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发布时间:2019-11-23 01:06: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在当代,包括文化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由新科技革命推动的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使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实践力量“异军突起”:文化生产力既是一种“硬实力”,是生产力;又是一种“软实力”,是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同时,文化还是一种创新力,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生产力正在给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更加强大的动力,文化凝聚力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更加和谐,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空前提升;文化创新力使国家和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日益蓬勃地爆发出来。对当代文化这一特质的崭新认识,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

1.文化是一种硬实力,是生产力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构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而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第三产业尚未进入经济进步的视野。然而,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第三产业在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日益深入,文化经济化的发展结果是,以满足人们精神心理需求的消费品的生产及其服务活动逐渐成为一门产业。文化开始变为硬实力并直接成为生产力。其表现形式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集中代表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创新化为特征的“新竞争时代”的来临,使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可以说,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日益勃兴,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正在取代自然资源优势,它不仅直接体现与催生着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和硬实力,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适应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文化产业至关重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既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一个新收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文化领域面向市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在经济社会生活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愈益重要。2000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它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及其地位的认可,反映了我们对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38月,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003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8420bf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5.htm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基本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