力减少运输费用,并且努力改善服务质量。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经营单位把重点放在提高效率与降低制造成本和改进服务质量方面,这是一个增加产量、扩大组织结构和增加管理层次的阶段,强调组织上的稳定,各职能部门间的矛盾已相应减少,企业领导可以集中进行经营上的重大决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过程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有规律地变化着(图5。要使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有计划地进行,企业必须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相应的组织调整与改革,以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


9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10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
可变阶段 过渡阶段 特定阶段 (引入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3.7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到创新构思产生、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等系列活动。技术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要所采取的手段,当这种客观手段与主观需要之间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改变技术动力,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解释性模型。
线性模型,主要有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拉动两种模式。技术推动包含了两层含义:具有大规模研究群体的企业在创新上优于科研人员少的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中,研究与开发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受者,通过成果的应用完成创新过程,如图4-1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 生产 销售

4-1 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推动模型
市场拉动认为,技术创新起因于对潜在市场需求的了解,并受潜在利润的驱使拉动而进行,市场的开拓与扩展及节省相对昂贵的原材料和其他消耗而成为创新的动力,形成了市场拉动模型,如图4-2

市场需求或生产需求 应用研究 生产 销售

4-2 技术创新过程的需求拉动模型
交互模型,在综合线性模型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交互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需求和技术进展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强调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如图4-3
新需求 社会和市场需求 构思产生 研究开发 原型生产 创造 销售 市场

新技术 当前技术与生产最高水平

4-3 技术创新过程的交互模型
链一环模型。线型模型和交互模型的共同点,都着重于技术创新的引导,重视创新过程的启动环节,而对中间过程的描述都较为粗略。链一环模型着重创新过程的描述,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11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基础研究联系起来,通过对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的表述,从而较为合理和详尽解释创新过程。





R R
R 3 3 3 K D K 4 I 4 4 K
1 2 2 1
2 C C C C
潜在 发明 设计细化 再设计 销售
市场 设计 实验 生产 f f f f
F 4-4 创新过程的链-环模型
从图4-4中,创新过程共有5条路径:第1条是以C表示的创新活动的中心链;第2条是由一系列以fF为标志的中心链的反馈环,其F表示主反馈环。反馈表示从对市场需求的认识,将这种认识直接返回至下轮设计,以便对产品和服务的性能作进一步的改善;第3是以K-R表示的知识与研究之间的联系,即在创新各阶段若有问题,先行到知识库中寻找1K2的路径,若现有知识库不能解决问题则进行研究,再返回设计,即1K34路径;第4条、第5条路径分别用DI表示,其中第4D表示科学发现导致创新,第5I表示创新推动科学研究。
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与系统集成网络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不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与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强调各部门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


12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创新构思


研究与开发
设计

制造

市场销售

4-5 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关系,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的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更多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技术创新过程综合模型。以上模型大多针对创新过程的描述,很少涉及到技术创新管理过程,综合模型则充分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下技术创新的发展与管理过程,表明技术和市场这两个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创新过程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两个关键部门——研究与开发、销售与创新过程的联系,这一模型侧重于过程管理,如图4-6


内部环境

项目项目管理
评估系统 项目 ·研究开发 创意 新构想 项目 建议 新产品 ·分析评价
产生者 提倡者 ·设计 或新工艺 ·战略考虑
·生产

·销售


研究开发部销售部门
公司

科学技术知识 市场需求信息

4-6 技术创新过程的综合模型
4.8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分析,技术创新的动力及其形成,主要基于技术的改变。从线性模型来看,推动技术创新,不外乎是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之分,从国内外研究的中,虽然技术推动的创新规模较大,效应较强,但更多的事实反映,市场需求才是激励创新活动启动、持13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4 技术创新的过程 续,以至成功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相关资料显示,美国来自于技术推动的创新为22%,来自于市场需求为47%,来自于企业生产需求31%后二项需求推动占78%英国来自于技术推动的创新为27%来自于市场需求为48%,来自于企业生产需求为25%,后二项需求推动占73%。此外,对美国仪器制造业的创新调查表明:11项首次发明的新仪器,全部思路来自于用户;66项重大改进,85%来自于用户;83项小改小革,67%来自于用户,说明需求乃创新的最大源泉。
线性模型的创新的动力,所考虑的仅仅是从技术或者是需求对创新的影响。现实中,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确定某一因素是创新唯一的或基本的决定因素,而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需求的特征,又包含由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机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技术推动和需求推动综合的作用,从交互模型和后面几个模型都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使企业家看到潜在的盈利机会,没有社会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需求,任何创新都没有意义。创新的技术成果,只有找到与其吻合的市场方位、市场空间和适当的市场容量,才可能实现商品的市场价值。
作为技术创新而言,政府行为也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政府行为是指政府的规划和组织以及政策和法律行为。政府行为在企业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或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启动是双向的,他可以对科技、产业等进行规划以及为实现这些规划而实施的组织行为,同时政府通过制订和实施科技、产业、财政、信贷、外贸等法律法规,如对某些高科技领域采取减免税或低息无息贷款等来支持和扶持企业,定期公布淘汰产品,迫使企业淘汰落后产品、工艺和管理方法,诱导企业按政府意图去组织企业创新,而且创新的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往往也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启动。
企业家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由于企业家的创新偏好,对推动创新快速发展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也是构成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企业家的创新偏好,表现为企业家固有的远见卓识,敢冒风险,积极进取的特质,以及对某些技术经济现象的好奇,对企业生存过程和对市场利润的渴望,都会激发企业家的创新行为。
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与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行为一起构成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技术推动奠定创新生产化的可能,需求推动构成创新商业化的条件,政府行为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政策与管理环境,而企业家创新偏好使创新者的内在潜能得以发挥。
14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59d1a02bc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0.html

《第4章 技术创新的过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